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岁到48岁,刘邦经历了怎样的人生?

汉高祖刘邦作为西汉开国皇帝,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却完全是一副小人的模样,以至于甚至获得了“流氓皇帝”之类的称号。然而,一个人能够数年内夺取天下,建立一个王朝,必然有其过人之处,刘邦同样如此,这一切从刘邦起兵前的48年人生中便能窥探一二。

01.早年曾试图入仕,后得以结识张耳

虽然刘邦出生时,刘家已经沦为了自耕农,但相较于普通百姓而言,刘邦的出身其实并不简单。刘邦祖上出身秦国,后在秦国与魏国交战中被俘,这一脉遂在魏国安邑生根发芽,后因秦国夺取安邑,刘氏家族又被迫迁居魏都大梁。

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前284年),五国伐齐之后,魏国得到宋国丰邑一带(曾被齐国吞并),于此设立大宋郡,并从大量迁徙百姓于此建立城邑,刘邦曾祖刘清则被任命为丰公(即丰邑邑令),刘清遂与家人迁居丰邑。

刘清去世后,其子刘仁承袭丰公之位,相传其富有百万,积善布施,有恩于人,后来家财施尽。刘仁生子刘煓,而刘煓便是刘邦的父亲,由于祖父刘仁散尽家财,而刘煓又没能承袭丰公之位,因此刘煓便就此沦为了自耕农。

虽然刘邦出生时家族已经衰落,但凭借数代积累,相较于普通百姓而言,刘邦的生活条件无疑还是要好上很多,也正因如此,在那个文盲率极高的年代,刘邦才得以读书识字

当然,无论刘邦家中的家业大小,在“宗法制”影响力巨大的先秦时期,刘邦作为家中的第三子,是根本没有资格继承家业的,将来无非也就是分得一块土地成为自耕农。对于读过书的刘邦来说,他自然不满足于只做一个自耕农,因此他选择了那个年代大部分读书人都会选择的一条路,那便是入仕为官

在那个年代,读书人想要入仕,无非三条路可走,要么名声在外被诸侯王征召,要么游说各国君主获得赏识,要么投入贵族卿大夫门下充当门客以求获得推荐。而以刘邦当时的学识和声望而言,前两条路想都不用想,实际上只有第三条路可走。

既然要投效于人,自然要选个绝佳的投效对象,而作为魏人的刘邦,首先想到的便是声名远播的信陵君魏无忌。于是,年少的刘邦便离开家乡,跋山涉水来到了魏都大梁,然而他不知道的是,此时的魏无忌早已经去世了。

好不容易离开家乡的刘邦,自然不甘心就此返乡,于是他便在大梁又打听了起来,想要另寻一个投效对象,后得知外黄令张耳在大肆招揽门客,于是欣然前往。

张耳早年曾是信陵君的座上常客,后因故脱籍隐姓埋名流亡外黄,并在岳父的支持下成为外黄县令。刘邦拜见张耳后,两人一见如故,一番攀谈之下,张耳更是将刘邦视为好友。如此,刘邦便在张耳处客居数月,这才心满意足的返回家乡

02.秦国灭魏后返乡,于家乡招揽门客

自从与张耳结识后,刘邦便时常前往外黄拜访张耳,经常一住便是数月之久,这段经历不仅极大增长了刘邦的见识,更使得他具备了一定识人用人能力。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魏国被秦国所灭,张耳不得不散尽门客闲居外黄,数年后又因秦始皇的通缉,而与好友陈馀潜逃陈县。

魏国灭亡后,刘邦也不得返回家乡,由于秦国律法严苛,刘邦此后再也无法轻易离开家乡。于是,无所事事的刘邦,便在家乡学着张耳招揽起了门客。

以刘邦的身份地位和财富声望,自然不可能像张耳那样大肆招揽门客,因此招揽对象和数量都严重缩水,无法招揽天下英才,他便选择了从同乡中挑选跟随者;没办法挥金如土供养衣食住行,刘邦便选择了请客吃饭、乐善好施来拉近彼此关系。

