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炮”和“野炮”有什么区别?

“山炮”和“野炮”都是指火炮,但它们的区别在于使用环境和功能。

“山炮”是指在山地、丘陵等复杂地形中使用的火炮,通常具有较强的机动性和隐蔽性,可以在复杂的地形中进行射击和移动。这种火炮通常用于山地作战、游击战等环境中。

“野炮”则是指在平原、沙漠等开阔地区中使用的火炮,通常具有较长的射程和较大的威力,可以对远距离的目标进行攻击。这种火炮通常用于阵地战、平原战等环境中。

总的来说,“山炮”和“野炮”的区别在于使用环境和功能,它们各自适用于不同的战场环境和作战任务。




同样是炮,为什么要分为山炮和野炮?

看抗战年代的影视剧,里面经常出现山炮,野炮之类的词语和对话。而镜头出现的炮,则都是两个大轮子,中间扛个有防盾的炮管的样子,长得差不多。那么,山炮和野炮到底有何区别呢?

这个,就要细细说来。

山炮和野炮之分,在一战二战这个时间段,分得很清楚。在当代,已经不用这个叫法了。现在是自行火炮,卡车炮,直升机吊运超轻型火炮的时代。

而在一战二战时期,炮兵多数还是采用骡马拖曳的方式运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在山区作战的方便,也就出现了山炮。

四一式75毫米山炮

山炮就是一种轻量化火炮设计,设计思路就是尽量减轻火炮重量,同时提高山区地带的通过性。所以,山炮为了减重,做了一下几点:

第一,把炮管长度减小,厚度降低,带来的后果就是炮管承受的压力降低。因为炮管变薄,所以能够承受的火药压力也要减小。山炮炮弹的装药量比起普通火炮要减少很多。

直接后果是,山炮炮弹发射的时候,出膛速度很低,200米每秒左右,这个速度比起手枪弹的出膛速度都要低。

第二,因为山炮炮弹出膛速度低,所以给炮身炮架的后坐力也会相应降低,那么,炮架的设计,炮轮的设计,也就可以采用更轻薄的材料,减轻重量。

第三,后坐力降低,则山炮的复进装置的所有零件,都可以做到更小,更轻,更薄,从而减轻重量。

第四,为了保证杀伤威力,山炮弹的口径一般不做减小。

第五,如果山区都是羊肠小道,不能采用骡马拖曳山炮方式行军的话,怎么办?所以山炮还有另一个能力,炮兵可以很方便把一门山炮大卸八块,每一块的重量都在牲畜和人力承受范围之内,可以采用牲畜驮载或者人力运输的方式行军。到了预设阵地,再组装起来即可,跟搭乐高积木一样的道理。

山炮分解驮载示意图

以上这些,都是山炮的优点。简而言之,只要是人能爬上去的山,山炮就能上去打!哪怕什么崇山峻岭,深沟溪涧!

所以,假如山炮和野炮穿越到三国时代,遇到邓艾攻蜀,偷渡群山七百里,应该携带山炮还是野炮?那答案就很简单,非山炮莫属。

那么,山炮的优点这么多,有缺点吗?

也很明显,山炮的装药少,膛压低,初速低,带来的后果就是射程低。山炮的射程,普遍都是几公里,用来在山区打个据点,搞个奇袭,或者拿来摧毁重机枪火力点,这是山炮的拿手好戏。

用于两军炮兵对垒,或者大规模攻坚战,山炮的射程短的劣势就暴露无遗了。野炮可以依靠射程优势,完全压制山炮。

下面说说野炮。

九零式75毫米山炮

野炮就是把山炮精简下的那些重量,统统加上来。

山炮需要炮管短,野炮那就把炮管加长!

山炮要重量轻便,野炮不需要,假如五匹马拉不动,那就上十匹马!

山炮需要快速分解,野炮不需要,只要块头大,结实就行!

山炮需要考虑通过性,野炮不需要,遇到野炮过不去的地方,那就上工兵,遇山开路,逢水架桥!

为了保证火力和射程,野炮的设计,就是要炮管长,炮管厚,装药多,初速高,射程远!

所以,野炮是当时的炮兵火力中坚。而二战时的150毫米左右口径的野炮,更是有着重炮,炮王的称呼。当时150毫米级别重炮,就需要采用汽车拖曳的方式行军。如果是实在没有汽车,就需要12匹马才能拉动这个炮。损失一门这个炮,炮兵团长是要受处分的!

