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阿富汗为何能战胜苏联十万大军?

苏联在阿富汗的失败,其基本轨迹与几十年后的老美非常相似。

闪电进攻,看似大胜

1979年的12月,苏联集结强大兵力和现代化武器,对阿富汗发起突袭。

其第一阶段胜利的速度,比后来的老美还要快得多!

12月24-26日,苏联以大型运输机输送5000多名官兵和大量武器装备到喀布尔机场和巴格兰空军基地。

27日晚上,在喀布尔的苏军就占领了阿富汗的首脑机关、国防部、电台等核心部门,并打死了阿富汗领导人阿明,控制了喀布尔。

28日起,苏军在边境的6个师,分东、西两路攻入阿富汗;至次年1月2日,两路大军在坎大哈会师。

由于苏联对阿富汗的长期渗透,阿富汗政府军在整个过程中基本没有做出有力抵抗!

一周内,苏军就基本完成了对阿富汗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占领,并控制了阿富汗与其他各国的边境要地。

可以说,第一阶段,苏联军队的表现是令人恐惧的。

然而,历史上所有的入侵战争,最重要的不是如何开始,而是如何结束?

侵入阿富汗的最初阶段,苏军表现堪称完美,其中许多事情,都足以列入教材(如袭杀阿明,被各国列入特种作战的教材)。

然而,接下来,该如何收场呢?

行不通的计划

苏联人的计划是:扶植一个傀儡政权。

具体计划是:一方面,这个新政府以苏联式的方式来改造阿富汗,稳定形势。另一方面,强大的苏联军队,打击各反抗势力,帮助新政府稳定形势。

其中,新政府能否在阿富汗建立相对稳定的统治,是苏联人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

苏联人的意图,是让新政府以苏联模式来改造阿富汗。

然而,阿富汗的国情与苏联及其他东欧国家完全不同,照搬苏联模式,哪有那么容易?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由于地形、宗教、历史等各种原因,阿富汗,仍然处于部落时代。

人民对所属部落、部族的认同,大于对阿富汗国家的认同。这些部落、部族不但高度独立,而且还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苏联人及阿富汗新政府的设想,就是想要争取这些部落、部族首领的支持。

任何政府,要想稳固统治,就必须要“搞定”各部落、部族的首领。

而在这样一个农业国,新政府如果要走苏联道路,首先就要进行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革的是谁的命?那些掌握了主要资源的部落、部族首领会配合你来革掉自己的命吗?

要解决这样的困境,需要执政者拥有强大的基层动员能力。然而···一个临时被扶持起来的傀儡政府,最缺乏的就是基层能力!

所以,苏联人想要在阿富汗“输出革命”,从一开始就是荒谬的。

苏联人原本希望新政府通过对阿富汗的改造来获得人心,来获得阿富汗人民的支持,这个设想当然注定是要失败的!

后来,美国人去了阿富汗,试图用“民主化”来改造阿富汗。

或许,在美国人看来,苏联人在阿富汗的失败,是因为“苏联模式”不行,而他们自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民主化”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然而···结果表明:不是谁的道路好,谁的道路不好!

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国情,都只能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任何企图强加的“道路”都注定是不得人心的,注定是要失败的。

政治上的失败,注定了军事上的失败!

很快,苏联人在军事上也陷入了泥潭。

全面进攻,出尽洋相

在对反抗武装进攻时,苏军一开始采取的是“全面进攻”的战略。即:同时对各省的反抗武装发起全面进攻!

或许,苏军领导人认为:堂堂苏军,是有横扫欧洲能力的。靠着其训练水平和装备水平,打阿富汗的那些武装还不是直接“A”?一路“A”过去不就打完了?

然而,他们或许忘了一件事:阿富汗,不是欧洲!

按照横扫欧洲的设想发展出来的训练水平和装备,到了阿富汗的山地,成了“笑话”。

让欧洲胆寒的“装甲洪流”,到了阿富汗山地,变成了“累赘”。

苏军的T-55、T-62仰角有限,在山地不能有效射击。而且,由于山地磨损大,故障率高,高海拔地区油耗高,不但不能横扫,反而成了部队的拖累!

