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一名产品经理,该学哪些知识呢?

无论做C端产品、B端产品、数据产品、策略产品、商业化产品、软件产品,所有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有认清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才不会在产品形式的迭代浪潮当中快速的被淘汰!

1. 行业(产品)的认知能力

找到相关的产品分析报告,进行分析,进行思考最后总结;学习核心的能力模型,按照能力模型去进行系统的总结以及学习。

掌握对竞品的分析能力,最核心的是一定要弄清楚竞品分析的逻辑,找到竞品分析的相关维度,比如解决不同需求的同样产品,解决不同需求的不同产品等进行分析,学会提升产品思维。

2. 用户思维能力

就是“同理心”吧!产品经理训练“同理心”的本质就是以客户为中心,提高用户的体验。

日常训练:可以找几款同类竞品或者实实在在反复的使用公司的目标产品,使用过程中发现那些地方很难用,自己使用时很想放弃,找到难用的点,哪些体验会让自己眼前一亮,用起来很舒服。

多款产品使用一对比,无论是从流程设计、功能设计、界面设计等做比较,反复总结,就能慢慢找到提高用户体验的关键。

3. 战略策划能力

对产品的创意策划能力,同时要懂传播,熟悉传统媒体的传播逻辑以及传播路径,以及社会化媒体中的传播逻辑以及传播路径,同时还要熟悉各种创意策划,常见的线上线下活动形式以及载体(比如同一个活动,在 PC 端实现和在H5端实现,展现形式可能差很远)。

4. 数据运营能力

所有产品的诞生,产品的发展,都要以数据为基础,用客观的数据了解用户行为,以明确的数据结果为产品目标导向,用数据快速推动产品的迭代。数据避免了产品经理的自以为是的态度,因此产品经理更需要以数据说话。

5. 团队管理能力

产品经理需要和团队、研发经理明确需要迭代和开发的功能,以及整个研发团队的进度;需要向团队展示产品演进路线图,比如说让团队成员清楚未来需要完成哪些功能。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有相当强的管理能力、执行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协作能力。

总结

通过上述讲解,相信大家对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及其所需技能有了更近一步了解。当然,这些技能并非一下子必须全部掌握,而是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不断学习成长。




Axure是绘制产品原型的一个工具,掌握这个工具,并不代表就可以做产品经理。就像你会用刀切东西,不代表你可以去做木工师傅一样。产品经理是最近几年比较火热的职业,微信张小龙,滴滴的俞军,腾讯的马化腾,美团王兴,锤子的罗永浩,都是属于这个年代的超级产品经理。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媒体的鼓吹,把产品经理这一职位都神话了,加上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种理念的传播,会造成产品经理没有门槛这种误区。其实一个牛逼的产品经理除了对行业,对用户需求有极深的认识,对技术有深入的了解,还需要能从宏观上能洞悉行业趋势,从微观上能理解用户需求,具备极强的同理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入门产品经理?这个问题背后所反映的,其实是如何入门产品经理。结合自身的工作,以及这3年多的产品生涯,在以下3个方面和大家分享:

  • 产品经理的职责是什么
  • 产品经理核心的思维是什么
  • 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有哪些
1.产品经理的职责

