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满蒙多次联姻,为什么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蒙古不来支援大清?

满蒙多次联姻确实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蒙古会无条件支援大清。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蒙古的立场和行动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1. 内部政治斗争:当时的蒙古地区正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各部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政治斗争。蒙古王公们对于清朝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有些支持与清朝联盟,有些则对清朝持怀疑态度。

2. 经济利益:蒙古地区的经济主要以畜牧业为主,而当时中国的经济已经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中心之一。蒙古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非常频繁,因此蒙古并不希望看到中国的局势恶化,以免影响自己的经济利益。

3. 军事力量:尽管蒙古拥有一定的军事力量,但是与八国联军相比还是显得比较薄弱。如果蒙古要介入战争,需要投入大量的兵力和资源,这对于当时的蒙古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综上所述,蒙古没有参与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内部政治斗争、经济利益和军事力量等因素。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大清不需要蒙古勤王;蒙古也没有实力勤王。

历史上的”满蒙联姻”,其实并没有表面那么和谐。


明末清初时,当时的蒙古其实仍然致力于恢复成吉思汗时代的荣光。但是自从蒙古帝国末代大汗林丹汗病故之后,这个理想就几乎成了空想。


当林丹汗想实现蒙古内部统一的时候,努尔哈赤先完成了女真的统一,建立了后金汗国。科尔沁、内喀尔喀等部惧怕被林丹汗吞并,便依附后金,与努尔哈赤联姻。我们所熟悉的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就是蒙古科尔沁旗的。


但到后来后金变成了大清,生意做大了之后,满洲的八旗显然不够用了。“满蒙联姻”的形式和目的就完全变了,满人主动地大量“批发”宗女给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其目的就是为了笼络蒙古各部、加强藩属关系。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会经常会提到满蒙一家了。


但是当明朝灭亡以后,西北边陲便成了三不管地带了,由蒙古人开发经营的几个汗国迅速坐大,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准噶尔汗国,曾经一度吞并喀尔喀蒙古(就是宝日龙梅那个喀尔喀),形成可以和清朝抗衡的局面。经过康雍乾三代,耗尽大清多年赋税,才将准噶尔汗国彻底剿灭。

但至此,蒙古就开始彻底走下坡路了。随着乾隆年间,土尔扈特从俄罗斯回迁大清。蒙古人基本上就没有作为独立政治力量再出现过在战争舞台上了,而大草原上的蒙古王公们,则是守着自己的羊群和奴隶,无所作为。


从满清入关以后,皇帝的后宫里蒙古人就成了摆设。除了博尔济吉特氏,已经几乎被同化为满洲贵族外,象征性娶进宫的蒙古女人也都不是因为联姻。

有能力的宗亲们则承袭个爵位替满清的主子们打工。这就是“满蒙联姻”的本质。

值得一说的是,当道光面对愈来愈衰弱的清朝时,突然想起了蒙古,立了一个博尔济吉特氏皇后。但这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初的意义。


时间到了1860年,作为满蒙八旗最后的荣誉,也是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最后的荣誉。僧格林沁在八里桥抗击英法联军,结果精锐尽没!到1865年,僧格林沁被捻军所杀。至此,蒙古铁骑成为了历史名词。

八国联军进京,慈禧落荒而逃,她可能需要护驾的,但从来也没想过需要“勤王”。

而到了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其实是慈禧老太太主动跟洋人宣战的。而且1900年不再是1840年,大家刚看到洋枪洋炮的年代了。在武器代际上,其实是几乎无差异的。而且京城内的中国非正式(义和团)的军队超过20万。最终为何会败?


那是因为败在顶层设计,慈禧老太太本身就是骑墙的态度,两边都想讨好,结果“东南联保”了,而西北主动要求勤王的部队,慈禧也不允许他们打着正规军的旗号去打仗,所以最后义和团就彻底被利用了。

而蒙古骑兵也根本没有实力去勤王。


而此刻的蒙古铁骑已经不能再叫铁骑了,而是一帮牧民而已。他们若擅长的也不再是弓箭,而是鸟枪。当初能开弓150斤,50米内能射穿3层皮革的蒙古骄兵悍将们,经过100多年的和平。开弓尚不足40斤,最多也就打个鸟吧,更别说面对现代的武器了。而其战斗力远远弱于西北的马家骑兵。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其实就是一个原因,没有实力了。为什么没有实力了?优势三个原因。第一就是,从太平天国战争一,捻军战争,第2次鸦片战争一直到平定西北五省。蒙古兵损失太大,一时半会缓不过来。

第2个原因就是贫困,咸丰年间以后,大批商号进入蒙古做生意。从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喀尔喀,阿尔泰一直到唐努乌梁海,都是各种商号,而且可以赊账购物。但是利息却非常高,到了清末,蒙古一户人平均欠债500两白银。