自此之后,刘邦便招揽了一帮同乡好友,不是今天去跟那群狐朋狗友吃饭喝酒,就是拉着一群“门客”去给那家帮忙办事,整日忙的不可开交。然而,刘邦自认是在招揽门客,但在其他人看来,他就是一个不事生产,整日在外胡吃瞎混,结交狐朋狗友,动不动就给家里要钱的混混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随着齐王建的投降,历经十年统一战争,秦始皇终于一统天下。此后,秦始皇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全面推行郡县制,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刘邦的老家丰邑和后来他的主要活动区域沛县,便被归属于泗水郡。

当时,由于缺乏选官机制,地方上只有郡守、郡监和县令(县长)、县丞、县尉等主要官员由朝廷直接任命,至于其他郡县佐吏和乡、里、亭等基层属吏则只能从当地选拔。

凭借着识字这个天然优势,再加上祖上治理丰邑积累的威望和多年来在外行走积累的人脉,刘邦经过推举之后,极为顺利地通过了官吏选拔考核,被任命为了沛县泗水亭的亭长。秦朝以五户为一伍,两伍为一什,十什为一里,十里为一亭,而刘邦这个亭长,不仅管理者辖下千户人家的治安、缉盗工作,还负责有接待来往官吏,以及运输、采购、传递文书等事

不同于后世的吏员,秦朝时的亭长虽然官职不大,且不由朝廷任免,但在任命后却需要在朝廷备案,且由朝廷配备官印,俸禄亦由朝廷发放,倒也算是半个朝廷命官了。

出任泗水亭长后,由于工作关系,刘邦便搬到了泗水郡的治所沛县居住,而平日里除了公事之外,仍然继续着自己的招揽“门客”大业,虽然早年他也凭借着为人豪爽讲义气,在身边聚集了不少追随者,但大多是卢绾、樊哙、周勃、王吸、召欧这些出身微寒之人,直到出任亭长之后,他才开始真正接触当地上层人物,并很快结识了沛县豪族雍齿、王陵和主吏掾萧何、沛县狱掾曹参、曾任厩司御后任县吏的夏侯婴、狱卒任敖等人

03.刘邦志向极为远大,逃奔芒砀山神迹显现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忙于全面推行改革的同时,并没有留给百姓太多休养生息的时间,由于南征百越、北伐匈奴等军事行动和修筑秦直道、修骊山陵墓等大型工程,每年都要从民间征调大量役夫,于是作为泗水亭长的刘邦,便要经常奉命押送役夫前往各地服役。

一次,刘邦押送役夫前往咸阳,途中正好遇到了秦始皇的东巡队伍,刘邦远远看去,只见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哎呀,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由此可见,此时的刘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亭长,但他的志向可一点都不小。

在此期间,因避仇从单县迁至沛县的吕太公,以自己善于相面,而刘邦面相富贵为由,将女儿吕雉嫁给了刘邦。至于吕太公嫁女的真正原因,个人认为应当是由于刘邦在地方势力极大,黑白两道通吃,吕太公为保护全家周全,这才选择了刘邦。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病逝沙丘,之后刘邦在一次押送徒役前往骊山途中,徒役们不断逃散,刘邦自知如此下去就算到了目的地徒役没有逃散,自己也会被处死,于是干脆将徒役全部释放,带着愿意跟随自己的十几个人逃入了芒砀山。

就在刘邦逃亡之后,丰沛一带开始流传出各种关于刘邦的离奇传言,例如刘邦母亲梦中遇到天神,蛟龙盘身生子;又如刘邦身边常有龙气缠绕,并说当年秦始皇说“东南有龙气”就是在说刘邦;再如传说刘邦乃是赤帝之子,逃奔芒砀山时曾斩杀白帝之子幻化的一条白蛇等等。

