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将江充全族诛杀有什么深层含义?

汉武帝将江充全族诛杀的深层含义有两个方面。首先,这是为了推卸责任。江充在朝廷中拥有很高的地位,他的罪行牵涉到皇后和太子的死亡,这对于汉武帝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政治压力。通过将江充全族诛杀,汉武帝可以将责任归咎于江充及其家族,从而减轻自己的政治压力。其次,这也是为了稳定朝局。江充的罪行引发了朝廷内部的动荡和不安。为了维护朝廷的稳定,汉武帝采取了严厉的手段,将江充全族诛杀,以示威慑和警示其他官员。这种严厉的处置可以起到震慑作用,维护朝廷的秩序和稳定。总之,汉武帝将江充全族诛杀并非仅仅为了泄愤,而是出于推卸责任和稳定朝局的考虑。这是一种政治手段,旨在维护皇权和朝廷的稳定。




江充逼死太子、害死皇后,但汉武帝杀他,并非为了“泄愤”。他诛杀江充全族,一为推卸责任,二为稳定朝局,但这只是表面原因。此举,还有另外2个深层目的。可以说,巫蛊之祸后,汉武帝做的每一件事,都体现了帝王的深谋远虑

巫蛊之祸,是汉武帝唯一的人生败笔。

在这场大祸中:


  • 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被逼自杀;
  • 刘据的妻妾、儿子儿媳无一幸免;
  • 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卫伉被连坐诛杀;
  • 卫氏一族基本灭族;
  • 丞相公孙氏也被抄家;
  • 还有无数的宫人、百姓被杀……牵连人数达到数十万。

第二年,汉武帝察觉不对,开始调查,却发现,这些死去的人,大多都是被冤枉的。

这一切,都和一个叫江充的人有关。

巫蛊之祸中,江充做了什么?

江充,是汉武帝晚年的亲信,但他并不是什么好人。

当年,汉武帝为了稳固皇权,便在身边养了一帮酷吏,江充就是其中一个。

酷吏,说白了,就是帮皇帝得罪人的。

而江充为了表决心,经常故意刁难太子,因而和太子关系一直不好。

渐渐的,汉武帝老了,江充就开始琢磨若是太子登基,自己不就必死无疑吗?

于是,他就准备借皇帝之手,把太子先除掉。

征和二年,汉武帝生了病,移居甘泉宫静养。

江充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

于是,江充向汉武帝进言,他的病,极有可能是巫蛊作祟。

晚年的汉武帝,格外迷信长生不老,于是,他下令,派江充作为使者,全权查处巫蛊一案。

《汉书》:后上幸甘泉,疾病,充见上年老,恐晏驾后为太子所诛,因是为奸,奏言上疾祟在巫蛊。于是上以充为使者治巫蛊。

就这样,江充有了“尚方宝剑”

在查案过程中,江充就开始栽赃太子了。

他带着人,在太子刘据宫中,搜出了巫蛊专用的“桐木人”。

面对这样的栽赃,太子很害怕,便找老师商量怎么办。

老师告诉他:“你先把江充杀了,否则被杀的就是你了,你可千万不能走公子扶苏的老路啊!”

于是,太子就准备杀了江充。

但江充也是有备而来的吖。

两方都有兵力,一下就起了冲突,而这个过程中,江充被太子给杀死了……

《汉书》:充既知上意,因言宫中有蛊气,先治后宫希幸夫人,以次及皇后,遂掘蛊于太子宫,得桐木人。太子惧,不能自明,收充,自临斩之。

事实上,太子的做法,也没什么问题。

毕竟是天下储君,如果谁都能诬陷栽赃,哪里还有皇家权威了?

但坏就坏在,江充死了。

江充死了,而人言可畏。

在两方起冲突之际,其他两个查案的官员,没死,他们跑去向汉武帝告状,称:“太子要谋反。”

此时的刘据,确实找母亲卫子夫,要来了皇后印玺,发动了兵马。

丞相刘屈氂听说,也跑去告诉汉武帝:太子反了。

其实,汉武帝最初根本不相信太子反了,但前前后后来了好几批人,都言辞凿凿说太子造反。

最终,汉武帝给丞相下令,派他去平叛。

这下,事情就坏了。

丞相带着正式军队,来绞杀太子,而太子手上没兵,他也不能坐以待毙,就去找有兵权的将军求救……

渐渐的,事情就失控了。

最终,走投无路的太子刘据,自杀以证清白;给了印玺的皇后卫子夫,被逼自杀;刘据的妻妾、儿子儿媳全被杀害;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卫伉被连坐诛杀;卫氏一族基本灭族,丞相公孙氏也被抄家……

这场祸事,算上无辜的宫人和百姓,牵连人数达到数十万。

后人评价,说汉武帝真是个狠人,古今中外,自绝三族的君王,就他一个了。

其实,巫蛊之祸后期,就没江充什么事了。

但等一切平息,第二年,汉武帝忽然回过神,感觉这事不对。

毕竟,太子如果造反,他跑什么吖?

