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的原型遗孀近况:搬进洋楼,纳入优抚对象

1982年夏,文学期刊《十月》第6期上发表了一篇作家李存葆创作的中篇小说,题目为《高山下的花环》。

《高山下的花环》发表后不久,被中央及各省市报纸争相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先后有74家报纸全文连载,创下了单行本180万册的印刷量。该小说也不出意外地获得了当年的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的原型遗孀近况:搬进洋楼,纳入优抚对象

一部感动全中国的电影

1984年,著名导演谢晋将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搬上了银幕,在全国引起了剧烈轰动。数以亿计的观众在观看这部电影时,都是一边哭一边看的。

这部电影囊括了1985年金鸡、百花奖的12个大奖,片中“梁三喜”的扮演者吕晓禾更是囊括了金鸡、百花双料影帝,他扮演的“梁三喜”这个人物,也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解放军形象。

《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的原型遗孀近况:搬进洋楼,纳入优抚对象

无数人在观看《高山下的花环》后,为片中连长梁三喜和妻子韩玉秀牵挂相守的深沉爱情感动不已,为梁三喜呵护尽责、敬老爱老的淳朴家风深深动容,为梁三喜舍生忘死地掩护战友而壮烈牺牲的悲情结局而流泪叹息,更被梁三喜身上表现出来的忧国、助人、为家、律己的大情怀而感动不已。

梁三喜是一位有强烈担当、赤胆忠诚的解放军基层干部。在面对凶恶的敌人时,他用坚强必胜的信念感召全连官兵,上下同心、勇于赴死,他带的九连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战斗英雄。

梁三喜不但打仗英勇,平时的带兵中,也是在从严治军的基础上,以厚化人,深受全连官兵的拥护和爱戴。

《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的原型遗孀近况:搬进洋楼,纳入优抚对象

在个人生活上,梁三喜的情感世界深沉细腻。他虽然和妻子韩玉秀相聚少离多,但却相亲相爱,成为官兵羡慕的榜样。

妻子来部队探亲时,梁三喜为缓解她的疲惫,亲自给妻子端上热水为其泡脚,对妻子呵护有加。

他的妻子韩玉秀也是一位坚强独立、任劳任怨的女性,以柔弱双肩挑起家庭重担,赡养老人、勤劳持家。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一种爱国就是爱家,爱家即是爱国的“家国情怀”。

《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的原型遗孀近况:搬进洋楼,纳入优抚对象

临参战前,梁三喜写了一封信给妻子,叮嘱说如果他牺牲了,一定要想办法还清欠部队的钱,并照顾好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许多人在看到这一幕时,感动得泣不成声。

只是当时大家并不知道,电影中的“梁三喜”和“韩玉秀”是有原型的,这个原型就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13军39师115团二炮连副连长王发坤烈士,以及他的妻子李金花。

《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的原型遗孀近况:搬进洋楼,纳入优抚对象

梨花开的时候,他就回来娶她

王发坤的家,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拉乡新村村大坪子组,与李金花可谓是从小青梅竹马。

《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的原型遗孀近况:搬进洋楼,纳入优抚对象

1968年3月,热恋中王发坤告诉李金花,自己准备去当兵报效国家,李金花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却十分支持王发坤的选择,还不断地叮嘱王发坤到部队后要好好干,争取立功受奖,让自己也跟着光荣。

1968年4月,王发坤在参军前约上李金花,两人一起在家门口栽了一棵梨树。王发坤向李金花承诺:梨花盛开的时候,他就回来娶她。

王发坤参军那天,李金花一直把他送到了几公里外的海拉乡所在地。虽然这段路程只有短短的几公里,但这对难舍难分的恋人却走了好几个小时。

《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的原型遗孀近况:搬进洋楼,纳入优抚对象

王发坤在路上反复交待李金花,自己不在家的日子里,请她帮忙照顾好自己的父母,李金花拉着王发坤的手,重重地点了点头。

当兵第二年,王发坤就因为表现出色被提干,当上了军官。李金花得知这一喜讯,找人帮自己写了一封信给王发坤。

李金花告诉王发坤,自己只是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姑娘,不想拖累王发坤,王发坤应该忘掉自己,找个城里的姑娘结婚,可以过上更好的日子。她在信中告诉王发坤:“和我结婚,一辈子只能呆在山里,没啥出息。”

