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如果不自焚,就在皇宫坐着,朱棣敢杀他吗?

如果建文帝不自焚(也是不是自焚,而是逃走了),而是活着被朱棣抓住,朱棣肯定会杀他,只不过不敢明着杀罢了。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率军来到了南京城下,还没等他下令攻城,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就打开金川门投降了,燕军得以进入南京。

当时,南京城内很混乱,朱棣为了快速平定战乱,决定分头行动,他派出一队人马去攻打负隅顽抗的徐达之子魏国公徐辉祖,又派出一队人马去皇宫“保护”建文帝,自己则率领一队人马作为机动部队。

很快,徐辉祖就被平定了,但始终没有找到建文帝的下落,朱棣便亲自入宫,在宫中搜寻了足足三天时间,都没有找到。

这个时候,一个太监站了出来,说建文帝已经在南京城破的第一天,就纵火烧宫,然后跳入大火自焚了,大火现在已经被扑灭,可以去寻找尸体。

在太监的引导下,朱棣果然找到了三具尸体,太监又说这三个人分别是建文帝、皇后马氏以及长子朱文奎。

朱棣看到这三具尸体的时候,尸体都已经被烧成黑木炭了,根本分不清死者身份,这就让朱棣十分郁闷了。

起初,朱棣还很犹豫要不要将建文帝去世的消息公之于众,但姚广孝却告诉他说,尸体是不是建文帝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让大家相信建文帝已经死掉了!


于是,朱棣快速公布了建文帝去世的消息,建文帝就这样被“死掉了”,这为朱棣称帝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为了让大家相信这件事,当时朱棣还当着群臣的面,扑到建文帝的尸体上痛哭,还说侄儿你怎么这么想不开,我是来帮你清除身边的奸臣的,你怎么就自焚了呢?

哭完之后,朱棣就安排人将建文帝下葬,之后他就开始筹备称帝事宜了,但姚广孝却告诉他,你现在还不能称帝,应该去拜谒孝陵(朱元璋的陵墓),言外之意是孝道为先。

朱棣深以为然,于是连忙去孝陵祭拜一番,然后对姚广孝说,我现在可以称帝了吧?

姚广孝却对他说,你现在称帝,是你自己想当皇帝,别人拥戴还是不拥戴,你知道吗?

朱棣听了这话,心里有些打鼓了,就没有马上称帝,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他最终决定让南京继续乱下去,等到大家忍不下去的时候,自然会有人劝他称帝。

过了几天,朱棣手下的将领纷纷劝他称帝,因为这些人急于论功行赏,朱棣不许。

又过了几天,一些建文帝旧臣见南京混乱不堪,为了快速恢复秩序,也去劝朱棣早点称帝,但朱棣依然不许。

一直到六月十七日,南京百姓实在受不了,就集体向朱棣请愿,让朱棣以天下苍生为念,赶紧坐上皇帝宝座,朱棣这才大喜过望,连忙在南京称帝。


朱棣称帝之后,立马就变脸了,宣布不承认建文帝的皇帝资格,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并将建文帝父亲朱标的尊号,由孝康皇帝改为懿文太子。

并且,朱棣还对建文帝旧臣进行了残忍屠杀,数万人在这场浩劫中被杀,史称壬午殉难。

据记载,当时建文帝旧臣一共有六百余人,但最终投降朱棣的,却只有区区二十九人,这对朱棣的震撼还是很大的,因为这么多人支持建文帝,自己能坐得稳皇位吗?

朱棣当然是不自信的,毕竟他是靠造反上位的,人心是他绕不过去的坎,他之所以大开杀戒,就是为了逼迫群臣屈服,但结果却不怎么好。

朱棣也很担心朱允炆还活着,因为建文帝如果逃走了,那么极有可能是个潜在的威胁,在未来某个时候对自己发起反戈一击,那就麻烦了。

好在朱棣及时对外宣布了建文帝死亡的消息,因为只有“死掉”的建文帝,才能让他安心,也才能让天下臣民绝望。

正因为如此,建文帝如果没有自焚,或者是逃跑了,而是在皇宫中等着朱棣,朱棣也会杀掉他,只不过他不会明着杀掉。

试想,如果朱棣不杀建文帝,而是将建文帝软禁起来,那等同于怀揣一颗雷,随时有可能爆炸。

朱棣也不能宣布建文帝逃走了,这比将建文帝软禁起来的后果更加恶劣,因为那些反对朱棣之人会找到建文帝,然后跟建文帝一起攻打朱棣,这是最坏的结果。


所以,朱棣必须让建文帝死掉,这种死可以是肉体的消灭,也可以是精神的灭亡,总之他想要全天下百姓都知道,建文帝确实死掉了,而且不是他杀的。

当然了,只要朱棣抓住了建文帝,他有一万个方法让建文帝死掉,自己还不需要担责,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他可以直接杀掉建文帝,然后制造出建文帝自杀的假象,这个很容易办到。

