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现在的孩子容易跳楼自杀?

权威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一项在上海展开的调查显示:上海地区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这组数字是不是令人触目惊心,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容易走极端,轻易放弃生命?

回答问题前先讲一个小故事:周六我儿子肠胃感冒去医院就诊,排在我前面就诊的是一位12岁的小姑娘,症状是胃部不适,很多检查都做了,就是找不到原因,这次想来再查查血(之前应该检查过没问题,家长不放心想再查一下)

家长很着急,医生也没有什么办法,就是各种检查,我当时插了句话:

“孩子是不是精神焦虑,可以看看心理医生”

因为我听描述觉得很像是焦虑症引发的躯体化症状,而我对此做了不少研究。我也知道自己不应该多话,但是还想如果能帮助小姑娘也挺好。

但是家长看都没看我,来了句:“小小年纪,没啥压力,焦虑啥,看啥心理医生?”

然后我就闭嘴了。

我不能确定小姑娘一定是因为心理问题引起的不适,但是这位妈妈的态度告诉我她不了解现在孩子的心理,也不想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

家长想什么呢,想的是让孩子学习是为孩子好,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啊,我们是最爱他们的啊!家长所说的爱在孩子看来就是一种控制,一种让人窒息的控制!

现在的孩子面临的压力太大了,学校的学习,课外的培训班,升学的压力,家长的期望……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很多时候不知道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当他们相对最爱的爸爸妈妈倾诉时,得到的却是小孩子想那么多干嘛,好好学习就行了。

孩子就很容易产生谁都不理解我,我被这个世界抛弃了,还不如死了算了的想法。

再加上现在只要有个社会热点,媒体就大肆宣扬,网络信息无孔不入,有一些孩子有自杀倾向,如果正确引导是不会发生悲剧的。但是当ta看到有同龄人这么做,就很可能发生模仿效应……

所以怎么才能减少这种悲剧呢?

家长——每天回家给孩子一个拥抱,关心孩

子在学校的状况。多谈话、多倾听,不要把

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而忽略孩子的个

性与强项。

学生——如果有情绪困扰,不要在网络上寻

求帮助,因为可能会得到错误的意见,造成

更大压力,或产生”这世上没有人理解我“的

想法。

同学之间——若身旁的同学朋友透露情绪困扰,应该多倾听、少评论,不要说出“你想太多了”“这没什么”这类的话语。如果认为对方需要专业人士的进一步帮助,要先征得对方同意,并日”带她/他一起去求助“,让对方有”与人同行“的感觉。

希望每个孩子幸福健康长大!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并不复杂,我们从几个地方去看。

第一,成年人的竞争问题。

萨沙大学毕业进入现在的公司时,公司要求本科生即可,对专业没有太多要求,当然不能是学文科的,仅此而已。

干了七八年后,发现公司招人标准大幅度提高,要求是名牌大学本科生,必须专业对口。但我们公司的大部分岗位其实技术要求不高,新人就算没基础,来了学习半年也可以上手,大专生就可以胜任。

后来就不一样了,门槛提高了名牌大学硕士生的水平,还要求专业对口。

搞笑的是,这么多年来公司的工作其实差不多,只是招人的门槛越来越高。

这说明什么?

说明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别的行业不敢说,IT行业大公司的人员早已饱和,早就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明明是大专生可以干的工作,因为大量本科生、硕士生也来应聘,水涨船高为非名牌大学硕士生不收。

这客观说明,中国同世界真正的科技大国是有很大差距的,科技企业规模是有限的,根本消化不了每年毕业的大量高等人才,导致竞争越来越激烈,最后到了夸张的地步。

有人说,人家问孩子跳楼,萨沙说成年人竞争干嘛,有病吗?

就是因为成年人哪怕读了大学也不好混,才会造成孩子们有巨大的压力。

第二,升学的压力。

萨沙的时代,绝大部分初中生可以顺利升入高中,但高考录取率就比较低,一般是百分之几。

虽然这样,但孩子们最低程度可以接收高中程度的教育。即便高考失利,还可以用各种方法继续求学。

退一步说,就算不能继续求学了,好歹也是18岁的成年人,可以去社会上工作。

但是,今天的升学压力远远大于萨沙那个年代。以我们南京为例,初中升高中只有百分之五十的升学率。

也就是说,有百分之五十的孩子,甚至没有资格去读高中。

那么大家发现一个什么问题?

