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8篇遗稿,5000余字,道尽与毛泽东失联3年的痛苦

1930年11月14日,29岁的杨开慧在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彼时毛泽东正在闽西领导革命斗争,他从报纸上看到杨开慧牺牲的消息,泪水瞬间涌出眼眶。

报纸上的字越来越模糊,杨开慧的身影却越来越清晰,毛泽东心中的痛苦与自责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平复了一下自己的心情,给杨家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三年前与杨开慧分别的画面还历历在目,三年后她却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杨开慧8篇遗稿,5000余字,道尽与毛泽东失联3年的痛苦

图:毛泽东和杨开慧

他不知道杨开慧在那音讯全无的三年里是怎么度过的,她的内心又是承受着怎样的煎熬?毛泽东不知,当时的人们也都不知道。

实际上,在世人眼中,杨开慧的形象本就是高大而模糊的。人们都知道她是毛泽东的妻子,两人自由恋爱,情投意合,婚后,毛泽东继续为救国救民的理想而努力,而杨开慧一边追随毛泽东,成为他事业上的得力助手,一边生儿育女,相夫教子,让毛泽东没有后顾之忧。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进步女子,却过早地牺牲了。1930年,中国的革命还没有真正找到最佳的出路,中国的百姓还在痛苦迷茫中无望的坚持,29岁的杨开慧就牺牲了。

人们只知道她的刚烈与不屈,却并不真的直到杨开慧都经历了什么?不知道这个坚强的女子牺牲前在想些什么?

她人生的长度太短,短到关于她的研究资料太少,短到人们对她的认识只是流于表面,所以形象上的高大与模糊才奇异的相融。

这种情况持续到1982年,也就是毛主席病逝7年后。

1982年的春天,当地政府下令对杨开慧的故居进行修缮,3月10日,工人们在整修杨开慧卧室的墙面,墙面有部分塌陷,需要拆除部分砖,当从上往下拆到后墙墙面第五块砖的时候,墙缝里掉落下来一个蜡纸包,里面是一叠手稿。

工人们敏锐地意识到了不同寻常,他们并没有打开这些手稿,而是赶紧交给了杨开慧故居纪念馆里的同志,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发现,研究小组很快成立,开始着实对这些手稿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根据整理资料显示,这些手稿共12页,就完整的内容来看,有七篇手稿,共4200余字,分别是:《六岁到二十八岁》回忆文、《偶感》诗、《给一弟的信》、《寄一弟》诗、《寄一弟》信、《女权高于男权》稿文、《见欣赏人头而起的悲感》稿文,这七份手稿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到了1990年8月1日,杨开慧故居再次修缮,工人们又从杨开慧卧室门右上角的墙缝里发现了一叠手稿,这份手稿只有四页,字数约为一千字,我们姑且称之为手稿八,现藏于长沙市博物馆。

杨开慧8篇遗稿,5000余字,道尽与毛泽东失联3年的痛苦

图:1990年杨开慧手稿发现处

笔者在这里摘录手稿八中的部分内容:

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他那里去。

天哪,我总不放心他。只需他是好好的,属我不属我都在其次,天保佑他罢。

今天是他的生日,我格外的不能忘记他,……晚上睡在被里又伤感了一回。

又是一晚没有入睡。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他那里去。

小孩,可怜的小孩又把我拖住了。

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他,一头是小孩,谁都拿不开。

我要哭了,我真要哭了,我总不能不爱他。

我真爱他呀,天哪,给我一个完美的答案吧!

几天睡不着觉,无论如何……我简直要疯了!许多天没来信,天天等,眼泪……简直太伤心了,太寂寞了,太难过了!我想逃避,但我有了几个孩子,怎能……

我要吻他一百遍,他的眼睛,他的嘴,他的脸颊,他的额,他的头,他是我的人,他是属于我的!