以阿里巴巴产品经理的进击之路为例子,产品经理偏向执行层面,根据能力水平,具体的工作有从宏观到微观均有。

初级产品经理一般主要集中在产品助理,和产品经理2个阶段,有1-2年的产品经理主要为资深产品经理。

2.产品经理核心的思维

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除了自身专业能力的建立,更重要的是思维认知的演进,产品思维--迈入产品经理门槛的第一步产品思维,需要建立基本的产品观,以及用户同理心。包括:
  1. 用户场景:用户在何时、何地、做什么,也就是站在用户角度看问题。
  2. 用户需求挖掘:能从各种用户反馈中,分析,并挖掘出用户的本质需求,能将需求落地到产品方案。
  3. 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有最基本的用户体验概念,推荐《简约至上》、《用户体验要素》2本书,学习最基本的交互设计原则
用户思维--深入理解用户价值,洞悉用户本质需求当对产品的场景,基本需求等进行较多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会进一步深入到用户端去理解用户的行为和心理,探索用户的本质诉求:
  1. 用户价值的判断:这个功能或者需求,对用户的价值如何?目标用户量级有多少?有多少能转为核心用户?
  2. 用户心理分析:转变成用户角度,尝试理解在各种场景中,分析用户的心理,以及此时此刻的核心诉求,并转变为可指导产品设计的方法。
综合思维--不仅仅是产品经理,更需要行业的广度和深度来发现和解决问题当平台产品发展到千万级的用户,此时不管产品业务的复杂度,还是用户人群的多样性,各种问题涌现而来:
  1. 用户人群特征复杂多变,诉求多样
  2. 基本需求满足,更有价值的创新点难以挖掘:产品进入成熟阶段,仅仅靠用户同理心和产品设计方法论,难以挖掘对用户有较大价值的改进点
  3. 用户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冲突与平衡
  4. 团队复杂,沟通成本高
这个阶段,产品经理需要具备多维度的思维模型,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快速做出正确的决策:
  1. 用户价值与商业诉求平衡:用户需求,产品方案,不仅仅具备用户价值,还需兼顾商业诉求,在满足商业诉求的前提下,最大化的满足用户价值
  2. 大数据思维:足够的业务熟悉度和数据敏感度,能够在海量数据中,分析现状,挖掘用户需求,并落地到产品改进方案
  3. 运营思维:产品推出只是第一步,需要针对产品生命周期和用户生命周期进行用户运营,提升用户参与感,持续为用户提供价值
  4. 技术思维:熟知实现热门的技术,对其使用场景有深刻认知

3.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

在具备一定的思维模型,日常工作中,产品经理还需具备以下能力模型:




很容易被误解的一件事情,就是会画原型就能做产品经理了。

不好意思,答案是否定的。

产品经理有自己的能力模型,技能要求,“会Axure" 只是其中并不关键的一个。

其实你如果不会Axure,你可以用手绘,用PPT等方式完整表达你的想法,也是可以做一个好产品的。


那么,想当一名产品经理,该学哪些知识?

一、产品经理能力模型

复制以下链接到浏览器打开即可保存思维导图。

https://mindflow.pro/share?storeId=5a42710ac6c0170f00438b41

其中,贯穿始终的,其实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七种流行的分析问题框架

复制以下链接到浏览器打开即可保存思维导图。

https://mindflow.pro/share?storeId=5a52c1e84e87650f00f82701


其中,竞品分析是产品设计中你会碰到的第一个任务:

复制以下链接到浏览器打开即可保存思维导图。

https://mindflow.pro/share?storeId=5a4b0af34e87650f00f7de71

熟练掌握产品经理产用工具,做到事半功倍:

复制以下链接到浏览器打开即可保存思维导图。

https://mindflow.pro/share?storeId=5a3d2e00c6c0170f00436724


最后,用谷歌PM面试产品的问题,来对自己的能力和差距做一个总结,找到前进的方向吧。

复制以下链接到浏览器打开即可保存思维导图。

https://mindflow.pro/share?storeId=5a5cce221478561500481696





根据网络上的定义,产品经理是在企业和公司中专门负责产品管理的职位。自从乔布斯和苹果手机广为人知以来,产品经理的权力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很多人在大学的时候,就希望自己之后能够从事产品经理的工作。

但很多最杰出的产品经理最初工作的时候,并没有知道自己手上所干的事情就是产品经理的工作,而且是产品经理中伟大者所干的工作。

在中国,这些杰出产品经理包括网易总裁丁磊、腾讯总裁马化腾、小米总裁雷军等。

一、网上流行的看法

现在人们谈及产品经理,总会先定义产品经理的职责和新思维以及能力模型等,并从各个方面将产品经理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模块化处理。仿佛产品经理应该成为一个用户心理学博士,才能够应对日常的工作。

比如关于用户场景,我们需要知道用户在何时何地做什么,关于用户需求挖掘,需要从各种用户反馈中分析并挖掘出用户的本质需求等等。这些已经教条化的理论,就像现在的成功学一样。

滑稽的是成功学里面所总结的成功学人士特质,是那些最伟大的成功者,并没有刻意去训练的。而真正刻意去训练成功学理论和方法的人,都并非最伟大的成功者。或者他们根本就不够成功。

二、本质上只是一个节点

产品经理依然只是整个产品在生产销售环节上的一个节点罢了。不可否认,这个节点非常关键,而且会对其他生产销售环节形成巨大的影响。但本质上,它依然只是一个节点。

而且我们会发现,在过去人们根本可以忽视这个节点,因为在过去的传统时代销售,比营销重要。而在互联网时代,产品思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互联网上并没有一个能够随机应变的销售,跟在产品后面。于是就给,让那些或内向或怪异的人,一种崛起的机会,他们可以单纯凭借产品本身的吸引力来吸引各种用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产品经理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三、归根到底是人性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无论干任何事情,包括从商,包括做产品经理,其底层都是对人性的深刻把握。惟其如此,你学到的任何知识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而这些知识是暗知识合暗技能并不一定会被写在书本上。这需要一个产品经理实时用大脑和身体去感悟整个市场的变化,去感悟用户语言背后的种种细节,来判断整个市场的趋势,调整自己的产品,来赢得市场最终的青睐。

