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在长征诗词中,毛泽东很看重这首仅有46个字的《忆秦娥·娄山关》,有人说,这是“他自认为诗歌创作中颇为得意的一首”。

这首词首发在《诗刊》1957年1月号上,发表时未标写作时间。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在这首词上增补了“1935年2月”的时间。这个时间,对于长征乃至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说,都太重要了;对于后人理解这首词也是极为重要的。

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刻印的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对这首词批注道:“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岸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反映了这一心情。”毛泽东写这个批注距他作这首词已有23年之久,可见他对当年的情景是多么难以释怀。

改变历史的建议

1934年10月18日傍晚,已被排挤出中央决策层很久且正患病的毛泽东在担架上随中央红军过了于都河。一个月后,惨烈的湘江之战使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

危急关头,毛泽东建议放弃北上计划,立即转向西,到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去开辟根据地。1934年12月12日,中央负责同志在湖南通道召开紧急会议讨论,但李德等人拒不接受毛泽东的建议。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召开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终于被采纳。会后,红军经贵州腹地向黔北挺进,连克七座县城,12月31日,中央政治局在乌江南岸的猴场召开会议,提出了首先在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地区创建新的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一战娄山关

为确保在遵义建立根据地,中央决定攻克距遵义城约60公里娄山关,建起黔北防御。娄山关是贵州北部大娄山山脉的最高峰,也是贵州北进四川的重要隘口。1935年1月8日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我第二师先头团明日(9日)应向娄山关侦察前进,驱逐和消灭该地敌人,并相应占领桐梓……” “第二师先头团”即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团长耿飙,政委杨成武。

这是红军第一次攻打娄山关,由总参谋长刘伯承和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部署,耿飚和杨成武率部作战。部队一路正面强攻,一路迂回抄袭,两三个小时就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狼狈逃窜的敌人丢了武器和大量物资,“连那些军官和他们的太太坐的破轿子,也都丢在路旁了。”红军顺利拿下娄山关,黔北便有了安全,尤其是保证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

但是,根据词作时间和毛泽东本人回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并非作于这次战斗。虽然仗打得很漂亮,但此时中央领导层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红军向何处去还在迷茫中,毛泽东与多数红军指战员一样“心情是沉郁的”,所以此时不会吟出“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样豪迈的佳句。

《忆秦娥·娄山关》一词作于1935年2月,是在遵义会议实现了历史重大转折,红军又取得第二次娄山关战役胜利的特定时刻。

二战娄山关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召开。会议解决了党内最迫切的组织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重新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会议根据新的情况,改变了之前确定的先以黔北为中心,再去川南创建根据地的任务,决定渡长江,进四川,开辟川滇黔根据地。

此时,蒋介石调集了数十万兵力,企图在遵义地区围歼红军。1月19日,中央红军撤出遵义北进,预定夺取川黔边境的土城、赤水县城,从泸州和宜宾之间北渡长江。蒋介石调重兵布防。

1月28日,土城战斗打响。然而,译电错报了敌人兵力,使红军打得异常艰 难。毛泽东发现情报有误后紧急调整部署,扭转了被动局面。当晚,毛泽东提议召集中央政治局几位领导人开会,经分析判明原定渡江计划已不能实现,决定迅速撤出战斗,西渡赤水,向川南地区转移。1月29日凌晨,红军一渡赤水河。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又在2月18日至21日二渡赤水河,重入贵州。

回师黔北,再遇娄山关。毛泽东曾对部队指挥员说:要夺取遵义城,娄山关一仗是关键,一定要打好。毛泽东也深记土城战斗的教训,要求摸清敌情,丢掉重装备等包袱灵活作战。2月25日清晨,毛泽东和朱德下达命令,命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指挥一、三军团及干部团进攻娄山关。

此时,国民党黔军王家烈的队伍和从中央军、川军、滇军调来的大批兵力都汇集在了从桐梓到娄山关的狭长地带。彭德怀回忆说:“我们即刻跑步前进”,“我先头部队到达娄山关分水线(制高点点金山)时,王家烈部队只隔两三百米”。红三军团十三团在团长彭雪枫、政委苏振华率领下首先夺取了点金山高地。之后,敌军疯狂反扑,红军战士顽强血拼,打退敌人多次进攻。25日晚,谢嵩、钟赤兵、张宗逊、黄克诚、邓国清、张爱萍等将领率各部队从不同方向挺进娄山关,正面出击或迂回包抄。