对啊,上面说名牌大学本科生尚且难找工作,那么一个初中生能干什么?除了作为低端劳动力出苦力以外,恐怕根本不可能找到任何像样的工作。

而且初中的孩子仅有15岁,还是未成年人,就早早的被宣判未来的人生,是非常残忍的事情,更别说人生基本就完了。

那么,这种情况下普通老百姓家长又怎么能不拼呢?

萨沙前几天亲耳听说,我们南京一些民办小学,六年级毕业时候竟然已经将初三的很多课程都提前学完了。大家想想看,这都拼到什么地步?试问压力能够不大吗?

第三,家长的焦虑。

除了家财万贯或者权倾朝野的家长,很少家长不焦虑的。

竞争如此激烈,而且开始竞争又如此之造,现实又如此残酷,家长怎么能不焦虑呢?

焦虑的结果,就是不惜代价逼着孩子去学习。

但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学习,不是你逼就能逼好的。

况且初中升高中淘汰率就有百分之五十,而名牌大学录取率又只占参加高考人数的百分之五,研究生录取率又是百分之二十五。

也就是说,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从初中到研究生,只有千分之六的通过率。

也就是说,每166个孩子中(小学5个班级)才有1个成为研究生,才算有机会混的比较好。

退一步说,能够就读名牌大学本科来保证自己或许有份稳定的工作,也只有百分之二点五的概率,40个孩子中有1个(每个班的第一名)!

这难道不值得焦虑吗?

家长的焦虑,必然会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孩子,孩子心智还没有成熟,这些焦虑和压力下出现心理异常又有什么稀奇。

萨沙想起蔡澜老先生,接受采访时谈躺平文化。

81岁的蔡澜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这辈子活明白了。

对于年轻人的躺平文化,蔡澜是这么回答的:嗯,本来就应该这样!




现代孩子容易跳楼自杀的原因其实并不是那么复杂,其实就是家庭教育失败导致!

在新时代,物资充沛,加之执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让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虽然现在开放了二胎三胎,但是相比五六十年代,那都是算生得少的!这种情况导致父母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把所有爱都集中到了这一个孩子身上,生怕饿着,伤着,受欺负什么的!也就是网友们经常调侃的,在爷爷奶奶眼中孙子孙女无论多胖了都是像是饿瘦了的猴子!打不得骂不得!溺爱无处不在!

溺爱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残忍!

现在孩子的体魄和智商是大幅增长的,这得益于现代社会的物资充沛和中国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孩子们从小就能得到高营养的食物,让孩子的生理发育不再受营养不良的限制!这也是现代孩子从小智商和身高体魄都远远高于前几代的人,但是生活自理能力却远远弱于前几代的人!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父母和爷爷奶奶都将孩子的事安排得妥妥当当,很多孩子在家一点家务活也不干,对爷爷奶奶那更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感觉,活脱脱一个小皇帝或小女皇!我在8年教育生涯中,曾经看到很多孩子读六年级连个鞋带都不会捆,每次出门都是爷爷奶奶系鞋带!甚至还有连穿个衣服都不会的小学生!

这种溺爱之下,孩子自然缺少挫折训练,从小都被父母保护得严严实实的,从来不让孩子受到失败的打击,让孩子生存于自己就是天下第一的幻觉之中!这对孩子极为不利,孩子终究是要长大的,也终究是要进入社会的,社会竞争的残酷是有目共睹的!孩子自踏入幼儿园开始,竞争就已经开始了,这不随任何人的意志所改变!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的过分溺爱,孩子的自制力,意志力,抗打击能力都非常孱弱!这让孩子在学校受到一丁点的打击都会受不了!轻则躺平丧失斗志,重则抑郁,极端就是自我了结了!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父母一定要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

首先,不要迷信西方的快乐教育法,我多年的教育研究发现,快乐教育只是西方的愚民政策而已!切不可取!在家庭教育当中,适当的棍棒教育是必要的,仅靠动嘴是不足于让孩子明白他所犯错误的严重性!但是棍棒教育必须打得有理有据,方可有说服力!乱用棍棒教育也是很严重的!

