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西线无战事》?

可怜的保罗们

一战期间,德国小哥保罗受鼓动兴奋的入伍。

穿着前一批死去的战士的制服却浑然不知。

到了前线才发现这是地狱。

前一秒还活蹦乱跳的战友突然就变成了一具尸体。

慢慢成为了老兵,却因为时常饥饿,便到老百姓家偷鸡摸狗。

渐渐和老兵凯特成为好基友。

除了饥饿,时常也想闻闻女人手帕残留的味道。

保罗们的生死也许由将军们的一两句话决定。

日常死亡冲锋。


刚侥幸躲过死亡,冲进了法国人的战壕也不忘填饱肚子。

保罗接着战斗,捅死一名法国小哥。

却意识到他和自己也许没什么区别,两人也无冤无仇,故心生怜悯。


回过神来周遭已经尸横遍野。

将军们享用着美食的场景与保罗们的处境形成巨大的反差。

两国高层达成了停火协议,也许保罗们即将解脱。

保罗和基友凯特得知停火消息后憧憬着未来的生活。

即将撤退之时,基友凯特决定带着保罗再偷鸡摸狗一次,饥饿是每天不变的主题。

没想到偷鹅不成,凯特反被农场主儿子开枪打伤。

保罗千辛万苦将凯特背回医疗室,却救不回凯特的命。


面对凯特之死保罗还没来得及悲伤,部队将军却发神经让大家在准备撤退之际,停火约定时间前的10多分钟再发动一次进攻。

保罗生无可恋,如一具躯壳,被动的接受将军的命令。

再次冲锋,又是一场惨烈的搏杀,保罗成功反杀一名敌人。

却被背后的法国小兵偷袭捅破了心脏。

刚被捅完,广播却传来停火时间已到,极为讽刺。

保罗凭着最后一丝力气努力看着这个世界,也许他在回想这一切意义何在?

如同千千万万的保罗们一样,保罗最后也永远闭上了双眼。

导演没有用刻意煽情的桥段或者富含道理、表达电影主题的台词,也没有去过多描写保罗以及保罗们的心理活动和人物性格。而是就这么赤裸裸的,不加任何修饰的将战争的残忍展现在观众面前。保罗和凯特,以及其它保罗们,就这么死了,活下来的人只是运气好罢了。看完这部片,你会觉得,就好像保罗死前也许也在想的,这一切的意义何在?战争的意义何在?如果你对战争感到恶心,那么导演的目的就达到了。



愿世间永远没有战争!




随着1939年德军入侵华沙,正式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仅27天波兰沦陷。“闪击战”所展示的威力,让人们惊叹不已;而作为盟友的英国和法国只宣不战、“麻木不仁”的行为,成为二战中国家关系上“最丑陋”的一面,也让其威信扫地,全然没有大国的风范。

波兰的迅速沦陷,固然有其自身的问题。比如,争强好胜,与周围邻国关系紧张;外交上执行“远交近攻”政策,把国家安全寄托于 “脆弱”的联盟。但是,曾经“信誓旦旦,海誓山盟”的英法两国为什么就不帮盟友一把呢?

没有做好打大仗的准备。

首先,一战结束后,国内反战情绪高涨。旷日持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随着现代武器的运用,造成2000万各国士兵的伤亡,600多万平民成为“牺牲品”, 成为令人恐怖的“绞肉机”、“屠宰场”和“地狱”,不计其数的家庭流离失所。

国家需要“疗伤”,民众更是希望安居乐业。然而,战后仅过20年,又要再次面对战争,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尤其是法国,一战中整个北部地区被打成了一片废墟,家家户户都有人消失在战场上。

虽然他们恨德国,但从其内心来说是拒绝战争的,他们渴望和平。所以,自上而下强烈的反战情绪,很自然的希望通过运用外交、谈判等手段来解决争端,甚至一味的退让或者“嫁祸于人”来避开战争。由此来看,“绥靖政策”也是其无奈之举。

其次,积极不景气,实力不济。一战后的“伤口”还没愈合,又碰到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和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可谓是雪上加霜。作为战胜国的英法等国,一样面对货币贬值、工人失业、社会动荡,国家实力一下子回到了“解放前”。

说白了,打仗就是双方拼经济,拼实力。一战的消耗,让他们从昔日的债权国沦为债务国,举国上下都在“勒紧裤腰带”偿还战争借款,哪里还有钱去应付一场遥遥无期的战争。不是不帮忙,实在是没有实力去帮忙。

更重要的是,受这两方面的影响,战后的欧洲各国纷纷裁撤军备,大量的军人退伍回家,军工生产也不再扶持,可谓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面对德国的扩军备战、快速崛起,跟不上节奏,扭不过大弯,处处被动。

低估形势,战略误判。

一是,错误的估计苏德之间的矛盾。在他们看来,苏德之间必有一战,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苏德之间彼此仇视,而且从“疯子”希特勒的公开表态中,他也是十分仇视苏联的。于是,他们极力将“祸水东引”,从而避开战争。

殊不知,“疯子”还说过:我转动地球的时候,上面只能有一个国家。其实这句话已经表露出其要称霸全球的野心,欧洲也是迟早要解决的。然而,他们却认为是疯话不可信,结果是“助纣为虐,养虎为患”。

二是,波兰的不“安分”,打乱英法两国的战略部署。这个在历史上被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瓜分、奴役了长达200年的国家,在一战后复国。按照西方社会的想法是,在苏联和欧陆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区,避免东方势力西移。

谁知,波兰可不这么想,他们不愿当个简单的挡箭牌,要成为一个区域的“霸主”。所以一面和西方社会结盟,为自己撑腰,一面与周围邻居不断发生摩擦,小国他欺负,大国也敢惹,凭着手里的100万部队“为虎作伥”。

