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真正的作者到底是谁?

红楼梦创作或非一人,从创作背景来看,作者当为明末遗老,通过无力补天的石头来诉说一段家仇国恨。无力补天,意为末世国破却无能为力。国破的是明朝,不是清朝,所以是作者是生活在清朝的明末遗老。

明是朱氏天下,所以小说从金陵石头城开始说起,因为金陵是大明的创始之都;又以金陵石头城为结尾,因为金陵又是南明小皇帝的落脚之地。

所以,红楼梦作者可能是朱氏子弟,或者跟朱氏子弟关系密切的人士。明末遗老中才学最高的朱氏子弟,是朱耷,书法、绘画、写诗作对,样样精通。朱耷(谱名朱统,释名传綮,1626年-约1705年),字雪个,号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18岁之前的朱耷生活在深宫大院,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当然这种见识也为创作恢宏博大的红楼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朱耷十九岁时,即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崇祯帝朱由检吊死煤山,明朝灭亡。极度悲愤的他隐姓埋名,削发为僧,遁入空门。





图为朱耷画幅中一种奇特的签名,其实是以“三月十九”四个字组成,借以寄托怀念故国。所以,三月十九日这一天在红楼梦里出现就赋予了不同的含义,那天是黛玉葬花的日子,黛玉葬的不是花,而是灭亡的大明,“玉带林中挂”,黛玉有可能是跟崇祯是一样的死法,即自缢身亡。

朱耷,先是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所以红楼梦开始的时候就是青埂峰下一僧一道讲故事。朱耷经常用“牛石慧”和“八大山人”来署名自己的书画,牛和八,组合起来就是“朱”字。在谐音梗和拆字法这一块,朱耷真是用心良苦。

朱耷家谱上的名字叫“统quàn(上林下金)”,字刃庵,雪个、个山、个山驴、人屋、道朗、驴屋驴、驴汉、书年等,出家时释名传綮。雪个和传綮,或为“雪芹”的由来。红学上有一种观点,叫做“钗黛合一”,大家可以看看朱耷在家谱上的名字,上林下金,可能钗黛合一的理论依据就在这里。八大山人喜欢把自己称作“驴”,《红楼梦》中把芳官叫做“野驴子”,芳官不怒反喜,符合八大山人的个性。

八大山人对荷花有别样的感情,他的传世名作里荷花特别显眼。林黛玉评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大家可以对照一下朱耷的画作,是不是这种意境?《红楼梦》中甄英莲、柳湘莲、贾蓉(芙蓉)、莲花儿、蒋玉菡(菡萏)、以及藕官、藕榭,行事是不是俱像朱耷所绘之莲?

朱耷有一首题画诗云:

墨点无多泪点多,

山河仍是旧山河。

横流乱世杈椰树,

留得文林细揣摩。

这首诗与红楼梦中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因此,无论从境遇,还是才学,朱耷最符合红楼梦的作者。




《红楼梦》绝对不是讲的大清皇室子孙争夺宝玺(帝位)而相互残杀,贾宝玉也绝对不是传国玉玺的化身,无论如何猜想乃至臆想,《红楼梦》的作者都不可能落到康熙孙子爱新觉罗·弘暟的尊头之上。理由不必多说,只一条:《红楼梦》第五回以“生于末世运偏消”、“凡鸟偏从末世来”交代故事背景,这部书写的是末世,康熙的孙子弘暟生活在康雍乾时代,根本就不是“末世”。以“弘暟”踢馆,恐怕就是一个天真的笑话了。

弘暟绝对不是《红楼梦》的作者,《红楼梦》成书之时,这位皇子还不知在哪家腿肚子里转筋呢。弘暟读没读过《红楼梦》都两说,就别臆想他去写《红楼梦》了。

四大名著的作者都是疑问,谁也不敢轻易下结论谁是真的作者。现在所“定”的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等,不过是一个文学符号,他们究竟姓甚名谁,何方人氏,有无其人都需要进一步讨论研究。因而,我不敢下这样的结论:《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某某某。但是,若是从文本故事中去理解,还是可以得出比“弘暟”靠谱得多的方向性观点。



作者或是“空空道人”?

