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丧葬文化有哪些?人死下葬前为何要停放3天?“头七”指什么?

中国的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 丧礼习俗:包括挽联、白事布置、安放骨灰或尸体、送别仪式、燃烛守夜等。


2. 哀悼习俗:包括警世钟、服丧制度、避讳、系孝等。


3. 助忙文化:主要是指相互帮助的亲友、社区邻居和相关机构等。


4. 祭扫习俗:包括祭祀先人、节令祭祀和祭祀英烈等。


至于“停放3天”和“头七”,则有以下的解释:


1. 停放3天:一般来说,私人的葬礼在丧家政策和地方规定许可下,可以在死者身旁静灵三天。停尸三日,主要是为了保证死者确实已经身亡,有一段时间的观察,也便于家属和亲友进行灵魂超渡的仪式。


2. 头七:头七指的是自人死之日起的第七天,是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被认为是鬼魂魄拜会亲友的一个时间节点。在这一天,一般会举行祭祀仪式,包括焚香、烧纸、祈求等环节。对于一些信仰佛教的人们,还会组织诵经、做功德等活动。总之,头七是表达亲友哀思,祈求死者安宁的一个重要时刻。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丧葬文化和习俗。丧葬的方式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就我们洛阳地区而言,自古以来一般都采用土葬,近些年来随着国家丧葬制度改革,城区绝大多数都采用火葬,火葬以后在陵园里购买墓地,然后再把骨灰盒埋入土里,”入土为安”。而广大农村还是习惯于土葬,上面要求最紧的时候,大多数都是先火葬,然后把骨灰盒放到棺材板里,而后再埋入墓中。也有不少不火葬,利用晚上夜深人静后偷偷把亡故者的死尸放在棺材里埋入墓中。

具体的丧葬习俗是人断气以后趁着身体还有一定的温度,胳膊腿能够弯曲,抓紧洗脸,净身,换衣服,梳头(男的还要理发刮胡子),然后移尸草铺上。如果是白天断气,儿女近亲大放悲声,街坊邻里闻讯前来帮忙料理丧事。如果是夜里断气,一家人一般守尸,清理打扫,准备,等到天微明时才大声哭。

丧事的料理一般是有三五个人组成一个治丧小组吧,然后立伙做饭(现在一般都是速办,简办,打墓,砖箍墓,运棺木,下葬,埋葬一条龙服务,也不做饭,由酒店直接送),报丧,烧轿(用五色纸扎成轿,前后有纸人抬放在大门口,有儿女抬着老人衣服的两只胳膊把魂儿引出来把轿烧了。等宾客到齐后焚黄(白纸包住金银元宝),献爵(三杯白酒拜后洒到地下),磕头跪拜痛哭,祭奠完毕,入棺(移尸棺材里),盖板釘牢,然后统统开饭,起殡送棂,下棺,封墓,而后,所有帮忙人等散去,儿媳妇先行一步,大门口等候,从儿子手中接过老人遗像框,迎进家里,安放在客厅桌子上。

如果家里的高龄老人在春秋或者冬天亡故,我们这里也有不立即埋葬,而停放三天或者七天后再埋葬的。在里面有几个原因,一是有的儿女或孙辈有特殊情况不能赶回来送老人最后一程的;二是老人走的突然,儿女们一时从感情上接受不了,丢不下,想再陪伴老人几天。

另外,我们这里还有一个习俗就是未成年(20岁以前)的,未成家的,因车祸,急病,住院死亡在医院的人都不能进家,在大门外搭棂棚吊唁,入棺等。

“头七”是指逝者亡故七天,具体规定我们这里也不太统一,有的是从亡者断气那一天算起,有的则是从埋葬入土的那一天算起。




【死】,古代等级森严,死者尊卑不同,死的称谓也不同。《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另《礼记•礼运》:“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讳言死,并产生一些死的别称,如称“亡”,称“殂”,称“殒”,称“沒(殁)”,称“逝”,称“弃世”,称“上仙”,称“不讳”,称“登遐”,称“物故”,称“上宾”,称“考终命”,称“填沟壑“,等等。

【殇】指男末冠,女未笄而死称殇。其中“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皆为无服之丧。”(《仪礼•丧服》)