别说朱棣没有这份魄力和胆量,要不然他也不会造反,以一己之力对抗朝廷百万大军。

并且,朱棣用阴险的办法杀人,事后还将自己洗得干干净净,也不是没有案例可以参考,我举个例子来说吧。

朱元璋有个女婿名叫梅殷,娶了朱元璋次女宁国公主为妻,梅殷文武双全,深受朱元璋喜爱,朱元璋去世前曾秘密召见梅殷,让梅殷日后多帮助建文帝。

靖难之役爆发之后,梅殷镇守在淮安地区,有一次朱棣派人给他送信,说自己要借道淮安,他却将使者的耳鼻割掉,然后送还给朱棣。

这件事让朱棣十分生气,由此对梅殷没啥好感,等到他登基称帝之后,梅殷又处处不给他好脸色看,这就让他更加恼火了。


永乐二年,朱棣好几次派遣密探偷偷潜入梅殷的府邸,试图寻找他的罪证,以此来将他扳倒,但他察觉了朱棣的阴谋,因此对朱棣更加不满,两人的关系也由此跌入冰点。

永乐三年,朱棣决定除掉梅殷,他趁梅殷入朝的时候,让两个锦衣卫引领他入宫,但当他走到笪桥的时候,却被锦衣卫给推入河中淹死,朱棣却对外宣称他是失足落水。

宁国公主非常怀疑是朱棣所为,就入宫找朱棣对质,朱棣却对她说,我跟这事没关系,妹妹你失去了丈夫,我也感到很伤心,我已经派人严查此事了。

不久之后,朱棣就将给调查结果告诉宁国公主,说锦衣卫谭深、赵曦跟梅殷有仇,所以伺机将梅殷给推入河中淹死了,他还愤怒地下令将谭深、赵曦处斩,并追封梅殷为伯爵,两个儿子也都入朝为官。

后来,朱棣又多次写信给宁国公主,对宁国公主进行安抚,还赏赐给宁国公主大量财物,宁国公主这才没有继续追究,而是认可了朱棣的说法。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朱棣是很擅长用阴险手段杀人,且将自己撇的干干净净的,梅殷可以不明不白死掉,建文帝就不行吗?


当然了,朱棣想要杀掉建文帝,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件事看出来,那就是他一方面对外宣布建文帝死掉了,另一方面却派人四处寻找建文帝。

按道理来说,不管是建文帝真的自焚而亡,还是逃走了,只要朱棣宣布建文帝死亡,那天下所有自称建文帝的人,就都是假的了,危害并不是很大,根本没必要寻找。

但是,朱棣本着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原则,依然在称帝之后派人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当然他也不确定建文帝是不是真的还活着。

当时,朱棣派出去了一个叫做胡濙的人,这个人只不过是个正八品的户科都给事中,虽然早年中过进士,但官职不高,名不见经传,很少有人知道他,只不过他做事干练,且忠于朱棣,因此朱棣认为他秘密寻找建文帝的好人选。

从永乐元年开始,胡濙就在全国各地打听建文帝的下落,一直持续了十六年之久,始终没有任何消息,但朱棣却从不让他间断,就连他的母亲去世,朱棣都不允许他回去守丧。

永乐十七年,胡濙得到了一个消息,说建文帝可能藏在江浙一带,朱棣便再次让他前去寻访,但之后四年却依然一点消息都没有。


除了让胡濙寻找建文帝,朱棣还担心建文帝流落到了海外,于是让郑和下西洋,一方面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弘扬明朝的国威。

朱棣之所以这么执着地寻找建文帝,还不是因为他对建文帝不放心,他担心建文帝真的活下来了,会对自己的皇位产生威胁。

那么,一个问题就来了,朱棣如果真的找到了建文帝,他会怎么处理呢?

