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要复兴,还需要我们做什么?

无论是学的专业还是从事的工作,都和中医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之所以想聊这个话题,还是因为它的名字叫“中医”。

我的外公的弟弟,按着老家的称呼我叫二姥爷,在世时是一名老中医。

二姥爷年轻时在天津的一个中药铺里做了八年伙计,因为年龄小又机灵,被药铺的老掌柜指派,伺候一位在药铺坐堂的章姓老中医。

二姥爷到章老中医身边时,老先生已是耄耋高龄。每周的二、四、六上午出诊两个半小时,每次接诊最多十五六个人。

按照药铺老掌柜的意思,二姥爷只需要负责章老中医在铺里的一应事情,桌子擦干净,椅子摆好,把茶水沏上,笔墨纸砚准备齐全。

老中医来到药铺里,坐在太师椅上,休息一会儿稳稳神,就从老式的写着“青囊济世”阴文的旧式行医箱里,拿出老花镜戴上,再拿出一个脉枕,放在桌子上,轻轻咳嗽一声,接诊就开始了。

这时候二姥爷就是负责抓药并维持就诊的秩序。

再后来,老中医跟药铺掌柜的说自己老迈体弱,提笔举箸多有不便,希望让小伙计帮着写写药方。二姥爷又坐在了桌子后边,做起了章老中医的助手。

药铺的老掌柜是个八面玲珑的买卖人,一下子看出了章老中医此举的用意,偷偷跟二姥爷说老先生可能相中你了,打算传授你一点东西,你可要好生伺候着,多长点眼力劲,脑子机灵点,平时有时间多看看医书,可别让老先生失望。

以前老中医收徒,是有很多讲究的,比如看悟性,看缘分,看人的本性如何。

这种“看”不是三天五天就能解决的,所以有“师傅访徒三年,徒弟访师三年”的说法。既然是“访”,就不能没有接触,人的日常生活最能彰显本性,想了解一个人,还是要接近一个人。老话说“观人于酒后,观人于忽略,观人于临财临色”,没有近距离接触,何来“观”!

药铺的老掌柜也想促成这事,因为章老中医医术精湛,医德盛隆,经验丰富,确实为药铺招揽了不少生意。再就是即使不考虑老中医带来生意这一点,那么好一身本事,如果没有传承下来,确实可惜,毕竟老先生八十多了,民间有说法:五十看年,六十看季,七十看月,八十看周,九十看天。

章老中医马上就“看天”过了,没有个继承人,总是一个遗憾。

所以,老掌柜的找来了《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汤头歌诀》等古书、老书,逼着我二姥爷学习,搞不懂意思没关系,先把内容背下来,回头慢慢请教老先生。

老掌柜的毕竟只是个草药商人,略懂中医,更多的是依仗经验和熟络的人际关系经营药铺,对于学医治病,真的只能说是“知道一点儿”。

真正要学好中医,仅仅是背几部古书,显然远远不够。

在老掌柜的支持和二姥爷的自我努力下,磕磕绊绊把几本古书啃了下来,对于怎么治病,还是两眼一抹黑。

章老中医对二姥爷的“观望”还在继续,偶尔在没有病人的时候会突然说一两句“望、闻、问、切”方面的经验之谈。二姥爷虽然知道那是比古书上的内容还实用的老中医压箱底的东西,一句句都小心翼翼记在一个密不示人的本子上,可惜那些东西太碎片化了,每一句都是孤立的个体的有特定条件的经验。

他想仔细问问章老中医这些经验之谈的“治方”依据,老先生又闭口不言,看来只要不是登堂入室的嫡系弟子,老先生不会倾囊相授。

章老中医不提收徒的事,不知道是有什么顾虑还是没有看上二姥爷这个人,就算药铺的老掌柜旁敲侧击甚至以玩笑的口吻提议老先生再收个徒弟,老先生也只是笑笑,说“再等等,再看看”。

不知道老先生在等什么,在看什么。

直到二姥爷的父亲,也就是我外公的父亲,我母亲的祖父,去信让二姥爷回山东老家成亲,这一个师徒的名分,二姥爷也没有争取下来。

成家后的二姥爷不甘心自己八年的药铺伙计经历和三四年的刻苦学习白白浪费,结婚半年后就带着二姥娘重返天津卫,再到那家药铺,惊悉章老中医已经驾鹤西去,撒手人寰。

药铺的老掌柜也非常惋惜,他觉得二姥爷无论是人品、在中医方面的悟性还是刻苦钻研这股劲,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中医方面的可塑之才,可惜他和章老中医有缘无分,这段佳话终是没有成为现实。