【复】即招魂。据《礼记•丧大记》:古人初死,须有生者一人,持死者上衣,登屋顶,面向北喊死者的名字(妇女则称其字)说:“xx人呀,你该回來了!”这样连喊三次,再把死者的上衣卷起来投到屋下,由人接着,覆盖在死者尸体上,这就叫“复”。《礼记•檀弓下》:“复,尽爱之道也,望反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就是说,生者不忍心其亲属死去,祈求鬼神,希望死者的灵魂从幽阴处回到身体上来。复而不醒,然后才办丧事。

【沐浴】古丧仪之一。沐是洗头,浴是洗身。《礼记•丧大记》和《仪礼•士丧礼》都有关于沐浴的记载。给死者沐浴,在既复后进行。沐浴方法大体上和生人一样,包括剪指甲和修胡须。沐浴的人,如死者为男性,用男侍者;女性,用女侍者。沐浴时,死者的亲属暂时退出。沐浴后,再在停尸的床上放上盛冰盘子,沐浴就算结束。《晋书•王祥传》记载王祥将死,戒其子曰:“气绝但洗手足,不须沐浴。”可见一般人死后是要沐浴的。

【含饭】古丧仪之一。饭是在死者口中放入米、贝;含,又作“琀”,是左死者口中放入珠玉。《公羊传•文公五年》何休注说,这样做是“孝子所以实亲口也,缘生以事死,不忍露其口。”关于饭,规定是“君〈诸侯)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c《周礼•地官•舍人》郑玄注):“天子饭九贝,诸侯七,大夫五,士三”(《礼记•杂记下》)。关于含,据汉刘门口《说苑•修文》:“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似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司马光《书仪》论:“古者饭用贝,今用钱,犹古用贝也。钱多既不足贵,又口所不容,珠玉则更为盗贼之招,故但用三钱两已。”

【敛】古丧仪之一。《释名•丧制》:“敛者敛也,敛藏不复见也。》敛有小敛、大敛。①小敛:谓以衣衾加于死者之尸。据《仪礼•士丧礼》和《礼记•丧大记》记载,小敛的时间是在死去的次日早晨,地点是在卧室门里。届时,先在木上铺席,再在席上铺绞(宽布条),绞上铺衾(被子)。席、衾的质地,据死者的身份确定。穿衣,无论死者尊卑,都是十九套。穿好后,用衾裹上,再用绞捆紧。这以后,再把布囊(叫做“冒”,分上下两截)套在尸体上,最后再盖上覆尸的被子(叫做“夷衾”)。到此,敛者要哭,尽哀而止,小敛礼成。②大敛:指把尸体放入棺内。据《礼仪•士丧礼》和《礼记•丧大记》记载,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次日,地点在堂前的东阶上。入敛的衣服,士三十套,大夫五十套,君百套。宋司马光说:“此非贫者所办也,今从简易用之。”(《书仪》)大敛时,孝子等要跳起脚来哭,叫踊。等尸体处理停当,还要抱着尸体跳起脚来哭。接着是尸体入棺,棺上加盖,都要这样哭一通。最后在灵座前行祭奠礼后,大敛仪式才算结束。

【殡】停柩待葬叫殡。周代制度,人死,敛尸于棺,在堂的西阶掘一坎地停柩,这就是孔子说的“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礼记•檀弓上》)。西阶是客位,殡于西阶,就是把灵柩当作宾客了。据《礼记•王制》说,从始死之日起,“天子七日l而殡,诸侯五日而殡,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春秋时有殡庙之礼,《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曲沃是晋国宗庙所在,殡於庙,故往曲沃。殡不是葬,《礼记•王制》说:“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就拿晋文公来说,他是诸侯,据《左传》记载,殡文公于三十二年十二月,葬于三十三年四月,相隔恰为五月。后世所谓“出殡”,则是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

【执绋】。绋(音:弗),拉灵车的绳子,字亦作“綍”。送葬的人邦助拉灵车,叫执绋。《礼记•曲礼上》::“助葬必执绋。”据《周礼•地官•遂人》及《礼记》的《丧大记》、《杂记下》等篇,天子之葬,用六根大绳挽车,叫六绋,执绋者据说有千人;诸侯四绋,五百人,大夫二绋,三百人。执绋,又叫执引。《礼记•檀弓下》:“吊於葬者必执引。”后来“执绋”成为送葬的别称。