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够从产品上直接调动客户购买欲望的知识,包括那些人性阴暗面的知识,才是一个产品经理所需要体悟和运用的知识或者说精髓。为什么,快播曾经风靡一时?为什么,抖音等小视频那么火爆?这都是关于人性知识和精髓的经典具体表现。




本文作者刘滢,三节课签约讲师,前滴滴出行产品总监,产品策略专家,曾一手搭建了整个滴滴出行策略团队。
在这个产品经理们满怀焦虑的时间窗口里,希望本文能带给你一些启发。

2017年,对于很多产品经理而言,是在寻找方向,也是更加趋于焦虑的一年。


在这一年,曾经让无数人艳羡的“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不再那么火爆。相反,“产品经理”这个号称入门容易、得到难的岗位,通过快速的发展与扩张已经趋于成熟,再不是那个野蛮生长,群星闪耀的阶段了。


确实,随着上一个创业风口的结束,功能产品经理呈数量级增长,功能产品市场已经逐渐饱和,一个只能够画画原型、写写文档的产品经理,已经是一个几乎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经理了。对应的,市场细分加剧,对产品经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应技能的要求也越来细分,再加上人工智能浪潮下,大家纷纷充满了“被机器替代”的恐惧。


这个时候,有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行业越来越细分,应该往一些更精细的领域内深钻,掌握一套核心技能,但是却无从下手。


我们也许需要回答两个问题——


1)对产品经理来说,什么才是核心技能?

2)要如何才能掌握它?


我们正在经历什么变化


理解何为“核心技能”之前,我们不妨再往下走一小步,先来看下我们正在经历着什么样的变化。

首先是宏观的、行业的层面——众所周知,随着硬件迭代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我们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并致力于消除这个世界所有的信息不对称。


当我们收集的信息越来越完善、越来越丰富的时候,那么越来越多的简单重复的人工工作,逐步被机器替代,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产品化过程。而且,某种意义上,这是个不可逆过程。


这是大的行业趋势,或者说是这个世界变化的趋势。


接下来,我们再来具体看一下,在每个公司中,在每个人的工作岗位中,我们在经历着什么。


我做了一张图,下面这张图横轴是时间,纵轴是互联网行业内的创业公司数量。可以看到,14年是开始繁荣的一年,是大家作为用户和从业者都非常开心的一年,补贴补贴,融资融资。这个繁荣持续到2015年到达了顶点,然后回归理性、回到现在。

这是竞争非常激烈的几年,最后在竞争中活下来的互联网公司,组织架构发生了非常大的重组,我将这种重组抽象为两类。


第一类变化,我用三个词来概括,叫做工具化、统一化、第三方化。


1)工具化:

在效率的驱动下,核心业务环节中以往很多低效的人工的工作开始由产品工具来替代或是提高效率,从数据工具、运营市场工具、甚至技术开发工具,于是我们看到了类似很多GrowingIO,积分商城工具,H5生成工具等等。


2)统一化:

竞争年代,一些公司的各个业务线为了跑得足够快,重复造了很多轮子,极端来举例,比如说阿里的闲鱼、淘宝、天猫、飞猪等等这些业务,可能在竞争时期都会各自做一套自己的商品管理系统、促销系统、营销工具、积分系统等等。而等到竞争结束后,这些轮子开始下沉统一到同一个部门来take,这里典型就是阿里为首的一些一线互联网公司提出的大中后台策略。


3)第三方化:

企业发现一些不是自己核心竞争力和壁垒的工作交由第三方去做反而效率更高,各类第三方地推、客服、设计、市场、法务等B2B服务大量兴起,巨头们也把原本服务自己的东西开放出去,比如各类云服务,最近美团的大象从内部开始开放。这一切都是在顺应之前提到的大趋势,为了效率,所有基层简单重复的工作开始集中化,并被机器取代。


第二个组织上的变化是,许多公司成立了很多以业务目标为导向的团队。


这些团队是怎么来的呢?开始为了应对竞争,公司以项目攻坚的方式成立了很多跨部门的虚拟战斗团队。后来发现,这种组织形式确实可以更好调动资源,更好地达成业务目标。战争结束后,这些虚拟团队开始固化下来成为了长期团队,比如在很多公司开始出现growth增长团队。