而自以为训练水平不错的苏军,也似乎不会玩山地游击战。

当时,各国战地记者都发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在一个曾经遭受过多次伏击的地方,苏军依然大摇大摆,毫不设防的继续走进伏击圈,继续“重播”早先其兄弟部队在这里被伏击歼灭的剧情···

显然,这绝不仅仅是缺乏山地作战经验的问题!

苏军的作战条例,完全是按照欧洲作战的经验和设想进行的,完全不适合阿富汗战场;而在僵化的体制下,苏军缺乏临机应变的能力,只会按照作战条例行动,所以···

总之,此次全面进攻,基本上是全面受挫,洋相出尽!

重点进攻,顾此失彼

于是,苏军做出了调整。

战略上,苏军采取了重点进攻的方略,即在确保主要城市和交通线阿同时,集中优势兵力对主要根据地进行重点进攻。

战术上,苏军终于放弃了对坦克不切实际的依赖。大部分他呢逐步撤回国内,留下的坦克只做火力支援。

同时,苏军将其“猛冲”战术,改为“交替跃进,相互掩护”,更多采取步兵下车作战,战车火力支援的战法。

此外,苏军开始使用大量的米-24等直升机,携带装有化学战斗部的火箭,对阿富汗伏击部队进行有效杀伤。

“重点进攻”下,苏军攻取了潘杰希尔谷地等反抗军重要基地,算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对于游击作战的对手来说,这样的胜利,更多的只是具备“宣传价值”。

机动灵活的游击队,并不怕你攻取他的一些据点(哪怕是中心据点),你重点进攻,我就避实击虚!

如此,苏军只能顾此失彼,疲惫不堪,形势越来越不利。

泥潭:有力使不出

遇到“顾此失彼”问题时,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增加力量。

历史上,剿灭游击武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兵力、火力,封锁敌人活动空间,然后逐一打击。比如:明末,洪承畴就曾以这样的方式险些成功剿灭李自成;抗日战争中,日军即以这样的方式给我造成了很大困难···

然而,无论是封锁、限制敌人的活动空间,还是进攻,都需要庞大的兵力。

当时,西方观察家分析认为:苏军需要投入50万以上的兵力,才能达成这样的目标。

苏军在阿富汗战场投入的兵力,最多时不过12万,显然,堂堂苏联,即便不增兵到50万,但再增加相当数量兵力是完全可以的!

然而,“抽得出”,却“投不进”!

阿富汗是一个山地国家,没有铁路,没有海港,需要经过许多险要山地的漫长运输线上又随时会遇到神出鬼没的游击队骚然,空中运输的数量又毕竟十分有限!

所以,不是苏军拿不出更多的军队,只是,补给问题,决定了苏军在此最多只能维持10来万军队···

有力使不出,在阿富汗,苏联算是陷入泥潭了!

失道寡助而引发的惨重代价

所有陷入泥潭的侵略者,往往都会想到一个办法:找伪军!

所以,苏联开始加强傀儡政府的军队,试图靠他们来”帮忙“。

侵略者想要借重伪军,伪军想要依赖侵略者···然而,历史反复表明:这都是靠不住的!

失道寡助!

得到加强的阿富汗政府军,派系林立,内部情况十分复杂,算是由一个一个小军阀团体组成的。

苏联人和他们的傀儡政府,既然得不到阿富汗人民的支持,自然也不可能这些政府军的真心支持!

因此,大部分政府军都不愿出力,甚至有一些政府军直接倒戈!(最多一次,有上万人的政府军武装倒戈)

同时,失道寡助,苏联人的侵略行为,遭到了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几乎所有大国的反对!

除了对苏联的侵略进行谴责外,美国、沙特、巴基斯坦等国开始对反抗武装提供援助。

尤其是美国提供的”毒刺“导弹,使苏军的直升机优势得到极大削弱!

此外,后来闻名遐迩的本拉登等人,也加入了反政府一边,发动恐怖袭击,以打击苏联人。

里面,苏军无法剿灭反抗武装;外面,源源不断的援助开始加强反抗武装···

如此,形势逆转···

此后,反抗武装转入反攻,甚至发起了数次大规模反攻。只不过,由于反抗武装内部问题也很严重,攻势才告失败。

然而,无论如何,苏联人已经不可能取得胜利,只能勉强耗下去了。

既然如此,撤不撤军,就只剩下面子这一个问题了。

国运已去

对大国来说,面子问题,从来不是小事!