这篇手稿是杨开慧感情最外露的一篇,每每读来,眼泪就止不住往下流,很难想象她在写这些手稿的时候是怀着怎么样的心情。

这八篇遗稿,共计5000余字,正是杨开慧在与毛泽东失联的那三年里所作。

在与毛泽东分开的日子里,她靠着回忆和想象生活,期间的痛苦与深情,如果不是这些文字,我们是很难想象的,但即便有这些文字,也不过是将杨开慧的真实心境描摹了七七八八,不能诉诸笔端的痛苦与深情才更加让人意难平。

杨开慧1901年出生于长沙板仓的书香世家,其父是被誉为“湖南大学蓝图设计第一人”的杨昌济。

杨昌济思想先进,他接受过传统教育,考中秀才,在私塾授课,也不忘自学,后来更是在杨开慧两岁的时候,深感知识的匮乏,遂决定出国留学,这个决定曾遭到了兄长们的阻拦,但是杨昌济却说:“如不能成行,则吾精神生活已告灭绝,实等于死。”

杨开慧8篇遗稿,5000余字,道尽与毛泽东失联3年的痛苦

图:杨昌济和向振熙

随后,他告别家人,远渡日本,后来又到英国、德国,直到十年后学成归来,在国外留学的时候,杨昌济也很关心家中子女的学习,即便杨开慧只是女儿身,那时候女孩子读书的没有几个,但是杨昌济却特意写信叮嘱夫人向振熙送杨开慧上学。

当别人家的姑娘连个名字都没有的时候,杨开慧却和男子一样有名(开慧)、字(云锦)、号(霞)。

杨开慧曾数次转学,从长沙第四十初级小学到县立第一女子高校,她甚至回家说服向振熙和自己一起去学校读书。在这样一个思想开明的家庭中,杨开慧比大部分女子所能接触到的东西要多很多,也因此,她能成为站在时代前列的女性,成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等到1913年杨昌济从德国回国,出任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授伦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而杨开慧跟随母亲从板仓到了长沙,和杨昌济住在长沙。

杨开慧也不再进学校读书,而是在家由杨昌济亲自教导学习。杨开慧在家中接受父亲的教导,而毛泽东则在学校里接受杨昌济的教导。

毛泽东在1913年考进湖南第四师范学校读书,修身和心理学老师就是杨昌济,当第四师范学校合并进第一师范学校的时候,修身和教育学老师也是杨昌济。

所以毛泽东在师范学校的伦理课老师一直都是杨昌济,两人也在五年多的时间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毛泽东在没课的时候经常到杨昌济家中请教学问以及救国救民的真理,而也正是杨昌济将毛泽东推荐给了《新青年》。

在这期间,毛泽东认识了杨开慧,只不过当时的毛泽东虽然已经二十出头,但杨开慧只不过是个十来岁的小女孩,既是师兄和师妹的关系,又是大哥哥和小妹妹的关系。

至于爱情,并未出现。

直到1918年,杨昌济成为北京大学的教授,举家迁往北京,而毛泽东也从一师毕业,在北京经由杨昌济推荐到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并暂住在杨昌济家中。

杨开慧8篇遗稿,5000余字,道尽与毛泽东失联3年的痛苦

图:画作中的毛泽东和杨开慧

这一年,毛泽东25岁,杨开慧17岁,接触多了,思想上的契合让他们互生爱慕之心。

两个人都是骄傲的人,虽彼此心生爱慕,但谁都没有打破僵局,谁也没有迈出第一步,至少在杨昌济生前,两人之间还是若即若离的关系,并没有真正敞开心扉。

后来杨昌济去世,毛泽东以半生半婿的身份帮忙料理后事,两人的关系更进一步,再加上两人之间似乎出现了另一个深爱毛泽东的女子,正是她的出现,反而让杨开慧和毛泽东彼此打开心扉,关系更加亲密。

1920年的冬天,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婚,两人都接受了先进思想,自由恋爱,摒弃了过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两人的婚礼极为简单,也可以说没有什么婚礼,两人一商量,怎么简单怎么来,嫁妆、花轿、新房、酒席一概没有。

就是杨开慧将自己在家里的衣服等物件装进了一个小箱子里,然后提到了毛泽东的宿舍,住在了一起,这就算是成婚了。

婚后,两人花六块大洋将彼此的好友请到一起吃饭,在快结束的时候,毛泽东和杨开慧才牵着手宣布:“我们结婚了!”