口径小一些的野炮,拖曳需要的骡马数量也会少一些。然而,只要是野炮,伺候起来就很费劲。

所以,抗战时期,我八路军炮兵部队,装备的平射火炮,以山炮为主。即使获得野炮,也不喜欢用。

比如,抗战初期,八路军在山西展开,在滹沱河中捞起了阎锡山的晋军扔掉的10门大炮,其中8门山炮,2门野炮。

八路军把8门山炮留下来自己用,装备了延安的炮兵团。而把2门野炮送还给了阎锡山。

其原因就是,山炮携带方便,即使没有骡马牲口,找一些战士也能拽着走,方便打山地环境下的游击战。而野炮则必须配备拖炮的骡马,而一匹马每天的给养消耗(马料,药品,食盐),等于五个战士一天的消耗,更重要的是,野炮这么大的一坨,如果真的没有野炮炮弹了,又不能落雨于敌手,就只能是累赘,炸掉了,实在麻烦。

而山炮即使炮弹没了,三下五除二拆开,找个山沟隐蔽埋藏,过后可以再挖出来,打游击战很方便。

所以你到军博去看,抗战时期我军用过的大炮,那多是山炮。而红军长征唯一带到陕北的大炮,就是红二方面军带的一门山炮。

然而即使是这样构造简单的山炮,山炮弹,炮弹都是缴获,打一发少一发,抗战时期我军的军工生产条件,也很难自己制造。直到1943年,八路军冀鲁豫军区才自制大炮弹成功,造了少量大炮弹,打起炮楼那叫一个爽!我军大规模装备野炮,那要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了,主要来源一个是在东北的深山老林里捡日本关东军遗留下来的野炮,二是各个战场缴获蒋军的野炮。

而延安时期只有山炮的炮兵团,则是成为了我军名副其实的炮兵种子部队。后来这个炮兵团的营长一级的干部,到抗美援朝时期都成长为炮兵师级干部了。

我军利用山炮,还曾经创下了一个战争史上的奇迹,那就是利用初速只有200米左右的山炮,居然打下一架飞机来!这个战例,让人印象太深刻了。具体时间是1947年7月4日,地点是今天的辽宁省法库县附近,参战兵器是2门四一式75毫米山炮,参战部队是内蒙古自卫军骑兵第一师炮兵团第2连,采用双炮装定空炸表尺的方法,发射10发炮弹,击落蒋军的一架美制飞机。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

文字原创,配图来自公共网络,侵删。




我是冯杰,与台北霍安治先生合著有《中国野战炮兵史》一书,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首先需要说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火炮口径的逐次加大,射击观测技术日益更新,使得现代新锐火炮早己涵盖了过去各种火炮的特性、能力,所以现化火炮的种类已经归于单纯化,基本上己没有山炮、野炮,只剩下榴弹炮、加农炮两种。因此,要说山炮、野炮之分,还得回到过去。

山炮主要用于山地野外作战,以杀伤敌方人马,破坏铁丝网及其他薄弱的建筑物,也可以发射烟幕弹迷惑敌方。山炮属于野战榴弹炮范畴,特点是弹道弯曲;能挽曳或分解后马驮,宜于山地战作。主要由炮身、炮尾、炮闩、摇架、后炮架、防盾板、驻退复进机、大小架及车轮、瞄准具等部件组成。

1932年6月,国民政府兵工署召集制式兵器会议,通过会议讨论,确定山炮采用瑞典卜福斯75毫米型。瑞典卜福斯基本上是德国克鲁伯军火工业的子公司,实际上属于德国品质。最多的时候,国军拥有四个卜福斯炮兵团,每团24门,但随着中德断交,后续损耗无处补充,渐渐退出抗战舞台。

抗战后期,国军大量装备使用美造M1A1型75毫米拆解式榴炮,因为这种炮可以分解供六匹骡马驮载,所以习惯上又称之为美造75山炮。比起卜福斯山炮,美国货射程较远一些,关键是重量轻(前者通常是八匹骡马驮载),当然更受炮兵部队喜爱。

野炮身管较山炮长,初速大,弹道低伸,射程远,属加农炮型。野炮炮管的结构是在内管上加箍或采用双层复料,因而加工较山炮难。中国近代能够生产野炮的兵工厂有:江南制造局、汉阳兵工厂、东三省兵工厂、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等。据不完全统计,1913年至1949年,总共生产各式野炮500余门。

在1932年6月举行的制式会议上,兵工署原本看好法国斯乃德75毫米型,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后来并未大量采购。抗战时期的国军野炮装备很乱,主要有沪造75毫米野炮、汉造75毫米野炮、日本三八式75毫米野炮、苏联M1930年式76.2毫米野炮。1941年上半年,苏联卖给中国200门二手法国斯乃德75毫米野炮,大大缓解了国军炮兵部队的“野炮荒”。

