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究竟不惑什么?

“四十而不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著名典故,出自《论语·为政》篇。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他已经经历了许多事物,有了自己的判断力,不会再被外物所迷惑。因此,“四十而不惑”成为了人生道路上一个标志性的阶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四十岁被看作是一个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个时候,人们通常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一些人会在四十岁时开始新的事业,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旅程。而对于那些已经事业有成的人来说,四十岁也被认为是一个新的挑战和开始。

在现代社会,四十岁也是一个重要的年龄界限。对于很多人来说,四十岁是他们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个时候,人们通常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考虑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一些人可能会选择离开职场,开始自己的个人事业,而另一些人则会继续努力工作,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基础。

除此之外,“四十而不惑”也强调了四十岁的人已经懂得了人生的真谛。在这个时候,人们通常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他们会更加关注家庭、友情和爱情,努力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同时,“四十而不惑”也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成长。

总结起来,“四十而不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著名典故,它强调了四十岁的人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力和人生经验,不会被外物所迷惑。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重新评估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基础。




孔子曾说“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顺耳,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从如何 踏入学者之道,到成为一代大师的分阶段性总结。这个总结非常经典,即使我们运用现代认知发展来检验这个说法,那也基本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孔子的话流传将近三千年,一些人对孔子的话有自己的理解,往往不是孔子原来的意思了。

我们对这个现象觉得非常有意思,那就是在阅读和欣赏过程之中发展出来的引申与欣赏的现象。

比如大家提到的“四十不惑”。我们许许多多的人都认为,人到了四十岁,不应该有困惑了。那么是那些方面不应该有困惑呢?

那就是各有各的人生体验了。比如,做生意,可能觉得不应该困惑的就是赔与赚,做教师不应该困惑的,可能就是怎样叫学生自己发展得最合适。普通老百姓觉得最不应该困惑的就是贫贱富贵等等。总之,每一个,到了四十岁,确实不应该有“不能理解”的事情。

这样理解“四十不惑”对不对?当然是对的。只不过,这真不是孔子的“四十不惑”。这就是说,孔子虽然传下来这么一句话,但是,老百姓觉得这话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的那种感受。

其实,孔子当初,真的不会想到别人会那样理解他的“四十不惑”的。不过,即使孔子觉得“这不是我的意思”,但是,他也会哈哈大笑:你们说的也对啊!

孔子晚年对自己的学术的总结。非常经典。他说的“吾十五有志于学”,这句话关键是“有志”。所谓的有志,就是有自己的爱好和信念。所以他“三十而立”了,这句话的关键是“立”。既然孔子有志于学,那么十五年学得怎么样了?孔子用一个字回答了你:“立”。我们可以说,立,就是完成了全部学业。

以我们今天的情况来看也基本合理。因为孔子要学的可不是一个一般水平,也不是一个专业,孔子可以说,是把当时所有的学术都进行了系统学习,而且要达到很高的水准,按我们今天来说,孔子三十岁完成了博士学业,一点也不夸张吧?

要不,他怎么教天下英才?孔子有的学生,三十都超过了,还跟孔子继续学习呢!你说,孔子没有很扎实的学术基础行吗?孔子三十而立了,这不代表所有人一定都会三十而立的。

古代如此,今天同样如此!

孔子,三十岁以后继续学习,进入四十岁,这时的他,据自己的回忆,到了“四十不惑”的境界了。那么,什么叫不惑?当然是各种学术之间的矛盾异同嘛!是不是?你想想,就以孔子教授的课本之一《诗经》来说,你肯定对《诗经》中的一些篇章没有不同理解吗?不可能的是不是?因为孔子的学生也是来自四面八方的青年才俊,他们本身就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请孔子回答,而学生也会拿出不同的说法请孔子分析异同,孔子肯定会做到“不惑”的,也就是把问题的矛盾异同,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既不贬低别人,也不夸大自己的作用。孔子一向强调“中庸”,那么不惑就是孔子具体的“中庸”了。

所以,孔子“四十不惑”是说自己学术的通融和做人的原则信念,已经非常明白了。如果一个人能够“不惑”,挺好的。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相信很多人,特别是男人对“四十不惑”这个词充满着感慨,很容易就洋洋洒洒谈一番自己的感受。香港电影有《男人四十》,也有《女人四十》,都很好看。的确,“不惑”二字已经成为了四十岁的代称,不仅今天的人容易感慨,古代的人也一样感慨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句“四十不惑”究竟指的什么意思?孔子为什么要这么说?有没有什么“本意”或“具体所指”呢?

不妨来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一:这句话是孔子说自己,是“吾”开头,而不是“人”开头。那么问题来了,“四十不惑”是专指作为圣人、先师的孔子本人呢?还是指每一个人?换言之,我们普通人有没有资格说“四十不惑”?

回答:宋代的邢昺对此作了回答:“此章明夫子隐圣同凡,所以劝人也”。意思是说,这里的确是孔子的自况,是孔子在谈论自己的成长历程。孔子是圣人,凡人理应向他看齐,才能谈得上“四十不惑”。

这句话,孔子既是谦虚的,因为他说明了自己的“德性”是一步步达到的,不是天赋的(如耶稣),也不是靠武力(如皇帝)、金钱(如今天 的资产者们)堆出来的;孔子又是自豪的,因为他用自身的实践,证明了这条修为之路的可行。

问题二:是不是任何人到了四十岁,都能不惑?

从《论语》原文看,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四十不惑”了。至少要先满足“十五而志于学”和“三十而立”两个条件。如果一个人从来就没有“学”过,那么就是活到耄耋之年,也达不到“不惑”。

换言之,不惑,最起码指的是“儒家知识与道德”的不惑,而不是不学无术,到了四十多岁就自以为有些阅历了,就可以当大叔了,教训人了,指挥儿女了。

只有在我们这个时代,才会出现一个人或是因为有钱,或是因为做官,或是因为年纪大,就可以充当人生导师的现象。

而即使是孔子,从十五岁有志于学,也才敢到了四十岁才小心翼翼的说一句“不惑”。




人们常说男人“四十不惑”,主要是指男人经历了社会的磨练,有了家庭和孩子了,就不应该有疑惑之事,因为你支撑的是一个家庭。

出自《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40岁时所达到的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能把四十不惑说透彻的非作家三盅莫属,最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他说:所谓不惑,追求过,放弃过;奋进过,颓废过;勇敢过,退缩过;肤浅过,深刻过;天真过,世故过;普通过,二逼过。一切知觉终将在重复中变得麻木。快乐最大的天敌是重复,重播快乐,导致索然无味。同样,痛苦的N次方可以降低痛感。人生体验会随年龄增长而渐弱,所以沉淀的无非就是诸如此类静的感悟。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一系列的话,是孔子很自谦地表达自已在学习、理解和运用周礼的过程。

译成现代语言就是:"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成为知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逾越法度"。

其中

"三十而立",是说,在前面阶段的学习和充实自已的修养后,|| 确立了自己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 ||"。

"四十而不惑",是说用自己的原则,在经历许多人和事后,|| 对自己确立的原则不疑惑 ||,而不是说对什么都不疑惑。

总之,这一段话,是孔子自述自己的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4-07-25

标签:不惑   论语   耳顺   从心所欲   孔子   异同   天命   圣人   原文   困惑   原则   学术   过程   人生   财经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