26日,鏖战从清晨到下午,红军攻占了十多座山头,歼敌四个团。随后乘胜追击,再压遵义城。到28日,共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3000余人,大获全胜。一些红军将士为胜利献出了生命。红三军团十二团政委钟赤兵右腿负伤,没有麻药忍着剧痛截肢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次战役中。

第二次娄山关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1964年1月27日,毛泽东在答《毛泽东诗词》英译作者问时回忆道:“遵义会议后,红军北上,准备过长江,但是遇到强大阻力。为了甩开敌军,出敌不意,结果第二次打下了娄山关,重占遵义。过娄山关时,太阳还没有落山。”

那天傍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相继策马登上娄山关。当时,横尸遍野的战场还未清理,夕阳映红了山峦和天空。毛泽东触景生情,便有诗句涌现在脑海中。




伟人毛主席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以国为家!以人民为家人!人民永远怀念您老人家!




非诗词史学专业的角度,以一个平常人的感受来说说。

第一次看到这个词,当时还很小,老父给读出来的,我在旁边听到。这首词每一个字都认识,每一个词这都不陌生。随着最后一句,残阳如血,整个身上不知什么时候汗毛竖立,内心深深震撼。脑子里有一个人站在茫茫云海里,露出背影,望着那一轮血色的残阳。当时说不出来的一种感觉。

然后我问,这是谁写的?

老父答,毛泽东。

现在再读,这种独特的感受依旧是独一份,属于这个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这个伟大人物的内心投射。

顺带说一句,文字其实无法完全表达思想,所以诗词才会永恒。




毛主席的这首《忆秦娥•娄山关》词,创作于二渡赤水,二占娄山关大胜之时。虽然,娄山关战斗胜利了,但长征的战略任务,即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受到挫折,毛主席此时的心情不免有几分沉重。

这首词,开篇悲壮苍凉,声情激越,是毛主席所有诗词中,风格迥异的篇章。诗人臧克家说:“整首词的气氛是壮的,可是这壮里也多少带一点凄清的意味。”

前路漫漫,征程难歇。娄山关是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著名天险之一。《续遵义府志》卷五说:“大娄山,为自郡入重庆第一险要,明史所谓”万峰插天,中通一线,刘綖从间道攀藤毁栅入陷焉”者也”。真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全词,我看来是倒叙立意,格局高雅。上片写今晨,即1935年2月26日拂晓,娄山关战斗已经结束;下片写昨晚,即25日黄昏,娄山关战斗还没有打响。全词没有正面描绘战争,写的是战前战后的心情。

上片写大军驰过娄山关的情景,起首两句,便写出西风凄紧,雁声嘹唳,霜华满地,残月在天,把特定的时间与地点的那种紧张的气氛点染了出来。而这两句还只是设色、烘托。“霜晨月”叠唱过后,疾驰的战马发出了杂乱的蹄声,昂首的号角吹奏着低沉而又悲壮的雄浑。

上片中,风吹声、雁叫声、马蹄声、喇叭声掺杂在一起,把长空、浓霜、残月、军姿交织在一起,衬托出了大军迈过雄关的英姿,有声有色。

下片又倒转回去,写大军正驰向娄山关的情景,直奔“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而来。字里行间,不仅歌颂了红军的顽强意志,抒写出一种壮志于胸的卓然胸襟。叠唱过后,写面向雄关,昂首遥望,无边青山,峰峦起伏,像大海之浊波,落日之血光。

下片气象阔大,福韵隽永,这正是视险如夷,无坚不摧的红军战士之情怀。至此暗中含韵,胜义无穷。

全词看似苍凉,却时时让人荡怀。

相传,诗仙李白也曾写过一首《忆秦娥》,其词云:“箫声嗯,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从词境中,可以看出,李词的气象,远远不能与毛主席相比。所以说,毛主席的这首词格局雄伟,悲壮大气,词工意达,实为上上之作。




如何评价毛主席的词《忆秦娥.娄山关》,说句实话,我没有资格去评价伟人的诗词,如果说谈谈个人的体会,和感想还是可以的。

娄山关之战,是红军长征途中最重要的一次战役,也是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巨大胜利。以至多年以后,毛主席还曾对友人说过,在他一生的军事生涯中,四渡赤水是他的得意之作,完全摆脱了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为北上抗日铺平了道路。其军事指挥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四出奇兵大显神来之笔,这首词是写于二度赤水时的情景。

