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哲学的核心本质是阴阳辩证?

哲学的核心本质并非仅仅是阴阳辩证,而是包含了广泛而深刻的思考和探索人类存在、世界本质、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然而,阴阳辩证思维在中国哲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对整个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将简要介绍一下阴阳辩证的概念及其在中国哲学中的作用。

阴阳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代表了一对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力量或要素。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事物的动态和变化。阴阳辩证思维认为,事物的本性和发展是由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和统一来实现的。

阴阳辩证的核心观点是:

1. 对立统一:阴阳代表了对立的两个方面,如黑与白、冷与热等。它们之间既有对立关系,又有统一关系。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事物的全貌。

2. 动态变化:阴阳辩证思维强调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在阴阳的相互作用下,事物不断地变化、发展和转化。阴阳辩证思维将变化视为事物存在的本质特征,而非静止不变。

3. 相互转化:阴阳之间存在着不断的转化和转化的可能。在一定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这种相互转化使得事物在变化中保持了一种相对的平衡和稳定。

阴阳辩证思维在中国哲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了宇宙观、伦理观、政治观等多个领域。它被应用于道家、儒家、医学、农学等众多学派和领域,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阴阳辩证思维是中国哲学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强调对立统一、动态变化和相互转化的观念。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世界本质和变化规律的独特理解,对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哲学的核心本质远远超出了阴阳辩证,它是一个广阔而多元的领域,包含了多种不同的学派和思想流派。




谢邀。简述几句。

哲学的核心其实是变化——阴阳形成变之最基本要素。

在相对稳定状态中,寻求物的演绎;则是哲学命题由来。

变化是物存在的根本——

只是我们看不到时光飞逝……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圣人做易,参宇宙之象,阴阳之妙,根于无也,故曰天地无名之始,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气,阴阳之理,变化无穷,不可尽述,一阴一阳谓之道,宇宙万物皆由阴阳和合而成,哲学思想夲身就是透过现象看夲质,一分为二便是此意,人看待事物往往相信看得到,摸得着的有形物质,对看不到,摸不着的就认为不存在,甚于认为哲学思想是故弄玄虛,所谓的科学就是在证实所谓的形而上的东西确实存在,人们才深信,这就是人住相的所在,比如中华几千年的中医,就是运用阴阳辩证治病,通过望闻问诊,把脉,,,,,而对症下药,而西医则是用仪器确实看到病灶而治,所谓的外科手术,,,,其实是治标不治夲,其实中华中医就是阴阳辦证的实际运用,阴阳理论,众妙之门,阴阳之道即即宇宙人生真相。




元明之前,欧洲没有文化文明,欧美在元明时代学习中华文明之后,无法理解参悟和消化学习到的中国几千年文明文化历史和现实淬炼出来的本质理论(有无理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阴阳理论——负阴抱阳…这需要长久的思想传承观察总结和几千年文化文明的积累沉淀才能形成,而欧美历史破碎,几千年从没有统一,没有文化文明也就断绝了沉淀出来思想的可能,元明之前,欧洲是愚昧的黑暗的政教合一的宗教农奴制,是文明文化荒芜之地,文明文化程度极其低下,历史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中国本质学思想),只好把能够理解的部分抽出来加以演绎,于是形成了停留在观察总结表面现象规律的肤浅学科,这就是所谓的哲学。



哲学只是元明时代欧洲学习中国思想的后抽出来欧洲人能够理解的部分形成的学科,是肤浅表象描述,所以,用阴阳理论就可以解释绝大多数哲学理论思想。


要理解宇宙万物自然社会,还是要通过中国几千年的本质学理论思想。例如,为什么矛盾会相互转化?从量变到质变的原因是什么?解释清楚了,才不会在云里雾里的所谓的哲学里转圈,才会真理解宇宙万物。




谢谢邀请!

阴阳辩证缘于道。道是中华传统文化(儒道佛三家)的核心与中国哲学的核心。而阴阳辩证正是道的内蕴。

第一,阴阳辩证体现了道的本质特征。中国哲学的源头《易经》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道的一体两面,既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和合包容。空有不二,色识缘一,一体圆融。

第二,阴阳辩证体现了道的运动规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实生物,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包容运转。负阴抱阳,既相伏相倚,又相辅相成,无滞无碍,交流互补,圆融共进。

中国哲学道的阴阳辩证给我们的智慧启示:

1,守度有节,不偏不倚,圆融中度,允执厥中,,执两用中,执中道不墮二边,时中。

2,循易理之大道,变易,简易,不易。交流互换,融通变化,解困脱缚,转否为泰。顺应自然,法于自然,灵动不滞,载物达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阴阳   本质   哲学   核心   圆融   欧洲   中华   中国   万物   宇宙   事物   思维   理论   思想   财经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