我想,朱棣除了秘密处死建文帝之外,可能也没有其他更好地办法了,而实际上建文帝可能真的逃走了,而且后来也是因为朱棣找到他,他这才死掉的。

事情是这样的,永乐二十一年的时候,胡濙紧急来到了北京,大半夜入宫拜见了朱棣,当时朱棣已经睡下了,听说胡濙来了,就连忙穿衣服召见胡濙。

两人一直谈话到凌晨两点才结束,胡濙告诉朱棣,他已经找到建文帝了,建文帝并非像传闻那样在东南或者西南隐居,而是被僧人溥洽救了下来,当时就在吴县普洛寺内当和尚,他还说建文帝一心修佛,没有其他志向。


朱棣听了胡濙的话,觉得可信度很大,因为早在建文四年的时候,就有人说建文帝在溥洽的帮助下逃走了(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为此他还将溥洽关押起来,前后长达十六年之久。

在这十六年时间里,溥洽一口咬定自己不知道建文帝的下落,直到后来在姚广孝的请求下,朱棣这才将他释放。

结合前后发生的种种事情,朱棣认为建文帝或许真的逃走了,就让胡濙连忙赶往普洛寺,并对他进行了一番交代。

之后的事情,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但根据现代学者徐作生的考证和走访,最终得出结论,建文帝真的逃走了,永乐二十一年的时候在吴县穹窿山去世,享年四十六岁,这与胡濙所述的建文帝藏身地,基本是吻合的。

那么,一件奇怪的事情就产生了,胡濙在永乐二十一年找到建文帝,建文帝在这一年就突然死掉了,他是怎么死的?


我们很难相信,这只是一个巧合,只能这么认为,建文帝如果真的逃走了,那他的死跟朱棣大概率是有关的。

在看完以上内容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哪怕建文帝到了天涯海角,朱棣也一定要找到他,并且除之而后快,那就更不要说建文帝在皇宫等着他了,结果肯定也只是死路一条。

还是那句话,朱棣肯定是想要杀掉建文帝的,只不过不想担负“杀侄夺位”的恶名,他会用自己的办法杀掉建文帝,并将自己撇清。

当然了,关于建文帝之死,还有这样一个推测,说建文帝其实就是朱棣杀的。

早在朱棣进入南京之前,他就已经将南京围得水泄不通了,因此有人认为建文帝很难逃得出去。

并且,在朱棣进入南京之前,建文帝还在发布天下勤王的诏书,可见他在求和不成之后,打算跟朱棣死磕到底,自焚等于是投降,不像是他干得出来的事情。

并且,我们从建文帝的为人也可以看出,他虽然并不那么高明,但绝不是个懦弱之人,在整个靖难之役期间,他都展示出了比较强大的帝王风范,也不像是个会自杀之人。


并且,站在建文帝的角度而来,自杀其实是个下下策,他应该跟朱棣对抗到底,或许最终也只有死路一条,但至少有机会将朱棣搞臭,让朱棣在皇位上坐不安稳。

但是,现实却是朱棣进入皇宫之后第三天,就宣布了建文帝自焚而死的消息,并且尸体还烧得分不清真面目。

有人推测,建文帝或许并不是自焚而死的,而是被杀死之后投入大火之中的,为的就是消灭他是被杀的证据。

并且,朱棣在宣布建文帝死讯之后,又派人去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其实也是在释放烟雾弹,为的就是迷惑世人,进一步洗清自己杀侄的恶名。

要不然的话,为何在明朝史料当中,会记载朱棣派人寻找建文帝这种事情呢,偷偷做就好了,何必让人知道呢?

当然了,以上都只是推测,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朱棣想要坐稳皇位,建文帝是万万不能活的,朱棣在这件事情上不能存任何仁义之心,只不过他必须将这件事做得滴水不漏,不让被人认为建文帝是他杀掉的。




建文帝可能跑了,也可能是自焚而亡。不过这不重要。当时不管朱允炆怎么着,他没自焚也好,不逃跑也好,只要他活着被朱棣活捉,必然是个死。因为史料中对朱棣继位的记载,非常有内涵。


根据史料记载,朱棣初进南京时,城内乱成一锅粥,为了抢占先机,朱棣把兵马分成了四部分:其中实力最强的一队被派去镇压以徐达大儿子徐辉祖为首的抵抗势力;第二队派去天牢释放被建文帝拘押的几个王爷;第三队被派去皇宫,“保护”建文帝。

至于第四队则由朱棣自己亲自带队,作为战场的预备队。

三队人马派出后,镇压抵抗势力的一队进展非常不顺,因为徐辉祖死不投降,跟燕军在城内打巷战。营救王爷的一队则很顺利,被拘押的王爷很快就救出,并送到朱棣面前。

但就在朱棣与弟弟们碰面,抱头痛哭时,第三队的人突然来回报说,皇宫起火了,已找不到建文帝的下落。朱棣听闻大惊,立马增派人手去灭火。表示一定要保护好建文帝。

大火烧了一段时间后,终于被扑灭。朱棣的手下从火堆里扒出两具尸体,说是建文帝和皇后的。当时这两具尸体已经烧的跟黑木碳差不多了,朱棣不确定这是不是朱允炆,因而特别犹豫要不要把消息公布天下。