《红楼梦》的版本问题,是打开这座迷窟(千红一窟)的第一把钥匙。现存的《红楼梦》版本十分繁复,但基本上以甲戌本、庚辰本为主流版本,据说,甲戌本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本,庚辰本则是“四阅评过”之本。其实,这一说恐怕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甲戌本现存十六回,是一个残本,据很多学者考证,这个本子其实并不存在。我也赞同这样的观点,认为这是一个伪本,存在于十六回本中的许多托名“脂砚斋”的批注大多不靠谱。如此,主流版本就只剩下庚辰本了。我认为,庚辰本才是最早的版本,所谓“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只是后来者另起一页,强塞进原著的伪批。为什么呢?

第一,影印本中,塞进去的这一页虽然极尽所能模仿原著小楷,倒有八分像。但仔细一看,其用笔习惯几乎完全不同。

第二,这则伪批之前,罗列了十个回目,其中第三回是“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经京都”。而原著第三回的回目却是这样的“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代玉抛父进都京”。作者试图“勘误”原著,为伪造甲戌重评本张目。遗憾的是,庚辰本正文中,所有地方都是写的“林代玉”,作者总不会糊涂到这样一个重要人物,犯下回目与正文姓名不一致的错误吧。由“林代玉”而“林黛玉”,应当是一个版本演进过程,后来以庚辰本过录的己卯本,第三回的回目与庚辰本一致



庚辰本早于“甲戌本”,还有非常多的文本证据,此处只能简要说这些。简要讨论版本问题,是要否定“甲戌本”在第一回书中有关作者的批注。庚辰本中,前十一回是没有任何批注的,包括疑似作者本人所作的双行夹批。而在“甲戌本”中,第一回却出现了大量的“脂批”。其中涉及作者的这段批注是这样的: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空空道人把青埂峰下大石头上的故事抄录下来,改名为《情僧录》。似乎,空空道人,也就是情僧只是一个过录者,作者还另有其人。后来,又有吴玉峰把《情僧录》改为《红楼梦》,也就是现在的书名。再后来,就是东鲁孔梅溪把这部书叫做《风月宝鉴》。因为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又把书名改为《金陵十二钗》。

实际上,庚辰本中,依然存在没有“分出章回”的故事,比如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后来就分为两回,分别拟定了回目。第十九、第八十回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写回目。以后的本子,就不存在这样的情况了。

现在,无论是空空道人还是情僧,无论是吴玉峰还是孔梅溪,几乎全部被否决了著作权,以及批阅权,《红楼梦》的版权全部都归“曹雪芹”了,所有的批注都被误称为“脂批”。那么,这就有个天大的疑问了,既然前面几位都是“空空”,为何“曹雪芹”便实有其人呢?难道空空道人、吴玉峰、孔梅溪就不能是作者吗?



如果以这回书的文本故事来解读,反倒是“空空道人”的嫌疑最大,要说作者是谁,恐怕得从这个先道后佛的角色身上深究一番。后面所列举的几位,大概参与了“编次”以及批注工作,但是,他们与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一样,都是符号,或者说都是笔名。

以曹雪芹说的逻辑推断,《红楼梦》是禁书,脂砚斋与曹雪芹又是那样的关系,难道脂砚斋保护别人而出卖了“曹雪芹”?

所以,脂砚斋也怀疑自己的批注,说了这样一番话:“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式猾之甚。”从这段批注来看,曹雪芹肯定不是《红楼梦》的作者,作者十分狡猾,伪托了一个“曹雪芹”,把自己深藏了起来。

其实,作者并不是害怕清朝的文字狱,更担心的是自己的身世,以及他的“朱楼”家族。几十年之后的脂砚斋哪里知道这些?以脂砚斋在“甲戌本”中的批注来看,这个本子也是要晚于庚辰本的。

我觉得,“空空道人”高度疑似《红楼梦》的作者,只是要探索这个符号背后隐藏的真人,那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



试探“空空道人”

第一回书开头的玄幻故事,其实就是“甄宝玉送玉”。青埂峰下的顽石遇到一僧一道,听了他们的神仙之论,便恳求那僧带他入世,经历红尘之劫。那僧便把这块顽石化成通灵宝玉,携入凡尘之中。这便是第一次“送玉”