征和三年,汉武帝调查后发现,巫蛊之祸大部分都是江充严刑逼供搞出来的冤案,而太子也是被江充逼迫,才铤而走险,挪用了宫中兵马,并没有谋反意图。

大怒之下,汉武帝下令诛杀江充全族,当众烧死苏文。

那些曾在太子逃亡时,对太子兵刃相见,立下战功的人,大多被处以满门抄斩……

《资治通鉴》:族灭江充家,焚苏文于横桥上;及泉鸠里加兵刃于太子者,初为北地太守,后族。

汉武帝的深层目的

乍一看,汉武帝诛杀江充全族,似乎是知道真相后的暴怒。

毕竟,在这场大祸中,死的,都是汉武帝相伴多年的亲人。

但是,细看汉武帝在诛杀江充全族之前、之后的行为,我们可以发现,事情并非这么简单

第一, 推卸责任,及时塑造和挽救自己的人设。

征和三年,汉武帝发现真相,瞬间百感交集。

他有悔恨,有愤怒,但冷静下来之后,他更多的,是害怕。

  • 是他下令让江充查处巫蛊;
  • 是他让官兵追捕太子刘据;
  • 是他将所有和刘据有牵连关系的人灭族;
  • 是他逼死了相濡以沫的皇后卫子夫……

这场祸事,或许不一定是他的本意,但在天下人看来,就是他处心积虑,杀妻杀子,自绝三族

他贤明一生,晚年,却如此丧心病狂,全无仁德,必然遭受天下人的唾弃。

而这,是一个君王最害怕的事情。

汉武帝不能让这件事发生,因此,他必须找一个人来背锅。

背锅的最好人选,就是江充。

为了更好的甩锅,他不仅要让江充背锅,还要把动静搞大

动静越大,就代表他越生气,就等于是在昭告天下:自己是被蒙蔽的,他不是一个狠毒杀妻、杀子的君王,而是一个被欺骗、丧妻丧子的可怜人。

当众火烧苏文,满门抄斩立功官员,都是这个目的。

他要向天下人昭告他的愤怒,而极端愤怒之后,天下人会认为他可怜到了极点

《资治通鉴》:上怜太子无辜,乃作思子宫,为归来望思之台于湖,天下闻而悲之。

后来,汉武帝在湖县(刘据自杀地)修建了一座思子宫。此时,天下人对汉武帝的态度,直接由原来的怒愤、不平,转为了悲痛、甚至还有同情

可以说,诛杀江充全族的一系列操作,直接将汉武帝的人设稳住了。

此时,巫蛊之祸的责任,被转移到了江充等人的身上,而汉武帝,依然是民众爱戴的帝王。

这种甩锅,和“红颜祸水”有些相似。只要君王因沉迷女色而误国,最大的责任就一定是女人,妲己、褒姒、杨贵妃……她们都是祸国殃民的典型。

巫蛊之祸闹得太大,汉武帝必须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识人不清的罪过,可比昏庸嗜杀,要轻巧太多了。

只要汉武帝不傻,懂得权衡利弊,灭江充全族,就势在必行。

第二, 稳定朝局,不给有歹心的人留借口。

巫蛊之祸,本质上军队镇压导致的朝廷动荡,牵涉面极广。

皇后、太子、后宫、前朝官员,几乎都被涉及,上层官员和普通百姓,都受到了牵连。

这是一场血流成河的“谋反”与“镇压谋反”。

巫蛊之祸后,大汉王朝伤筋动骨,朝臣人心惶惶,百姓惶恐不安

连高高在上的太子、皇后、公主,都能一朝殒命,那么普通人,是否更加命如草芥

当这一切被证明是一场错误,汉武帝就必须要用一个大举动,来稳住朝局

必须向朝臣们和天下人表明态度,释放和平稳定的信号,以避免一系列打着“清君侧”旗号,而意图谋反的起义。

毕竟,卫家几乎被灭族,可卫青、霍去病在军中留下的权威,并没有消散殆尽

若是有心人加以利用,那么大汉王朝岌岌可危。

汉武帝深知这一点,在诛江充全族的同时,他还对田千秋的上奏大加赞扬,并把他升为了大鸿胪。

田千秋其实并没有做什么,他只是委婉地替太子喊了冤。

他上奏说:“作儿子的擅自动用父亲的军队,其罪应受鞭打。那天子的儿子误杀了人,又有什么罪呢!”

《资治通鉴》:会高寝郎田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臣尝梦一白头翁教臣言。”上乃大感寤,召见千秋,谓曰:“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立拜千秋为大鸿胪。

