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否是上一个文明遗留的?

是的,可以说《易经》是一个文明遗留物。《易经》,也称《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至少2500多年前的周朝时期,但其中的一些思想和概念可能更早。《易经》以八卦和六十四卦的符号系统为基础,描述了宇宙、自然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易经》的内容涵盖了伦理、政治、哲学、卜卦、预测和养生等多个领域,它既具有宇宙观和宏观的层面,也关注个人修养和微观的层面。它强调阴阳、变化、平衡和和谐的思想,以及天人合一、因果循环和道德的原则。

作为一个古老的文化遗产,《易经》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哲学思想的源泉,也是决策和预测的工具,被广泛应用于领导、军事、经济和个人发展等方面。《易经》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因此,可以说《易经》是一个文明遗留物,它记录了古代中国智慧的积累,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思想和观念。即使在现代,它仍然被许多人用作学习、研究和应用的重要资源。




非常感谢邀请,很高兴回答问题。

在论证之前,可以先说结论,《易经》不是上一个文明留下来的,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的文化,是连续的,没有断代的,如果一定要划分,那也只能按照文化时期进行划分,与所谓“上一个文明”没有关系。

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与其他民族的历史文明不同,由于他们出现了文化断代,所以给我们留下了太多未解之谜和想象空间,由于无法考证,所以人们就推断:埃及金字塔用今天的现代文明都很难办到,一定是外星人修建的;玛雅人连铁器都没有,玛雅金字塔是外星人的飞船起落台(有雕刻画像为证)。印度的历史,就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历史,因为他们拿不出《史记》。巴比伦文明,只是“天方夜谭”,讲不完的故事,却都是“传说”。今天的人,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文明所在地的国家,认为他们的先祖不可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历史文明来,由此,就提出了“上一个文明”的推断。即便是在发达国家的英国,人们不也在推断“巨石阵”是如何建造的吗?只是它在英国,是发达国家,人们认为英国人的先祖是文明人,他们能办到,所以,没有人说是上一个文明留下来的。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仅是子孙万代绵延不绝,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先祖,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化记录。

说《易经》并不全面,因为《易经》是孔子注《周易》而得名。

那就要说《周易》,《周易》是文王“尤里之厄”时 “推八卦”而成。那么说《周易》还不全面,还要上推到“八卦”。

“八卦”是伏羲观日月星辰、观自然万物、观人民休养生息总结而成。

那么“八卦”真的是伏羲创造出来的吗?可以肯定的回答,绝对不是。伏羲只是一个集大成者,他集的是伏羲之前,千百年来中国的先民们在与自然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而已。

感谢我们伟大先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绵绵不绝没有断代的文化,《周易》有文字可以考证。即便是在伏羲时代,没有文字,老祖宗也给我们留下了文化“符号”,“八卦图”“洛书”“河图”这样的“图形”就是文化符号。再往前走,永不磨灭的岩画就是我们伟大的先祖与自然抗争的文化符号。

有了没有断代的文化延续,就有文化发展,这就是:远古先民与自然抗争总结出来的经验,启发了伏羲,从而诞生了“八卦”;“八卦”之后又诞生了“夏易”、“商易”,文王集大成而诞生了《周易》。孔子注《周易》为之命名为《易经》,并推举为“群经之首”。

否决《易经》是上一个文明留下来的观点,最典型的论据就是,《易经》是一部伟大的哲学巨著,不仅在历史上有指导意义,对今天如此发达的文化时代也具有指导意义,《易经》始终生活在中华民族中间,从古到今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炎黄子孙。

研究《易经》的人都知道,在《易经》中能够找到,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法家思想,乃至诸子百家的思想都能找到。我们不能说《易经》是“集大成”,因为《易经》远远早于百家争鸣时代,只能说诸子百家的思想,源于《易经》。我们完全可以说,《易经》是中华文化之源。




我认为易经是上个文明遗留的。或者是外星文化。。。南怀瑾先生也觉得是上个冰河世纪的产物。

《易经》作为中国古老的哲学,其精髓光芒四射,意义深远!说"易经"始于夏周,始于"河图洛书",但我更赞成一说,即《易经》可能是上个冰河期文明时代的遗留产物,或者是外星智慧。。。就像金字塔、就像巨石阵之谜一样。你看河图上的星星点点,其实好像是一副宇宙的天象图,出现在龟背、马身是有可能的,就跟发现化石一样!当然中国古人阴阳五行的智慧依然笑傲江湖 独步天下的。。

  易经,之所以可以用来预测。是人利用自然规律并形成理论的计算和推演。阴阳辩证理论和五行生克制化关系便是他的核心,天干地支是符号,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按照一个人的出生八字就可以知道其命运的根源所在。

八字算命完全靠的是真学问,十分的学问,八卦预测,四分靠学问,六分靠灵气。

  我学易经,涉及六爻占卜、四柱命理、风水、相学和姓名等科目。究其根本,诸科基础理论依然不出八卦、五行和阴阳,其相通之处,相圆之说,甚是微妙!