不知经历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访道求仙途径青埂峰,遇见了红尘渡劫回归的顽石,便抄录了石头上的文字。然后,空空道人又化作那僧,把《石头记》,也就是《情僧录》带到了凡尘之中,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红楼梦》。这就是第二次“送玉”

又不知过了多久,“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脂砚斋在这段话中夹批“是金陵”,这哪里是金陵呢?分明说的是警幻仙境的大门之外,“阊门”就是天门。所以,甄士隐拿着“通灵宝玉”,随着一僧一道来到警幻仙境。到了石牌坊前,那僧一把夺过通灵宝玉,与道人去交割,甄士隐只在“阊门”之外忽然梦醒。



这段情节,就是甄宝玉第三次送玉。荣国府的贾宝玉落草之时,口衔化作雀卵大小的通灵宝玉,这是第四次送玉,甄宝玉把通灵宝玉送到了荣国府,交给贾宝玉侍奉。原本,贾宝玉就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神瑛就是五彩宝玉,贾宝玉只是“宝玉”的侍者,怎么可能是玉玺的化身呢?一定要说《红楼梦》中有皇帝宝玺,那也只能是这块“通灵宝玉”

通灵宝玉所载就是《石头记》,都是一僧一道把玩而来。这一僧一道后来归并于一人,就是空空道人。所以,空空道人既是道人,又是情僧。这是怎么回事呢?

送玉的是那僧,道人仿佛只是跟随那僧的送玉的随从。而那僧,就是后来的癞头和尚,道人则是跛足道人。这一僧一道不仅管着甄家,也管着贾家以及薛家、林家,甄假“宝玉”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其实,一僧一道隐喻的是明朝“二祖”,也就是太祖和成祖

《明实录》中记载,太祖是因为黄冠道人赐给的冷香丸而降世,小时很有佛缘,长大后又入皇觉寺为僧,太祖其实兼具了佛道双重身份。成祖则以真武大帝转世自喻,做了皇帝便在武当山大建真武道场。成祖原本的庙号是太宗,是嘉靖为把自己的父亲弄进太庙而为大明树立了二祖。贾敬,就是嘉靖的谐音。简而言之,宁国府之一的寓意,就是成祖这一脉

荣国府的荣禧堂中,隐藏着“荣穆王”。荣穆王是第十二代桂林靖江王朱履祜的谥号,朱履祜是明太祖大哥朱兴隆(朱重四)的后代。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封建诸子,朱兴隆(兴隆街的大爷)因冷香丸之“香缘”而成为靖江王一世祖。这就等于朱元璋把“玉”送给了这一家,朱兴隆的后代享受了皇子待遇



贾宝玉侍奉神瑛的赤瑕宫,离“西方灵河岸上”不远,所以才能浇灌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西方灵河岸上”,指的就是在漓江岸上的桂林靖江王城,漓江发源于灵渠,也就是灵河。三生石,有多重寓意,其中之一就是靖江王是在第三世祖朱守谦这代才正式之藩,一世祖早已亡故。二世祖朱文正因忤逆而被四叔失手打死——贾政,即“假文正之名”,贾珠就是他打死的。

那僧癞头,道士跛脚,这就到了南明时代。大明不明,江山半倾,岂不就是“癞头”、“跛足”了吗?南明时代,就是末世之交。“清明涕送江边望”,指的就是“明清之交”,其中隐含了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明节期间,乘坐缅甸大船,到异国他乡避难的历史

“空空道人”经历了这样一段悲惨的历史,作为一僧一道的后人,便从“冷香丸”说起(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直说到康熙元年(1662年)的南明灭亡,朱楼为水所淫。

讲清楚了《红楼梦》大致背景,“空空道人”几乎就要露出真容了。如果说《红楼梦》的作者是康熙的孙子弘暟,那么,一僧一道又是谁,“甄宝玉送玉”又如何解读?“冷香丸”又是什么意思?“兴隆街的大爷”又说的是谁?……随便一个疑问,“弘暟”就化作泡影了。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朱楼即红楼,朱家之楼。水国,即清朝,第十四回书中,庚辰眉批非常清楚第批注道:“清,属水,子也”,水国就是清朝。薛宝琴八岁随父到真真国,得十五岁女儿诗,讲的是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奉顺治诏令,从缅甸带回了大明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当年四月二十五日,吴三桂以弓弦将永历皇帝勒杀于篦子坡。从此,历史终于完成明清之交,也就是书中所说的“清明”。