所以,撤不撤军很重要,撤军的“姿势”同样重要!

后来的老美,也是撤走了,但是,撤军的“姿势”组织得当,在舆论场上,他们反倒是“胜利者”,还挺有面子的。

对当时的苏军来说,虽然已经没有取胜希望,但依靠其他实力,给自己打出一个阶段性胜利,实现一个“小目标”,然后找个台阶下,这还是可能的。

然而,此时的苏联,国运已去,已经顾不得什么颜面问题了。

相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整个苏联陷入了“大反思”,自我批判。

这种情况下,苏联的撤退是仓促,不顾及颜面的。

苏联扶持的政府单方面宣布停火,与反抗组织谈判。

谈判未果,再次开战。

苏军在控制相关公路主动权后,与圣战者达成停火协议,撤军!

“买路而逃”,败相难看!


美国败走越南,苏联兵败阿富汗,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各吃了一次大亏。

丛林战、山地战,是适合游击队的天然地形,为弱势一方提供了以弱胜强的良好条件,限制了超级大国优势的展开,这是军事上的原因。

然而,游击战,“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更多的是政治上的较量。

强大的美军、苏军,败于越南、阿富汗,根本原因是他们在相关地区政治上的失败。




我们来看看阿富汗地图。

阿富汗区域位置图

阿富汗地处中亚、南亚、中东之间的“十字路口”,也是几大国之间交汇地带——也是缓冲地带。

由于地理位置过于敏感,一旦有外部势力企图控制阿富汗,就一定会引发相邻几个大国的剧烈反应。

阿富汗除了其敏感的地缘位置因素,还因为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全国80%处于高原,国土最核心区域偏偏是一片崎岖的山区。

阿富汗主要人口居住区就是环绕兴都库什山脉的一个平原经济带,而被大山分割开的各地区主要依靠环山公路连接,而所谓的公路由于长年缺乏维护与保养,交通状况非常糟糕,这就导致阿富汗各区域封闭而独立,长期相当于一个部落制国家。

兴都库什山脉的环山公路(来源:新浪网)

如果是一块富饶的平原,阿富汗早已不复存在,而正因为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贫瘠的土地,才让阿富汗成为“缓冲地带”——统治收益太差了。

阿富汗的游击队如同无所不在的地老鼠,即使导弹飞机卫星也很难找到有价值的攻击目标。

复杂的地理环境+敏感的地缘政治位置就让阿富汗成为帝国的坟场。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包括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及周边各国谁也不愿意苏联掌握这个联系欧亚板块的要害。

所以,美国以及整个伊斯兰世界支援阿富汗人民反侵略战争,并通过伊朗和巴基斯坦运送大量援助,让阿富汗游击队成为打不死的小强。




阿富汗战胜苏联就像中国战胜小日本一样,靠的就是持久游击战。苏联虽然有坦克大炮,但是到了山区就施展不开了,美国和北约支援的地雷能炸坦克,毒刺导弹能打直升机,无处不在的阿富汗游击队员充分发挥了居高临下的优势打得苏军没有了一点脾气。别看美国那些影视片把美军和特种兵演得那么神,最后还不是灰溜溜的撤回去了。真正的帝国坟场啊!游击战万岁!




阿富汗素有帝国的坟墓之说,既埋葬了苏联,也让现在的美国陷入泥沼。阿富汗战争可谓是苏联的越南战争,可以说苏联的解体跟阿富汗战争的失败有着很大的原因,在内经济失败,在外就是阿富汗战争失败。阿富汗,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位于亚洲中西部的内陆国家。 分别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西接伊朗,南部,巴基斯坦和中国分别接壤。 人口为3000多万。 国土面积大约64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41位。属于最欠发达国家。曾经是英国殖民地, 1919年获得独立。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1989年2月,苏军撤出。两年以后苏联不复存在。