第二、父母以身作则,将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传递给孩子!比如阅读,运动,孝道,勤劳等等好习惯,孩子都喜欢模仿父母。父母将这些正能量传递给孩子,可以给孩子树立相对正确的人生观!也可以帮助孩子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第三、适当的挫折训练,让孩子能够明白失败并不可怕,害怕失败才是可怕的。很多事情,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让孩子独立尝试完成,让孩子能学会在失败中总结经验!让孩子的逆商得到充分的训练!

希望每个孩子能够健康生长,愿天堂不在有稚嫩的灵魂!




我是一名医生,也是一个心理学工作者。我先抛开这个层面,放眼五千年谈论一下这个问题。中国古话有一句叫“棒打出孝子,国难现忠良!”

其实我们国家5000年的文明是有传承的。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文明,好多话里还是有深奥的哲理。现代心理学发源于西方。年代不过三,二百年。另外源于中西方文化底蕴的不同,我们也不必完全效仿现代的心理学讲什么赏识教育,春春期孩子不可以严重责罚等等。其实好多东西我们可以去辩证的去看待。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是一个什么性格特质的孩子?该松则松,该紧则紧,张弛有度。该给予亲情温暖的时候,母要给予足够的关爱,在孩子有错误的时候,要给予足够的引导批评。指正孩子在社会层面,学校层面沾染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必要的言语批评甚至体罚也不是不可。一个小树想要成才,必须修剪它弯曲的枝节,而我们当下的中国人们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要快于精神发展的层次。早些年吃过苦的父母,不想让孩子们再承受生活的苦。而是给予极大的物质满足,这样长此以往就滋生了孩子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旦受到挫折和不公正的待遇。就会和学校,家长顶着干,这是心理学层面的外攻击。 这种情况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转向内攻击。焦虑,抑郁甚至走向自杀的倾向。

我分享一下我教育孩子的心得吧。我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带他们一起去锻炼身体,跑步。做器械。然后上小学就锻炼他们做家务,自己去整理自己的衣物,再大些,三五年级引导他们购物,做简单的饭菜,考大学的时候自己做主填报自己喜欢的自愿。大学期间,两个孩子双双如愿参军,圆了自己的军营梦。他们既能吃苦,又很乐观。请大家说,这样孩子会考虑自杀吗?!





没有发泄压力的空间与时间

听城里小学老师吐嘈过,小学的措施是越来越严了,比如课间十分钟,搁我们当时那肯定是“吵吵嚷嚷”直到老师喊上课了。但是,小学老师说因为有“高年级霸凌低年级学生”的事,而且摄像又不能安到厕所,所以他们学校规定各年级轮流上厕所。

反正是各种家长上级的(安全)压力之下,层层加码,全部都压到孩子身上,限制越来越多,也可以说安全措施越来越到位,安全的同时也意思着孩子的行动越来越受限。

其实,对比一下我们童年时的心理状态,就能大概明白。

对于孩子来说,上学,玩耍在孩子们心中是没什么概念的也没有任何目的,上学是一件坐着听老师讲课的事,而玩耍是一件快乐的事。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上完课,可以去快乐的玩耍,完成老师的作业,父母就不会阻止我去快乐的玩耍。

上学听讲很痛苦,但玩耍可以发泄痛苦,这样才能持续。也可以说小学学习没有任何目的,也就没任何动力,让小学生学习的动力就是快乐的玩耍,发泄压力。

而对成年人来说,只要目的存在,成年人就有无数的动力,可以忍受痛苦向着目的前进。相应的,成年人没有任何目标,只是机械式地被推着前进,那就是异常痛苦,甚至直接麻木了。

就以成年人的方式看学生生活方式,一天8个小时坐在座位上,课间时间不许自由活动,除了上厕所外,没有任何外出的自由,就这种情况,跟坐牢区别不大。这还是小学,要是初中高中,那可能就是16个小时了。

异常压抑的时间空间,会把孩子压出病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孩子   目的   录取率   溺爱   本科生   中国   焦虑   成年人   家长   父母   压力   竞争   感觉   小学   快乐   财经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