就在朱棣正犹豫时,他的军师姚广孝悄悄的对朱棣说:这两具尸体就是皇上和皇后!他们死得其所。你赶紧宣布。

朱棣很聪明,瞬间明白了姚广孝的意思。于是他立刻就认定两具尸体是自己的好侄儿和侄媳妇,扑上去就抱着尸体号丧:你们怎么这么傻啊,我是来帮你清除奸臣的,你们咋就自焚了啊?

哭过一番后,朱棣安排人下葬。随后他马上与姚广孝一起商量自己称帝的事宜。朱棣当时是想立即称帝的。因为名不正言不顺,他如果不称帝,大家不会服他。甚至就连南京城里的老百姓也不会服他。

但姚广孝很精明,他看得更远。他劝朱棣再忍忍,先不要登基,还可以等南京再乱一点了称帝。到那时候,天命所归,大家希望朱棣能出来收拾残局,便会真心拥戴他称帝。

忍了一段时间后,朱棣手下靖难的将领先忍不住了,纷纷来劝进,但朱棣不允许。

又过了一段时间,南京城内的诸王爷们忍不住了,纷纷来劝进,但朱棣仍不允许。

又又过了一段时间,建文朝的旧臣们也忍不住了,也纷纷来劝进,朱棣再次驳回,表示自己不会称帝。

直到最后,城内百姓的代表,乡绅地保们全部都来上奏了,请求朱棣赶快登基,称再这样乱下去的话,百姓们就无法生活了。请求朱棣以苍生社稷为重赶紧称帝。朱棣这时才假模假样的表示:既然你们都希望让我登基继位,那我也只好勉为其难了。

之后,朱棣四处贴榜,表示自己要称帝,在获得一致拥戴后,他顺利登基。至于昔日的建文帝,则没什么人还关心他了。

至此,靖难之役才算是完全结束。

细看这段历史记载不难发现,建文帝有没有自焚,或者说他很爷们,就不逃跑,就坐在皇宫大殿上等着朱棣来抓,真的很重要吗?

事实上,并不重要。因为建文帝死亡的消息是朱棣主动放出来的,当别人质疑时,一口咬定建文帝死了的人,也是朱棣。

朱棣不傻,留着建文帝不杀,或者宣称建文帝跑了,这对他而言都非明智之举。

如果他不杀建文帝,他该怎么安置自己这个侄子?软禁?开什么玩笑。他以清君侧名义起兵却软禁皇帝,这不是自打脸吗?

先软禁再暗杀?这不是多此一举嘛?有这闲工夫,还不如直接趁乱弄死建文帝算了。

公开宣布建文帝失踪也不可能。因为一旦朱棣这么干了,那简直是后患无穷。比如后来清朝的“朱三太子案”。

据统计,从清朝入关,入主中原的七八十年时间里,前前后后就冒出十几个声称是“朱三太子”的人造反。

这个所谓的“朱三太子”就如小强一样,清朝杀了一个,不久后又冒出一个,搅的顺治康熙两朝几十年都不得安宁。

因此宣称建文帝失踪是不可能的。朱棣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宣称建文帝死了。

活人是不可能有的,尸体倒是有两具。想验尸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已经下葬了。



所以说,不管朱允炆当时怎么着,只要他被朱棣活捉,必然就是个死。朱棣有决心,也有脸皮做这种事。比如驸马梅殷之死,就是典型的朱棣式的肉体消灭。

朱棣继位后,朱棣的妹夫梅殷对他始终爱答不理,惹的朱棣一肚子火。有一天两个锦衣卫去找梅殷说点事,三人在过一条河时,梅殷突然掉到河里淹死了。按说像驸马淹死了这么大的事,朝野应该早就吵翻天了,两个锦衣卫坐视驸马被淹死,肯定也是少不了被问责的。但后来却很蹊跷,朝野没人敢过问这件疑案,两个锦衣卫也得到了提拔。

最后是梅殷的妻子宁国公主追究,一直问到了朱棣那里,朱棣看瞒不住了,才下令彻查这件事情。而彻查的结果也非常搞笑,朱棣对妹妹说原来两个锦衣卫跟梅夫有仇,把他扔河里淹死了。而我对此事一概不知,不过妹妹你不要伤心,因为我这就下旨宰了这俩个胆大包天的家伙。

这事怎么评价呢?这不是在糊弄鬼吗?