光是喀尔喀蒙古的四大王公就欠下了1100万两白银公共债务。著名商号大盛魁一年光是利息,就从蒙古得到7万匹马和50万只羊。

而和俄罗斯商人做生意,则欠债更多。俄罗斯商人以加价100%的程度,销售布匹,茶叶,烟草,火器,皮靴和煤油灯。蒙古人用牲畜结账,但是,俄罗斯人并不带走这些牲畜,而且寄养在这里。但是,一旦冬季死了一只羊,那就要赔偿五只羊。

在清末最后几十年,极度的贫困,缺少牲畜,人口匮乏,都让蒙古人的军力大幅度降低。在1900年,为了镇压义和团,清朝征招了蒙古人,乌里雅苏台将军征招2000骑兵,却只来了200名牧民。

而清朝在蒙古建立新式武装,则要到1910年,库伦办事大臣三多上任。才开始在在库伦建立兵备处,400多间房屋组成的新式军营,巡防营等等。因此,实际上,蒙古人在1900年,没有实力对抗八国联军。无论是组织,武装,还是武器都相差太远。




题主这个问题问的非常的好,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当时蒙古各部落作为大清王朝的臣民也应该响应号召前来勤王伴驾,而且在第2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蒙古的马队就曾经被大批调往关内和英法联军作战,无论是在塘沽还是在八里桥,蒙古马队都有参加。


那么,时隔40年之后,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忠诚的蒙古马队在什么地方呢?

其实,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大清王朝受到的影响可不仅仅是京津地区,应该说华北、东北和蒙古高原当时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之所以东南沿海地区能够独善其身,除了东南互保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之外,那是因为东南方向过来的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奥匈帝国人,当时没有能力在东南沿海地区投入大量兵马,所以面对东南地区督抚的妥协,以上几国才没有为难,毕竟他们有没有这个能力去为难。

(东南互保的成功在于这个方向没有第二个沙俄)

可是关外却不一样,这里靠近沙皇俄国和日本,于是大清王朝不仅没有能力把蒙古马队调到关内来支援,也无法像过去一样把宁古塔的满清武士调到关内了。

既然这个问题问的是蒙古人,关外的满洲地区就不展开说了。

具体到蒙古这个方向,当时面对的就是来自西伯利亚地区的沙皇俄国军队。

早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沙俄就对大清的北部地区组织过多次考察。

19世纪70年代以后这种考察就越发明目张胆。

例如,1870年11月29号一个叫做普尔热瓦尔斯基的人带着一批武装人员从恰克图出发(当时大清和沙俄的北部边界城市)经库伦、张家口于1871年1月14号抵达京师,下榻到当时的俄国使馆。

在俄国使馆内,他又经过了三个月的精心准备,于1871年3月启程出古北口经多伦、诺尔达里湖一带进行刺探,然后折向西南,在张家口往西顺阴山山脉到包头,抵达贺兰山,于当年的10月底返回张家口过冬。

接下来两年,他一直在我国北部和西北地区进行间谍活动,直到1873年10月1号回到恰克图,从这里归国。

回到圣彼得堡后,普尔热瓦尔斯基身价倍增成了当时轰动一时的英雄,更是成了陆军大臣米留金的座上客。

除了普尔热瓦尔斯基的刺探活动,同一时期沙俄政府派出了多个考察队在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收集资料,刺探情报,为他们侵略这一地区做准备。


据不完全统计,从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沙俄派出的考察队就有40多个,遍及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仅蒙古地区就有20多个。

在沙俄派出探险队考察的同时,俄国商人也加紧了对蒙古地区的经济渗透。

1861年,沙俄在蒙古地区的贸易额为21.8万卢布,到了1900年就已经高达1,599万卢布,40年的时间增长了80倍。

到世纪之交,当地的市场已经被沙俄商人所控制,蒙古至少75%的居民穿着由俄国商人供应的棉织品制成的衣服。

经济掠夺的同时,沙俄在当地积极推行自己的殖民政策,通过拉拢蒙古的上层贵族达到控制蒙古的目的。


但沙俄政府的激进派别认为不能只用和平的方式,他们主张使用武力占领整个蒙古地区,所以于贝加尔湖畔布置大批军队,边境一时间剑拔弩张。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沙俄除了出兵京师,以保护蒙古地区俄国人的利益为名,在7月下旬派出大批哥萨克骑兵越过边境,强行进驻库伦。

同时,沙俄当局还授予这支哥萨克骑兵便宜行事之权,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对蒙古地区使用武力,而且不受当地沙俄领事的制约。