在刘邦逃奔芒砀山期间,陈胜吴广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发动起义,而起义的地点便位于泗水郡蕲县的大泽乡,由于秦二世胡亥忙着寻欢作乐,秦朝丧失了最佳扑灭起义的时机,结果导致起义规模迅速扩大,泗水郡、砀郡、陈郡等地皆被波及,而由于此前的传言,不少人纷纷前往投奔刘邦,使得刘邦借此拉起一支数百人的队伍。

陈胜起义之后,楚地项梁、齐地田儋、东海郡秦嘉,乃至于很多秦国地方官亦纷纷起兵,由于义军规模太大,泗水郡郡守郡监率兵北撤薛郡避难,而沛县县令为求自保亦决定起兵,并在萧何、曹参建议下召回在外的刘邦,之后却又担心刘邦队伍太大难以约束,双方遂发生内讧,刘邦杀死沛县县令后正式起兵,这一年刘邦已经48岁




刘邦的一生,说明了一个现象,但不是一个道理,那就是有时候学习是没有用的,不学习一样有饭吃,而且吃的很好。

但必须有两个基本的前提,就是具备一定的潜质,同时要有合适的时机。

正如题主所言,刘邦是非常特殊的一位帝王,但也不是唯一的。但刘邦能够取得天下,的确是个奇迹。

《史记·汉高祖本纪》记载: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在沛县发动起义响应陈胜。时年,刘邦四十八岁。

根据题主的意思,就是刘邦在起义之前,究竟在做什么呢?

01

刘邦的家世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县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

《汉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出生于普通的农户家庭,从小就不愿意从事一般的农业劳作。

年少时的刘邦性格豪爽,不喜欢读书,为人豁达,只喜欢喝酒,爱好美女。

刘邦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还有个弟弟刘交,但有说法不是他的亲弟弟。

刘太公不很喜欢他,训斥他为”无赖“,说他不如他的哥哥能干、会过日子。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从不当回事。

02

善于交往

少年刘邦仰慕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就去大梁想投在他的门下。但此时,信陵君恰恰死去了。而信陵君的门客张耳此时为魏国外黄县令,招徕门客,刘邦听说后,就投奔到张耳门下。后来,刘邦时常到外黄去看望张耳,也与张耳成为了好朋友。

秦朝灭亡后,张耳被项羽封为常山王,被陈馀击败,就投奔了刘邦。刘邦还把长公主鲁元公主嫁与张耳之子张敖,成为了儿女亲家。

成年后的刘邦,在沛县做了泗水亭亭长,跟县里的官吏们混的很熟,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

刘邦喜欢交往,跟萧何、曹参、樊哙、任敖、卢绾、周勃、灌婴、夏侯婴、周苛、周昌等人,都混得很熟,而且交情很好。这些人在刘邦起兵后,都追随他,成为他的铁杆兄弟。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也都成为了汉朝的开国功臣。

当时,萧何、曹参都是县里的官吏,而且名声很不错。

刘邦、樊哙等却类似于地痞无赖之类的社会小混混,但他们依然相处得很好,交往密切。

用今天的话来说,刘邦就是黑白两道通吃,这也集中反应了他非凡的个性。

03

胸有大志

刘邦在咸阳服徭役时,看到秦始皇出游的车驾,发出“哇塞,大丈夫就该这个样子哦”的感叹。先有心动,才会有行动。

刘邦仅仅比始皇小三岁,他不相信做人的差距咋就会这么大。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能做到。

这是刘邦成功的原因之一。

幸运的是,上天给与了刘邦机会,刘邦也抓住了这一百年难遇的机遇,成功上位了。

一切皆有可能,有信心、肯努力,看似不可能的事或许就会成为可能。

但风险也很大,机遇和成功的概率都很小。绝大多数时候,仅仅是一个幻想而已。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据史书记载,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于公元前209起兵,当时已经47岁了。在起兵前,刘邦的人生都经历了些什么呢?