这些团队中的人,可能原来隶属于市场、运营、产品、技术等等完全不同的大部门,彼此所做的事完全不同,然而现在他们突然发现,一群原本职能上完全不相干的人,居然成了同一个部门的同事。


这预示着另一个核心趋势:对于中层员工来说,工种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你原本可能是一名技术,但是你特别牛,于是你开始负责增长,反过来,原先的运营和市场可能开始向你汇报——这不再是不可思议的笑话,而是在很多互联网公司内开始真实发生的事情。


因此,互联网公司中,中层的竞争愈演愈烈,危机感开始变强。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在这个时代变迁的节点所必须面临的挑战。


在效率的驱动下,基层简单重复的工作将被机器取代,我们不希望自己被淘汰,我们期望自己成为驾驭机器的人。因为有了以业务目标为导向的团队结构,中层工种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竞争更加激烈,我们期望自己拥有更强的目标达成能力,在竞争中胜出。


到这里,或许可以试着总结一下了——我认为,在这样的趋势面前,对于产品经理们而言,可能存在两类可以称之为是“核心能力”的能力:


1)能够更好驾驭和影响各种高效机器、复杂系统的能力;

2)拥有更强的业务目标达成能力。


在新的环境和语境下,拥有这两类能力的产品经理,可能是无需担心“被替代”的问题的。


如何掌握核心能力


那么,身为一个产品经理,如何才能更好掌握上述两种核心能力?

就这一点,答案或许会很五花八门,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最好需要对于业务的理解更深,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最好能够参与更多更大更复杂的项目,也许还有人会说我们应该需要更多拥有一些“自己独立对于某项业务负责”的经验。


这些答案其实都没错,但它们好像都只给了一个方向,而没有给出一条让我们能够顺利到达彼端的路径。


所以,如果是我要试着给一个建议,我会给一个更加贴近实际,也更落地,更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我会建议,这个背景下,所有的产品经理们都应该一定程度上让自己具备一些“策略思维”和“策略产品能力”。


我认为,一个具备了策略能力的产品经理,一定会比普通的功能型产品经理更能够高效达成业务,也更容易能够去驾驭和影响机器。


那么,策略到底是什么?


如果要试着下定义,策略其实是一种数据驱动的,提供更精细化、更动态高效的产品解决方案的手段,它往往由一系列规则和机制构成。在各类希望更好、更高效地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上,都多多少少有策略的存在;任何一个产品达到一定体量的时候,也一定都会面临一些问题需要策略手段来解决。


不妨举几个例子——

一个大用户体量的新闻产品,给每个人展现更个性化更符合他兴趣的内容以匹配更多用户的需求,这时候藏在后端的这一套如何针对不同用户推荐不同内容的规则就是我们的推荐策略;


一个产品进入到了快速增长期,用户来源多种多样,需要针对各个渠道/不同用户层设置不同激励留存方案以实现最高的roi,这套如何根据不同用户匹配激励留存方案的规则就是我们的增长策略;


而一个互联网金融产品,随着用户的增加,在账单催收方面效率降低,于是希望通过挖掘用户信息得到相关联系人、针对不同用户类型设置定义了几套不同的催收方案,从而提升催收效率,这则是一套催收的策略。

有心的人可能会发现,近一两年时间,业内一个叫做“策略产品经理”的工种开始慢慢热了起来,尤其在各类中大型互联网公司内,对ta的需求在逐年增加。


并且,在未来几年内,我相信这个职位还会更火。

而策略产品经理要干的事,就是利用“策略思维”和“策略产品能力”,撬动让相同的资源能被用的更有效率,让同样的钱花的回报率更高。


某种意义上,如果你掌握了“策略产品能力”,那很可能是你能够“驾驭机器”的开始。


如何做好“策略”


那么,怎么才能做好“策略”,让自己拥有良好的“策略思维”和“策略产品能力”?


我认为可能存在几个关键步骤——


1)要时刻围绕目标进行精细化分析,找到影响核心目标达成的要素,并判断这些要素周边是否存在资源分配不合理+资源浪费现象;

2)寻找上述影响要素与当前的用户行为或用户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并设计出基础的精细化运营方案;

3)依据自己的经验、拆解和验证,进一步把你的精细化运营方案落实成为某些能够在不依赖于大量人力投入的情况下帮助你实现效率最优的规则,并把这种规则交付给机器;

4)赋予规则“自我进化”的可能。


不妨来看个具体的例子。


某个APP,经常给用户推送消息,但打开率一直一般。有一天老板找过来,跟你说别人家其他APP推送的消息我就很喜欢,但你推的我从来不看,听说人家的推送打开率已经是我们的三倍了,你怎么搞的?