另外还有解缙之死也是如此,朱棣一个简单的意会,下面的人马上懂了。

从这些事不难看出,朱棣杀伐果断。他既然敢跟建文帝对着干,当然就敢杀建文帝。只不过他还要点脸,不敢正大光明的干而已。




朱棣不敢杀他。

但是建文帝会在朱棣叔叔的帮助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深刻反思自己,然后把朱棣叔叔看不过眼的“奸臣”一一诛杀,以示知错。

杀到朱棣叔叔满意后,战战兢兢地做几天皇帝,然后感觉自己才能不足,胜任不了皇帝之位,只有朱棣叔叔能开创盛世。于是就问朱棣叔叔是否愿意接过皇帝的重担,为天下百姓计?

朱棣叔叔推辞一下,就接受了。

禅位之后,建文帝被封为亲王,但是身体却一日不如一日,不久就病死了。建文帝死后,朱棣很难过,于是以皇帝之礼下葬,还活埋了几个美女给他陪葬。

于是诸臣夸朱棣:“陛下仁义!”

另一种可能

建文帝认错处死奸臣后,就得了病,不久便暴毙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

诸臣为国之社稷着想,劝朱棣登基上位。

朱棣觉得诸臣说的有道理,当今天下唯有我朱棣才生胜任皇位。于是朱棣接受大统,登基上位。。




中国人讲究正统合法性,我大清进关是为了帮崇祯报仇,民国是驱除鞑虏,所以建文帝不会马上死,叔侄两人先抱头痛哭,然后建文帝要求禅位,朱棣当然不肯,三让三辞,朱棣拗不过建文帝当上了皇帝,过几年建文帝不幸得病去世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建文帝如果不自焚,就在皇宫坐着,朱棣敢杀他吗?朱棣就是明成祖,都是当了皇帝的人,有什么敢与不敢的?他杀人的方法有千万条,就看怎么杀了。

历史上的建文帝应该是被朱棣杀掉了,或者被人献给朱棣然后被杀掉了。他逃出南京的机会等于零,因为李景隆开城投降,南京城匆忙间城破,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建文帝直接被烧杀在皇宫里了,南京本就是一个死地,建文帝没机会逃出去,所以不存在朱棣敢杀不敢杀的问题,关键是不能让人知道是他杀的,因为毕竟他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造反的。

历史上关于帝王间想杀而不能杀的解决方案,有很多可以参考,比如赵武灵王被囚禁沙丘宫活活饿死就是比较好的方案,后来梁武帝也就步后尘了。有些急于表现忠诚的,比如三国时的成济,就比较悲催,他被人当枪使,成济是三国后期曹魏武将,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用戟刺死魏高贵帝曹髦,后司马昭为平息众怒,将成倅、成济兄弟二人杀死,为别人背黑锅。另外比较时髦的做法是禅让后想办法再毒杀,也有禅让后得以善终的。这要看当时的环境和帝王的个人能力和胸襟了。

朱棣杀建文帝不需要禅让,这本质来说就是他们老朱家的内斗而已。唯一忌讳的就是犯上作乱的罪名,所以朱棣一定不能看见建文帝,或者起码不能让老百姓知道他们曾经见面过。但朱棣一定是确认了建文帝的死亡消息。

建文帝是身居皇宫的人物,自理能力一定不强,所以他的目标一定很大,并不能隐藏民间;明朝的实力强大,所以他也难以藏匿海外;可以说天下虽大,竟无他容身之地。再者想抓他的人太多,朱棣这边的人自不必说,还有墙头草有可能献建文帝自保或者升官发财,还有那些不满足现状的人,只有拥立新君才能取得更大地位和利益的人,更有这个冲动。总之建文帝和忠于他的人被杀死在皇宫,然后假意皇宫失火是个不错的故事。老百姓喜欢,明成祖也能接受,还可以假装四处找一找,以后的我们也可以多些遐想。

最后我们就开个玩笑:皇帝看起来是一个高光的职业,但从生到死,却无时无刻不在危险里,尤其是这一生一死的时候,这个职业非常的危险,所以没人再敢从事这个职业,渐渐地也就消亡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5

标签:皇宫   宁国   人马   锦衣卫   皇位   南京   城内   永乐   下落   尸体   皇帝   只不过   公主   消息   财经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