我们看《史记》和《汉书》的记载,两本书的记载都基本上相同。从书上记载来看,刘邦在起兵前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一是,出生前有异,是母亲和神生下的刘邦。

二是,刘邦面貌有帝王之相,平时仁而爱人,乐善好施。而且不喜欢干活劳动。后来当亭长后,和下层官吏关系很好,喜欢酒色,还不给钱。

三是,见到秦始皇的排场,羡慕不已。

四是,因为一句玩笑引起吕公的注意,把女儿嫁给了他。

五是,有相者说他一家贵不可言。

六是,送壮丁去骊山,半道放走壮丁,斩白蛇起义。

七是,秦始皇说东南有天子气,刘邦自许,并且吕后说他头上有云气,能够找到他。

八是,陈胜起义,萧何曹参推举刘邦为沛公,起兵造反。

看了这一段刘邦的描述,让我不由得想起一个人来,那就是《水浒传》里的宋江。剥开史学家写的历史里那个流氓无赖的形象,一个深谋远虑,用心深远的刘邦就站在我们面前。

历史上想把刘邦写成天命所归的形象,所以,给刘邦增添了很多的神秘的光环。比如他母亲和神生下了他之类事情。而且把刘邦写成无赖的形象,也是符合客观事实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刘邦根本就不是一个秦国的良民。作为一个楚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话已经烙进了他的心里。因此,他才不愿意去作为一个庸庸碌碌的人,去为生活而奔波。

在他长大以后,他就如同宋江一样,开始了自己的计划。平时注重交往结识一些有能力的人才。而且看到秦始皇的气派,更是给他打了一剂强心针,让他树立起帝王的野心。

于是,他就开始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奋斗。为了掩盖自己的行动,他故意用好酒好色,行为无赖来掩盖自己的行为。但是,在背地里他也会给那些人以补偿。比如他喝酒不给钱,可那些欠账的酒店收入加倍,老板也知道怎么回事,也就不再要钱。

有的人也能够看出中间的门道。吕公见多识广,一看见刘邦的做派,就知道他的志向,这才会一见面,就把宝贝不得了的女儿嫁给了刘邦。

在舆论上,刘邦也故意放出风声。不管是母亲生他的异事,还是看相者说他贵不可言的事情,用来给平民百姓造成他非凡人的印象。等到送壮丁去骊山的时候,刘邦看时机已经差不多了,便决定起兵。当然,起兵的人员就是这些壮丁。

如同陈胜吴广起义一样,刘邦也利用同样的手段。先是利用逃跑人多,剩下的人受惩罚的借口放了大家,来吸引一部分坚定分子跟从自己。然后用斩白蛇的手法,宣扬自己是赤帝之子,来坚定大家取天下的决心,最终团结了十几个人。

有了自己的队伍,刘邦就在山里等待时机。为了扩大影响,又利用秦始皇造势,利用吕后造势,一步步把自己包装成天命所归的样子。直到沛县起义时,刘邦的队伍已经发展到了数百人。

等到秦末大起义的风暴刮到沛县的时候,刘邦几十年的努力终于结出了果实。内有萧何、曹参为内应,外有刘邦兵力做主力,加上多年的舆论宣传,一个为民请命,天命所归的刘邦就横空出世了。

在刘邦里应外合夺取沛县后,被大家推举为沛公。这个时候,刘邦已经有了自己赖以夺取天下的班底。刘邦终于开始了他夺取天下的行动。经过多年奋斗后,刘邦终于建立了汉朝,开启了中国一个辉煌的朝代。

我们可以看出,刘邦的前半生,是一直为他的夺取天下而努力的。在这几十年里,他默默无闻的团结那些有志的人才,做着灭亡秦朝的努力。他在沛县当亭长的阶段,笼络了象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等等大批的将相之才,在舆论上做足了文章,终于等到了天下有变的那一天。

所以说,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就能够看到那个表面啷当,内心精明的刘邦,知道他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苦心。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的。刘邦凭三尺剑取天下,从一介平民登上皇帝宝座,更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公元前256年,刘邦出生,楚国沛县丰邑中阳里是他的出生地。

