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民生条件会不会比清朝的好?

一个很好的对比度,就是明、清不同时期,也就是从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前中期的时间段里。


不同国家的西方传教士,在他们笔下记载的明、清两朝的社会状态,可以看出很明显的差别。


比如明朝嘉靖末至万历年间的西方传教士,比较典型的如伯来拉、克路士、拉达、利玛窦、曾德昭等,他们都对明朝社会各方面进行过较为详细的记载。


其中以利玛窦和曾德昭的书籍最为详细,因为俩人都在明朝生活过很长时间,足迹也遍及了明朝的南北疆域,尤其是曾德昭从万历年间活到了清廷入关。


他俩笔下对明朝人的品质、精神、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描写,基本上都是接近正面的,当然对明朝人作为“异教徒”、“愚昧迷信”、“爱搞基”、官僚腐朽等方面也有批判。


但属于是瑕不掩瑜的状态。


而到乾隆时期的马戛尔尼访华时,正使马戛尔尼对清朝社会各方面的评价普遍较低,使团的副使斯当东、医生朗基、画师亚历山大等,都留有自己的考察著作。


基本上也是对清朝人的医学水准、化学、服饰等方面进行了负面的评判。


所以通过明朝中后期传教士的记载,与马戛尔尼使团成员的记载进行对比,往往很容易给后世营造出明朝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条件等方面,要比后世清朝尤其是乾隆年间的要好很多。


我不能说这个看法是错误的,因为有不同时期白纸黑字的记录进行佐证,这是最直观的对比了。


但是我昨天看马戛尔尼使团的主计员约翰·巴罗,在自己的著作《巴罗中国行纪》中也提出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之前到中国的传教士们,总会把明朝描绘跟人间天堂一样嘞?


在他看来原因无非是两点:


第一、传教士夸大其词是为了改革宗教;


这些宗教人士对这个奇异的国家大加吹捧,是有其动机的。他们把这个国家描绘的越强大、越辉煌,越有文化越有修养,那么他们改革其本国宗教的必要性就越大。


这里巴罗的逻辑稍微有点烧脑,他可能是想表达“宗教改革”或“信教自由”?


因为他们前面说过欧洲因宗教问题闹过不少动乱。


当欧洲人最早访问中国时,他们惊异的发现中国普遍容许各种宗教信仰的存在,眼见喇嘛(应指佛教徒)和道士、犹太人、波斯人和穆斯林和平共处,各信各的教不受干扰。当时欧洲的许多国家,因为信仰不同而分裂,百姓信奉自己的神,为微不足道的分歧激烈争吵,甚至为一个词的不同解释而自相残杀。


所以他认为早期传教士“吹捧”明朝,可能是出于改革宗教的动机。


有种种理由认为,总的来说他们想讲真话,但隐瞒了一些(不好的)事,或者委婉的谈到……因此他们的话往往出现自我矛盾……如果他们用一页纸描述中国(明朝)的富饶和农业的惊人发展,那么接着就大谈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饥荒。


第二点则是很有启发性的一点——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


那就是我们往往只关注明清两朝的发展,而往往会忽略不同时期欧洲的发展,所以也会导致明朝传教士和马戛尔尼使团,对两个朝代的描述和评价差别较大。


中国文明曙光的出现,早于包括希腊在内的多数欧洲国家,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明朝中后期的16~17世纪,中国大致处于嘉靖至万历年间,同时期的欧洲国家或许在科技、军事装备等方面,要稍优于明朝。

然而其国家和百姓的总体生活水准,受制于地域条件的限制,则显然比不上同时期地大物博、工农业资源充沛的明朝。


从16世纪中期到末尾,中国(明朝)和欧洲总的比较,即使不在科学方面,至少也在工艺和生产,以及生活讲究奢华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

所以同时期在农业、轻工业和制造业方面,明朝总体表现确实要优于欧洲各国,这也就导致了传教士的记载确实偏好或“吹嘘”。

巴罗举的一个例子:

当欧洲的贵人睡在稻草上时,中国(明朝)的农民已经有自己的垫席和枕头,官员更享用丝绒床垫。


最后总的概括:

因此不足为怪的是,那些传教士对中国(明朝)的印象深刻,他们的描写近于赞美。他们的记录,公平的拿到1560年到同一世纪的中国(明朝)和欧洲,总的水平相比较,也许谈不上美化。

以上就是巴罗对明朝时期的外国传教士,对明朝社会各方面记录中评价多位正面原因的解释,或者是一种思考吧。


当然第一种以明朝社会为模板,进行欧洲宗教改革的原因,不能说没有吧,只能说占比不是很大;我倒觉得他第二种解释比较靠谱。


我们以往也总会忽略,与明朝同时期的16世纪到17世纪的欧洲,除科技、军事、航海等方面稍占优势外,其本国的总体生活水准确实不如明朝的底子好。


但到了清朝乾隆年间的时候,已经到了18世纪末期的欧洲,其生活水准早已不是16、17世纪可比了,经过了大航海时代的资本积累。


本国的生活水准确实比清朝要高,那也就难怪马戛尔尼使团对其评价,总体上是以批判和负面为主了。


而中国从明朝中后期到清代乾隆年间,无论是政治体制还是经济生活并没有本质的变化,对于底层求生存的百姓而言。


好也不会好到那里,差也不会差到那里。


就好比是同一间工厂,同一批工人,但是开办几年后,从甲老板换成了乙老板而已,生产方式和薪资待遇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不会给你陡然加薪月入十万,也不会把你压榨的三天饿九顿,让员工吃半饱,才是甲老板和乙老板的共同选择。




什么叫民生条件?应该说,大一统王朝里面,所有的都比清朝的老百姓过的好!看了晚清面黄肌瘦的到处流落街头目光呆滞的穷苦百姓了吗?良心不触动吗?明朝三百年,除去李自成闹饥荒的西北关中地区外,大多数地方大多数时候百姓还是不错的,清朝拿什么跟明朝比?更比不过汉唐宋!




会!

明朝和清朝相比,国土面积虽然小了一半,但是核心区域都是汉地十八省,清朝开拓的新疆,西藏,内蒙都是人烟稀少之地,汉族人没有移民过去,唯一有移民可能的东北却又是龙兴之地,一直被封闭,直到鸦片战争以后才开放。同样的地盘明朝顶峰时期1亿人,清朝4亿人,不考虑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的前提下,谁的民生条件更好,自然不言而喻。




一看IP是东北或北京的就不要相信……




看什么阶段,但明最好的时期肯定超过满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9

标签:明朝   清朝   条件   使团   传教士   欧洲   中国   民生   水准   后期   宗教   时期   百姓   世纪   社会   国家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