贾元春的册页画,画的就是这段历史。而吴三桂则是“两地孤木”,此人属鼠,也是“清,属水,子也”。这一年,康熙八岁,真真国女子就是“女真国”。《红楼梦》故事到此为止,此时,爷爷才八岁,“弘暟”在哪里?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清虚观的张道士是荣国公的替身,曾经送给贾宝玉一只金麒麟。贾宝玉并不在乎这只麒麟,不久就把它遗失了。巧的是,史湘云也有一只这样的金麒麟,她的丫鬟翠缕偏又拾到了贾宝玉失落的那只,还把它还给了宝玉。

翠缕捡到金麒麟之前,懵里懵懂地跟湘云讨教了一番天地阴阳之理,虽然史湘云讲得明白,翠缕却听得糊涂,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史湘云是阳,她自己是阴。史湘云也不知道她自己那只金麒麟是阴是阳,看到一只又大又有文彩的金麒麟,翠缕倒是说了一句明白话:“可分出阴阳来了”。

这个桥段所讨论的阴阳,就是一个“明”字。金麒麟,典出沈度《瑞应麒麟颂》,说的是永乐十二年(1414年)时,西洋榜葛剌国以长颈鹿冒充麒麟,进献永乐皇帝。在这篇麒麟颂中,有这样的句子:“圣人有至仁之德,通乎幽明则麒麟出。斯皆皇帝陛下与天同德。恩泽广被,草木昆虫,飞潜动植之物,皆得生遂”。“文采烨煜,玄云紫雾,趾不践物,游必择土”。

对看《红楼梦》“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回书中,史湘云的阴阳论,其寓意几乎就点化自《瑞应麒麟颂》。湘云、翠缕拾到的金麒麟“文彩辉煌”,文即太宗文皇帝。自永乐朝起,大明皇统就从太子系转弯到太宗系。



因为金麒麟的出现,加上《乐中悲》曲所唱的“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这就杜撰出了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这个故事说,贾宝玉把金麒麟送给了卫若兰,成就了史湘云厮配了才貌仙郎。因为参与夺嫡,卫若兰死难,不知咋地,金麒麟又回到贾宝玉手中。最终,贾宝玉、史湘云遇合到白头。甚至说,史湘云就是贾宝玉的妻子,高度疑似批书人脂砚斋。

这种读法,恕我不敢苟同。假如一定要看《乐中悲》曲,为什么不看完就下结论了呢?在这支曲子的最后,交代了史湘云的结局:“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以这句曲词判断,史湘云的结局是出家湘山寺。所以,翠缕与湘云讨论阴阳之道,是从“荷花”开始的。荷花就是佛门的一个象征,隐伏了湘云的结局。

为什么说史湘云的结局是出家湘山寺,湘山寺又在哪里呢?这就要从宁国府的近支荣国府说起了。上文已经讲到,荣国府其实写的是桂林靖江王城,荣禧堂中隐藏了“荣穆王”。荣穆王之子,第十三代靖江王朱亨嘉在崇祯死后的第二年篡夺皇统,以洪武278年为年号,在靖江王城称帝(监国)。

隆武帝朱聿键派兵攻陷王城,在福建连江绝密缢杀了朱亨嘉,对外宣称其得暴病身亡。庚辰本中,林黛玉是“林代玉”,即以桂林取代朱元璋大统之意(璋即半圭,玉器)。林黛玉的结局是“玉带林中挂”,这句判词加上林黛玉的姓氏,就隐藏了“桂林”。书中又暗示林黛玉死于药石,那就是朱亨嘉被宣称得暴病死的暗写。



朱亨嘉被活捉时,一个太监从王府中把三岁的世子朱若极抱出,隐藏在城中的“雪洞”之中。“雪洞”就是刘姥姥所见之宝钗住处,这个洞也叫刘蟾洞,刘姥姥救巧姐,即太监救朱若极。林黛玉三岁遇癞头和尚,其实也是这样的隐喻。

这个太监之后将朱若极带到桂林不远的全州湘山寺出家,这就是书中的“湘江”、“潇湘”。史湘云之名以及判词曲,都是这里的湘江。湘江、漓江同源,林黛玉的另一个结局,就是与史湘云一样,出家湘山寺,她们共同隐喻了朱若极