【挽歌】执佛者所唱的哀歌叫挽歌,亦作“挽歌”。上古无挽歌,《礼记•曲礼上》:“适墓不歌,哭曰不歌,临丧则必有哀色,执绋不笑。”最早的挽歌见于《左传•哀公十一年》:“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杜预注:《虞殡》,送葬歌曲。”令人杨伯峻认为《虞殡》即送葬之挽歌。”后来挽歌逐渐流行!,《晋书•礼志中》:“汉魏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古乐府相和曲中的《薤露》、《蒿里》都是挽歌,陶渊明也有《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就是从挽歌演变来的。【七七】旧俗,人死后每隔七日为忌日,须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日止。这是佛教在我国流行后产生的一种风俗。《魏书•斋僧》:“又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宋司马光《书仪•斋僧》:“世俗信浮屠诳诱,于始死及七七、百日、期年、再期、除丧,饭僧设道场,或作水陆大会。”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其中丧葬文化也是其中之一,不可忽视。每个地方不同,它们丧葬文化又有所不同。比如西藏的天葬文化,西南地区的悬葬文化,以及大部分农村实行的土葬,大城市的火葬和冰葬(正在武汉改革运行中)。



  • 我是土生土长的湖南人,所以对于丧葬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我就一一介绍一下这里的全过程。

离世后第一天报丧(一般停留7天左右)

离世之后,首先要派人通知亲朋好友,以前还要带上一只雄鸡,表示告示对方有人去世了,必须亲自上门报丧。



现在方便多了,都有手机联系和V信,以及群都可以,比较简单方便,没有那么麻烦。

家里的亲人帮忙清洗尸体,然后派人换衣服,换衣服的人有讲究:必须是族人,亲人,然后之后装入棺材,准备好一些丧葬用品。(纸钱,箱,烟花,烟酒菜之类)。这些由专门的总管负责,所有资金出入由他一个人处理。


晚上,我们那里为了纪念死者,必须唱一晚上的夜歌,表示深深怀念之情。




第二天至第五天开始道场,做法事

第二天开始,一般要为死者做三天三夜的法事,我们那里叫道场。有3~5个和尚轮流做,亲戚朋友穿孝服跪拜行礼,以及各种仪式,表示哀悼之情。

还有人负责组装纸马,我们那里称龙屋,等到道场做完之后,必须烧给死者,去了那边有地方住,有钱花。



第六天上祭文

三天道场做完之后,就是上祭。准备祭品由上祭者念祭文,这时每个直系亲人或亲戚必须上一轮,还要表示红包,一般一人100元起步,多的时候要好几百。

最后一天,出山送葬

第六天晚上,所有的准备工作要安排好,比如哪些人具体做什么?都有安排,比如抬棺,放礼炮的,还有灵车的,舞龙舞狮的,以及送葬乐队等。

一般没有天亮之前移灵,必须赶在时辰之前出山。



一般所有的父老乡亲都要到场,相送死者,还做一些事情。整个七天流程至少需要花费10多万元左右,主要是吃喝,烟酒等。

头七,我们那里讲的是指去世后第七天,必须准备饭菜以及祭品,相传那天魂魄会回来,这当然是一种迷信说法,也是亲人一种念想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中国的丧葬文化有着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洗尸:古代中国人认为,在人离开尸体后,尸体上可能会有一些不洁之物,如病毒、毒素等,因此需要进行洗尸的处理。洗尸时,家人或专人会用热水或温水清洗尸体,同时拉平五脏,舒展四肢,给逝者换上干净的衣服。

2. 祭拜:在传统中国丧葬文化中,祭拜非常重要。家人一般会在丧家门前或祠堂前摆放香烛、鲜花、食品等物品,向生前有关人士行香,燃香点蜡、扫墓祭奠逝者等。

3. 守灵:在中国丧葬文化中,一般认为在人死亡后七天之内,灵魂仍未离去,需要进行心灵上的守护,以安慰逝者的灵魂。这个时期,家人通常会住在灵堂里,或者安排专门的人进行守护。

4. 处理遗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叫做“天葬”的风俗,即将逝者的尸体放在高处让秃鹫食用。然而,这种方式现在已经被禁止。现在一般采用土葬或火葬方式,或者将遗体佛化(涂上白漆、身穿僧装后首先搁置一个月等待降魂)。

5. 丧期管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丧期设置有诸多严格规定。一般情况下,家属要在逝者去世后的一年之内,完成丧葬仪式。在这期间家属要禁忌某些行为和饮食,同时也要尊重逝者的意愿和宗教信仰。

在中国丧葬文化中,人们对死亡和逝者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仪式习俗,并在这种文化认知的基础上,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尊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丧葬   土葬   文化   丧礼   礼记   挽歌   逝者   道场   诸侯   天子   死者   习俗   中国   大夫   尸体   仪式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