1979年12月25日苏联入侵阿富汗。1979 年12月27日,苏军特种部队以200人特种部队袭击阿富汗总统府,以轻武器和装甲运兵车对阵两辆坦克和多门火炮,以伤亡45人的代价攻下了2500多人守卫的总统府。总统阿明战死,由苏联扶持的卡尔迈勒接管国家权力,亲苏阿富汗政权建立。苏联这一公然入侵行径引发全球抗议,正在戴维营度假的美国总统卡特对此向苏联最强烈抗议,美国国会则斥责卡特对苏联过于软弱。欧盟也是对苏联表示了不满,这也导致了国际社会抵制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可以说,在战术上苏联取得了胜利,而在战略上苏联则是满盘皆输。阿富汗各个部落派别也成立游击队,袭击苏联军队,而美欧开始大规模援助阿富汗游击队。苏联只能占据阿富汗主要城市。广大偏僻地区和郊外被游击队占据,苏联就此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十年之后,苏联的血流干了。


对于阿富汗这样的国家来说,根本无法彻底控制,因为阿富汗部落无所顾忌,一无所有。更没有所谓的利益阶层,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对于下层来说,阿富汗属于部落制度,没有普通劳动者和市民阶层,广大的阿富汗人依附于部落首领。这样的战争叫治安战,你只能维护,必须以安抚为上,不能下死手,美国人都打不赢,别说苏联,因为你不能没法把所有人都杀光。还有就是苏联不可能掐断和切断外部的援助。阿富汗对于苏联来说,已经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更像是毛细血管流血,虽然不致命,但流血不止。长此以往血也流干了。


最关键一点就是由苏联扶持上台的卡尔迈勒政府是烂泥扶不上墙,所有的地方部族武装认为:卡尔迈勒只是苏联人的一条狗。也没有得到国家社会的承认于是,整个阿富汗陷入了全国战乱。阿富汗这个局面是苏联政府所没有预料到的。实际上苏联不是和阿富汗人打仗,苏联是和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伊斯兰世界在打仗,消耗战。贫穷的阿富汗用的却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日本的急救包,德国的反坦克导弹。英国的牛肉干。而在阿富汗内部政局也不稳定,卡尔迈勒的能力平庸,与国家二号人物为争权夺利以至于发生火拼,导致100多人死亡。上世纪80年代正是美苏争霸时期,因此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国必然要把苏联死死拖在阿富汗,以至于苏联想退兵,美国都加以“阻拦”。直到到1989年2月,苏军全部撤退离开阿富汗。


阿富汗战争最终以苏联失败告终,然而苏军死亡1万5000人,受伤5万多人,伤亡总数只有6万多。这点伤亡对于 苏联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苏联来说,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创伤。苏联国内经济疲敝。回国以后的苏联士兵看到的是满目疮痍的苏联。短短两年之后,苏联不复存在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苏军进军阿富汗前就可以看出端倪。

在此之前,阿富汗的人民党政权(属于社会主义政权),一直在大跨步要使阿富汗国内世俗化,清除国内宗教势力,尤其阿明取代塔拉基后更是加速,屠杀部落首领,对于叛乱武装只剿灭不安抚,导致地方与中央政权矛盾极大,连苏联都劝说不要这么干;后期更是被地方武装反攻,只能控制些大城市,

而苏联出兵的原因之一是防止宗教势力从阿富汗渗透中亚地区,并且阿明开始倒向美国,这是当时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不能容忍的。

苏联的进军很顺利,很快拿下阿富汗国内的主要城市和地区,但对于叛乱的地方武装就难以对付了;当时苏军的定位是打世界大战的,是平推欧洲平原的存在,但阿富汗的中央政权难以掌控的原因就是整个国家被山脉分割,支离破碎,地方武装在山地打游击战,苏联苦不堪言,加上美国对于这些武装的援助,苏军的优势难以发挥。

仗越打越长,美军还教阿富汗反苏武装中罂粟,制毒品,而有一部分毒品流入苏军,驻阿苏军有很多人感染上瘾,腐蚀他们;并且苏联国内改革一塌糊涂,已经支撑不起十万苏军在外,最后只能撤退。

这场战争并没有真正的胜利者,只是苏军难以坚持在这里,但反苏武装只会比苏军更能坚持到最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阿富汗   苏联   喀布尔   阿明   卡尔   政府军   游击战   部族   作战   欧洲   游击队   美国   兵力   山地   大军   部落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