不拘俗礼,不畏人言,两人成了一对恩爱夫妻。

成婚后,杨开慧跟随毛泽东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毛泽东的得力助手,联络据点、传送文件、收集资料、抄写文稿,还要照顾毛泽东的饮食起居。

毛泽东走到哪里,杨开慧就跟到哪里,在此期间,杨开慧为毛泽东生下了三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

为了更好地照顾毛泽东和孩子,杨开慧还将母亲向振熙接到家中一起生活。

如果两人能一直在一起,或许杨开慧和毛泽东也能成为建国后的模范夫妻。

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都是荆棘遍布的,从来不乏意外比明天更早来到的情况。

毛泽东和杨开慧夫妻关系的转折点出现在1927年。

杨开慧8篇遗稿,5000余字,道尽与毛泽东失联3年的痛苦

图:杨开慧

1927年的1月4日到2月5日之间的33天里,毛泽东不辞辛苦,跨越行程1400公里,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等五县的农民运动,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看到了湖南农民运动的巨大成就,并写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在毛泽东看来,农民运动的作用不言而喻,虽然毛泽东对农民运动的肯定并没有得到陈独秀的肯定,但是全国的农民运动在大革命的浪潮中还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就1927年六月的一份政府调查报告中显示,光湖南的农协会员就达到了六百余万人。

然而,大好的形势并没有持续下去,这一年的四月到七月,蒋、汪相继变脸,期间更有马日事变,许克祥在5月21日晚上领兵捣毁了湖南总工会、农民协会和农民讲习所等团体和组织,将手中的刀枪对准了党和工农群众。

白色恐怖瞬间降临,大革命失败,农民运动走向低潮。

毛泽东可谓痛心疾首,在随后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即“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成为重中之重。

在决定发动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将杨开慧送往板仓老家,须知秋收起义是前途未卜的军事行动,后续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杨开慧已经不适合参加这样的起义。

她要照顾母亲向振熙,要照顾三个儿子,尤其是杨开慧在四月刚生下第三子毛岸龙,根本脱不开身,因此她只能留在板仓老家,在照顾家人的同时参加一些农民运动。

这是两人已经商量好的事情,却没有想到这一分开竟然是永别。

秋收起义的结果并不理想,攻打长沙失败,以城市包围农村的设想已经不可能实现,所以他们决定退往湘南,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

革命军南下的征途充满危险,前有江西当局的堵截,后有湖南当局的追剿,他们只能沿着山路艰难南下,周斓更是下了“如获毛逆者,赏洋五千元”的悬赏令。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毛泽东和革命军面临着的危险可想而知,甚至很多人在路上就受不了逃走了,但毛泽东还是带着部队于十月份到达了井冈山。

杨开慧8篇遗稿,5000余字,道尽与毛泽东失联3年的痛苦

图:毛泽东

到达井冈山之后,毛泽东给杨开慧写了一封信,等杨开慧收到信的时候,距离毛泽东离开已经有五十天了。

在这五十天里,杨开慧每天都在为毛泽东的安危担心着,她太知道外面有多危险了,也太知道毛泽东是走了怎样的一条道路,但她是支持他的,知道他还活着,她就感到莫大的欣慰。

然而,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自这一封信之后,她再也没有收到过毛泽东的信件。毛泽东在井冈山落脚并建立革命根据地,而杨开慧在板仓度日如年。

1927年下半年到1928年,湖南地下交通几乎全部中断,板仓到长沙的消息都无法送达。

杨开慧别说是和毛泽东取得联系,就是和长沙都无法取得联系,她曾数次寻找湖南省委,却一直连续不上。在白色的恐怖影响下,杨开慧和毛泽东失联了,也和党失联了,她的信送不出来,也没有信送到板仓。

板仓地处平江、汨罗、长沙三县交合处,本就是十分的封闭,在这种人为制造的恐慌下下,就更加的封闭了,杨开慧带着三个儿子和母亲在板仓老家隐居起来。

杨开慧的内心非常的煎熬,一方面要躲避敌人的逮捕,另一方面还牵挂着处在革命前线的毛泽东。但即便如此,她在孩子和母亲面前还是坚强的,在群众面前也是坚强的,她还要组织农民运动,为理想而奋斗。