老掌柜和老中医是多年相识,也是老搭档,知道一些章老中医的情况。

中医的传承,派系门阀森严,原本一个合格的中医培养起来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流派的原因和历史上的私人恩怨纠葛,以师带徒的过程磕磕绊绊,藏私护短又敝帚自珍,好的经验和技术没有继承下来,陈规陋习倒是罄竹难书,条条框框更是动辄祖训难违。

不少中医刚入门者,本就是三脚猫功夫,却又故弄玄虚,张嘴闭嘴就是神乎其神的东西;更有一些庸医,不是治病救人,而是趁机敛财,伤害了中医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没有拜在章老中医门下,是二姥爷一生的遗憾,虽然他后来通过努力有了独立坐诊的资格,因为传承的问题,不被同行认可,一生郁郁不得志。晚年时才被某中医药大学聘为课外辅导员,也算是一点安慰。

复兴中医,在我看来,是比“夏商周断代史工程”还要迫切的事情,虽然很多人一直在努力,各地的中医药大学也是不少,多是用西医的研究方法对中医理论死搬硬套,拿着中医的瓶子,装上西医的白酒,起一个漂亮的名字,中西医结合,殊不知,哪有中医的事,不过借个名头罢了。





中医想要复兴,除非中医人士及其爱好者鼓动国家全面禁止现代医学,关闭所有现代医院,捣毁全部医疗器械,包括诊断治疗器械,任何人都不可以从事现代医学研究和从业,违者课以重刑,否则中医休想“复兴”,等待它的除了博物馆就是垃圾堆。




中医鼎盛是前三十年,承认的,先往后走。国家重视中医,针灸推向全世界,许多爱国医家无偿把祖传医方医药贡献给国家如云南白药…,还有许多能医急症重病的圣药回归国有。赤脚医生模式,还有科研青蒿素成果研究方式等这是公认的。在此基础上保留开放改革后证明对老百姓就医有好处,又符合节约医源的方案,首先把大病重病政策制定好,不致予一病致贫。然后今后只要是促进中医进步,"不顾黑猫白猫抓老鼠就是好猫″。国家努力扶持。鼓励老百姓买保险(政府指定,政策保底等)。




中医太落后了,不可能复兴。如果非要说复兴,中医粉以身作则带头找中医看病是最现实的办法。不要说一套做一套,否则就是卖假药骗人的。现在医院里西医门前排长队人满为患,中医那里冷冷清清门可罗雀,人们用脚投票,你能改变?请问你出门坐牛车还是坐汽车,晚上点电灯还是点蜡烛?你还想复兴牛车和蜡烛吗?中医早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废医验药申遗进博才是最佳选择。




中医要复兴,需要人类回归理性。

当下,人们对中医争论较为激烈,用针尖对麦芒来形容,恰如其分。不知从何时起,中医粉和中医黑分成了两个阵营,大肆开战,搞得昏天黑地,大有你死我活之势。

我们冷静下来想一想,无论是中医粉还是中医黑,其实都不是爱中医,都不是实事求是的认识评价中医。

对于中医粉来说,如果喜欢中医,就必须深入地去学习中医,领会其精髓,而不是去追随江湖游医,去片面的、脱离实际的去宣传所谓秘方,偏方,去鼓吹包治百病,必须承认中医的局限性,承认中医不是万能,还有许多未知需要去探索。

对于中医黑来说,你要批判中医,首先去读经典,去深入了解认识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后再来批判。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东西,怎么可能一无是处,必然是有其存在下来的理由,况且在没有现代医学之前,中医为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其实想想现代医学,同样有许多解决不了的疾病,也一直是在不断地纠正自身错误的路上前进。

今后的路还是一样,中医还是会负重前行,还是会有许多解决不了的问题。要以理性客观的态度,最多可能去发挥中医优势,为人类健康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汤头   中医   药铺   牛车   古书   经验之谈   姥爷   悟性   西医   老先生   掌柜   现代医学   努力   东西   国家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