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欣河事件后,关东军对苏军有了怎样的认识?

诺门坎事件后,关东军从日俄战争前的鄙视俄军派,变成一听俄军,就半夜吓尿派,坚守的恐俄派,两者的实力体量,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连德国派出的战场观察员,来时欢迎仪式上关东军还神气活现,还不把观察员看在眼里,回去时个个灰头灰脸,觉得脸上无光。




岛国民族的性格是极其敏感的,同时也是非常撕裂的,对于诺门坎(哈拉欣河)战役失败的认识,日本军部和关东军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出于军事角度和所处位置的不同,形成了后面让人看不懂的战略格局:主张南下死磕老美,却又举行“关东军特别大演习”,摆出一副跟苏联开战的架式。



1939年9月15日,日本驻苏联大使东乡茂德和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签署了停战协定,标志着诺门坎战役落幕。战后首要问题当然是追责,毕竟日本陆军遭到了甲午战争以来的首次大败,参谋本部修理了一直我行我素的关东军,天皇为了出气,再收拾了参谋本部。

从东京参谋本部到长春关东军司令部,“换马”的细节不重复了,之前有过专答。只说战后,日本军部(参谋本部和陆军省)特别成立了“诺门坎事件委员会”,对战役期间双方的军备、战术和后勤进行研究和评估。



委员会发现,参战日军都比较认可苏军猛烈的陆空火力,因此在报告中给出结论:“日本陆军由于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战经验,逐渐丧失了对火器的正确认识”。在进一步的调研中,对苏军的具体战术、情报和后勤工作也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认为苏联军队已经淘汰了过去沙俄军队因袭守旧的作战方式。

同时对于苏军远距离投送大量作战物资的能力,委员会也比较惊讶,其实这是日军侵略中国的后果,他们没有跟真正的工业国家对垒过。战役期间关东军一共使用了3000辆运输卡车,而苏联是18000辆,这还不算铁路运输能力。关于这一条,所谓的委员会也拿不出来什么好的应对办法,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就那个水平。



苏军的弱点也必须找出来些,否则“皇军”面子上挂不住。经过委员会仔细发掘,认为苏军过于偏重依赖装备和物资,步兵进攻时速度较慢,特别是在近距离攻击时缺乏果敢和冲劲,说白了,就是没有日军端着刺刀冲锋那股二杆子精神,所以委员会写道:“为了战胜火力优势的苏军,关键的打法是突袭”。

其实是屁话,小松原太郎曾经组织过20000人的夜间突袭,也没捞到什么便宜,这就算是委员会给日军脸上贴金了。总体而言,日军高层意识到了苏日军队在装备和火力上的巨大差距,陆军内部叫嚣“北进”的一派声势渐弱,在海军的力争和冷嘲热讽之下,南进派转而占据上风。



但是关东军不这么认为,“皇军之花”遭此败绩,司令官和参谋长双双下岗,让关东军上下非常窝火,一心报仇雪耻。在关东军看来,打败仗的主要原因根本不是装备差距,日本士兵的战斗意志也远超苏军,小鼻子搞不过大鼻子的理由只有一个:兵力不足。

在1939年,关东军刚刚升格到“方面军”级别,所以才有资格在诺门坎前线组建了第6军编制,但也只辖第7和第23两个师团。关东军其它两个师团、若干独立混成旅团和“国境守备队”,要担负警戒和控制“伪满洲国”大片地区的任务,无力抽出更多精锐投入诺门坎战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关东军为了复仇,拼命要求军部给增兵。



扩军可不是撒豆成兵,需要进行新一轮战争动员,打仗的事参谋本部说了算,但是动员可是陆军省的管辖范围。经过关东军不断游说,陆军省一些部长和课长表示了一定的支持,认为关东军只有增兵至20到25个师团,才能保持对苏军两倍的战力优势,才能在“复仇之战”中取胜。

但是只有陆军省表达了支持,日本内阁、海军省和刚刚被裕仁清洗过的参谋本部,都已经对跟苏联开战没有了热情和信心。1941年7月2日,“御前会议”决定武装开进法属越南,标志着日本“南进派”彻底占了上风,吵吵着北攻苏联的关东军被晾在了一边。



