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资本家倒掉牛奶,到底是怎么回事?

资本家倒掉牛奶的现象,是指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一些资本家为了维持牛奶价格,宁愿将牛奶倒掉,也不愿免费或以低价供给穷人。这种现象的背景是当时的经济危机和牛奶市场的竞争压力,导致一些资本家为了维持高价格而采取了这种极端措施。


具体来说,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经济遭受了一次严重的打击,股市崩盘、失业率上升、消费者购买力下降等因素导致了牛奶市场的需求量下降。同时,牛奶市场竞争激烈,导致牛奶产量过剩。为了控制牛奶价格,这些资本家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如限制生产、减少供应等。但是,当这些措施无法控制牛奶价格时,一些资本家开始将牛奶倒掉,以控制市场上的牛奶供应量,从而维持高价格。


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批评。许多人认为,这些资本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穷人的需求,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这也成为了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研究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经典案例之一。




不是资本家倒牛奶,而是奶农倒掉牛奶。

打个比方,大葱和白菜是家家户户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蔬菜。菜农种菜不管赚的多少,甚至赔本,菜贩子赚取的利润始终是有保障的。

橘子、香蕉价格再烂,果农就是跳楼了,批发商、零售商该怎么加价就怎么加价。

牛奶价格再低,中间商是不会不赚钱的。如果没有人喝牛奶,我不收就是,怎么会倒掉。

要知道牛奶保质期很短,卖不动的话,大不了不收。再说牛奶是刚性需求品,价格贵贱都要有人喝。

但是牛奶要是低于养殖成本,赔钱的话,奶农就只好忍痛倒掉了。

就像菜农种的蒜薹,他们都是雇佣人去抽蒜薹,每公斤2元报酬,如果市场售价是2元,或者1.5元,那他们宁愿烂掉也不会卖。

但是美国的奶农倒牛奶,除了无奈还有泄愤的成分在里面,或者说是通过倒牛奶,向政府表达一种态度,向政府施压。

“资本家”倒牛奶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谁都知道那是全球经济大萧条的年代,美国也不能幸免。

大萧条的恶果波及各行各业,美国农业首当其冲,从1929年到1932年,农产品价格下降了将近一半,而农民们需要购买的日常消费品的价格只下降了三分之一。

这意味着,农民们入不敷出,生活水平下降。

在经济危机中,奶农也不能置身事外。

牛奶分为两种,一种奶是高质量的,属于鲜奶,可以直接饮用,但保质期短,只能就地销售,价格低的时候就卖不动;另外一种属于粗加工的,可以制作黄油和奶酪,保质期长,可以送到大城市销售,不愁销路。

所以后一种奶畅销,前一种奶滞销。纽约最大的三家奶制品公司为了得到制作奶酪的奶,纷纷与奶农合作社签约。

这样一来只要加入了奶农合作社,奶农就可以高枕无忧。没有加入合作社的奶农,日子就非常艰难了,其中很多奶农无法偿还贷款而破产,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1933年,那些没有加入大型合作社的小部分奶农们,不甘心坐以待毙,他们组织起来,采取暴力手段阻止合作社的牛奶运往大城市,希望以此来提高奶价。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引起政府对他们的境遇重视。

但是政府的采取的措施不能让他们完全满意,所以他们的暴力行动就会继续,还会不断升级。

也就是说奶农倒掉的不是自己家的牛奶,而是奶制品公司从合作社收购运往外地的牛奶。

他们在运奶车经过的路上设置路障,然后爬上车将一桶桶牛奶给倒掉。

这期间,政府曾采取过激手段镇压,但是闹事的奶农针锋相对不向对方屈服。

但是最先挺不住的是政府,因为奶农有选票,他们可以对执政党说不。

罗斯福竞选总统的时候,对奶农许下承诺,他在1933年上台后,就开始兑现承诺,推动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对奶农进行补贴。