树敌太多,民愤太大,让英法两国也看不下去,不愿帮忙。尤其是其遭到入侵后,捷克、立陶宛等国也趁机“报复”,拿走她8%的领土;甚至苏德两国干脆直接瓜分了她。也算是应了一句话,“自作孽不可活”啊。

正因为波兰与周边国家的不友好,再加上,西方社会与苏联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不愿和其结为同盟,致使苏德两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打破了他们“祸水东引”的美梦,在战略上处于被动位置。

入侵开始后,他们还在忙于斡旋和调停,即使宣战,也只是象征性的出兵,而没有去加强自己的武备,想当然的认为下一步德国将进攻苏联,“牺牲”波兰,可以让他们面对面地对峙,最终打起来。

正如电影《大话西游》中紫霞说的“我猜中了开头,却猜不中这结局”一样。虽然希特勒最终还是进攻了苏联,但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疯子”在此之前,却拿他们先开刀。英法两国在战略上采取保守的举动,以及“慢半拍”的后知后觉,是引发更大规模战争的导火索。

英法联军坐视不管,在历史上被称为“西线无战事”。真是这样吗?答案是:不。

德国在扩军备战之时,法国一边秘密动员,开赴法德前线,一边大修马奇诺防线。在对德宣战后,在西线联军达110个师,而德军只有43个师,但其中真正有战斗力的仅有11个师,大多数是新编的队伍,甚至连摩托化都算不上。

在火炮、坦克、飞机占有绝对的优势下,他们几乎按兵不动。直到开战一周后,法军10个师在宽32公里的正面越过德法边界,向德国发动攻势,试图迫使其从波兰退兵。

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进攻的过程中,并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德军在一直后退,路上时不时遇到的地雷,是他们最大的“障碍”。与其说是进攻,不如更像是一次秋游。法军越往德国深处走,越没有底气,他们担心有埋伏。

其实,德军绝大部分的精锐都在东线,而西线的部队没有什么战斗力,德军指挥官只得眼巴巴地看着法军的行动,不敢轻易“露底”;而进攻中的法军小心翼翼地向前推进,生怕引发一场血战,直到两周后,他们才“深入”到德国境内8公里。

而这时,东线战事以德军的完胜结束,西线的法军得知消息后,很快退回战役出发地,再也没有出来。直到7个月后,德军装甲集群开始卷击法国,巴黎投降。

所以,他们的这次推进,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无异于是 “作秀”,只是为了迫于当时的舆论压力,缓和国际社会对他们的指责,所采取的象征性的“姿态”。其实,明眼人除了看清他们的真实嘴脸外,无不对他们的行为感到可耻和鄙视。

如果,英法联军果断在西线出击,能否破坏希特勒的战略意图?欢迎大家留言和讨论。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我也答一下。


1930年版《西线无战事》是少数几部仍被当代观众观赏的早期有声片之一。小说原作采用倒叙形式,残忍并诗意(“克默里希的指甲缝里都是战壕里的脏东西,即使在他死后也会继续生长”),震撼心灵;电影则以较为通俗的顺序叙述,注重打造身临其境般的真实感,艺术性虽稍有欠缺,却能感染更大范围的观众。编导经由丰富的细节,将巨大却苍白的伤亡数字,还原为学生、工人、农民等形形色色却又殊途同归的个体人生,真实而细腻地诠释了电影开场白(也是小说扉页上的著名题句)中的精神——“这个故事既不是一种谴责,也不是一份表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尽管躲过了炮弹,但还是被战争毁掉了。”

全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段落,当属保罗与某个垂死的法国士兵在被困于炮弹坑期间所发生的“争斗”,这段情节尽管并不大合乎常理,却充分表达了编导的理想。起初由于担心法国兵的呻吟声会暴露位置,保罗用力捂住了他的嘴,随后又因恐惧而试图洗掉手上所沾染的血,乃至因愧疚而喂他喝水。

次日清晨,法国士兵的痛苦叫喊仍在持续,令保罗的精神几近崩溃:“你为何要花这么长时间去死呢?!”但他随即意识到了自己与他在本质上的相通,改口安慰道:“你不会死,你能回家,你能赶在我之前回家!”——可他还是因为伤势过重去世了,那个刹那他嘴角上挂着淡然的微笑,眼神中却透着深深的不甘心。从法国兵的口袋里,保罗翻出了他与妻儿的合照;保罗于是做了个几近不可能的承诺:“我会照顾你的孩子,写信给你的父母。希望你原谅我。”

一战之后,《西线无战事》成为了群众基础广泛的经典名著,于1979年再度被搬上大银幕;2014年底,第三次翻拍的新版将正式上映,且由正值当打之年的丹尼尔-拉德克里夫领衔——可当今的世界,即便在经历了两次大战及它们所引发的思想界震荡后,人与人间的屠戮依旧在据说是“文明”的社会间继续着。既然无视生命珍贵、热衷穷兵黩武的好战分子仍然飞扬跋扈,既然熊熊战火、滚滚硝烟仍然接连不断,既然民间仍然会为“早打”、“大打”这类字眼欢呼雀跃,《西线无战事》也便理应继续被人们阅读——它是为了忘却一切的纪念,也是为了纪念忘却的一切

以上摘自石汤圆:光荣之路,直通坟墓 ——《西线无战事》,写的太好了,文章也太长了。我整理部分回答这个问题。有兴趣的朋友自行百度。

19.05.18晚间摘录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西线   英法   小哥   希特勒   保罗   波兰   苏联   法国   德国   德军   联军   战后   评价   战争   社会   国家   财经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