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中小学课本,为何能成为“经典”,看过就懂了

说起来最近因为教材的事情引起了不小的波动,很多人表示为什么自己上学时的书本上插画能成为经典,而现在则不行了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各方各面都得到了不小的提升,相比建国初期可谓是截然相反的两种生活状态。

按理说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教育自然也要越来越好,但最近因为教材的事情频频出现问题,再让人反观建国初期的中小学课本,确实唏嘘不已。

以前的中小学课本,为何能成为“经典”,看过就懂了

以前的中小学课本,为何能成为“经典”

教育是一个国家立国之本,因此在建国初期我国的大部分骨干人才都参与到了编写教育的队伍当中,由中央组织部负责选调一场关于全国人才的大集结就此而生,举国上下几乎叫得上名字的学者和文教干部都被派到图书的编辑当中。

全12册的《开明国语课本》可谓是语文教室上的一个里程碑,自从1932年出版以后,重映了40多版次,一直备受师生们的欢迎。

介于中小学的学生们对于文字量太大的知识吸取能力并不好,因此这套图书采用的是以绘本的形式,以生活为中心展开各个方面的教学,让学生们可以在读绘本的同时接触到生活当中的知识,更好的巩固知识点。

以前的中小学课本,为何能成为“经典”,看过就懂了

不得不说,这本建国初期的中小学课本可谓是汇集了所有耳熟能详的知名学者,比如华罗庚、吕叔湘、许国璋、严济慈、竺可桢等。

他们在编写书籍的时候不仅非常用心,而且每一个知识点插画都反复推敲,生怕用得不够准确,反观现在的某些教材,真的要好好学学了。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教育理所应当的不断提升,但为何现在的教育反而成为了很多家长的矛盾点?

教育除了对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外,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梦想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常说知识是改变命运的途径,但对学生而言,教材是他们接触知识最重要的一个窗口,虽然它仅仅是一本书,但每一页内容的传递都是学生们对世界的认知。

以前的中小学课本,为何能成为“经典”,看过就懂了

最后想说:

早在很久以前,关于教材插画或知识点或引用不够严格的问题,早就屡见不鲜,但这一次却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

不得不说有了这样的事情作为前车之鉴,未来中国在做教育的时候一定会更加的用心那些审核教材的人,也该好好的工作了。

相信以后中国的教育,中国的教材,以及中国的各个方面都会越来越好,毕竟有着10多亿人口共同建设。

以前的中小学课本,为何能成为“经典”,看过就懂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中小学   中央组织部   华罗庚   课本   开明   济慈   反复推敲   知识点   插画   中国   学者   用心   事情   教材   知识   经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