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

僧格林沁未必是清朝最后的猛将,但他却是大清皇帝最信任的将领。自僧格林沁意外被杀以后,清政府再也无人能够担当大将,彻底的失去了自己的铁拳。为什么说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

将分南北,平分秋色,但僧格林沁生不逢时,成为八旗完全失落的标志性人物。乾隆之后,八旗骑兵部队虽然已经衰落,但还是有战斗力的,在僧格林沁领导下,起色不小。僧格林沁之死不光是朝廷损失能征善战的大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满汉格局的变化。

此后平定民变叛乱,清廷只得依靠曾国藩等汉族军事统帅以及湘军、淮军等地方军。满人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军事统帅权,也就是孔飞力等人所谓的兵为将有、地方军事化趋势。

僧格林沁手下的多隆阿率领1万八旗打败了陕甘数十万回军,金顺作为副司令和前敌总指挥参加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役,多隆阿,都兴阿,西凌阿等人还在湖北摧毁了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的主力。

僧格林沁的死标志着清王朝重塑中央军努力的失败。从此以后,清军彻底放弃了冲锋战术,没人再回拼命。




1865年6月12日,僧格林沁在平捻的时候阵亡,消息传回清廷中枢之后,“两宫震悼”,吓坏了慈禧,也吓坏了满朝臣工。

清史稿评价僧格林沁:“有清藩部建大勋者,惟僧格林沁及策凌二人。”

清朝设有五个藩部,即蒙古、青海、西藏、新疆和黑龙江布特哈,藩部不同于藩属国之处在于它们直接受到清朝的统治,最高权力机构为理藩院。

僧格林沁和策凌一样,出身于蒙古博尔济吉特氏,五个藩部这么多人,可实际上真正为清朝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的却只有僧、策二人而已。

僧格林沁之于清朝,犹如满桂之于明朝,只不过,僧格林沁之死对于清朝的影响却远甚于满桂之死对于明朝的影响,说僧格林沁之死是晚清军事史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转折点并不为过,说僧格林沁之死改变了清朝国运亦可。

为什么死了一个僧格林沁,竟让清朝满朝悲戚,如丧考妣?

僧格林沁是晚清军事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清史稿说他和策凌是藩部中为清朝建立大功勋的唯二之人,倒不如说他是晚清唯一一个还能打仗、会打仗和敢打仗的旗人将领,毕竟当时的满人已无人堪用。

咸丰三年,太平军将领林凤祥、李开芳率师北上,席卷山东,竟有直逼京畿之势,将咸丰皇帝吓了个够呛。

好在僧格林沁屡出奇谋奇兵,先于咸丰五年正月东连镇木城,活捉敌将林凤祥;再于六月在山东冯官屯生擒李开芳。林、李二人是太平军一时之宿将,僧格林沁打败了他们,也打断了太平军的北伐之路,从而保住了清朝的半壁江山,这也是清朝将僧格林沁视为“长城”的原因。

后来,捻军再起于山东,咸丰皇帝一看无人可用,只好再次起用了僧格林沁,让他率师平捻。

僧格林沁率领所部打得捻军找不着北,从太平军到英法联军,再到到捻军,清朝京畿三次面临险境,清政府都是让僧格林沁出手。

只可惜,僧格林沁只挡住了太平军那一次,英法联军那一次失败了,捻军这一次更惨!

僧格林沁竟然上当被围,陷入了捻军的包围之中,最后在突围时坠于马下,从而被追上来的捻军给一刀砍了。

从此之后,旗人之中,再无一个可用之人,清朝统治者能不伤心?

僧格林沁和曾国藩素有“北僧南曾”之称,原本一北一南共同拱卫清朝江山的同时又相互钳制,但是僧王一死,打破了这个平衡。

僧格林沁代表的是清朝的根本——八旗军军事集团,曾国藩则代表的是新兴的汉族军事集团,清政府更相信僧格林沁还是曾国藩?这是不言而喻的事。

此外,僧格林沁也是晚清八旗军的灵魂人物,他在,则八旗军尚可一用;他亡,则八旗军没了灵魂,再无一战之力。

这时候僧格林沁的阵亡,便代表着被清朝视为根本利益所在的八旗军军事集团被以曾国藩为首的汉族军事集团所取代,所以说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一点也不为过。

没有了僧格林沁,便没有了精锐的蒙古铁骑,没有人可堪一战的八旗军,清政府还能用谁去制衡湘军?

如果任由湘军继续发展的话,将来功高盖主,曾国藩想谋权篡位怎么办?

所以,僧格林沁的死被清政府视为失去了“国之柱石”,没有柱石,焉能安稳?