书中还有一个人物隐喻了朱若极,那就是大观园中一心一意要出家的画家惜春。朱若极就是后来的请初四僧之一,大画家石涛。石涛来自靖江王城,王城之中有一座石头峰,叫做独秀峰,应当就是“青埂峰”的来历,石涛高度疑似书中的“石兄”。



以永乐皇帝而言,宁国府又象征宁王朱权家。宁王是明代大戏剧家、道学家、茶道家,正符合宁国府的情况。这一支到明末清初时,也出了一个大画家,那就是朱统托,也就是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是先做道士,后来又入佛门,明亡之后,与石涛同居清初四僧之列,同样是大画家。而且,这两人多有交集。“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说的是这两个和尚——和尚光头,就是“白首”。他们才是真正有“麒麟”之缘的一对亡明王子。

庚辰本中,有“命芹溪”如何如何的批语,仿佛如长辈说话,这哪里是史湘云和贾宝玉?分明就是长者对晚辈的称谓。以朱家字辈对应比较,朱耷比石涛大四辈,年龄大约长十几岁,是可以以长辈的语气说话的。如果是八大山人称石涛为“石兄”,似乎也是一种不分长幼的调侃吧。



那么,朱耷、石涛是不是《红楼梦》的作者呢?这是一个可以推敲,以及可以探讨的悬疑。虽然目前我还不能、也不敢下结论,但肯定比所谓的“爱新觉罗·弘暟”要靠谱得多。除了以上所说的文本依据外,还有一条十分过硬的铁证,证明《红楼梦》主写的是南明历史。“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这一年就是靖江王灭亡哪一年的芒种节。同时,也是一个让朱楼之人铭刻于心的南明灭亡的日子。

“爱新觉罗·弘暟”再有皇帝瘾,总不至于“悼明之亡”吧。

这个题目太大,关于石涛、八大山人,书中也还有很多可供探索的线索,此处只能简要讲这些,以供红学爱好者参阅。




《红楼梦》向来谜团甚多。比如说红楼第三部失传之谜,作者之谜,作者生辰之谜,作者出身之谜以及书中人物之谜等等。说起来,红楼流传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年代有些久远,但从历史的角度上说,当属于近代,而不是远古。然而近代作品,有如此多的谜团,在中国历史上的确少见。关于红楼作者的争议,向来都很激烈。香港某红学团体,曾经认为曹雪芹的名字实为“抄写勤”。由于《红楼梦》以手抄本流传,作者不详,抄写者因为劳累过度,想想辛苦犹加,便顺手写了一个谐音名字:曹雪芹。

香港的这个说法,大陆一般不大认同。然而曹雪芹的生卒年月,却又不详。百度中认为是:公元1715年到1763年。而关于曹雪芹的父亲,史上也有争论。有的人认为是曹颙,还有人认为是曹頫。按照百度记载,曹颙生于1689年,卒于1715年,年仅26岁。也就是说,在曹雪芹出生时,曹颙就去世了。红楼整部作品,看不出作者在人格上的缺陷。如果是单亲子女的一员,作者的心理肯定会有与众不同孤僻感。对待父亲的形象,必然是极爱,或者是极恨。当然红楼中贾政的戏少,除了暴打和时常检查贾宝玉的功课外以外,其他确实很少见其活动。然而,整部红楼又带有很明显的自传性色彩。当然,贾宝玉与作者的真实形象也不完全相符,比如说,红楼中写贾雨村吟出的诗句,的确又满怀抱负。这些充满政治向往的诗句,很难出于风月情感作者的手笔。另外,红楼小说中有写给晴雯的《芙蓉女儿诔》,这篇祭文又与当今流传的情感散文不同。当代有不少情感写手,非常崇拜纳兰性德的词。他们的文章比柳永的绵软,又极似纳兰情怀。而《芙蓉女儿诔》中,“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句,很明显带着一种呐喊和愤怒的豪气。不管作者如何贴近情感公子的形象,但终究还会露出自己的影子。