其实,早在征和二年,就有人为太子喊冤,甚至还愿意以性命打包票。

但汉武帝根本不理。

而田千秋只是委婉劝谏,汉武帝当场给他升官,让他当丞相

这一切的差别,只因田千秋的劝诫,出现得非常合时宜

一边,打击江充余党;一边,重奖田千秋。

汉武帝表露出来的态度,非常鲜明:我现在非常怀念太子,你们不要担心,不要惶恐,我不会继续大开杀戒,诚心劝谏的我会嘉奖,谗言小人我也绝不放过。

这个态度被传递出来,臣民就不会惶恐不安,朝局也就稳住了。

那些想要钻空子的人,也得掂量一下成功概率了。

除了上述两个原因外,汉武帝此举,还有另外2个更深层次的目的。

首先,暗示国家政策的转变,从“穷兵黩武”到“与民休息”。

此前,汉武帝重用的人,都是酷吏,比如江充、苏文、李广利等人。

这些人,“执法不阿”“奉法不阿”,与汉武帝尚武的风格和气场,不谋而合。

奉法不阿,是好事,但过了度,就成了坏事。

当年,江充正是因为“奉法不阿”,才得罪了太子刘据,和他结下了梁子。

事情是这样的。

当时,太子刘据的家臣,违规坐着马车在驰道上行走。

专门查处王公贵族违规行为的江充,看见后,立刻派人把太子家臣抓了,交官处置。

刘据知晓后,立刻向江充道歉,希望他能够宽恕,小事化了。

刘据说:“我不是心疼马车钱,只是担心父皇责怪,说我没有约束好下人。”

但江充不为所动:“我做臣子的就该这样!”

《汉书》:“逢太子家使乘车马行驰道中,充以属吏。太子闻之,使人谢充日:‘非爱车马,诚不欲令上闻之,以教敕亡素者。唯将君宽之!’充不听,遂白奏。上日:‘人臣当如是矣。’大见信用,威震京师。迁为水衡都尉。”

这次事件后,江充名声大震,更加受汉武帝宠爱。

如果江充能一直这样 “奉法不阿”,也就没有后面的巫蛊之祸了。

但偏偏他走歪了,走上了苛刑、苛政的路,带来的是“大臣擅权而击断,豪猾多党而侵陵,富贵奢侈,贫贱篡杀,女工难成而易弊,车器难就而易败”。

汉武帝尚武,而太子刘据主张仁政。

父子俩观念不同,汉武帝对此早有不满,否则,他也不会在太子还在时,暗指给14个月大的刘弗陵为“尧”。

这种不满,刘据也清楚,否则,有着皇宫和卫家做支撑的太子,怎么可能因栽赃陷害,而吓得杀人、起兵呢?

所以啊,这一切的源头,都来自汉武帝的态度。

巫蛊之祸后,汉武帝看到了穷兵黩武带给民众的惨状,看到了民不聊生。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尚武,也深知:如果继续此前的政策,国家将难以为继。

于是,他做出决定,要休养生息

想要转变国家风向,汉武帝必须要带头。

所以,将江充等人灭族,汉武帝处置的,不仅是巫蛊之祸的罪臣,更是“严苛执法”的反太子派、主战派。

其次,为哀痛诏——轮台诏做铺垫。

“轮台诏”是汉武帝的哀痛之诏书,也是他的罪己诏。

征和四年,汉武帝发布轮台诏。

在诏书中,汉武帝对自己所作的诸事进行反省,言辞恳切,并且指出国家安定的重要性,痛斥部分臣子主张将战争继续升级的屯田轮台的计划。

汉武帝称,当今政事,最要紧的应当在于“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

班固评价轮台诏,是仁圣之人的后悔书

“是以末年遂弃 轮台之地, 而下哀痛之诏, 岂非仁圣之所悔哉!”(取自《汉书·西域传》)

可以说,轮台诏,是汉武帝末期乃至汉昭帝早期,西汉休养生息的关键转折,也是“昭宣中兴”的源头。

此时,距离巫蛊之祸已经两年。

这期间,汉武帝为轮台诏的颁布,做了许多准备,灭江充族人等就是其的重要一环

  • 在情感上,汉武帝先平息朝臣、民众怒火,获得同情和原谅;
  • 在政策上,汉武帝给大臣们暗示了方向,开始提拔主和派的官员;
  • 在心理上,汉武帝也给了自己时间,去理解和承认:刘据的观念更适合当下的大汉……

不得不说,虽然汉武帝有巫蛊之祸的败笔,但是暮年的他依旧有谋略、有远见

巫蛊之祸后,汉武帝做的每一件事,都暗藏深意。

杀江充全族也好,建思子宫也罢,没有一件是单纯的泄愤与怀念。

历经动荡的西汉,在他的手上开始休养生息,百姓的生活也开始恢复

只不过,已经陨命的卫子夫再也不会回来。

不知道,垂垂老矣的汉武帝,有没有过一丝后悔,和对妻子的怀念。

那“思子宫”中的“子”,有没有半分是卫子夫的名字呢?




这不过是汉武帝发现错误后的发泄。

江充是汉武帝的秘密警察头目,绣衣使者。因为得罪戾太子,所以时刻想打击戾太子。

当时,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贪污北军军费1900万钱,汉武帝很生气,公孙贺就请求将功赎罪,得到汉武帝的允许。公孙贺花费心思逮捕了通缉犯,大游侠头目朱安世。结果此人直接上书汉武帝,指控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通奸,并诅咒汉武帝等。