僧格林沁一死,八旗军再不堪一用,清朝自此失去一臂,也因此不得不开始重要汉人将领,从而使得清朝的军权开始从满人、旗人的手中流向汉人将领。

僧格林沁死后,曾国藩的湘军迅速发展成为了清军中的最强军,让慈禧和清政府忌惮不已,这也是慈禧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想方设法废了湘军的原因。

好在曾国藩想要“成圣”,没想着造反,所以好好地配合慈禧裁撤了湘军。

只不过,湘军虽然被解散了,但是清政府却已经没办法阻挡汉人将领的崛起,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以及后来的聂士成的武毅军、宋庆的毅军和袁世凯的北洋新军,这些成为支撑晚清统治的军事集团又有哪一个不是以汉人将领为首?

这一切,始于僧格林沁的阵亡。

所以,僧格林沁的死不仅是晚清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标志着晚清的政治格局和军事格局的转变,从而改变了清朝国运,这恐怕也是蔡东藩评价僧格林沁为“清祚之所赖以保存者也”的原因。




僧格林沁是给清廷撑场面的最后一人。他的死,意味着满蒙联合的军事力量瓦解,直接导致了汉人地方势力做大,最终演变为北洋军阀。


僧格林沁有两个身份,一是蒙古王爷,二是清朝名将。这两重身份,充分反映了清朝长期的统治结构——满蒙结合。

汉人处于被压制、被防范的地位。比如,同一个职位,分设满汉官员,汉官级别要低于满官。

但清朝对蒙古人,也是区别对待。蒙古人分为东、西、北三大系统。

因为,清朝龙兴于东北,与东部蒙古(科尔沁部)接触最多,双方结合的最早。对北部(喀尔喀部)则采用拉拢手段,基本有些土司制的意味。而最狠的,是对西部的准噶尔汗国,则直接消灭掉。


真正的满蒙结合,说的就是与蒙古科尔沁部的结合。

僧格林沁就出自科尔沁部。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弟弟哈萨尔的第二十六代孙。其父只是一个四等台吉,属于最低等的爵位。再加上蒙古地区当时的落后环境。所以,幼年的僧格林沁只能跟着父亲一起去给富人家放牧为生。

幼年的艰苦生活,锻造了他在之后带兵打仗时,能够与将士同甘共苦的作风。也成为清末贵族中少有的实力派。

但,若不是他的堂叔没有子嗣,他又被选为嗣子,即使他有再大的实力,也不会有机会施展。也正是借着黄金家族的一点血脉,僧格林沁继承了极为庞大的一笔政治遗产。

他的堂叔索特纳木多布济是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也是嘉庆帝的女婿,还是嘉庆帝的顾命大臣,死后被道光帝追封为亲王。

而这些地位,全被时年十三岁的僧格林沁继承下来。僧格林沁继承了郡王的爵位,还是道光皇帝法理上的表弟,奉命御前行走、赏赐三眼花翎。

在第二年,也就是他十四岁时,被任命管理上虞备用处、火器营。这都是皇帝亲兵,相当于清朝的锦衣卫。

在道光帝死前,僧格林沁又被委任为顾命大臣,辅佐咸丰帝。

整个道光朝,僧格林沁不断晋升,一直是皇帝身边的红人。而且,还是事儿少钱多的那种。


但到了咸丰朝,真正的天下大乱开始了。南方有太平天国、北方有英法联军,之后又有捻军。僧格林沁是坚定的主战派,也由此开始征战生涯。


僧格林沁不仅是八旗都统,还是哲里木盟的盟长,可以调动手下八旗兵及蒙古兵,保卫京畿。僧格林沁先后与太平天国北伐军、英法联军、捻军作战,两胜两败。



第一仗,由于天平天国北伐军孤军深入,缺乏后援,僧格林沁得以发挥优势,两年间剿灭北伐军残部,生擒北伐主将林凤祥、李开芳。


至此,僧格林沁的功劳达到顶峰,郡王升格为亲王世袭罔替,被授予努尔哈赤御用宝刀,得到咸丰帝御赐“湍多巴图鲁”称号。


第二仗,背景是在第一次大沽口战役中,清军战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而僧格林沁认为只要请全国兵力,一定能把侵略者打出去。请朝廷撤回条约。但遭到主和派的压制。但,僧格林沁也因此得到了驻防大沽口和京东防务的任命。


僧格林沁在大沽口整顿军队,积极备战。恰好遇见英法战舰闯入防线,被清军击毁三艘,使得四百多英军死伤。英法联军撤走。史称大沽口保卫战。僧格林沁的功劳简直无以复加。甚至传到了欧洲,被马克思盛赞。


