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诸葛亮军事才能如何?

军事才能整体上应该算是一般水平,当然这结论是相对而言,对比的是同时期的优秀军事家,比如曹操。

诸葛亮为人谨慎、心思缜密,其聪明才智是毋庸置疑的,其最长于治国、治军。在其死后,人们想为他立庙,但后主刘禅不允许,结果民间老百姓就偷偷的于时节祭祀。

《资治通鉴》里引用了陈寿的评价: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引用习凿齿的评价:使廖立垂泣、李严致死,岂徒无怨言而已哉。

司马光引用这些评价,说明认可这些评价。要知道陈寿、习凿齿、特别是司马光等人的学识和认知水平很高很高,远不是那些稍微了解点历史的人所能比拟的。而且从史料记载来看,诸葛亮北伐确实没有取得什么武功,这也侧面说明了其军事才能程度,在具体的军事战略和军事指挥方面真的没那么强。

至于司马懿看诸葛亮营垒处所,感叹其“天下奇才也”,更多的也是感叹其高超的治军管理能力,而非是对其整体军事能力的肯定。




正史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究竟怎么样?看看司马懿的反应就知道了!千万不要被司马懿和陈寿给骗了哦!

诸葛亮

关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其实历代的评价都是比较高的,各个朝代的名将,也对诸葛亮推崇备至,可见在那些厉害人物眼中,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造诣非常高!再后来,到了明朝时期,随着三国演义的出现及流行,诸葛亮在民间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广。演义中的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近乎多智近妖,别人没想到的都被他想到了,所以民间也开始推崇诸葛亮,就连我们小时候,最喜欢的人物中,也有诸葛亮!

在上述阶段,诸葛亮的评价非常高,他不仅忠义,而且军事能力非常强。然而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对于诸葛亮的评价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部分人认为诸葛亮并不是非常忠义,因为他架空了刘禅,搞死了魏延,另一部分人认为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一般,他就是个管后勤的。其中诸葛亮军事能力不行的观点愈演愈烈,但凡提及诸葛亮,总会有这种评论出现,今天本文就侧重探讨一下,正史中的诸葛亮,军事能力究竟如何?到底厉不厉害?

关于诸葛亮军事能力的质疑,目前网络中最流行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三国志作者陈寿曾经说过诸葛亮擅长治理国政,但不擅长用兵;二是诸葛亮战术能力不行,并非司马懿的对手,一直无法击败司马懿;三是诸葛亮军事眼光不行,数次北伐,劳民伤财,削弱了蜀汉的国力,军事。接下来我们一个一个地来分析这些质疑!

陈寿的质疑

陈寿是《三国志》的作者,生活的时代距离诸葛亮比较近,所以他的记载历来被众人所推崇。他曾经在记载诸葛亮的功绩时,有过这么一番点评。

原文: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在陈寿的点评前半段,他夸赞了诸葛亮的治国之能,然而最后一句,他却说诸葛亮不擅长军事谋略,于是不少人便认为,连陈寿都说诸葛亮不擅长军事谋略,可见正史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确实一般。然而我们要明白一个事实,陈寿原本是蜀汉官员,但是蜀汉灭亡后,他已经成为了西晋的臣子,站位已经不一样了,所以他不能将诸葛亮描写得非常厉害,否则西晋统治者会怎么看?

诸葛亮北伐的最大对手,就是司马懿,而司马懿乃是西晋皇帝的祖宗,这个时候陈寿怎么敢记录司马懿被诸葛亮暴揍的事情?他毕竟还要吃西晋朝廷的这碗饭啊,所以他肯定不能将诸葛亮描写得英明神武,否则将司马懿置于何地?

另外,我们注意“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句话中的“盖”字,这个“盖”乃是大概的意思,也就是说陈寿写的这句话乃是推论,他只是说诸葛亮之所以没办法北伐成功,很可能是因为他军事能力不行,这话并没有说死,而且听起来特别像是在拍马屁。

最后,在《诸葛亮传》中,陈寿还写了这么一句话:“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意思是诸葛亮之所以北伐不成功,并不是他能力不行,而是天命不再蜀汉,何为天命不在蜀汉?不就是说蜀汉国力不行吗?换句话说,若是蜀汉国力不那么差,诸葛亮就很可能成功!这是对诸葛亮军事能力的夸奖!