经查证,确实如此。丞相公孙贺父子族灭,阳石公主,卫青儿子卫伉被斩,诸邑公主因知情不报坐诛。戾太子损失了重要外戚力量。

此后,江充依据汉武帝命令调查巫蛊,扩大案情,上万人被冤曲。随后,江充汇报宫中也有巫蛊,汉武帝命令彻查内宫。

最后,江充、宦官、御史等人在戾太子宫殿中挖到巫蛊物等,戾太子惊慌失措,听从老师石德的意见,假皇帝令杀了江充。但御史乘机逃出向汉武帝报告。

巫蛊案达到高潮。

戾太子向母亲卫皇后报告,结果猛人的卫子夫立即以皇后名义发车架,调卫队,征射卒,招百姓入伍,以奸臣造反名义打开武器库,武装长安市民,发动武装叛乱。

叛乱平息后,卫子夫自杀。戾太子与两个儿子被包围,只能自杀。案件结束后,汉武帝逐步醒悟过来,凡在这个事件中针对戾太子的,均被严厉处置。

江充灭族。宦官苏文被烧死。围攻戾太子而封官爵者被灭族。镇压叛乱的宰相被灭族。与宰相同谋的亲家,贰师将军李广利族灭,被迫带领3万士兵仓促出击匈奴,全军覆没后李广利被俘最终被杀。




汉武帝夷灭江充全族,是在事实上承认太子刘据是被构陷,但这只是开始,他还挖出幕后黑手,把躲在幕后操纵一切的人全部族灭。

如果仔细去阅读那段历史,就会发现,巫蛊案被杀的人,是清一色的卫氏家族极其党羽!

这些被杀的名单里:

皇后卫子夫自尽,太子刘据全家被杀,卫青的长子卫伉,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受连坐被杀。

这两支队伍,都是卫家的嫡亲或近亲,自不必多说。

另外,丞相公孙贺父子也被杀,这是为什么?

原因就在于,公孙贺也是卫氏家族的强大羽翼,是太子刘据在朝廷里的支持者。

因为公孙贺娶了卫子夫的姐姐卫君孺,所以他和卫家是姻亲关系。

被干掉的人清一色都是卫氏家族成员,这很像是故意针对卫家而发起的有预谋的打击行动。

而巫蛊之祸存在两大疑点:

其一,江充陷害太子刘据的理由疑点很大。

史书上说,江充之前因为一次执法行动得罪了太子,而汉武帝已经到了暮年,活不了多久,江充担心一旦太子登基,会杀了自己。

所以,干脆将巫蛊案扩大化,直接诬陷太子刘据搞巫蛊诅咒皇帝,将刘据整垮。

实际上,这事儿疑点很大。

江充当时被汉武帝任命为直指绣衣使者,他的职责之一就是监察京城勋贵们的越轨行为。

他曾经发现太子的家臣驾驶太子府的车马在皇帝专用的驰道上行走,于是把太子府的人抓了,并没收车马。

太子刘据知道后,派人前来求情,表示是自己管教不严,希望能宽恕一次,不要上报给皇帝。

结果江充不但不听,而且把这事儿一五一十地报告给了汉武帝,为此还受到武帝表扬。

后充从上甘泉,逢太子家使乘车马行驰道中,充以属吏。太子闻之,使人谢充曰:“非爱车马,诚不欲令上闻之,以教敕亡素者。唯江君宽之!”充不听,遂白奏。——《汉书》

双方就此结下仇恨,但这正是疑点所在!

按理说,这事儿是江充秉公执法,并没有过错,是太子刘据理亏。

更何况,江充执法时,不仅对太子如此,对其他人是一样的,他曾经发现馆陶公主的车马也在驰道行走,照样扣车抓人。

太子理亏在先,即便是因此得罪了太子,将来他登基后,再怎么着也不至于杀江充。

而且,太子刘据的仁厚之名,是众所周知的,他不像汉武帝那样严酷无情,杀大臣这种事,一般很难做得出来。

最重要的是,江充作为一介酷吏,说白了就是皇帝的打手,一些皇帝不方便做的,都是酷吏出面整人。

这种角色,一旦没了皇帝的支持,基本上就废了。

汉武帝十分信任太子刘据,哪怕刘据与汉武帝政见不和,甚至连汉武帝亲自处理结案的案子,刘据都敢翻案。

汉武帝对此都不予过问,刘据监国的时候,施以仁政,与汉武帝格格不入,武帝都认可他,放手让他做事,十分信任。

这种情况下,江充构陷太子的行为十分不理智。

首先,他与太子之间的恩怨只不过是一件小事,不至于到那种要危及生命和仕途的地步。

区区一个酷吏,择构陷当朝太子,风险极高,一旦失败,那就是族灭的下场。

陷害太子的风险远远高于收益,他难道不明白?

其次,既然汉武帝对刘据信任有加,即便江充凭着汉武帝的宠信,去构陷太子。

对儿子充分信任的汉武帝,是没有可能把自己儿子杀掉或者废黜太子之位的。

所以即便江充凭着汉武帝的宠信,也很难搞垮太子。

他之所以冒着这么大风险去干这件事,很明显背后有其他势力支持,并且能给他更大的利益。

其二,公孙贺全家被族灭疑点也很大。

公孙贺是怎么被干掉的呢?