据说曹雪芹确实有一位林黛玉那样的表妹,又有一位貌似薛宝钗的表姐,由于家庭因素致使他与表妹分手,与表姐结合。从此曹雪芹感情上受了很大的打击,悲愤难耐,便愤而著书红楼。然而,作为一个生来就没有父亲的男孩,其母亲一个人怎么会有这样强势,如此凶狠地剥其婚姻自由呢?曹雪芹愤而悲写红楼梦,难道就从来都没有为他的寡母想过吗?关于曹雪芹著书的疑问,我一直感觉很不合理。如果曹颙是曹雪芹的父亲,那么曹雪芹著书的可能性不大。而活到48岁而终的曹雪芹,没有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怎能将红楼的社会性挖掘得如此深刻呢?作为大家世族的子孙,曹雪芹出生时,贾家已经频于没落。他的一生除了感情挫折外,并没有经历太多的坎坷。那么对于儿女之情,何以悲痛到了“一把辛酸泪”呢?“忽喇喇大厦将倾”等暴富暴贫的挫折是何等强烈!关于祖父当年接驾康熙皇帝的事,曹家大富大贵的鼎盛时期,曹雪芹能看到和经历多少呢?因此,现在又有红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线索。

无意中百度曹頫(音fǔ)这个名字,居然发现百度作者已经公开宣布:曹頫才是《红楼梦》的真实作者!他才是曹雪芹的父亲!原来《红楼梦》是父子合著的作品!《红楼梦》这部宏篇巨著,的确是呕心沥血,如果没有一定的见识和阅历,是不可能写出这样深刻的批判现实的作品的。红楼表面上看是风月小说,实际却是一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作品,它的社会意义很强,人物逼真形旬,刻划入木三分。从小说创作的角度而言,作者如果没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在筛选材料上,是不可能如此干净利落并且独具眼光的。从“无才补天”上看,作者是很有雄心壮志的一个人。《红楼梦》中的石头,实际上才是作者的影子,当然也就是贾宝玉身上带的那块玉。贾宝玉的人物形象肯定会渗透着作者的情结。贾宝玉的风流倜傥,备受祖母宠爱,纨绔不堪等等性格,很符合大家子弟的特点。然而贾宝玉又是一个有柔肠寸心的人,对女孩子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目前不少红学研究人士认为,贾宝玉的原型,其实就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乾隆皇帝也认为红楼写的是“明珠家事”。小说不一定都是作者的自续传,但一定会带有作者的影子。而了解明珠之子纳兰性德的人,并且能够经历曹府鼎盛和没落时期的人,当然也只有曹頫了!据说,曹頫十八岁继任曹寅职位,做了江宁织造。尽管他的父亲——伯父(曹頫是过继给曹寅的)政绩平平,然而到了曹頫上任,却对管理一窃不通,或许是没有王熙凤那样的狠心,或许是他确实没有仕途经济的才能,或许从曹寅为官时期这个职位就留下了亏空,结果曹頫经常受到康熙的责备,到雍正时期,政绩更是一塌糊涂,最后雍正皇帝忍无可忍,终于查出他在任期间的经营漏洞,而曹家由于三次接洽康熙下江南,浪费了大量物力人力,结果每每境况愈下,到了雍正时期,已是家业凋零,举步维艰。“曹頫拖欠公款已经让雍正十分不满,他四处托情跑门路以求减轻罪责的做法更加深了雍正的猜疑和憎恶。雍正五年,曹頫终于大难临头,他被参劾骚扰驿站,雍正立即下旨交部严审,随后又将其革职。几天后,雍正得到密报,曹頫在离职受审期间竟然秘密转移家财,因此龙颜大怒,即令江南总督范时绎查封曹頫家产。”——来自百度。可见曹頫的经历非同寻同,而他的身世又确实有着与贾宝玉相似之处。曹颙早夭,撇下曹雪芹一子,而曹頫这时自然是曹氏家业的未来继承人,当然就有可能在家族中颇受宠爱了!而贾政又恰好是曹頫父亲的形象。