奶价格太低的时候,奶农可以减少牛奶,以免牛奶过剩,他们因此受到的损失,政府买单。

再后来,联邦政府出钱高于市场价,收购奶农手里过剩牛奶和奶制品,进行储存,以保证奶农的收入不会减少。

因为政府给的价格,绝对是奶农有利可图的价格。

这样一来,奶农就高枕无忧,养殖奶牛,而不担心自己会赔钱,甚至不用担心自己不赚钱。而市民们也不担心奶牛价格太高,自己喝不起牛奶,从而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

到了二战时牛奶价格上了,政府想取消补贴政策,奶农又不依,只好继续,这帮奶农被惯坏了、宠坏了。

由于政府的乳制品价格支持政策,乳制品收购量直线上升,政府用在这上面的开支也逐年递增。。

七十年代末,美国政府用在乳制品计划上开支只有5000万美元,而到了1983年,美国政府花在乳制品采购和储存上的支出五倍多,达到27亿美元。

按照美国政府乳制品计划的规定,政府不能限量,有多少收多少。

这样一来,奶农再也不用牛奶卖不出去,还不用担心卖牛奶不赚钱,赔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再也不用倒牛奶了。

那么,政府高价收购那么多乳制品怎么处理?

一部分用于慈善,一部分赔钱卖到国外。




关于倒掉牛奶这件事,估计大家都听过一句无比著名的话:“万恶的资本家们,宁愿倒掉牛奶也不给穷人喝”。当年,年轻的我也是无比痛恨资本家的,可是整个故事跟大家听到的版本有点不一样。

当年倒掉牛奶的不是大家以为的“万恶的资本家”,倒牛奶的其实是奶农自己。

其实这也非常好理解的,资本家属于中间收购商,他们一般是不会亏本的。其实这个故事里真正倒掉牛奶的是“独立奶农”,而那些参加了“牛奶合作社”的奶农是没有倒掉牛奶的,因为他们有价格机制的保护。书里面说的“万恶的资本家”们其实是这些“独立的奶农”们。

当年的“倒牛奶事件”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这一时期的美国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大萧条。无数人失业、无数人破产、无数家企业倒闭、很多人一夜之间变成了身无分文的状态了。

这场经济危机后来从美国蔓延到了全球,这其实也是导致二战爆发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次经济大萧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资本的无限扩张、技术的优化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其实早在1929年经济大萧条开始之前,美国的农业就明显地出现了产能过剩了。

在1929年经济大萧条开始的时候,美国一共生产了110亿加仑的牛奶了,这导致奶农出售牛奶(原奶)的价格占整个销售价格从46%降到了30%,也就是说:“奶农们出售原奶的价格降了50%了”。

例如:1927年的时候每100磅(45公斤)的原奶价格是4.79美元,1930年的时候每100磅只有3.48美元了。

很多奶农出售牛奶的价格已经远低于其生产成本了,也就是说生产的越多、亏本的越大。

据当时的报告描述:很多奶农出售牛奶的价格已经明显低于其生产成本了,他们已经无法维持其基本生活了,很多奶农花钱投资的农场也面临着破产。

事情发生到这里,大家肯定以为:奶农倒掉牛奶的主要原因就是:出售价格太低、保存成本太高、生产的越多、亏的越大等等。

可是当时倒牛奶的故事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倒牛奶的是当时的“独立奶农”。

早在经济大萧条发生之前,美国已经出现了很多大的奶业巨头公司。例如:纽约已出现了奶业三巨头:美国乳制品公司、博登练乳公司、谢菲尔德练乳公司。

大萧条之前,这些公司为了弥补冬季牛奶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实行了“过剩乳”保护机制。说白了就是:他们会用一定的价格收购奶农们的存奶的。

当时很多奶农就与一些大的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了,也就是类似今天的承包协议和合作社。这些奶农会以规定的价格卖给指定的奶制品公司原奶。

1929年,经济大萧条如约而至了,奶农们手上牛奶的价格一降再降。当年那些加入了与大公司合作协议的奶农们受到了价格保护,也就是按照当年的收购价格继续给乳业公司提供牛奶。