当时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干了一些违法的事情,被汉武帝下狱了。

正好当时汉武帝下诏抓捕的一个游侠朱安世,一直迟迟没有到案。

公孙贺为了救出儿子,向汉武帝请求由自己负责抓捕朱安世,以此替儿子赎罪,帮他免除牢狱之灾。

丞相大人一出马,果然不同凡响,朱安世很快就被抓捕了。

谁知此举不仅没能救出公孙敬声,反而给公孙贺一家带来灭顶之灾!

朱安世在大牢里上书,诬告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还搞巫蛊诅咒皇帝。

安世笑曰:“丞相祸及宗矣!”遂从狱中上书,告“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上且上甘泉,使巫当驰道埋偶人,祝诅上,有恶言。”——《资治通鉴》

汉武帝收到举报后,当即下令将公孙贺父子打入大牢,并进行彻查,最后判定公孙贺父子犯罪属实,将其诛杀。

这件事的疑点在于,朱安世凭什么告倒当朝丞相?

他只是区区一个游侠,一介平民,竟然连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这种宫廷秘密都能知道。

更反常的是,他一介平民,竟然真的把当朝丞相给告倒了。

作为平民,他得有多大的能量,多深的背景,才能把位列三公的丞相给弄得族灭?

很明显,朱安世的背后有强大到足以跟丞相掰手腕的势力在支持。

而公孙贺父子被杀仅是巫蛊案的开端!

当公孙贺父子被下狱后,卫青的长子卫伉,诸邑公主和卫子夫的女儿阳石公主也跟着被株连,跟着公孙贺父子被杀。

此举其实是在剪除太子刘据的羽翼,从此以后太子在朝堂上失去了嫡系盟友,陷入孤军奋战。

接着江充再将矛头对准刘据,诬陷他搞巫蛊诅咒皇帝,并在太子的东宫府搜出小人偶。

汉武帝当时因病在长安几十公里外的甘泉宫修养,面对江充的诬陷,他无法面见汉武帝。

为了自保,他果断采取断然措施,把长安的囚犯武装起来,以武力反抗,并诛杀江充。

注意,这里有个细节:公孙贺死后,刘屈氂接替了他的丞相之位,刘据诛杀江充后,率兵进攻丞相府。

刘据为什么要进攻丞相府,刘屈氂得罪他了吗?

咱们先留个悬念,下文会揭开谜底。

当汉武帝收到从长安逃出来的宦官苏文报告太子谋反时,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刘据谋反,而是想到江充把他逼急了。

于是派使者前去召刘据前来亲自说明情况,这原本是刘据保命的转机,可惜发生了意外。

前去传旨的使者由于害怕,根本没有进长安城,就直接回去跟汉武帝撒谎说刘据真的反了。

至此,他们父子之间只剩下兵戎相见一条路了!

在混战中,刘据不敌,逃出长安。

上曰:“太子必惧,又忿充等,故有此变。”乃使使召太子。使者不敢进,归报云:“太子反已成,欲斩臣,臣逃归。”——《资治通鉴》

此时,一个人的出现,让汉武帝开始醒悟。

壶关三老令孤茂上书汉武帝,先煽情一点,大谈父子之情。

接着话锋一转,直言是汉武帝过度宠信江充,导致江充自恃皇帝恩宠,竟然胆大到诬陷太子,还故意使得太子和皇帝之间至亲关系隔塞不通。

太子进不能面见皇帝,退则被奸臣逼迫,无处申诉,无奈之下,只能起兵诛杀江充。

同时极力为太子辩护,认为太子并没有险恶用心,结尾不忘再煽情地劝说汉武帝顾念父子之情。

太子进则不得见上,退则困于乱臣,独冤结而无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杀充,恐惧逋逃,子盗父兵,以救难自免耳。臣窃以为无邪心。——《资治通鉴》

汉武帝看完,深受感动,有所醒悟,但还没有公开赦免刘据。

就在这时,刘据在外地被追兵找到,抓捕时,他不愿受辱,上吊自尽。

消息传来,已经醒悟的汉武帝当场陷入痛苦之中!

此时汉武帝已经相信刘据是被诬陷的,所以下令彻查巫蛊案。

巫蛊案的第一波彻查后,汉武帝发现里面涉及的很多案子都有不实之处,很多都是冤案。

因此更加坚定地相信刘据是被江充胁迫,被逼着起兵诛杀江充。

这时,又出现了一个关键人物,促使汉武帝最终醒悟,这个人就是田千秋。

守卫汉高祖祭庙的郎官田千秋上书汉武帝说道:儿子擅自调动父亲的军队,应该处以鞭刑,天子的儿子误杀了人,又有什么罪呢?

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臣尝梦一白头翁教臣言。——《资治通鉴》

汉武帝看完之后,幡然醒悟!

随后,他立即将诬陷刘据的江充全家诛杀,将宦官苏文火焚处死。

并修建思子宫,望子台,以怀念儿子。

江充被族灭的背后有何含义呢?

其一,这向外界传达了一个明确信号:巫蛊案会继续彻查下去。

因为江充被族灭后,巫蛊案的彻查工作并未停止,反而是加紧了彻查的脚步。

这意味着,汉武帝不准备放过任何一个人,同时也要给那些被诬陷的人平反。

其二,在事实上承认了刘据是冤枉的。

族灭江充全族,加上彻查的结果,实际上是否定了江充之前对巫蛊案的定性。

接着又是建造思子宫,又是修望子台的,很明显的信号,这就是事实上承认了刘据起兵反抗的合理性,承认刘据是被构陷的。

但为什么不给刘据公开平反呢?