为了安抚北进派和应付德国人不断的夹击要求,会议特地作出了一个补充决定:北方问题在适当时机给予解决。在时任陆相东条英机的撮合下,日本军部同意进行局部动员给关东军增加兵力并举行战备演习,这就是所谓的“关特演”。而实际上,却给对苏动武设置了三道门槛,包括德军攻陷莫斯科、远东苏军大批西调、日美谈判取得重大进展等等,准确点说,这是个模楞两可的“面子工程”。

这样到1941年底,关东军实力迅速膨胀,拥有第1师团、第8师团、第9师团、第10师团、第11师团、第12师团、第14师团等主力,总兵力一度达到31个师团85万人,号称百万大军。其实呢?无非是东京给关东军一点面子而已,毕竟许多军部重要成员包括东条,都曾经是关东军出身。

而后来的事情发展我们都了解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关东军沦为了南洋战场的“调兵仓库”。




在哈拉哈河或者叫诺门罕战役后,日军对于苏军的战斗力特别是武器装备的水平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
关于诺门罕战役,或者叫做哈拉哈河战役的地图。
日军还是以步兵为主。

在诺门罕以前,日军根据情报,包括苏军的叛逃人员和收集的情报判断,苏军在远东部队由于大清洗而元气大伤,当时日军认为日军的一个师团可以对付3个苏军步兵师,当时世界上各个国家陆军的主力都是步兵师,步兵师的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陆军实力的重要指标。而皇军可以以一敌三,那么苏军师的数量优势就会大打折扣。
苏军的损失并不小,按照大多数的说法,苏军伤亡2.4万人,日军伤亡1.9万人,而按照苏军的说法,苏军伤亡1.9万人,消灭日军5.9万人。

缴获的日军武器,太熟悉的歪把子。

日军投入战役的主力第23师团,本是一个新组建的3单位师团,但是下边的61,71,72联队可不是新部队,日军的3单位联队组建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由原来的4联队师团中抽出来一个联队编成,而且23师团成立在熊本,这个地方的兵在日军中评价很高,被认为是日本第一,而且23师团就在东北,就是为了对苏作战准备的,而师团长小松园太郎原来是驻苏武官,对于苏军也可以说是知根知底。

但是战役的结局是,皇军的精锐在苏军面前完全被碾压,虽然后来统计表明苏军的伤亡大于日军,但是苏军铺天盖地的炮火,一望无际的坦克都是日军无法抗拒的,而且23师团几乎被全歼,部队的伤亡达到80%,要知道一般来说一个部队伤亡比例达到了30%,就表示这个部队的作战部队已经是伤亡过半了,需要撤出战斗进行休整了,伤亡80%就可以说是全军覆灭了。对于日军来说,自明治成军以来,第一次几乎一个师团全灭,所以说是日本陆军最大的败绩。
苏军的炮兵完全压制了日军的炮兵。

日军的坦克部队虽然也有一些出色的表现,但是和苏军相比,还是差着不是一点半点。

经过诺门罕一战,日军迅速修正了双方的实力对比,日军的一个师团只能是和苏军的一个步兵师对抗,这种情况下,关东军和远东苏军的兵力对比必须达到1:1,才能够发动进攻,而苏军在远东兵力一直保持在100万以上,虽然苏军在对德作战中从远东抽调了有30万部队和三分之一的弹药,但是剩下的苏军依旧是占有兵力兵器方面的优势,虽然苏军进攻日军会很困难,特别是弹药会有不足,但是自保绰绰有余,关东军就算是在所谓的关特演期间也没有超过对面的苏军,没有兵力优势,再狂妄的日本将军也不敢再来一次诺门罕了。
这里边,摘录的日军军医的回忆,可是把苏军好好的渲染了一下,尤其是是苏军铺天盖地的炮火。

而苏军则是通过诺门罕一战,是日军不敢轻举妄动,当然日军也不是没有想法,但是诺门罕一仗的教训太深刻了。同时,朱可夫通过诺门罕的战功,躲过了大清洗行刑队的手枪,而朱可夫对于后来苏德战争的意味着什么,大家都清楚。




日本不自量力,狂忘自大。想霸占中国,还想霸占苏联。诺门坎战役让苏联红军狠狠教训,方老实些,苏军打的好!




苏军开始是麻庳了。后来斯大林调朱可夫去指挥,入侵的关东军几乎全军复没。

北进无信心,怕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关东军   远东   苏联   步兵师   皇军   军部   师团   门坎   日本   兵力   日军   本部   参谋   伤亡   战役   事件   财经   苏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