随着白色恐怖的扩张,尤其是毛泽东的影响日益扩大,杨开慧所面临的危险就更多。敌人曾三次前往板仓寻找杨开慧,但因为当地百姓的掩护,杨开慧并没有被发现。

而为了更好的保护杨开慧,当地的百姓开始散布杨开慧已死的言论,再加上杨开慧所生的三个儿子也都姓了杨,确实迷惑住了敌人。

然而,这些保护杨开慧的措施瞒过了敌人,也瞒过了自己人。

当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站稳脚跟,因为长沙到井冈山的秘密交通被切断,只能让一个叫吴福寿的小店主到长沙去打听杨开慧的消息,吴福寿前后两次到湖南,第二次甚至到了毛泽东提供的地址所在的地方,但都没有见到杨开慧,反而打探到杨开慧已死的消息。

吴福寿的消息,让毛泽东很是难过,为此还生了一场病,他没有想到杨开慧就这么牺牲了。

在得到了杨开慧已死的消息后,毛泽东这才认真考虑贺子珍这个十九岁的女战士,贺子珍早就对毛泽东暗生情愫,但毛泽东一直以自己有妻儿来拒绝贺子珍的靠近,始终守着底线。

然而杨开慧的离世,却终是让这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1928年的夏天,毛泽东和贺子珍成了夫妻。

杨开慧8篇遗稿,5000余字,道尽与毛泽东失联3年的痛苦

图:毛泽东和贺子珍

这注定是一场无法避免的错过。等毛泽东知道杨开慧还活着的时候,已经是1929年的十月份了。在此期间,毛泽东一直以为杨开慧真如打听来的消息那样,已经牺牲了。

实际上,在1928年这一年,不只有毛泽东以为杨开慧已经牺牲,很多党员也都以为杨开慧已经牺牲了,即便是长沙的很多人也联系不到杨开慧,以为她确实去世了。

她是真正地活成了孤岛,除了母亲、儿子和家乡的一些人,谁也不知道她还活着,而她也无法联系到外面的人,无法将自己的信送出去。

毛泽东以为杨开慧已死,而杨开慧却并不知道毛泽东是死是活,她还在痴痴地等待着信件能够通达的那一天。

到了1929年,湖南的地下交通有所恢复,而杨开慧还活着的消息也已经被长沙的很多人知道,包括杨开慧的堂弟杨开明(手稿中的一弟)还有上海的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等,中央高层也已经知道了杨开慧还活着的消息。

只不过,这个时候,毛泽东已经和贺子珍成婚,不管是杨开明还是毛泽民都知道这件事。

杨开明曾在1928年到过闽西,见到了毛泽东的新夫人贺子珍,那个时候他也以为杨开慧已经牺牲,但等他1929初回到长沙的时候,却听到了杨开慧还活着的消息,他只能瞒下毛泽东再婚的事实,给杨开慧写了一封信。

信中透露了一个消息,即毛泽东可能会到上海,杨开慧在《寄一弟》信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他未必能来上海吧?我到愿意他莫来上海哩,我又要不放心了呵!”

但这封信同样没有办法寄出去,在此之前,她给杨开明还写过一封类似遗书的信,将儿子们托付给杨开明和毛泽民,还写过一首诗,但都没有寄出去,可见她所处的环境是多么危险。

如果说杨开明瞒下了毛泽东再婚的事实,那毛泽民就是瞒下了杨开慧活着的消息。

他知道嫂子还在世的时候,毛泽东已经再婚,他无法将嫂子在世的消息再告诉毛泽东,他无法想象毛泽东知道杨开慧还活着会是怎样的痛苦和内疚,所以他并没有在知道杨开慧还活着时就告诉毛泽东,但他却开始接济杨开慧。

而毛泽东知道杨开慧还活着是在1929年下半年的10月份,这件事对于毛泽东来说,感情上是很复杂的,他先是惊喜,再是内疚和自责,最后又是庆幸。

杨开慧8篇遗稿,5000余字,道尽与毛泽东失联3年的痛苦

图:杨开慧手稿之一

庆幸杨开慧还活着。11月28日,毛泽东给李立三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多久不和你通讯了,陈毅同志来才知道你的情形。我大病三个月,现虽好了,但精神未全复元。开慧和岸英等,我时常念及他们,想和他们通讯,不知通讯处。闻说泽民在上海,请兄替我通知泽民,要他把开慧的通信处告诉我,并要他写信给我。”