这事儿还真不能公开平反,刘据起兵谋反的事情客观上属实。

不管是出于什么理由,起兵谋反,自古以来都是大忌,这是对皇权的公开挑衅。

要是给刘据平反了,就会开一个很不好的头,后世的人容易跟着去效仿。

觉得自己委屈了,就直接起兵以武力对抗,反正当年刘据也是这么干的。

这对皇权来说,是一种削弱,也是潜在的威胁,容易动摇统治根基。

因此,是万万不能公开平反的!

其三,找个背锅侠替自己背锅。

替谁背锅?当然是替汉武帝背咯,要知道,公孙贺父子是汉武帝下令杀的,卫青的儿子,诸邑公主等人也是汉武帝下令杀的。

真要追究起来,汉武帝就是罪魁祸首,也是导致刘据兵败自尽的帮凶,汉武帝自然不想顶着这口锅。

这事儿要是汉武帝把锅接下了,对他的帝王权威和威信是一种削弱,明君形象会瞬间崩塌,他是万万不想接下的。

因此,族灭江充,就是要把所有的罪责都甩给江充,自己好置身事外。

现在咱们再说幕后玩家的事儿。

通过前文的那些疑点,可以知道,这很明显是一场蓄谋已久,对准了卫氏家族以及太子党的行动。

按照谁受益,谁的嫌疑就最大的原则: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的李氏家族是最大受益人。

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刘屈氂是太子党的政敌。

咱们前文有提到刘屈氂,卫氏家族的羽翼公孙贺被杀后,是刘屈氂接替了他的丞相位置。

太子刘据起兵诛杀江充后,直接率兵进攻丞相府,两人又没仇,这是为何?

其实刘屈氂是李氏家族的羽翼,他和李广利是姻亲关系,两人相交甚好。

2、李夫人死后,汉武帝对李家极其宠信。

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在军事上的作为跟卫青比起来弱爆了,依然被汉武帝任命为汉军统帅。

所以到了汉武帝末期,李氏家族在李广利和刘屈氂的联合下,其势力已经大到足以和卫氏家族抗衡。

3、李广利试图将刘髆扶上太子之位。

刘髆是李广利的妹妹李夫人所生,刘据一死,李广利就和刘屈氂密谋,试图将刘髆扶上太子之位。

广利曰:“愿君侯早请昌邑王为太子。如立为帝,君侯长何忧乎?”屈氂许诺。——《汉书》

因此,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刘髆就会成为最大受益人,登上太子之位。

所以,巫蛊案的真相是这样:

李广利和刘屈氂为了整垮太子刘据,联手布下一张大网,目标是整垮卫氏家族,把太子刘据拉下太子之位,再扶持刘髆上位。

江充、苏文应该属于李氏家族的羽翼,李广利和刘屈氂负责全局策划,江充负责咬人。

汉武帝扮演了针对卫氏家族的帮凶角色。

因为汉武帝早有剪除卫氏集团的心思,现在正好有人诬告,他顺手就借江充的刀,处理掉了卫氏全族极其羽翼。

但他没想到事态最终失控,因为幕后玩家李广利和刘屈氂的真正目标是太子。

他没想把自己儿子给弄死,甚至在苏文报告太子谋反时,汉武帝还试图控制事态,要召见太子。

没想到的是,传旨的使者害怕而未进长安城,回去向汉武帝撒谎,导致局势彻底失控。

但实际上,李广利一党显然是低估了汉武帝这个人!

江充被族灭后,负责彻查巫蛊案的官员迅速查到了刘屈氂身上。

内者令郭穣告发刘屈氂的夫人因为刘屈氂多次受到汉武帝谴责,所以搞巫蛊诅咒皇帝,而且刘屈氂试图拥立刘髆为帝。

接到举报后,负责彻查巫蛊案的官员迅速报告汉武帝,并将刘屈氂下狱。

一番审理后,认定刘屈氂罪行属实,同时李广利也参与谋划,与之同罪。

最后将刘屈氂极其妻子腰斩,李广利族灭,而李广利本人当时身在前线,试图打败匈奴,以军功赎罪,结果被匈奴击败后投降匈奴。

若干年后,李广利在匈奴也被卫律以鬼神之说诬陷致死。

至此,巫蛊案彻底终结!