《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的原型遗孀近况:搬进洋楼,纳入优抚对象

王发坤可不是忘恩负义的“陈世美”。收到信后,他马上给李金花回信说,他这辈子就认准了她,娶她是因为她善良、贤惠,将来也一定是个好妻子。

1974年2月,王发坤和李金花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新婚之夜,王发坤告诉李金花,他在部队已经干了六年多了,再干几年,李金花就可以离开大山,跟着自己随军了,到那时两人就可以天天在一起,过上好日子了。

王发坤还对李金花说,她的任务就是帮他生个儿子,等儿子长大后,也让他从军,保家卫国。听王发坤这么一说,李金花羞得满脸通红,但心里却像喝了蜜一样甜,感觉自己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女人。

《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的原型遗孀近况:搬进洋楼,纳入优抚对象

1974年和1976年,李金花为王发坤生下了两个儿子。虽然两个孩子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不少欢乐,但由于王发坤常年在部队,所以家里抚养老人、照顾孩子和种田等事情都落在了李金花一个人的头上,她更加忙碌了。

李金花虽然每天忙得团团转,但她的心却是欢喜的,因为她的心里有一个梦想:“我每天都要带小孩,照顾老人,干农活时都在盼啊盼的,盼着带孩子早点随军,或者发坤能够退伍,到那时我们就不用两地分居了!”

1978年初,李金花的这个愿望似乎马上就要实现了。

《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的原型遗孀近况:搬进洋楼,纳入优抚对象

由于部队整编的原因,当了十年兵的王发坤被部队安排转业,还参加了转业干部集中学习,部队也帮他在家乡威宁安排好了工作。如果没有意外,这对分别了十年的爱人,马上就可以团圆了。

据王发坤的战友周光翔回忆,王发坤曾告诉他,转业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准备把家里的老房子翻新一下,把房子的茅草顶换成瓦,这样下大雨就不会漏雨了。

王发坤还和周光翔开玩笑说,要是自己到时候翻新房子差钱,周光翔这个老战友可要借点给自己哦!

《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的原型遗孀近况:搬进洋楼,纳入优抚对象

我要上战场报效国家

就在王发坤准备转业之时,中越边境烽烟骤起,部队转入战备状态。王发坤主动向组织上提出:“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受党培养多年,要上战场报效国家!”

组织上同意了王发坤的请求。

1979年2月17日凌晨,王发坤所在的营按上级指示,做为第一梯队首先通过了架在红河上的浮桥,向284高地进发,执行穿插任务。

《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的原型遗孀近况:搬进洋楼,纳入优抚对象

正在这时,敌人发现了这支担任穿插任务的部队,无数炮弹呼啸着飞了过来。营长李金命令副营长陈绍先带领4连和5连迅速占领有利地形,向284高地发起进攻;同时命令王发坤带着两个排负责掩护。

接到任务后,王发坤亲自带人摧毁了敌人两个火力点,消灭敌人11名。这时,敌人一发炮弹炸伤了他的小腿,他不顾鲜血直流的腿伤,高声大喊:“同志们,快隐蔽!”话音未落,一颗炮弹落在王发坤身边。

在炮弹爆炸的一瞬间,王发坤用尽最后的力气将身边的新兵罗顺良猛地推到了安全区域。随着一声巨响,王发坤壮烈牺牲。

王发坤牺牲后,上级党委给王发坤追记了二等功,并报请民政部,认定王发坤为革命烈士。

《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的原型遗孀近况:搬进洋楼,纳入优抚对象

自从丈夫上前线后,李金花每天傍晚,都要带着两个孩子来到村口,希望丈夫能出现在自己的眼前。

可等啊等啊,几个月过去了,丈夫一直没有回来。直到1979年5月的一天,当地武装部的几位同志来到海拉乡新村村,找到正在地里干活的李金花,告诉她王发坤已经牺牲了!