第三仗,是转过年来的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再次进攻天津时,僧格林沁却轻敌兵败,退兵后,一败于张家湾,再败于八里桥。僧格林沁郡王爵被革去。只保留了钦差大臣之职。咸丰帝出逃,英法联军攻进北京,火烧圆明园。

第四仗,僧格林沁追剿捻军,却中了对方诱敌深入之计。在突出重围后,因重伤落马,被小兵张皮绠所杀。


僧格林沁一生四战,全在北方。而南方则有湘军、淮军。本来,湘军、淮军不算是正规军。

在清朝的军队体系里,从高到底依次是八旗、蒙古、绿营、团练

八旗内部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并不是二十四个旗,而是八旗各个旗里,都有满蒙汉。

所以,并不是所有蒙古兵都属于八旗蒙古。在蒙古地方的蒙古兵,属于各盟旗的蒙古王公掌控。

绿营兵多为汉人,最初是明朝南方军人转化而来。人数最多,战斗力也最差。

团练相当于民兵,最初根本不入流,不算正式编制。可绿营兵不堪用,八旗兵人数少,蒙古兵多在北方的蒙古地方。也就只能让各地自己筹钱自己招兵,才有了团练。

不过,在剿灭太平天国、捻军的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地方团练。也就是湘军、淮军。地方团练,代表人物是曾左李等人。

这也就形成了,清朝末年主要的两支武装力量。一是在北方负责京畿保卫的僧格林沁,统帅八旗兵与蒙古兵。一是在南方负责对抗太平天国曾国藩等人,统帅湘军、淮军等团练兵。

一南一北,初步形成了两个势力集团。南方这一伙人是新兴势力。第一代是湘军的曾国藩,第二代是淮军的李鸿章,第三代是清末新军的袁世凯,第四代是北洋军阀段祺瑞、冯国璋等人,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


僧格林沁死后,清廷在军事上完全依赖地方团练起家的曾左李等人。

传统的满蒙结合的军事集团退出了历史舞台。所以,僧格林沁算是最后一代。之后,虽有恭亲王等人,没一个能打的。

而新兴势力的第一代曾国藩与传统势力的最后一代僧格林沁,是同一时代的人物。故而,僧格林沁的死,便是清朝军事力量倒转的关键节点。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星爷版的《武状元苏乞儿》。

剧中的僧格林沁不干正事,先是跑去怡红院找乐子,因为一个女人跟星爷争风吃醋,后来又命大反派赵无极用金子变出个美女来讨好年轻的咸丰帝。


而正是这位王爷,老慈禧给出的评价却是: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国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的气数也就到头了。

僧格林沁,男,1811年生,出生时家族早已没落,父亲已经沦落为给别人放羊。

僧格林沁的童年非常简单,天天在草原上数羊,哪天要是数丢了一只,挨揍肯定是免不了的。

僧格林沁的人生转机是在他随着伯父去本旗最为显赫的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济家中做客上,因为他年少聪颖,给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为索郡王没有儿子,按规定须从家族近支中选定嗣子,给索郡王留下深刻印象的僧格林沁索被选中。

因为索郡王的老婆是当时道光帝的姐姐,僧格林沁一不小心又变成了皇亲国戚。


后来,索郡王去世,本是放羊娃的僧格林沁摇身一变成了郡王。

道光帝对这个捡漏王外甥更是青睐有加,继任郡王没多久,僧格林沁便奉命在御前行走。

后来又娶了一位格格当老婆,自此成为了皇家的女婿。

僧格林沁的官运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24岁掌管火器营。

25岁被封镶白旗满洲都统。

30岁被封正黄旗满洲都统。

39岁时,道光帝驾崩,僧格林沁被任命为顾命大臣,权势堪比当时的鳌拜跟索尼。

当然,想要保住荣誉,最终还是要靠实力的,咸丰帝登基后,危在旦夕的大清,病情再次恶化。

1850年,僧格林沁开启了战场首秀,他也只不过是小试牛刀而已,最终以敌军被打的屁滚尿流收场。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南方大半个天下接连失守,不久后,太平军北伐开始,兵锋直指北京。

1853年,北伐军一路过关斩将,破安徽,河南,兵临天津。

此时的咸丰帝发现满朝文武除了僧格林沁竟无一人可用,咸丰帝坚定僧格林沁必胜的信心,他给了僧格林沁一把刀,称那把刀是当年努尔哈赤使用过的。

僧格林沁也确实争气,战场上的他就跟打了鸡血一样,手起刀落,所向无敌。

第一战,在天津打掉了太平军名将林凤祥的两颗门牙,第二战,就生擒了林凤祥,第三战,活捉了李开芳。

战况传到京师后,咸丰帝大喜过望,之后看僧格林沁的眼神比看自己老爹还要亲。


经此一战,僧格林沁威名远扬。

然而,满清的劫难才刚刚开始,在太平军内忧未平,外患接踵而来。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命苦的咸丰帝陷入到了两线作战之中。