总的说来,陈寿评价诸葛亮军事能力不行,其实只是一种推测,而且是一种拍马屁式的推测,毕竟他端着西晋的饭碗,不可能再去夸奖西晋的敌人。而且他那句“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其实就是侧面说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还是非常强的!


诸葛亮战术能力不行?

网友们之所以认为诸葛亮战术能力不行,一方面是诸葛亮数次北伐,从未击败过司马懿,一方面是诸葛亮只会正面作战,不会使用奇谋,弃用魏延的的子午谷之谋便是例证。

事实上,关于这两个质疑,其实是毫无道理的!正史中,诸葛亮的前三次北伐,主要对手是曹真,曹真死后,司马懿上位,一开始的时候司马懿还主动进攻诸葛亮,结果被暴揍了一顿,之后便学乖了,再也不敢和诸葛亮对阵了。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见司马懿老是不出战,便用女人的衣服来羞辱司马懿,搞得魏国将领气愤不已,然而就在众人愤愤不平时,司马懿却千里请战,利用皇帝来压制众将,就是不愿意出战,而且还说出了这么一番话。

原文: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司马懿的这句话,乃是他和兄长的书信中所写,意思是他早已稳操胜券,诸葛亮必败。现在很多人也拿这句话来证明诸葛亮实力不行,然而事实却是,司马懿一直被压着打!无论是军队人数还是军事素养,魏军都远远强于蜀军,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却不敢出战,只能证明他并非诸葛亮的对手!而且曹魏皇帝曹睿,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宣称要趁机剿灭蜀汉,结果到了第五次北伐,面对司马懿的坚守不出,他也表示赞同,可见他也知道司马懿打不赢诸葛亮!

很多人持有阴谋论,认为司马懿之所以不出战,是在养寇自重,担心灭了诸葛亮,自己也被曹睿干掉。然而正史中曹睿,其实对司马懿并没有多么忌惮,后来诸葛亮死后,曹睿也没有架空或者杀掉司马懿,而是让司马懿四处领军作战,到了人生最后一刻,曹睿还让司马懿做了托孤大臣,可见曹睿对司马懿是多么的信任!养寇自重,以图自保的说法,完全是妄自揣测,毫无道理!更为重要的是,养寇自重的玩儿法,是不会让“寇”威胁到自己,哪有被“寇”堵到门口打的道理?这是什么养寇自重?

另外,诸葛亮不用魏延的子午谷之谋,并非他不喜欢用奇谋,而是魏延的计谋成功率太低,卤城之战击败司马懿,之后设伏击杀张郃,便是诸葛亮善用奇谋的表现,从这里也可以看到诸葛亮的战术操作还是非常厉害的!

诸葛亮军事眼光不行?

持这种质疑的网友认为,蜀汉的国力太弱,根本不应该北伐,这简直就是劳民伤财,是诸葛亮在军事上的短视。然而事实上,坚持北伐,乃是蜀汉存在的必要条件!若无北伐,蜀汉必亡!

蜀汉这个国家,乃是外来势力建立起来的,荆州人到了益州,压制益州人和东州人,三方势力角逐,若无对外宣泄渠道,不出十年,蜀汉必定四分五裂。诸葛亮坚持北伐,一方面转移了蜀汉内部的矛盾,将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曹魏去了,给了大家对外抢夺利益的希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干扰魏国的正常发展。

众所周知,魏国是三国中最强的国家,蜀汉的实力最弱,若双方都和平发展,那么蜀汉必定发展不过魏国,不出十年,双方的国力差距必将越来越大,到时候蜀汉不仅无法灭亡曹魏,还有可能被曹魏所灭!所以说,为了缩小魏、蜀两国的国力差距,延缓蜀汉的灭亡时间,诸葛亮必须北伐。而事实也证明,诸葛亮的北伐还是非常有效果的!

诸葛亮北伐时期,曹魏被折腾得筋疲力尽,无法安心发展,连皇帝曹睿,都不得不节衣缩食,时刻提防着诸葛亮的进攻。而诸葛亮去世以后,曹睿立马一反常态,大肆修建宫殿供自己享乐,可见他被诸葛亮压制得有多惨。而且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虽然魏国内部比较乱,但是他们的国力却增长得非常快,最终当司马昭掌权时,直接发动了灭蜀之战,轻松的就干掉了蜀汉,令世人震惊!