法国斯乃德野炮性能出色,首度采取制退复进系统,火炮发射时,制退机构不但抵销了炮身之强劲后座力,复进机构更能立刻将炮管回复至原待击状态,稳定性、射击精度、射速由此大为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曾经仿瑞典苏罗通式88毫米野炮试制成功晋18年式88毫米野炮,初速525米/秒,最大射程10500米。此外,广东第二兵工厂和西北制造厂分别于1936年至1937年试制成功75毫米、105毫米野炮,但因全面抗战开始,原材料缺乏,被迫迁厂未能投产。




简单来说,山炮主要进行曲射,特别是可以分解,由骡马驮载。比如41式山炮,可以分解为6个各90公斤的部件,由骡马驮载,这样运输就比较方便。

但是,山炮的缺点是威力比较小,但是精度还过得去。还是以41式75毫米山炮为例子,其在2900米距离,以最快速度发射,75%的炮弹可以命中在18乘27米的目标区域内。但是,初速比较小,在100米距离,只能击穿50毫米装甲。

野炮更多是直射,我们以90式75毫米野炮为例子。重量达到1.39-1.6吨,根本无法进行骡马驮载,只能使用车辆牵引,或者多马牵引。但是威力明显大于同样是75毫米口径的野炮,可以在457米距离,也就是500码距离击穿83.82毫米装甲。

就是1371米距离,也可以击穿61毫米装甲。75山炮只能在100米击穿50毫米装甲,可以看到山炮与野炮的差距。

另外90式野炮有14公里射程,而同样口径的41式山炮就只有7公里射程。但是在抗战战场上,无论我国还是日本,却更加喜欢威力更小,射程更近的山炮,主要原因就是野炮太重,很难进行运输。

不要说没有足够的机械化牵引车,就是足够的身强力庄的牵引骡马都找不到足够数量。特别是在我国两湖,山西,贵州,江西这些山地省份进行机动的时候,更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为此,轻便,可以骡马驮载的山炮更受欢迎。




山炮是指人,野炮是指事情。

W君觉得自己说的很对,直达问题核心。

但仔细想想为啥这个问题出现在军事领域呢?

哎,就当作军事问题作答吧。

山炮

山炮,是(mountain gun、mountain howitzer)的直译。是指在山地作战的轻便火炮。通常山炮口径不大,轻便可以分解成多个部分由不同士兵进行携带。这样的特性就十分适合山地作战,在山地没有路的情况下可以迅速形成重型火力支援。

由于山炮的结构简单轻便,也导致了山炮不可以使用大装药量弹药。这就使得山炮在发射的时候初速低、射程近、威力小。

由于考虑携带特性,山炮多采用短小的炮管,导致山炮弹道特性偏向于榴弹炮。因此山炮也被称之为便携榴弹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之前山炮比较流行。到了二战末期山炮就被携带更加方便的迫击炮逐渐取代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般的认为,山炮的最后一个型号是意大利的105mm OTO Melara Mod 56型山地火炮,这种大口径炮总重1.2吨同样可以拆解成14个部分,通过一个炮兵班组和携行载具进行快速转移和组装。但大口径炮在山地作战中并不会发挥太大作用,因此世界各国现在基本上也都不发展这种类型的火炮了。


野炮

野炮特指野战炮(Field gun,Field howitzer),是之前区分于堡垒炮和要塞炮的一个炮兵武器。基本上是指需要协同野战军进行移动的轻便火炮。野炮的最重要特点就是有轮子,可以用车拉着跑——目前看到的大多数火炮基本上都是有轮子可以拉着跑的。其实都叫做野炮。

至于没有轮子不能拉着跑的——要塞炮。

说到“野炮”这“事情”,不不……这“物件”,不由得就让W君想起来一个人——拿破仑。拿破仑时期炮往往只有很小的轮子,用来调整大炮的位置使用,长途搬运的工作就是将大炮吊起来装到马车上。拿破仑不愧名字里面有个“仑”,于是就给打炮装上了轮子。


于是“大炮才可能成为战争之神”


再后来,炮兵的使用越来越重要,机动性野要求越来越强。就基本上所有的大炮都装上了轮子。甚至一些大炮被装在了坦克底盘上成为——自行火炮随时和军队移动部署。


因此“野炮”这个词汇也渐渐的不用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1

标签:野炮   山炮   抗战时期   初速   骡马   作战   火炮   炮兵   射程   威力   轮子   炮弹   大炮   口径   山地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