李金花闻讯后,一下子昏倒在地。她怎么也不相信,自己那活蹦乱跳的丈夫,会与自己阴阳相隔。她边哭边骂武装部的几位同志是“骗子”,没好气地将几位同志赶出了家门,重重地将门关上。

武装部的同志只好在门外留下了800元钱,其中500元是王发坤的烈士抚恤金,另外300元是部队的慰问金,便一个个叹息着离去了。

李金花不相信丈夫已经牺牲,她幻想着丈夫可能是打仗时走散了,很快就会回来的。从那之后,她每天都要坐在村口等,祈盼着丈夫能出现在自己面前。

《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的原型遗孀近况:搬进洋楼,纳入优抚对象

数日后,李金花收到了王发坤生前寄出的那封信和一个小小的包裹。信上写道:“你在家赡养好老人,照顾好孩子,等明年梨花盛开的时候我就回来了。

如果我牺牲了,你就改嫁吧……这些年因为父亲去世和家里准备盖房子,我总共借了乡亲们3000多块钱,要是我死了,这笔账你一定要替我还上,咱人走了,账可不能賴!这次随信寄了几斤红糖,是这边的特产,是给你补补身子的,你可千万别舍不得吃!”

李金花哭着打开包裹,看到丈夫寄出的红糖已化了一部分,装糖的口袋都染成了暗红色,就像是王发坤流出的鲜血。

李金花脑袋嗡地一声,这一次她隐约觉得,丈夫有可能真的牺牲了!她把这些红糖背回了家,用一个玻璃瓶子装好,一勺也舍不得吃,直到今天,它们仍然在那只玻璃瓶里。

《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的原型遗孀近况:搬进洋楼,纳入优抚对象

替丈夫把欠的债还上

王发坤牺牲时,李金花才26岁。有娘家的亲戚劝她再找个人家,被她坚决拒绝了。

她下定决心:丈夫走了,自己绝对不会再嫁人,自己一定要替丈夫给婆婆养老善终,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再替丈夫把欠的债还上,不让丈夫在阴间做一个“赖账的鬼”。

王发坤走了,留给李金花的是一副如山的重担。他们家所在的威宁县属于喀斯特地貌,耕地很少,加之山高路远、地势陡峭,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的原型遗孀近况:搬进洋楼,纳入优抚对象

李金花家里只有2亩薄地,除了种一季玉米外,根本没办法再种其他经济作物,一年忙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

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26岁的李金花却从没有向组织上伸过手,也没有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她硬是拉扯着两个孩子,靠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干活,一分一分地攒钱还债。

由于劳累过度,李金花在不到30岁时就已经满头白发。靠着一分一分地攒,用了11年的时间,直到1990年才终于还清了2000元的债务。

《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的原型遗孀近况:搬进洋楼,纳入优抚对象

债还清了,李金花又产生了一个念头:要去丈夫的坟上,给丈夫烧一柱香!但她却不知道,自己的丈夫究竟葬在哪里。

2003年的一个晚上,李金花梦到王发坤,丈夫告诉她说自己埋在一个叫“马沙县”的地方。第二天,李金花便四处向人打听这个“马沙县”在哪里,可查来查去,却查出来云南省根本没有一个县叫做“马沙县”。

这次梦到丈夫后,李金花对丈夫的思念更是与日俱增。

《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的原型遗孀近况:搬进洋楼,纳入优抚对象

28年一晃而过,李金花也从26岁的少妇,变成了50岁的老人,身体也因为过度劳累和思念而一天不如一天,她怕哪一天自己就这样走了,而走之前,她居然不知道丈夫葬在哪里,也没有给丈夫烧过一柱香!

2007年,王发坤生前的老营长李金明打听到李金花一直在寻找王发坤的墓地,于是写了一封信,告诉她王发坤就葬在云南屏边县烈士陵园。李金花于是让儿子贷了2000块的路费,一家人马上赶往屏边县烈士陵园。

来到丈夫的墓碑跟前,李金花用苍老的手轻轻地抚摸着墓碑上的照片,开始和丈夫讲话。她说了很久很久,边说边哭。

王发坤的儿子王远碧后来回忆:“这是妈妈和爸爸分别28年后的第一次‘团圆’,我妈在爸爸的墓前哭得死去活来,向爸爸哭诉了28年来的不容易,妈妈整整哭了好几个小时,我们怎么拦也拦不住。”

《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的原型遗孀近况:搬进洋楼,纳入优抚对象

烈士家庭现状

2009年,多家媒体发掘和报道了王发坤烈士和李金花的故事,这个烈士家庭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威宁县委、县政府拿出了五万元专项资金,县武装部、民政局和海拉乡政府也配套了三万元,帮助李金花家建起了一座二层小楼。