这一年,以楚国的历法计算,是楚考烈王七年;以天子所在的周朝历法计算,是周赧王五十九年;以秦国的历法计算,是秦昭王五十一年。就在这一年,秦国灭掉了西周,天下再无挂名的天子。这一年,秦始皇刚刚四岁,与母亲赵姬一道在赵国首都邯郸做人质。

刘邦本名刘季,也就是刘三的意思,他家在沛县丰邑算是平民中比较富裕的。刘邦父亲刘太公,也就是刘大爷,兼顾农商,长于理财置业,在丰邑乡镇上属于有人缘,也有一些名望的父老。

刘邦的母亲刘媪,也就是刘大娘,没什么文化,但很不一般。刘大娘的不一般,跟刘邦的出生有关。刘邦的家乡丰邑地势低洼,多湖泊沼泽,池塘水洼。据说有一天,刘大娘在水塘边休息,困顿睡着了,忽然之间雷电交加,阴云密布,刘大爷担心媳妇,一路找到水塘边,再一看,不得了,只见有条龙正盘绕在刘大娘身上。刘大娘回家不久,便有了身孕,而与龙神交生下的男孩就是刘邦。

这样的神话传说,当然不足为信,但有史家认为,刘媪与龙神交或许隐藏着另一个真相。战国时代,沛县民间,男女风气开放,野合外妇,算不上伤风败俗。在古人眼中,龙也雾也,龙就是雾,刘邦的家乡丰邑又多低洼水塘,十分便于野合,所以刘太公看到的并非是媳妇与龙神交,而是浓雾中与汉子野合。

刘邦有可能是野合私生子,这一点从他与两位哥哥在性情上的天差地别,似乎也能看出一丝端倪。刘邦的大哥刘伯、二哥刘仲,性情都似刘太公,老实本分,勤劳肯干,善于经营小日子,唯独刘邦,自幼贪玩好耍,对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始终没兴趣,更厌恶耕作一类的农事。

刘邦的幼年时代是怎么度过的,史书上几乎没有记载,推测下来,幼年的刘邦应该如同当时千千万万家境优裕的乡镇少年一样,时而识字读书,时而游戏玩耍。

幼年的刘邦有个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同里同乡的朋友,也就是后来一生追随刘邦的卢绾,大汉建国后,此人被封为燕王。

史书上记载,刘邦与卢绾出生那天,里中的父老乡亲都以为美谈,纷纷牵羊持酒前来道贺;两人一起长到十来岁,开始一道学习识字写字时,里中的父老乡亲见这两个孩子意气相投,相亲相爱,再一次牵羊持酒,前来道贺。据说,今日丰县尚有“马公书院”遗址,此遗址被视为刘邦少年时代与卢绾一道师从马维先生读书的地方。

由这一历史细节可以看出来,刘邦童年、少年时代,既不是穷苦孩子,也不是遭人厌烦的野孩子。他应该受过不错的教育,性情也不像后来那般吊儿郎当、桀骜不驯,相反很是知书达理,懂规矩。

有史家认为,刘邦的少年时代跟成年之后判若两人,主要跟因为刘邦晚熟。刘邦的一生,该来的的确都来得有些晚,三十四岁才出仕,三十七岁才结婚,四十岁才生子,四十七才起兵。

因为晚熟,心智性情尚未发展起来,加之有可能还遭到了老师严厉的管教,所以少年时代的刘邦看上去很循规蹈矩,也有一些压抑。刘邦后来一生藐视儒生,屡次在大庭广众之下解下儒生的帽子撒尿,或许就跟他少年时代遭遇的压抑、不快乐相关。

在刘邦所生活的战国末年,对于男子来说,十七岁就算正式成年了,这意味着必须开始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了,与此同时,也拥有了入仕为吏,征兵从军的资格。

楚考烈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40年,这一年刘邦满十七岁,正式进入成年时代。在秦国,这一年是秦王政七年,后来的秦始皇嬴政已经做了七年的秦王。

按照刘邦的家庭出身以及少年时代的表现,已经成年的刘邦走上仕途正道应该不难。

当时县乡一级的小吏,走的是先推荐,后选拔考试的程序。乡里推荐的标准一般有两条,首先要家境富裕,财产达到一定的标准;同时,被推荐的人要品德优良,声誉良好。这两个条件,刘邦当时都是具备的,而选拔考试,主要是读写会算,这对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刘邦而言,也不难。

然而,轻而易举能走上的仕途正道,刘邦却没有走,究其原因,很大的可能性是刘邦不安于现状,不想过早地被体制内的工作栓死。

那成年后的刘邦去干了什么呢?

