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真的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吗?

肯定不是的。

虽然,在那个年代派出所,村警,摄像头这些都没有,但是,有民兵啊!

民兵站岗!

还有,在农作物快成熟的季节,是有专人看护的。

在社员回家的时候,是要检查的,不管是孩子打草的篮子还是大人的粪筐。

虽然不至于查看的很仔细,都是要看一眼的。

可能在那个年月,认为,拿集体的东西,不叫偷。




不必多说,那时候,一个公社,(现在的镇,乡)只有一个特派员,这个单位总共不到三人,没有摄像头,没有保安,城管,辅警等。

现在,警察,辅警,保安,摄像头等等,遍地都是。

那个时期的治安好,犯罪律低,一看就知道了。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来形容六七十年代,非常正确,而且非常恰当。




路上的狗屎牛粪都有人捡,路不拾遗,是当时的人穷的叮当响,无物可遗,当然是路不拾遗,至于夜不闭户,被别的偷光了,敞开大门有何可偷?




不能说六,七十年真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记得在谢富治当公安部长,由于镇压反革命,整治社会治安,社会比较安定,才有“我在马路边检到一分钱,交到謷察叔叔手里边,叔叔对我笑,对我把头点,我说叔叔:再见!”的好風气。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有点言过其实,晚上仍要关门闭户,不过失窃的案件基本没有了,检到财物要上交了!





那年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只是几千年来人们美好愿望的延续。

那年代,治安处罚最多的就是投机倒把、小偷小摸、耍流氓、斗殴等不法行为。

游街示众的少不了一些小偷小摸的嫌疑人被宣判后,押送服刑地,大街上先亮亮相。

偷儿、撬杆儿,小时候就耳熟能详的词汇,为什么叫撬杆儿呢?那就是不法之徒入室的工具,成了偷的代名词。

贫穷或者不劳而获衍生出来的偷,夜不闭户,谁会这么干,除非穷的都安不起门窗,或者夏天睡觉图凉快。

路上有一两分钱,视而不见之人甚少,普遍缺钱的岁月里,十块钱人民币是最大面值钞票。

丟一张,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会心疼很久,都会妥善保管,这也难免不被贼惦记。

拾金不昧这个成语代表的行为,在那贫穷的岁月里,更值得赞美。

也才会有“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这样广为传唱的儿歌,代表着那个年代的一种精神面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   粪筐   关门闭户   亮亮相   小偷小摸   投机倒把   民兵   治安   贫穷   叔叔   保安   摄像头   路上   年代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