总的来说,陈寿评价诸葛亮军事能力不行,诸葛亮打不赢司马懿,战术能力不行,且缺乏战略眼光的这些质疑,统统有问题!正史中的诸葛亮,军事能力非常厉害!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正史中的诸葛亮军事能力有多强,看看他是如何吊打司马懿的!

司马懿这个人用兵,讲究的是雷厉风行、快准狠,突袭孟达,攻灭辽东,扫灭王陵,司马懿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杀到,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然而面对诸葛亮时,司马懿这招却失效了。卤城之战,司马懿第一次和诸葛亮交战,便被诸葛亮打了个大败,损失玄铠五千!

原文: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注意看司马懿此战的损失,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古时候士兵作战,可不是谁都能穿盔甲的,只有精锐才有资格穿盔甲,也就是说,此战中诸葛亮至少歼灭了司马懿三千精锐,而且还有那么多的兵器、弓弩,换算成普通士兵,此战司马懿极有可能损失上万人!当然了,为了给司马懿挽回面子,晋书上不承认此战,说的是诸葛亮输了,然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的时候,可是自贬三级,此一战后,诸葛亮可没自贬,可见晋书关于此战的记载,有掩饰之嫌。

此战大败以后,诸葛亮因为李严掣肘,被迫撤退,司马懿不甘心,想要找回面子,又让张郃去追击,结果遭到诸葛亮的伏击,最终名震天下的五子良将张郃,被诸葛亮给干掉了!

吃了大亏的司马懿,再也不敢和诸葛亮交手了,于是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司马懿直接下令全军不准出战,就那么耗着,准备把诸葛亮的粮草耗尽完事。殊不知,诸葛亮这次北伐,早就解决了粮草危机,一方面木牛流马增加了运粮效率,一方面诸葛亮直接在魏国土地上屯田重粮食,摆明了打持久战。所以说,就这样长期拖下去,司马懿必败!遗憾的是,诸葛亮的身体没有司马懿那么硬朗,过早离世了,留下了不少的遗憾!

然而就是在诸葛亮去世这一段时间,司马懿的表现再次令人笑掉大牙!大家都知道司马懿惧怕诸葛亮,不敢和诸葛亮正面对战,那么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是什么反应呢?为了挽回自己的颜面,司马懿一听说蜀军退兵了,立马指挥军队追击,然而当姜维反旗鸣鼓,摆出一副迎战的样子后,司马懿立马就被吓跑了,只留下了一段“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笑话,令人感慨,这司马懿也太怕诸葛亮了吧!

原文: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结语

总的来看,正史中的诸葛亮,军事能力仍然是非常厉害的,他并不像网络中所传说的那么差劲!从司马懿“畏敌如虎”的操作来看,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远远强于司马懿!所以说,别再被司马懿和陈寿给骗了,正史中的诸葛亮,军事能力照样名列前茅,足以吊打同时代的那些大才!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汉晋春秋》《晋书》)




诸葛亮是非常出色的军事家。很多人会认为是《三国演义》神话了诸葛亮,却忽视了诸葛亮在军事上成名更早,是因为他的声望才使得罗贯中花了大量笔墨去描写诸葛亮。

早在诸葛亮死的时候,司马懿就赞叹他为“天下奇才”,司马昭灭蜀以后更是用诸葛亮的兵法教授将士,两晋时期诸葛亮干脆成了名将的代名词,恒温等人都对他推崇备至,苻坚也把王猛当做诸葛亮再世,所以连王猛的谥号都是武侯。唐朝时李世民、李靖也对诸葛亮推崇备至,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将他和乐毅、管仲并列,“战必胜,守必固”。所以后来设武庙时,诸葛亮和韩信等人并列,成为武庙十哲。

也正因为历代军事家对诸葛亮多有推崇,加之他在政治上的成就,所以在《三国演义》成书前就已经神化了,比如苏轼在《诸葛武侯画像赞 》直接说诸葛亮是“人也?神也?仙也?”。《三国演义》仅仅是因为诸葛亮名气太大,所以才会把他抬这么高。

除了名气之外,诸葛亮也有实在的战绩。有些人把他和韩信相比,认为韩信可以出汉中定关中就比他强,这完全忽略了两个人环境因素的对比。韩信出汉中时有十万久经战阵的汉军,对手章邯虽然也是名将,但是手下的部队早被项羽屠杀干净,只有在雍地的4个月时间来组建新部队,数量也不过3万多人,韩信有着绝对的实力优势。

而蜀军在夷陵之败后损失惨重,诸葛亮几乎是重新练出了一支新军,和魏军这样兵力、实力、训练都占据优势的部队作战,他还击败了同样可以称为军事家的司马懿,打的魏国处于守势,这个表现已经可以算是非常出色了。这就像汉尼拔虽然最后不能攻克罗马,但是依然是西方历史上最出色的军事家之一一样。

所以无论名气还是实际的战绩,诸葛亮都可以算非常出色的军事家。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在历史上能排第几?