毛泽东希望弟弟毛泽民提供杨开慧的地址给他,毛泽民有没有将杨开慧的地址提供给毛泽东,我们不得而知,但杨开慧没有接到毛泽东的信却是事实。

就在1929年12月26日,毛泽东生日的时候,杨开慧在还在家里伤感,她特意让家人做了一些菜,晚上还下了面条,默默的、无言的为毛泽东庆生。

当晚上睡觉的时候,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遂坐起来,拿出笔在纸上诉说自己的心境,我们看手稿八,其实就是类似于日记的形式。

如果说前面七份手稿是想要寄出但寄不出去的,那么手稿八就是纯粹用来宣泄心中的情感的。

这一份手稿是一次完成还是写了很多次才写完,我们不得而知,但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杨开慧的痛苦和深情。

她深爱着毛泽东,一次次想要去找毛泽东,到他的身边去,然而,她不能,她还有三个儿子需要抚养。

一端是毛泽东,一端是三个儿子,怎么选才能完美?

杨开慧不知道,但她只能选择继续待在半仓,待在儿子们身边,转而希望毛泽东给她写信。

因为收不到毛泽东的信,她从期望到失望,渐渐有了自己被丢弃的想法,然而她又说服自己:毛泽东没有给她写信,一定有他的道理。

她在等待着,她在自我催眠着,她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但她无法向身边的人流露出别样的情感。

她的痛苦无人诉说。

她不能让母亲和儿子为自己担心,所以她只能寄于笔端,然后在寂静无人的夜晚,将那些手稿用蜡纸包起来,塞到卧室的墙缝里,为了不致被敌人发现,她甚至放完之后还在外面涂了一层沙灰。

杨开慧8篇遗稿,5000余字,道尽与毛泽东失联3年的痛苦

图:1982年杨开慧手稿发现处

她保存得很好,直到52年、60年后,这些手稿才被陆续发现,彼时杨开慧和毛泽东都已经去世。

写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问:既然毛泽东在1929年的冬天知道了杨开慧还活着的消息,即便毛泽民没有给他提供地址,难道他就不能在1930年通过别的渠道和杨开慧联系吗?

这同样又是一个悲剧。

1930年,湖南的局势又严峻起来,蒋桂战争爆发,湖南省政府主席何先是入军讨伐湘桂联军,后联军攻克湖南,而工农红军也趁机占领长沙,只不过何键很快就反扑,大肆斩杀和追捕长沙的党员和工农群众。

长沙再次乱了起来,而杨开慧因为毛泽东妻子的身份被何键盯上,何键甚至下了悬赏令,板仓一直有何键的人在寻找杨开慧。

杨开慧只能在群众的掩护下各处躲避,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如何和杨开慧取得联系?而杨开慧也没有躲过追捕,在10月24日被何键抓捕。

这位外表温婉内心丰富的女子,有着巨大的能量,她从来都不只是相夫教子的女子,她心中亦有革命的信仰和理想。

所以被捕后的杨开慧不惧严刑拷打,无论如何,她都不肯交代任何事情,更不可能说出和毛泽东有关的一切。

而当有人为其奔走,何键退一步,告诉杨开慧,只要能够登报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她就可以被保释出去。

然而,活着从来不是她所追求的,如果活着的代价是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是向敌人低头,那她宁愿一死。

她说:“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

至死不肯忘记毛泽东,至死相信革命终将成功,无愧“骄杨”二字。

她走得决绝,却留给毛泽东半生伤痛,他觉得“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充满自责,然而在那样一个白色恐怖笼罩的残酷年代,他和杨开慧之间的悲剧并非个例。

笔者有时候会想,如果毛泽东和杨开慧没有失联,如果杨开慧活到了建国之后,会不会是人人称羡的眷侣?然而,没有如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井冈山   遗稿   墙缝   秋收起义   痛苦   师范学校   长沙   手稿   湖南   敌人   儿子   母亲   农民   女子   消息   发现   毛泽东   杨开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