当心!理财变劫财,这样的理财课我劝你别买

你可能刷到过这样的视频广告吧,一个帅哥或者一个美女出来说,自从学了理财课程,我现在的生活已经不靠工资啦......

近几年,各种理财课,财商课的广告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到处都是。实际上呢,视频里的投资高手只是演员,那些话术都是圈套,一心想搞钱的年轻投资者成了这些“理财高手”狙击的目标。你以为买了课是学习如何理财,是如何赚大钱,没想到你就是人家想赚的钱

有一种套路是这样的:用免费或者超低价的门槛,比如0元学,或者1元学,你感觉好像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不就是一块钱嘛。但是进群之后,那个所谓的老师其实就是推销员,他不过就是想忽悠你去花高价买他的进阶理财课程。那个课就不便宜了,七八千的、上万的都有,但是买了之后呢,就发现那个课程的内容毫无实际价值,不过是东拼西凑出来的。这样的课你说我不想上了,我想退行不行?对不起,前面的脸有多好看,现在的脸就有多难看,退费是肯定不行的,甚至会被直接拉黑。

像这样的当啊,亏得还有限,可有的亏那就亏大了。比如说跟着所谓的荐股师去买股,买基金,结果不仅没有实现财富自由,反而负债累累。他们为什么要推荐那些股票或者基金呢?其实是收人头费的,每拉来一个客流,他就可以分到多少钱。

理财何以变成劫财呢?首先要追问的当然就是监管。比如说财商课中的荐股师,其实很多是没有资质的。按照国家的规定,荐股师一定要有资质,可是没有资质的人为什么他们能堂而皇之地去上所谓的课呢?这种违法现象为什么屡禁不绝呢?再比如说广告中以演员来假扮成所谓理财高手、理财大咖,这纯粹就是编故事了,那这样的虚假广告为什么能够逃避广告法的监管呢?

其次,就是平台的责任。这两年相关投诉是越来越多了,已经变成了一种现象,央视也曾经暗访揭露过一个有名的品牌到底是怎么忽悠学员的,可是好像这些揭露啊,曝光啊,都没有对广告发布平台或者是线上课程平台有任何实质性影响,那市场规范在这个层面上似乎是存在着相当的空白。

蕞后,就是消费者的辨别能力和消费心态。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我国消费者金融素养在年龄上的分布呈一个u字型,就是老年人和青少年的金融素养水平相对较低,那是不是中年人就可以长吁一口气说还好还好了呢?其实别急,再对金融投资的收益预期方面,中年人的非理性不见得表现有多好,中青年群体反而非理性程度更大。

所以看到没?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待割的韭菜。有人开玩笑说,现在短视频平台上啊,那真是人均百万。有一些人呢,渐渐地就把持不住了,渴望一夜暴富,心里想的是,哎,别人怎么挣钱那么容易,我怎么就得凭死工资吃饭呢?坦率地说,想以蕞小的代价获得蕞高的回报,是人人内心隐秘的欲望。有欲望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视欲望中的恶,反而被它裹挟和迷惑。

其实年轻人想要上财商课、理财课,学习理财知识、金融知识,这些都不是错。不仅不是错,还应该大力提倡,因为我们财商方面的教育太少了。正是因为知识储备不足,才会以为只要学那么几堂课,跟着所谓老师大咖推荐的基金或股票,就能赚大钱,赚快钱,从而实现财富自由。可惜自由没实现,反而变成了绿油油的韭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韭菜   中年人   素养   当心   资质   欲望   消费者   课程   高手   基金   自由   金融   知识   广告   平台   视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