这道题即是大史学家也无法做出准确的回答,可以这么讲曹操在北方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据江东,已立三世,诸葛亮能帮刘备在荆州,益州找到立足之地,成就霸业,确实有卓越的眼光,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的外交策略,不失一位优秀的政治家。

至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无论说得天花乱坠,那是要看成就的,用现代用语来说,在诸葛亮的一生中,有没有指挥过大兵团作战,取得了多少战役的重大胜利而定,诸葛亮是一代名人,也不便多讲,也只有陈寿先生为诸葛亮做传本人认为比较中肯,评曰:诸葛亮为之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罸,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戳,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陈寿作者也就是说随机应变与指挥战争谋略等方面,不是诸葛亮的所长,有人讲陈寿不懂军事,没发言权,本人无语。

正题就一句,别说历史上多少代,即是在三国短短的几十年里,诸葛亮单说军事才能,排上前三名已是很恭维了,再见!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明帝曹睿信心满满地认为,蜀汉只是个弱小国家,一直依托秦岭固守,现在竟主动蹿出来找死,觉得正是一举歼灭蜀汉的好机会。而到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曹睿却诏示司马懿说:“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曹睿从企图一举全歼蜀汉军,到最后只是强调逼退了事,可见蜀汉军战力是越来越强了。

有句话叫做捧的越高,跌得越深。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虽没一统三国,恢复汉室,却因其忠贤智慧,一直为历代统治者和民间所尊崇。但是到了明代,罗贯中依据《三国志》等史料和一些传闻野史,以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形式,写了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这部书中,诸葛亮成了神机妙算、智慧绝伦的第一智者,他呼风唤雨、锦囊妙计,让人们感到他竟成了“状诸葛之智近妖”的存在。以前读书识字的人不多,各种传媒也不多,人们对《三国志》等史料接触的也不多,自然普遍接触和让人熟悉的,就是小说《三国演义》了。那时候由于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信息闭塞,能听到读到《三国演义》就非常难得了,以致大多数人都把它当成了正史对待,对书中第一智者诸葛亮那真是推崇备至,达到无以复加的高度。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识文断字已不希奇,除了书本外,各种传媒接踵而至,人们的眼界大开。随着三国热的持续升温,人们也开始想探究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有需求就有买卖,不少争名求利的所谓大家们,通过自己对三国史料的理解,纷纷讲出了各自所谓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结果不禁让推崇诸葛亮的人们大跌眼镜,大失所望。原来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等等都是假的啊;原来诸葛亮根本就不会打仗,只会管后勤整军备战啊;原来诸葛亮心胸狭窄只知抓权独断专行啊;……。目前怀疑腹诽诋毁诸葛亮最多的,莫过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依据有三点:


其一刘备领兵出外打仗从不带诸葛亮。刘备率兵取益州,带的是庞统,以庞统为谋主;刘备占汉中,带的是法正,以法正为谋主;刘备征伐东吴,庞统、法正均已死,刘备也没想到带诸葛亮出征,让诸葛亮做谋主,仍然让诸葛亮镇守后方;刘备白帝托孤,将蜀汉国政尽托诸葛亮,但封李严为尚书令、中护军,督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实际上有点让李严掌控军事以牵制诸葛亮的意思。所有这些迹象,让我们不能不怀疑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如果诸葛亮军事能力突出,刘备出征干吗总不带上诸葛亮呢,这唯一的解释,那就是诸葛亮军事能力有限。我们知道,刘备有知人之名,当年白帝托孤,就曾断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诸葛亮不信,后来果然有街亭之败。那么刘备出军不带诸葛亮,很可能也认识到了诸葛亮在军事上的不擅长。其二以成败论英雄。成则王侯,败则贼。现在的人受西方强盗逻辑和丛林法则的影响,多以成败评论历史人物。不管某些历史人物多么残暴不仁,多么血腥地夺取了政权,只要他们最后成功了,那他们就是时代英雄豪杰,就是值得称赞钦佩的人。因此三国时期的曹操、司马懿之流,尽管残暴不仁,多次嗜杀屠城,利用阴谋夺权篡国,但他们成功了,就被现代人普遍视为是了不起的英雄。而同时期的诸葛亮,一生公忠为国,最讲诚信仁义,为蜀汉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他六出祁山没有成功,因此诸葛亮就无法与曹操、司马懿比肩,至于诸葛亮如何的勤廉公忠,如何以仁义礼智信行事,就统统不说了。其三《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陈寿可能也是根据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献子午谷奇计,要求诸葛亮拨兵五千,带干粮五千,出褒中,循秦岭而东,过子午谷,偷袭长安,但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悬危,没有采纳。魏延为此常对人私下说诸葛亮用兵太胆小,感叹自己的奇计不能用。陈寿的父亲当时也参与了北伐,对魏延之计也可能给陈寿说过,再加诸葛亮五次北伐劳而无功,陈寿因此认为诸葛亮用兵“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那么刘备带兵外出征战,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呢?要知道,主帅出征在外,最怕后院起火,一但自己在外领兵打仗,后院起火,不但大军后勤没了保障,就连自己和军队都没有了安身之地。如此既无粮草供应,又无栖身之所,主帅恐怕离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汉高祖刘邦出征在外,都是让萧何镇守后方,等打下天下,论功行赏,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应居首功。曹操征战在外,都是荀彧为他镇守后方,如果不是荀彧为他镇守后方,恐怕曹操也早同刘备一样,只有到处逃跑寄身别人的份了。刘备多次吃过这样的亏,在徐州时,刘备与关羽出兵在外征讨袁术,张飞守徐州,结果张飞醉酒,鞭挝侍从,致使吕布钻了个漏,乘机夺取了徐州。刘备腹背受敌,无家可归,退逃海陵,一时大困,军士难忍饥饿瘟疫,散失大半。后来多亏糜竺慷慨解囊挽救,刘备又老着脸皮去求吕布,方得暂住小沛。刘备带着关羽、张飞等起事很早,但总是一路逃跑投靠他人,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一块自己可安身的地盘。当刘备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地盘后,就深感地盘的重要性,自己出外打仗,自然要找一个信得过能镇守且能独挡一面的人来替自己把守好。在刘备眼里,这个最合适的人选,自然莫过于诸葛亮了。因此刘备取益州,夺汉中,伐东吴,都是留诸葛亮为他镇守后方,而诸葛亮也从没把事情办砸,不但把后方镇守得稳稳的,还足食足兵供应刘备打仗。你说,刘备在外征战,除了诸葛亮,他又放心把谁留下帮他镇守后方呢?


我们再看看诸葛亮六出祁山,真的就劳而无功吗?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撑蜀汉,稳定朝局,发展经济,东和西结,北拒南征。用了不到半年时间,迅速平定了南中叛乱,在对曹魏五次北伐一次防守中取得了一败二平三胜的结果。第一次北伐失败却带回西城千余家百姓到汉中;第二次配合东吴,攻陈仓不下,在撤退途中斩曹魏追击大将王双;第三次攻取武都、阴平二郡;一次防守战中利用地势天气成功驱退曹真、司马懿和张郃的三路进攻,另派魏延、吴懿在阳豁大败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的军队;第四次北伐大破司马懿军,取得获甲首三千级并射杀名将张郃的战绩;第五次北伐与司马懿对峙渭水南岸百余日,司马懿坚守不出,因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而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明帝曹睿信心满满地认为,蜀汉只是个弱小国家,一直依托秦岭固守,现在竟主动蹿出来找死,觉得正是一举歼灭蜀汉的大好时机。而到了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曹睿却诏示司马懿说:“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曹睿从企图一举全歼蜀汉军,到最后只是强调逼退了事,可见蜀汉军战力是越来越强了。吴国张俨在《默记》中曾说:“诸葛亮提步卒数万,仲达据天下什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却无擒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孔明自来自去。”要知道天下十三州,曹魏占其九,蜀汉只占其一;人口曹魏四百多万,蜀汉只有不足百万;军队曹魏有五十万,蜀汉只有十万。以一州敌九州,以弱击强,而且是在曹魏境内连年炫兵耀武,自由出入,常常打得曹魏只能防守毫无反击之力,这难道还不能足以显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如果我们拿今天的美国与古巴为例,如果古巴军队能连年深入美国之境,来去自如,打得美国军队只能坚守不敢对战,虽没占领美国,你能说古巴没军事能力?同时呢,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也不仅仅只出于一统天下,恢复汉室这一个战略目的,还有以攻代守巩固延绵蜀汉、转移蜀汉内部矛盾增强团结、诸葛亮抓取军权更好维护蜀汉等战略目的,虽恢复汉室的目的未达到,但其他目的却基本上达到了。