然而,当英法联军剑指天津大沽口时,正在此处布防的僧格林沁迎来了他人生的巅峰时刻。清军在僧格林沁的率领下力战数日,最终英法联军死伤惨重,联军总司令被削掉半边脑袋,这是西方列强入侵以来,满清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然而巅峰时刻总是那么地短暂,隔年之后,僧格林沁开始走下坡路。

1860年,英法联军去而复返,僧格林沁根本没把这帮杂碎放在眼里,抄起家伙直接就上了,结果惨败,士兵伤亡近万人。

战败后,僧格林沁成为了最大的责任人,一夜之间从英雄变成了罪人。

后来捻军作乱,直接威胁到京杭大运河及皇仓。

当时的大清就剩下一帮打嘴仗的了,一个能打的都没有,无奈之下,咸丰帝再次启用僧格林沁,此时的僧格林沁已经50多岁。


面对失而复得的机会,立功心切的僧格林沁希望一鼓作气平定捻军。

作战期间,僧格林沁为追击敌军,十几天不离马鞍,实在坚持不住了,就用绳子将自己跟马绑在一起,吃喝拉撒都在马背上,腿上的肉都磨烂了也不下马。

捻军遇到这么个狠人,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了。

不过捻军也不傻,被胖揍了几次之后,突然改变了战术,改成打游击了,放黑枪了。

这种打不死你,恶心死你的战法,彻底激怒了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疯了,他带领部下三个月内追击了敌军4000多里,其中有几百人在追击中被活活累死,一举创下了个人骑马最长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僧格林沁疯狂的进攻下,捻军最终以失败告终,后来捻军余部在太平军的支持下再次死灰复燃。

1865年,捻军佯装败退,僧格林沁追敌心切,在追至菏泽高楼寨时遇伏,最终战死。

僧格林沁的死,泄掉了满清提着的最后一口气。

满清失去了最后一支骁勇善战,维护满人利益的武装力量和统帅,八旗军自此成为了一支一打仗就跑,见好处就上的废物兵。

难怪老慈禧会哀叹:“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国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国亡”。




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标着着满清在军事掌控上的彻底丧失,也标志着汉族官员已经完全掌控了晚清的军事,政治,教育,地方督抚的权力。

僧格林沁是满清自己所掌控的最后一支嫡系武装部队。是晚清唯一善战武将,而且对满清忠心耿耿。僧格林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放牛娃出身,由于被道光皇帝的妹妹收为养子。得以在1825年入嗣袭扎萨克多罗郡王。旋入京,为御前行走。授御前大臣。先后担任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满洲都统等职,颇得道光、咸丰两朝帝王宠信。应该最后一个能征善战的满清将领。

僧格林沁的指挥才能应该是不错的,在清水看来,在个人军事素养上应该高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等汉族高级将领,曾击败打到北京附近的太平军,而在和英法联军交战中大败,导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个战役换成谁也打不赢,失败不应该算在僧格林沁的身上。后在公元1865年入山东清剿捻军,在菏泽高楼寨之战中,中捻军伏击失败,半夜突围时候逃至吴家店,为捻军斩杀。

僧格林沁在的时候,有南有曾帅,北有僧王之说,是满清国祚最后之所依赖的保障和以保存护者。是满清贵族,是八旗军事存在的标志。实数满清最后的倚仗。

僧格林沁的战死的最大输家就是就是满清,从此以后满清只得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军事统帅以及湘军、淮军等地方军。满清中央政府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军事统帅权,也就造成兵为将有、地方军事化趋势。其实也就是军阀割据,满清在实际意义上已经没有军事指挥权了。僧格林沁之死,也标志着落后的军事武装的旧式八旗制度已经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了,他已经是落日余晖雄风不在,而汉族士大夫的新式武装终于登上历史的舞台,属于他们的时代必将来临了。这是历史的必然。

就此汉族将领掌控的军事力量就此形成,也使得汉族政治力量控制了地方实力;僧格林沁的死标志中国热兵器时代的开启。虽然满清数次想从汉族手中夺回军事权力但实在是没人了,从此以后满清就只有等死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僧格林沁   晚清   太平军   太平天国   英法   咸丰   捻军   汉族   蒙古   郡王   湘军   军事   联军   满清   转折点   清朝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