但是那些没有加入“合作协议”的“独立奶农”们就惨了,他们没有受到价格保护机制的保护。他们出产的原奶被那些小的经销商一压再压,于是乎他们就用倒牛奶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例如:1933年纽约州的这些“独立奶农”们为了抗议价格太低,而倾倒了6000加仑的牛奶;后来同样的事情在美国各个地方都发生过。

后来这些奶农们为了维持手上的原奶价格,他们采取了更为激烈的措施。他们把大量的牛奶倒在马路上,以阻止那些收购牛奶的企业正常的收奶行为,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牛奶价格。其中还发生了拦路事件,甚至出现了炸车事件。

简单的说一下:为啥不把这些牛奶直接给穷人喝呢?这个事我觉得没必要纠结了,原因很简单:

首先,这些牛奶是原奶,一般是不会直接饮用的。

其次,发给穷人喝又会增加运输成本、分发成本、储存成本,大部分鲜牛奶的保质期很短。本来就亏本了,这样岂不是亏大了。

最后,穷人们到底需不需要喝这些牛奶是有待商榷的。

往后就是罗斯福总统上台了,他实行了《罗斯福新政》。美国联邦政府出面以合理的价格来收购“独立奶农”手里的原奶了。这些被收购上来的牛奶也有很大一部分被直接倒掉了,目的还是一样:维持牛奶的价格。

后来的后来:二战爆发了,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我看过一本书是这样写的:美国联邦政府在1933年买了600万头猪,然后将其毁灭了,联邦政府这么做的目的是将猪肉维持在官方规定的价格之内;同样的道理,大量的牛奶被倒入了下水道。

最后我想说,我能说的也就这么多了。不过我真的要跟大家说,当年倒牛奶的真不是“万恶的资本家”哦!




谢邀:

资本家是最讲成本利润的。

很可能存在质量(包括过期,变质,不合格等)的问题。

送给穷人,万一喝出毛病,就面临追责,陪赏等诸多问题。

送给穷人,得用工用力,加工,包装,分发等,增加开支,浪费时间。

担心穷人能免费喝上牛奶,不再花钱去买,影响他奶粉消售。

有的企业生产出其它工业,农业,医药等,残次不合格过期产品也是消毁处理,不会送给普通民众使用。

总之,资本家的首要考虑是成本利益,和以后的商品市场消售为前提的。

穷人也别奢望资本家的一些怜悯与施舍。毕竟扔出去的东西,也难于保证自己的安全与健康!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其实是当年对于资本主义的一种片面的理解。

这其实是生产过剩的一种表现。

其实任何一个搞资本主义的国家,必然会出现生产过剩的情况。

因为自由市场的一个阶段,就是会出现产能相对过剩。

简而言之,市场只需要1万吨牛奶,但因为之前牛奶价格高,利润多,大家都去养奶牛,实际产量是2万吨。

那么,多出来的1万吨,显然就没有办法消化掉。


牛奶生产者就要算一笔账,如果将牛奶运到牛奶工厂,低价卖掉,获利太低。

这个获利尚且抵不上牛奶的运费、加工费用、保存费用。

所以,将牛奶直接倒掉,损失反而会少一些

损失较小就能顶得住,迟于其他奶农倒闭。

而只要一些奶农倒闭以后,总产奶量就会降低,市场又会恢复1万吨的产量,获利就会使坚持下来的一方。

自然,期间会有很多奶农破产,一些工人失业,但这就是资本主义的一个现象。

国家要做的是对奶农做一些指导,想办法拓展他们的销售渠道(比如像今天韩国一样,将牛奶出口到中国),对于失业工人给与福利。


这种市场的震荡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形成相对稳定的关系,奶农也会比较稳定。

以往以生产过剩来嘲笑资本主义,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因为至少人家生产量是很大的,总比计划经济时代物资严重不足要好。

改革开放之前,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钢产量最高为3180万吨。

这可是倾全国之力的成绩。

2019年中国钢材产量为10433万吨,这还是钢铁工业受到很大打击以后连续多年减产后的结果,仍然是以前的3倍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资本家   罗斯福   美国政府   牛奶   当年   乳制品   美国   萧条   合作社   穷人   成本   政府   价格   财经   市场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