陈寿虽说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却也说“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敌,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举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理政,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陈寿的这段话,其实是他自己对诸葛亮北伐不能成功的原因进行了查找,共有六点:其一诸葛亮善于治军,纪律严明,军队战斗力也很强,但诸葛亮用兵谨慎,不善于冒险出奇兵;其二与诸葛亮所对敌的,像司马懿、曹真、张郃等,都是曹魏百战名将,是曹魏的杰出精英;其三曹魏是大国强国,而蜀汉是小国弱国,曹魏从土地、人口、军队、综合国力、人才等方面,都比蜀汉强数倍,众寡不敌;其四攻守异体,本来非常弱小的蜀汉,对敌强大的曹魏,已经是非常弱势不敌了,却又不自量力,深入曹魏,成为进攻方,去进攻早有防备的强大曹魏,这难道不是在以鸡蛋碰石头吗?其五诸葛亮虽然才能卓越,但不能一心二用。诸葛亮是蜀汉大丞相,一国之重,军政大权,都在他身上压着,一边处理朝政,一边又统兵作战,而且后勤军资供应,又都得诸葛亮亲自调配,军中二十军棍以上的惩罚,都得诸葛亮亲自过问,如此繁重事务加身,诸葛亮怎能一心一意统兵作战?试问与诸葛亮对敌的司马懿、曹真、张郃等曹魏名将,有几个一边领兵打仗,一边又处理朝政,一边又督促后勤粮草?因此陈寿觉得诸葛亮应该坐镇后方,派像城父、韩信那样的得力大将一心统兵北伐,但当时的蜀汉却又缺少这样杰出的将领。其六大汉历经四百余年,国运已衰,天命如此,已不是人力所能挽救的,诸葛亮尽管才能卓越,也是不能与天命抗争的。

由此可见,陈寿对诸葛亮六出祁山不能成功的原因,总结得还是很全面的,只是有一点他没弄明白,那就是诸葛亮为什么用兵谨慎,不敢冒险用奇?正是因为蜀汉国小人少军队少,每个士兵每个生命都是蜀汉的宝贝,死一个少一个,面对强大的曹魏,如何保持有生力量才是第一位的,因此谨慎稳妥不冒险,是诸葛亮作战的首选。这也正是后来唐朝著名军事家李靖批评陈寿作为史学家不知兵,乱评诸葛亮,贬低诸葛亮的重要根据之一。同时呢,陈寿作为西晋朝的一名官员,在记述诸葛亮北伐战绩时,是决不敢大显诸葛亮的光辉形象,而贬低西晋的开基之祖司马懿的;更何况晋禅于魏,仍以曹魏为正统,陈寿过多贬低曹魏,也是西晋统治者难以容忍的。


古代凡是以军功定基得功的,都赐以“武”的谥号,诸葛亮在世时被封武乡侯,去世后被封忠武侯;东晋封他为武兴王,唐封他为武灵王,并将其纳入武庙十哲之一祭祀;宋赐“英惠庙”,加号“仁济”;元代则追封他为“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 ;明代朱元璋钦定“帝王高”,选从祀名臣37人,汉末三国人物仅有诸葛亮一人被选中,“忠武侯与拥焉”;清代不但把许多纪念诸葛亮的古祠修葺一新,供人膜拜,而且每年春秋祭礼庙时还以诸葛亮从祀。如果不承认诸葛亮的武功事业军事才能,历朝历代是不会以“武”加封诸葛亮谥号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晋书   益州   魏国   蜀汉   汉中   西晋   军事   正史   军事家   作战   国力   名将   演义   军队   能力   财经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