娄山关之战,前后分为两次战役,第一次是1935年1月,中央红军由南向北兵分三路突破乌江天险后,于 1月6日,红军先头部队占领了遵义城。贵州军阀王家烈、侯之担为了保住自己的老巢不被攻破,急忙调兵遣将,在娄山关一带布防。

为了确保中共中央建立川黔边新根据地,和遵义会议胜利召开的安全考虑,中央军委命令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指挥红一、三两个军团,北上夺取娄山关之战略要地,拒川南之敌北犯遵义。

第二次娄山关之战,是在1935年2月25日,红军二度赤水回师黔北时,消灭了黔军四个团,于2月26日凌晨再次夺取了娄山关。

傍晚,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一起登上了娄山关,面对着硝烟弥漫夕阳似血的情景,毛主席忽然想起了一个月以前经过娄山关时吟咏的几句新词。

他立足山头之巅,饱含深情的续完了《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阙写景下阙写实。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红军在长征的途中,三军将士们顶着凛烈的西风,迎着片片疼痛刮脸的雪花,忍着饥饿、寒冷、疲乏,却没有阻挡住前进的步伐。四面都是敌军残酷的围剿,任凭他们来的多么猛烈,红军战士们都无所畏惧。

那高阔无垠的天空上,唯有一行大雁在陪伴我们独行,时常在鸣叫着季节的冷月,那声音是愉悦是凄厉,都写在了艰难的岁月里。

行军的马蹄声音,急迫的分辨不出来个数目,那是前方的战事在催促我们向前,喇叭的声音如泣如诉,激战鏖战相当的惨烈,将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场面跃然纸上。

在长征的路上,我们不知道闯过多少个雄关漫道,每日天上几十架飞机狂轰乱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细数起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闯雄关漫道。而娄山关这座雄关真的是如铁般的坚硬,可是在我们红军战士脚下,它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铁一样的雄关,如今我们踏过而来,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还是红军战士真如铁,胜利已经告诉了答案。我们没有征服不了的艰难险阻,我们只有战无不胜的坚定意志。

回看娄山关的千重叠嶂,如沧海茫茫,波涛汹涌的掩映在夕阳的云雾里。那西沉的霞光似鲜血一般的洒向大地,好像是烈士们用鲜血,正在编织着一个美好黎明。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毛主席最钟爱的词句,每当他吟诵这首词,到了“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时,毛主席都眼含泪花,久久不能平静。

自我体会:毛主席一生戎马倥偬,指挥千军万马所向披靡,特别是在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他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这首词初读时,令人感觉到很是压抑,其中又有一种悲凉落寞之情,这是由当时的恶劣条件,和险象环生的环境所限制的。

说明了红军长征真的是无法想象事情,在那样困难重重的条件下,我们硬是靠钢铁般的意志闯出了一片天,坚定的革命信仰打破了蒋介石的美梦,红军战士万岁!

读到而今迈步从头越时,心里一下子涌起了许久不见的豪情,我们终于闯过了险关,走向了胜利,看着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永远都要铭记那些英雄的红军战士。

毛主席这首《忆秦娥.娄山关》,其艺术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为这是一首写近代史的诗词,他记录了八十多年前的真实战斗场景,不论从文学艺术上,还是在历史地位上,都是弥足珍贵的史诗。

从文学艺术上来说,他的表现手法以景入词,以情烘托出诗词的意境,以重叠句子来抒发内心的情怀,以写实来交代事物发展的方向。

用拟人、比喻、夸张、想象的词汇,来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永不磨灭的图画。

韵律优美,朗朗上口,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英气勃发,的确是一首难得的艺术佳品。

读毛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让我们知道了长征是用血肉拼出来的长城,那段历史是光辉灿烂的。一代伟人不仅是挥戈马上的领袖,也是文韬如海的文学大家。

纵观唐诗宋词,能与毛主席比肩的恐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读他的诗词总有一种,经天纬地的才情霸气,激励着人们的精神斗志,永远都不服输!

娄山关精神永垂不朽,毛泽东思想永垂不朽,毛泽东诗词万古长青!

我是禅悟净慧,欢迎阅读我的其它文章!!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遵义会议   赤水   苍山   中央政治局   遵义   霜晨   雄关   政委   贵州   残阳   根据地   红军   军团   诗词   评价   中央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