那么此时,满清已经不可能从蒙古调兵南下了。




清朝和蒙古的关系,可以称得上是中原王朝处理北方少数民族的一段佳话。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在处理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时,一般都有打击与和亲两种方式。清朝在处理蒙古的问题上,当然也是采用这两种方式,对于那些不愿意臣服,多次挑衅中央政权的蒙古部落,比如准噶尔汗国,清朝就以打击为主。对于愿意臣服的蒙古部落,清朝则采用和亲的方式。

只不过,清朝对蒙古的和亲,与历史上的朝代所采用的和亲,都是不一样的。历史上中原王朝的和亲,最多一个两个。如果和亲公主老了去世了,又会重新选一个。而清朝的和亲,已经不仅仅是和亲,而是联姻。清朝皇室会把他们的公主,都嫁到蒙古草原上,嫁给草原上的王公们。可以说,清朝皇室和蒙古草原上的王族,保持着一种极为亲密的关系。

(满蒙联姻)

既然清朝皇室和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保持着极为亲密的关系,为什么在清朝被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不率领军队前来营救呢?

一、蒙古草原兵力很弱。

蒙古草原上之所以兵力很弱,其实是清朝造成的。

一方面,清朝不允许蒙古草原上有统一的政权,不允许出现成吉思汗一统蒙古那样的局面。因此,草原上实行的管理体制是盟旗制。虽然也封有蒙古王公,而且蒙古王公是世袭的。但是,清朝在草原上封的蒙古王公非常多,这样可以保证没有一个蒙古王公可以做大。

另一方面,蒙古人基本上无法自己掌兵,都是由中央政府派出由满人担任的乌里雅苏台将军来带兵,在蒙古各地驻扎,对蒙古进行管控。这样做,既是为了防止蒙古草原上各部落互相混战,同时也是避免哪一支蒙古能崛起,出现一个新的成吉思汗。

也就是说,蒙古草原上,蒙古人并没有多少自己的部队,既然没有多少自己的部队,当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他们又哪里来的军队援助中央政权呢?

(八国联军入侵)

二、清末满清在草原上影响力降低。

清末的时候,满清中央政权在蒙古草原上的影响力已经严重降低。

严重降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清朝在与西方列强的作战中,一败再败。具体到蒙古草原,就是沙皇俄国的强势扩张。

由于沙皇俄国的不断蚕食,清朝在蒙古的土地被割去的越来越多。同治三年的时候,中俄签订了《勘分西北界约记》。在这个条约中,阿尔泰淖尔乌梁海二旗,以及唐努乌梁海部分地方都被沙皇俄国割去了。接着,同治八年到同治九年,中俄又连续签订了《乌里雅苏台界约》《科布多界约》《塔尔巴哈台界约》等,割去了大片蒙古土地。

蒙古草原的土地被多次割给沙皇俄国,使得蒙古草原对满清中央政权极为不满,因此,满清在蒙古草原上的影响力,也大为降低了。

当满清中央政权在蒙古草原上的影响力降低后,他们就算有兵,也不愿意带兵帮助满清中央政权了。

(左宗棠剧照)

三、光绪年间清朝在蒙古的“新政”失败。

清朝到了光绪年间,受左宗棠在新疆政策成功的启发,同时为了减轻国内的压力,因此在蒙古(主要是外蒙古)实行所谓的“新政”。

这个“新政”的内容,也就是大量移民,把内地的满汉居民移到蒙古,进行垦荒。同时在蒙古设置各种机关来加强管理。

大量内地居民移到蒙古草原,让蒙古本土居民非常不满。同时,各种机构的大量设置,也极大地增加了蒙古当地居民的负担,而且还缩减了蒙古王公在草原上的权力。因此,无论是蒙古王公,还是当地居民,都表达出了严重的不满。而这也导致外蒙后来在俄国的教唆下,脱离中央政府。

由于对满清中央政权不满,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他们怎么还会给予支持呢?

四、八国联军入侵时全国很少勤王。

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不只是蒙古草原没有带兵勤王,全国各地勤王的都非常少。甚至于南方各省中,两江、闽浙、湖广、两广与山东等地区的总督、巡抚等,签订“东南互保协议”,拒绝执行朝廷的命令,不向外国人开战。

东南地区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不满慈禧太后纵容义和团挑衅洋人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地方的官员及富商们,想要保全自己的实力。

连东南地区都不入京勤王,蒙古草原上怎么还会前往帮助呢?

(参考资料:《从蒙古到大清:游牧帝国的崛起与承续》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9

标签:蒙古   沙俄   联军   义和团   界约   俄国   王朝   沙皇   蒙古人   王公   满清   清朝   政权   东南   地区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