《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的原型遗孀近况:搬进洋楼,纳入优抚对象

毕节军分区也送李金花家送来了价值八千多元的家具和家电,并送来了5000元的慰问金。威宁县民政局将李金花和她的小儿子王远苍纳入了优抚对象名单,每年可以领到9000元的优抚金。

另外,当地政府还给李金花办理了低保,每年的低保金,也让李金花多了一丝安慰。

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对这个英雄的家庭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

在王发坤当年的战友、时任深圳市宝安区委常委、武装部长的李金宇的关怀下,宝安区社会拥军联谊会和这个英雄家庭结成了帮扶对子,帮助李金花的两个儿子王远碧和王远苍搞养殖业,帮助英雄家人早日脱贫。

《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的原型遗孀近况:搬进洋楼,纳入优抚对象

养殖的第一年,王家兄弟就收入10万余元,彻底改变了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

李金花的事迹经过报道后,当年被王发坤在生命最后一刻救下来的新兵罗顺良通过采访李金花的记者,找到了李金花。

他告诉李金花:“是王副连长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才有了我现在四世同堂的幸福生活,副连长是我们家的恩人。以后王副连长的家人有什么困难,我绝对不会不管的!”

2011年8月,李金花搬入了新建成的二层小楼。望着钢筋水泥的新房,李金花笑了。

《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的原型遗孀近况:搬进洋楼,纳入优抚对象

她对儿子说,一楼左边的那个房间谁也不许动,她要用来摆放丈夫的遗物、军功章以及烈士证书,将来教育后代要像王发坤学习,舍身为国。

王远苍发现,妈妈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了,每天都是乐呵呵的,脸上总是挂着久违的笑容。平时不爱说话的她,也会给孙子和孙女们讲些她和王发坤的往事,看到她高兴,我们也很开心。”

李金花的新居有个小院子,在搬进新居不久,李金花便让王远碧和王远苍兄弟去把老屋附近那棵梨树移了过来,就种在新居的院子里。

《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的原型遗孀近况:搬进洋楼,纳入优抚对象

这棵梨树是王发坤参战前和李金花一起栽下去的,当时王发坤还对李金花承诺,等梨花开的时候他就回来了。现在梨花树已经有小水桶般粗了,结满了果实,可王发坤却再也没有回来。

37年间,每年果子成熟的时候,李金花都会摘几个摆在丈夫遗像前,让丈夫品尝一下梨子的味道。这个习惯她准备一直坚持下去。

《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的原型遗孀近况:搬进洋楼,纳入优抚对象

烈士精神在传承

2022年春节前夕,王发坤的另一位战友、深圳市罗湖区原政协秘书长温天庆和被王发坤救下来的罗顺良,受当年的战友们的委托,来看望和慰问李金花。

自从知道王副连长家的情况后,每年战友们都会自发地派代表来看望李金花这位嫂子。

正当温天庆一行慰问结束准备离开时,王发坤的小孙子王明绍走了过来,拉着温天庆的手说:“爷爷,我今年17岁了,我想去当兵,我要接过爷爷的钢枪报效国家!”

《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的原型遗孀近况:搬进洋楼,纳入优抚对象

温天庆和罗顺良的眼眶顿时湿润了。温天庆对陪同前来的记者说:“对烈士最好的纪念就是传承。烈士精神是伟大的,传承烈士精神是时代的需要。

听到副连长的孙子对我说的这个愿望,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副连长那种爱国爱民、无私无畏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伟大的,更是需要传承的!”

《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的原型遗孀近况:搬进洋楼,纳入优抚对象

让李金花骄傲的是,王发坤的大孙子王明建,已于2021年从贵州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顺利地通过了征兵,已经走进了军营,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听到温天庆这么说,李金花赶紧拿出大孙子寄回来的在部队新兵连的照片给温天庆看。温天庆注意到,李金花的脸上,充满了骄傲和欣慰的笑容。

《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的原型遗孀近况:搬进洋楼,纳入优抚对象

参考资料:

青岛新闻网:《梨花树下,她守望丈夫“梁三喜”36年》

人民网:《守望丈夫“梁三喜”36年大结局:最美军嫂李金花要进新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沙县   宁县   孙子   遗孀   爱国   武装部   花环   连长   炮弹   梨花   原型   近况   烈士   部队   牺牲   妻子   丈夫   儿子   对象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