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修心有方



修心和养神紧密相连,形与神是人体生命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黄帝内经》中把这种关系称为“形与神俱”,神对人体功能起着主宰和调节的作用,因此 修心养神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张其成指出,修心是中国文化对人生的基本要求,《周易》提出“洗心”,儒家 说“正心”,道家说“清心”,佛家说“明心”,中医说“调心”。总之修心是人生最重要的,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养生最重要的就是修心,是养心,心可以分成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心态,与中医学的七情五志有关。《黄帝内经》中强调“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温寒,和喜怒者也……五脏不受邪矣。”七情五志在保持身体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平和的心态是健康的基础。

第二个层面是心智,核心是思维方式,要改变追名逐利的思维方式。其实儒家、道家、佛家都曾论述心智,就是打破固有的、功利性的思维方式,回到生命的本源。现在许多人就是因为欲望太多了,所以心不安。《黄帝内经》所说“恬淡虚无”的“虚无”是心灵纯净、没有杂染,这与孔子的虚无、释迦牟尼的虚空境界是一样的。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无善无恶心之体”。

第三个层面是心灵,是一种信仰、精神的归属,是修心的最高境界,具体来说,就是现代中国人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仰。当一个人有了信仰,他的心就安稳了,不乱不燥了。心态、心智、心灵三个层次逐层递进,缺一不可,这才是生命的本质。只有心态平和、心智开启、心灵纯净且有信仰,这样才能获得幸福快乐。

张其成最后强调,“养生就是养成一种健康的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养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一种世俗的行为方式,而不是要找到某个特定的地方、抽出特定的时间、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或者吃什么特效的食物药方,养生的真谛是要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回归“天真”,回归生命的本源,顺应自然规律,这样生命才可以健康长寿,幸福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正心   黄帝内经   释迦牟尼   佛家   儒家   本源   道家   中华   心智   虚无   层面   心态   心灵   生命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