战国时代,民间任侠风尚十分流行。所谓任侠,就是任气节、行侠义,仗剑走天涯,轻生死,重然诺,以感恩图报相往来,简单说,战国侠义男儿都好做江湖好汉。

那时候,天下名声最响的仁侠偶像是魏国“窃符救赵”的信陵君。

刘邦极度崇拜信陵君,所以成年之后,他走上了任侠之路。

刘邦的任侠之路,开始与丰邑乡间, 那时候他主要是带着乡里间的一帮狐朋狗友到处厮混;之后刘邦进城,归附在沛县头号任侠王陵门下,奉其为大哥,四处游走;再后来,刘邦干脆远走,追随昔日信陵君的门客,当下最具名望的仁侠张耳去了。

刘邦追随张耳,大约是在刘邦十七岁到三十一岁之间,也就是公元前240年到公元前225年之间。

这期间,天下发生了不少大事。公元前240年,刘邦十七岁刚成年时,秦王嬴政二十岁,开始亲政掌权,秦国攻灭六国的步伐因此加快。公元前230年,刘邦二十七岁,秦国攻灭韩国,建立颍川郡;公元前228年,刘邦二十九岁,秦国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安;公元前226年,刘邦三十一岁,秦军攻下燕国都城蓟城;公元前225年,刘邦三十二岁,秦军水灌大梁,大梁城破,魏王魏假投降。

秦国灭掉魏国后,设置了东郡和砀郡,而张耳的老巢外黄县正在砀郡之内。

秦朝一向视仁侠、游侠为民间不法势力,打击的力度极大。外黄成为秦国领土后,昔日的外黄县令张耳随即遭到通缉,张耳只好逃离魏国,隐姓埋名,在本属于楚国的陈郡陈县隐匿起来。

张耳狼狈而逃,小弟刘邦在任侠的道路上自然也没法混了。

于是乎,已过而立之年的刘邦回到了故土。

然而,刚回来不久,公元前223年,也就是秦王政二十四年,楚王熊启元年,秦将王翦、蒙武统率六十万大军进攻楚国,楚军兵败,楚王熊启死,楚将项燕自杀,楚国灭亡,刘邦的家乡沛县成了秦国的领土。

家乡政权交替,旧的体制被打破,新的体制正在建立,已经三十四岁的刘邦该何去何从呢?

当时,摆在刘邦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继续做任侠,到处厮混,代价是必遭打击,落个亡命天涯的结果;要么借此机会,积极投身到新的体制中去,寻一个重新出人头地的机会。

刘邦不是贵族,心底没有张良的亡国恨;刘邦不再年轻,现实已经扼杀了不切实际,因此我们看到,刘邦最后选择了回归正途,参加秦国地方小吏的考核。

就这样,刘邦当上了沛县下属的泗水亭亭长。

对刘邦而言,这一选择,对他日后夺取天下意义十分重大。泗水亭长官虽不大,但刘邦却因此在沛县一带混的如鱼得水,他不仅结交了后来大汉开国的那一帮功勋之臣,例如萧何、樊哙、夏侯婴,而且扎下了后来起事的根基。

在泗水亭长任上,刘邦还完成了他人生中的一件大事,那就是获得了吕公的赏识,娶了吕锥,得到了吕家的支持。

始皇帝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四十五岁的刘邦在干了十来年泗水亭长后,他的人生迎来了一次重大冲击。