这场惨祸,本质上是李氏家族与卫氏家族围绕着太子之位而展开的最终决战。

卫氏家族虽然团灭,但李氏家族显然低估了汉武帝,也被团灭。

最终的胜利者只有一个,他是渔翁——刘弗陵。




汉武帝一生耍猴,到了最后却被猴给耍了,没有诛江充的九族已经算很仁慈了。

汉武帝

汉武帝一生建立了无数丰功伟业,在他的治理下,汉朝的国势达到了顶点。

可惜没有千年的王朝,也没有百年的盛世,在汉武帝统治末期,汉朝不可避免地开始衰落,而“巫蛊之祸”便是汉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

江充则是整个“巫蛊之祸”的关键人物,可以说,如果没有江充,就不会有“巫蛊之祸”。

被汉武帝当猴耍的江充

江充本是市井小民,不过他运气不错,他的妹妹因为擅长歌舞曲乐,被赵国(汉朝诸侯国)太子刘丹看上,收为侍妾,江充因此摇身一变,成了赵王府的座上宾。

因为其妹妹的关系,江充和赵王太子刘丹的关系比较密切,知道刘丹的很多小秘密。

事实证明,很多事情还是不知道为妙。因为江充是个大嘴巴,刘丹怀疑他将自己的小秘密告诉了自己的父王,于是想把他抓起来灭口。

幸亏江充有所警觉,提前跑路,才躲过一劫。不过人家是王太子,江充没权没势的,惹不起他,这样下去也不是个事儿。

俗话说得好,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江充虽然惹不起刘丹,但是有人惹得起,比如汉武帝。于是江充跑去汉武帝那里打小报告,把刘丹的小秘密全爆了出来。

汉武帝一听,非常生气,派人将刘丹抓捕入狱,严加审问,最后严惩不怠。还是刘丹的父亲刘彭祖替其求情,才免了刑罚,不过刘丹的王太子之位是肯定没了。

江充因此一战成名,加上他后来出使匈奴有功,于是被封为绣衣使者,负责抓捕京城周边地区的盗贼,同时还监督官员和豪族的言行,江充都做的非常出色。

自此以后,江充彻底成为了汉武帝身边的亲信之一,汉武帝对他十分信任。

其实,对于汉武帝来说,江充只不过是只“猴”罢了,而汉武帝则是那耍猴之人。

江充之所以会被重用,只是因为他做的事情刚好顺应了汉武帝的心意罢了。那么,汉武帝到底在想什么呢?当然是稳固皇权了。

江充

江充只是一介草民的时候,汉武帝为何会相信他的一面之词,严惩刘丹呢?因为要打击诸侯国的实力。

这种事情汉武帝不是第一次做了。当初淮南王刘安谋逆案,就是汉武帝搞的一出无中生有的闹剧罢了。


最后,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被迫自尽,他们二人的封国也因此被除国。除此之外,济东王、燕山王、江都王、常山王等人也先后被汉武帝找借口治罪。

所以,对于汉武帝来说,江充说的是真是假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借口惩治赵王了。

而真正让江充成为汉武帝亲信的,还是因为他在监督官员和豪族方面的表现。

汉武帝时期,因为维护皇权的需要,汉武帝重用了一批酷吏,而江充就是当时有名的酷吏之一。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上至朝中官员,下至富商百姓,皆畏惧皇权。对于汉武帝的命令,没人敢说一个不字。这正是汉武帝想要的。

所以说,江充的成功,只能算是机缘巧合罢了,并非他多么有本事。

巫蛊之祸

汉武帝在功成名就后,开始走秦始皇的老路,希望能够长生不老,因此他对于鬼神之说深信不疑。

而当时京城中盛传巫蛊之术,很多王公贵族都相信此法,汉武帝自然不能例外。

所谓巫蛊之术,简单地说,就是将特制的木人埋于地下,通过其来诅咒他人的一种秘法。这在现代人看来简直是无稽之谈,不过在那个年代,科学不发达,人们很容易相信这种事情。

太子刘据

一切的开端,是有人状告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使用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恰逢当时汉武帝身体不适,于是下令彻查此事。

结果此事查证属实,公孙贺父子双双下狱,同时还牵连了一大批人。

江充得知此事,便借机向汉武帝进言,声称皇宫中也有人使用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请求彻查皇宫,消除巫蛊之物,使得汉武帝的身体恢复健康。

汉武帝正好为病痛困扰,一听江充之言,觉得再好不过了,立刻准奏。

然而,汉武帝万万没想到,江充此举并非为了给自己治病,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想借机扳倒太子刘据。

大多数人认为江充这么做,是因为此前得罪了太子,担心太子登基后清算自己。其实,如果他真的担心,当初别得罪太子就好了,而且太子刘据仁厚善良,清算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的。

他这么做,真正的原因在于,刘据太过仁厚。一旦他登基,那么意味着以江充为代表的这群酷吏将会失宠,他们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的前程。

自古后宫是非多,那些后宫嫔妃整天争宠,搞几个木头人诅咒下情敌,完全属于常规操作,因此江充很轻松就搜出大量巫蛊之物。

随着他搜索的范围扩大,自然而然地在太子和皇后的寝宫“搜”出了大量巫蛊之物。当然,这些东西都是江充事先准备的,其目的不言而喻。

江充本以为自己胜券在握,只要将这些“证据”交给汉武帝,刘据的太子之位绝对不保。然而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刘据虽然仁厚,但毕竟是汉武帝的亲儿子,他发起狠来有他爹的风范。

当时,汉武帝在京城外的甘泉宫养病,刘据担心江充的计谋得逞,派人前去向汉武帝说明此事,然而使者却见不到汉武帝。

于是刘据不得不开始猜测发生了什么事,他不由得想到当初秦始皇驾崩的时候,情况和现在有几分相似。

秦始皇驾崩后,赵高联合李斯、秦二世一起隐瞒了秦始皇的死讯,假借秦始皇的名义消除了第一皇位继承人公子扶苏,这才使得秦二世能当上皇帝。

因此,刘据有理由怀疑,汉武帝是不是已经去世了,江充是在假传圣旨,想要做第二个赵高?