  时到今日,我始得悟出易经之指导意义在于:一、极乐时要防不测,失意时要表乐观,所谓世事无常、阴阳互换之理是也。二、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所谓祸福相对是也。三、处世之时,不要固执一理,也不要广听众从,所谓中庸之道是也!

  

  。。。。。。。。。作者 吴海萍




谢谢邀请,《易经》是不是上一个文明遗留,现代人找不出有力的证据,只能从一些端倪找点蛛马迹。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把《易经》、《山海经》、《黄帝内经》定为上古人的天地人三本奇书。《易经》论述天地的变化,定为天书,很古代的时候只有符号没有文字,人们又叫它为无字天书。

《山海经》多描述地理风貌,风土人情,定做地书不为过;《黄帝内经》只要说人体,人体与自然,把它说成人书也合情合理。

发黄旧照的易经书

这三本奇书或多或少地提到上古圣人,就连老子的《道德经》也时不时提及上古圣人,使我们想到有上古文明的存在。

上个文明有古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四个,这是我们很清楚的认识。它们同时生活地地球的北纬30度线左右,伴随这时期的文明还有三星堆,北美洲的玛雅文明等。

我们知道上一个文明的分界线是一场大洪水,一场大洪水,这些文明被冲得支离破碎,今天难以找寻他们的足迹。

地球的北纬30度线孕育过的文明

地球的北纬30度线孕育了这些文明,而其它地方比较少,说明那个时期的北纬30度线左右很适合人类的生存,环境、气候、地理等对人类的生存是上佳的。

水是人类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人类每天也要喝水,除非特殊的人,才能有些天不喝水。不难发现,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源,地球上多数城市都建在水源丰富的一方。

水有利也有不利之处,现代人们发现上一个文明的变化,最大因素为洪水,在很多古书籍上找到证据,铺天盖地的大水,使上一个文明出现灭顶之灾。

上古四大文明

古代的大禹治水用了十三年,他之前是他的父亲治水,他的父亲治水出现问题被杀,才到他接手这一个业务。这样的史记在告诉我们,那时期的水势非一般大,时间跨度长。有这样的大洪水,气候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依赖水资源的城市,这样的大洪水,给出的结果是灭顶之灾。从大禹过后的四百年的夏朝、六百年的商朝,简单算来也有一千年的历史,现代难找它们的踪迹,也显示这场大洪水危害多大。

汉阳江滩大禹治水像群

个人估计,大禹的部落可能是那个时期的一个小部落,真正的城市大部落被大洪水危害了。否则,不会难寻找古中国文明的城市,连大禹过后几百年的商朝城市难寻找,夏朝更不用说了。

解释这样的现象是大禹的部落生活在山地,大洪水毁灭不了他们。如果是陆地,生存的可能几乎为零。假如大禹的部落是大部落,夏朝再发展三百多年,非一般的大城市会展现在人们的视野。

各种石雕、青铜等会得到很好的发展,特别是石雕,刻下去被埋在地下,可以长久保存下来。解释这种现象只有小部落,生存艰难才会形成这种现象。有了小部落,再联合大洪水存活下来的各地难民,形成大禹过后的中国伟大历史。

中国台湾博物馆,夏到商

无论《易经》或是《山海经》、《黄帝内经》,或多或少地提到过上古圣贤,上古的人或事等等。《易经》上古人有伏羲,古代有文王、孔子等。《山海经》、《黄帝内经》提及的上古人物比较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易经》之前有《连山易》,后有《周易》。很多人认为《易经》成书是商朝与周朝开始的时期产物。至于《易经》里的一些智慧、符号、思想等,是上古文明留下的,因为提过伏羲,也是有力的证据。上一个文明叫什么书?我们不得而知。




其实我一直在想,如果现在有一个高等文明要毁灭我们,然后允许留几件我们现在的所有

知识载体的“东西”给“后来人”,我们会选择留什么呢?手机?电脑?数据库?书本?

所以我想或许是,周易八卦,是上一次文明被毁时,我们的那些“先人”在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把他们那个时代,所理解验证的最高真理和最高知识,最高科技,尽可能的压缩,融在一个符号和一本书里面,留给了我们……然后其他的文明全部毁灭,所以易经或许是一个压缩文件夹,而八卦图也许是解压这个文件夹的密钥,当有一天我们破解了这一切后,或许对我们现在的知识体系,以及科技,认知,对宇宙万物,规律,真理的探索和理解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易经   黄帝内经   大禹   周易   孔子   山海经   先祖   上古   中国   阴阳   中华民族   符号   思想   部落   财经   文化   文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