这一年秦始皇嫌咸阳人口多,宫殿小,于是大兴土木,在首都咸阳南郊修建阿旁宫。

阿旁宫工程巨大,需要大规模征调天下民工,到咸阳来服徭役。

刘邦正在征调之列。

沛县东去咸阳两千余里,对刘邦而言,这是一次大开眼界的长途之旅,更为重要的,在咸阳,他亲眼目睹到了秦始皇的帝王威严与风采。

见到秦始皇的那一刻,刘邦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一声豪言感慨:“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这标志着刘邦的胸中从此有了帝王之志。

两年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从咸阳回来的刘邦已经四十七岁了,帝王之志似乎已经让现实磨灭掉了。

但天意谁能知呢!

就在这一年九月,大秦的诏命传达下来,说始皇帝过世,小儿子胡亥继承皇位,称二世皇帝。不曾想,民间正在纷纷议论二世残暴,在咸阳大开杀戒时,新的诏命又传达下来,已经停工的阿旁宫要重新开工,始皇帝的骊山陵园也要加紧完成。

落到泗水亭长刘邦头上,他需要押解百十号服役民工,再去咸阳服苦役。

此时的刘邦,尚未从前年的苦役中缓过劲来,而且儿子刚刚出生,他很不想去,但秦法严峻,最终刘邦只好压着怨气怒火,再次起程西行。

但苦民人心已似烈火,当一行人行至丰邑西边的泽中时,众人胸中的烈火终于喷涌出来——于是乎,刘邦斩白蛇,从此走向雄霸天下的帝王路。




刘邦47岁时还是秦朝沛县泗水亭长,论级别属于办事员,每天上上班、喝喝酒、吹吹牛,年少时梦想仗剑走天涯,人到中年,不得不挣扎于一地鸡毛的平凡生活。

历史的进程为他提供了机遇。

秦末大乱,刘邦在沛县正式起义,七年成就帝业,是历史上第一人。在平均寿命不足50岁的秦朝,48岁是爷爷级别的创业者了。

从1岁到48岁,刘邦的人生可分为3个阶段:

1岁—33岁。

这段时间属于战国晚期秦国一枝独秀的大变革时期。

少年时,刘邦确立了自己的偶像: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礼贤下士,扶危济困,在诸侯中声望很高。他的名声远播至楚国民间,刘邦对这位偶像倾慕不已。刘邦学偶像的样子,喜欢交朋友,四处游荡想干大事,不爱读书,也不喜欢下地干活,经常被父亲刘太公训斥。

榜样的力量,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多年后,刘邦成了大汉皇帝,每次经过大梁,必定会亲自到信陵君的坟墓前祭拜。

30岁时,刘邦前往魏国大梁投奔信陵君。可惜此时信陵君已经去世了。刘邦转而投奔曾做过信陵君门客的张耳,两个人非常投缘。两年后,魏国被秦国所灭。张耳亡命天涯,刘邦也回了家乡。

33岁时,楚国被秦国所灭。刘邦的家乡改名成秦国泗川郡沛县。



33岁—45岁。

刘邦应聘成沛县泗水亭长。一如既往的爱交朋友,喝酒吹牛。

被吕公看中,娶了吕公的大女儿吕雉。

吕公认定刘邦是能做大事的男人。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刘邦到咸阳出差,恰巧遇到秦始皇外出巡游归来,场面盛大,气势如虹,吃瓜群众刘邦发出一声名垂青史的感叹:

“大丈夫当如是也!”

一个人成功了,当年吹过的牛皮就变成了名人名言。



45岁—48岁。

秦始皇去世,天下开始动荡。

刘邦预谋反秦。

刘邦作为亭长押送农民工到咸阳修建始皇帝陵,半路上不断有民工逃跑。刘邦干脆把人都放了,自己带着十几个人躲进芒砀山(今河南永城芒砀山)。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

刘邦秘密回到沛县,领导武装起义,被推举为首领,称沛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6

标签:刘邦   魏国   沛县   泗水   砀山   秦国   秦王   楚国   亭长   门客   太公   秦朝   公元前   家乡   人生   财经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