这个时候,一个普通的产品经理或运营会怎么想?他可能会想:老板,他们花两万招一个文案,你每个月给我八千,我写不出这种调调。或者:他们天天打五折,我们不打折怎么能做好推送?


然而,假如是一个具备“策略思维”的产品经理和运营,他也许就会进入上面我们的第一个思考步骤中——他会想,既然我们的目标是要提升推送的打开率,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提炼出来一些会影响转化率的基本要素呢?这里要注意,我们找出来的基本影响要素一定要是我们能够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影响的。


于是,他至少找到了两个基本影响要素——推送内容和推送时间。


找到基本影响要素之后怎么办呢?我们应该去做一些进一步的分析和判断去看看在这两个影响要素的维度下,我们当前是否存在资源分配不合理和浪费现象。


比如说,你也许发现,你们现在是统一时间面向所有用户推送统一的内容。那这里有没有问题?显然是有问题的,这么多用户,怎么可能都喜欢一样的事情?而如果你推送的东西跟大量用户的需求和喜好是不匹配的,这就形成了最典型的资源分配不合理+资源浪费。


那么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办呢?


还是回到那两个影响要素上,我们或许可以先看看不同的用户喜欢什么,比如:

用户A:之前买过纸尿布,应该推送一些婴儿产品的促销信息;

用户B:经常浏览一些新上市的电子产品,像这次锤子新品上市的新闻就可以推给他。

再看下推送时间,统一的时间可能也有问题:

用户C:坐标在财政局,应该是公务员,午后有比较久的休息时间,最好1点左右推送;

用户D:在软件园上班,T恤一买就是一沓,估计是程序员,早上起得晚,应该9点推送,他正好在无聊的上班路上。

于是,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围绕着目标提出了较为精细化的优化方案——定义出来几种不同的用户类型,以及几个不同的典型推送时间段,然后再依据不同的用户类型,在不同时间段推送给他们不同的内容。


但可能问题又来了,你可能会说:这哪是效率优先啊,我本来就只是写一条文案直接推就好了,现在这样可能要写300条文案,这还不得从早推到晚?


到这里,我建议大家一定要记住:

1)第一,效率的对象是目标和结果,效率是为结果负责的;

2)第二,我们在信息革命的时代,经历了PC到移动到物联网,我们连接和获取了这么多信息,就是为了能让机器替代人去做这些大量而重复的事情。


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要知道,阿里都可以让机器做海报,腾讯都可以让机器写新闻了,科技浪潮滚滚向前。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进入了第三个步骤——要依据自己的经验、拆解和验证,进一步把你的精细化运营方案落实成为某些能够在不依赖于大量人力投入的情况下帮助你实现效率最优的规则。


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工作中的经验沉淀抽象为效率最优的规则,并交付给机器。


以刚才的“生产推送文案”这件事来看,我们或许就可以具体去分析去思考,我们过去写的那么多推送文案里,有没有一些是特别有效的,我们是否能从中抽象出一些规则性的东西?


比如说,如果你发现一个用户对于一个自己所关注的商品的限时限量折扣极为敏感,打开率极高,我们也许就可以据此抽象出一个文案模板——“你种草了很久的XX商品限量50件超低价甩货,还不快来!”


如果我们拥有了大量这样的模板,你会发现,我们只需要给出我们的商品名、折扣额度或是限量件数等条件,就已经能够做到批量生产我们的推送文案了。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把经验抽象出来,形成让效率最优的规则,然后将规则交付给机器,最后做那个驾驭机器的人。


当然这个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很难,因为我们得时刻跳出原有的角色,原来的能力范畴,站在一个上帝的立场,相信自己无所不能,不断细化地去看这些问题。


但是难归难,但是面临这样一个时代变革,这是我们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只有越早形成这样的意识,越多地在工作中进行这样的思考,才能越好地将经验沉淀成规则,成为那个最早站出来,最先去驾驭机器的人。这是一个不进则退的时代。


“三节课”(微信公众号:sanjieke01)是一所专注于“能力提升”的互联网人在线大学。这里有深度的产品运营观察+评论,以及成体系的线上课程,希望和你一起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9

标签:经理   产品   效率   思维   团队   机器   核心   策略   需求   目标   能力   业务   知识   数据   用户   财经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