这么一想令刘据不寒而栗,他越想越觉得事情八成就是这样,为了不做第二个扶苏,刘据立刻开始着手反击。

好在他还是太子,而他娘是皇后,朝中大臣也有不少人是他的支持者,所以办起事情来方便不少。

刘据直接派人假传圣旨,将江充等人都抓了起来,最后处死。

刘据明白,既然走出了第一步,就没有回头路了。此时他要做的是尽快控制住京城,为自己登基称帝做准备。

一些人对他这么做可能感到不解,但是站在他的角度来看,这是最明智的选择。其一,在刘据看来,汉武帝多半已经不在人世了。其二,很可能有皇子想当秦二世。

为了避免自己步扶苏的后尘,赶紧登基才是最好的选择。

于是刘据打开府库,将自己的亲兵全都武装起来。后来他觉得人数还是少了,又将牢中的犯人和百姓强行武装起来,以扩充自己的军力。

在他看来,自己是为了自卫,是迫不得已,但是其他人却觉得他是在谋逆。当然,这其他人并不包括汉武帝。

汉武帝了解事情的经过后,立刻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切责任都在江充身上,刘据是被迫自保罢了。于是他派出使者前去安抚刘据。

然而这使者太怂了,压根没去京城就跑回来了,谎称刘据已经造反,甚至要杀使者。

汉武帝这才一怒之下,派兵镇压。像汉武帝这样的雄主,即使再老迈,只要他一出面,所有人都只有俯首听命的份。于是,短短数日,刘据的军队便被镇压了。

最后刘据自缢而亡,所有相关人员都受到株连问罪。

江充被满门抄斩,汉武帝到底想做什么?

巫蛊之祸虽然平息了,但是对此事的清查依然在进行着。事后清查发现,当初巫蛊之祸中,被江充定罪的很多人都是被冤枉的,太子刘据也在其列。

如果是当初汉武帝只是凭着对儿子的了解进行猜测,那么此时已经坐实了这一猜测。

只可惜江充当初已经被刘据正法了,于是汉武帝只能拿江充的家人发泄怒火,将其满门抄斩。

一般人都认为汉武帝这么做,是因为江充害死了自己的儿子。事情真的如此吗?

汉武帝明明一开始就看出来刘据起兵是被江充逼迫的,但是对江充家人的处罚却拖延了好久。

而且,要不是令孤茂、田千秋等人劝说,汉武帝都不好意思原谅刘据。为何?还不是为了面子?毕竟太子的行为确实和谋逆无异,而且镇压太子军队的命令也是他下达的,他就等着有人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呢。

而彻查的结果证明,一直把大臣们当猴耍的汉武帝,这次却被小小的江充给耍了,这脸打得太疼了,自命不凡的汉武帝可受不了,这才宣布了对江充家人的处罚。

所以,很明显汉武帝这是为了面子而泄愤,而不是为了儿子报仇。

当然,刘据是汉武帝一手培养的接班人,失去了他,汉武帝肯定心疼,只不过这和江充的家人无关罢了。

巫蛊之祸产生的后续影响

“巫蛊之祸”后,汉武帝担心匈奴趁机出兵,于是本着先下手为强的原则,派遣大将李广利等人率领十四万大军讨伐匈奴。

刘据死后,太子之位空缺。李广利希望自己的外甥刘髆能够当上太子,于是与丞相密谋此事。结果事情败露,相关人等都受到处罚,李广利因为还有用处才免于刑罚。

李广利很清楚汉武帝的为人,为了自己的小命着想,他必须将功补过。这也导致他在征讨匈奴的时候过于贪功,最后兵败被俘,汉朝讨伐匈奴的作战最终以失败告终。

汉朝再也无法压制住匈奴了,随着匈奴势力的不断扩张。汉朝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不断下降,最终汉武帝不得不放弃了对西域诸国的控制,彻底收缩了汉朝的势力范围。

汉朝也因此彻底由盛转衰,虽然后来也有过中兴迹象,然而再也无法恢复到其鼎盛时期的实力。

总结

虽然江充只是个小角色,但是他对于汉朝产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如果没有他,就不会有巫蛊之祸,刘据就不会死,那么李广利兵败很可能不会发生。

当然,这些和汉武帝将其满门抄斩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毕竟汉武帝当时还在关心他的面子问题。

可惜后来汉朝的局势陡转之下,汉武帝也就顾不得什么面子了。因为汉朝的情况已经很危急了,为了大汉江山,他不得不下“罪己诏”修正了此前的一些政策,这才安抚了民心、稳定了局势。

可惜,汉朝的衰落已经无法避免,几十年后最终被新朝取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汉武帝   轮台   公孙   酷吏   汉朝   丞相   匈奴   太子   父子   皇后   含义   皇帝   儿子   事情   公主   家族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