据康熙六十年(1721年)刊《上元县志·曹玺传》记载,曹頫“好古嗜学,绍闻衣德,识者以为曹氏世有其人云”。有人认为“好古嗜学,绍闻衣德”的曹頫少年时代就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孩子,绝对不会象贾宝玉那样“行为乖僻,性乖张”,我想,这都是某些人盲目的误断。贾宝玉的特点,是纨绔子弟普遍存在的行为现象,当然不可能人人都完全相同,但在年幼时必然会都有某些相似之处。而《嘲宝玉》一诗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也有自嘲的说法。因此这种自嘲,不能认定是作者的真实写照。而贾政笃子劝学,又确实成就了贾宝玉的才能。因此,不管曹頫怎样“好古”,都免不了年幼贪玩,没有严父严加管教,自然是不可能使他学有所成的。而对古文深研的曹頫,尽管多才,但终究读的都是八股文,因此并不多么识实务,到了上升江宁织造,一则是年轻,二则是读的书俱是仕途经学,确实不能用于现实中的经营管理。可见曹頫不是做商业的人,而是一个纯粹的读书人。而曹頫在入狱之后,历史的记录不详,关于他后期的史料,大多都是人们的推断。我们可以想象曹頫漫长的牢狱生活是怎样苦难的煎熬,怎么不会使他顿悟以往的阅历呢?加上感情上的挫折,一时间百感交集,愤而著书,也是在常理之中的事。然而曹頫毕竟是有罪之人,不方便让世人知道他是著书的作者。汉朝有司马迁受宫刑发愤著《史记》,曹頫入狱,发愤写《红楼梦》,也是有可能的事。写书虽然不能维持生存,却是一种很好的精神寄托。

从生卒年月上看,曹頫又不象曹雪芹的父亲,而更像他的叔父。曹頫具体的生辰是1706年6月8日至1774年2月14日。当然还有说他的出生还要早些,或者是1689年。而曹雪芹生于1715年,那么曹頫要么只比曹雪芹大9岁(当然,曹雪芹的生卒日不详,现存的没有完全确定),要么就是大26岁,恰好跟曹颙同岁。我想后一种可能性不大。曹颙如果是曹雪芹的父亲,那么父子二人必然会有代沟,尤其是婚姻问题上的冲突,已经激起了曹雪芹对父母的怨恨,因此父子二人合写红楼的可能性不大。而曹頫如果是曹雪芹的叔父,二人合作红楼,还是可能性比较大的。曹頫有做江宁织造及被捕入狱的阅历,而红楼梦作者的苦难感恰巧非常强烈。著书度晚年,忘却身世浮沉的苦难,也是非常合乎情理的事。而曹雪芹恰巧以写诗见长,因此叔侄二人合著红楼是很有可能的。而曹頫在幕后推出曹雪芹,决不会象“人造韩寒”那样为了名利,而是因为戴罪著书,不适合公开身份。

目前,关于红楼作者的争议仍然激烈,先前关于《红楼梦》为曹雪芹所著,而高鄂叙写的说法是胡适研究红楼的结论。“将曹雪芹定位《红楼梦》的作者,是胡适先生以曹雪芹即贾宝玉的原型为依据所做出的结论,而此前的一百多年间,对清朝人来说,作者一直是个谜。同时胡适还证明书的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这是他红学研究中做出的两大结论。然而,随着历史档案的不断发现和解密,主流红学界的红学家们发现,曹雪芹年幼的时候,曹家就已经被抄家并迁居北京了,曹雪芹不可能过大观园的那种生活了。另外,胡适的后一观点也被红学界所抛弃。”来自刘传福.《曹頫,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又有作者写文称“曹頫不是《红楼梦》的作者”。

看来,关于红楼作者的问题,还需要一段时间的争议才能最后论证,笔者也只是简单地谈谈个的看法,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明末清初汉人所写。满清无人有此才华。开篇已明,末世之作。红楼乃朱楼代称。我不是什么红学家。但我有自己的判断。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文中大量的贬金赞红。

黛玉葬花。花也是朱红之意。

落花本来随流水,为何要葬花?

其实就是祭奠。

最后灭国。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作者是活到了清朝立国的。毋庸置疑。

高鹗是见过了全本,毫无疑问。如果按照全本直接抄写。定会遭遇文字狱。




看见两个蛋,就一直在猜是哪只鸡下的。看蛋壳就知道不全是鸡蛋,有一个是鸭蛋。红楼梦和石头记本就不是一个作者写的,一个写历史被禁的,一个写家族回忆半路倒下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红楼梦   白首   红学   雍正   靖江   宝玉   大明   麒麟   金陵   回目   作者   道人   康熙   红楼   皇帝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