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有何魅力,为何他的陵墓至今还保存较好,战争年代也未破坏?

很少有不被盗的墓,可能宋仁宋作政太好,没有敌人,不知什么情况,墓不被盗,就是安逸。




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赵祯的陵寝,位于今巩义城区南部,也是北宋保护最为完好的帝陵之一。高耸的鹊台左右对称,组成了进入皇陵宫城的第一道门鹊门,高大的建筑也彰显着着皇家陵墓的威严。

我们先来了解下北宋皇陵

北宋皇陵是我国地面遗存最完整、现存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群之一。除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兵掳走惨死漠北外,北宋其余七个皇帝都葬在河南巩义北宋皇陵。加上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陵墓-永安陵,这就是我们俗称的“七帝八陵”。

据史料记载,“宋陵皇堂下深五十七尺,高三十九尺,陵台三层,正方,下层每面长九十”;地宫最深的可能是永熙陵,“皇堂深百尺,方广八十尺,陵台方二百五十尺。”宋四尺大约合现代的一米,永熙陵地宫就是32米深,而永安陵(赵匡胤父亲)近14.25米。

北宋靖康之变后,金兵占领中原,便对北宋皇陵展开了疯狂的抢劫。一时间,北宋皇陵区内乌烟瘴气,在疯狂的盗掘中,哲宗皇帝的尸骨甚至被抛到了陵外无人过问。后南宋三京淮北宣谕使方庭硕奉旨到巩县谒陵,他亲眼看到往昔威严肃穆的皇陵禁地,如今是乱草丛中野兽出没,狐鸣狼叫甚是凄凉。他沉痛地写道:“永昌陵(宋太祖)以下皆惊犯,泰陵(宋哲宗)至暴露,庭硕解衣覆之。”宋高宗赵构听说后愤懑至极,不觉凄然泪下,但是皇陵在金国占领区,他又无可奈何。另据,金兵占领中原后,因为慑于宋仁宗仁义之主的威名,并没有对永昭陵下手。在南宋的史料上,也很明白的写出了“唯昭陵如故”。

在这里,我们可以得知金兵对宋陵进行了毁灭性的盗掘,除宋太祖永昌陵和宋仁宗永昭陵以外,各个皇陵都受到了破坏,其中永泰陵破坏的最严重。

宋仁宗有何魅力呢?

因为宋仁宗让所有的百姓都很爱戴,而且就连他的对手都很佩服他。说起宋仁宗,大家应该都知道,宋仁宗是宋朝的第4位君主,宋仁宗在他这一辈子里面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干过什么特别了不起的事情,但是在他统治的年间,百姓非常的快乐,挺安居乐业的,也算是达到了宋朝的一个盛世年间了吧。宋仁宗去世的时候,听说老百姓都哭得不能自已。

宋仁宗应该算是在宋朝的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了。在他在位的这几年间,百姓安居乐业,经济比较繁荣,而且整个朝代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来在送人中出去的时候,不管是街头的乞丐还是小孩子,还有一些普通的老百姓都哭得不能自已,都自发的去皇宫那里亲自送送别宋仁宗。可想而知,宋仁宗是多么的受百姓爱戴了,而且这些百姓在送他的同时,还为他披麻戴孝烧一些纸钱。披麻戴孝在古代算是比较重的丧葬礼节了,老百姓这样地对待宋仁宗,说明他在位期间真的是对百姓很好,能够做到真正的执政为民。

听说在宋仁宗去世的时候,整个城的上空都被烟雾所缭绕着。所以我们可以由此看出来,老百姓心目中的宋仁宗是一位多么可亲可敬的君主,在他们的心目中宋仁宗真的地位很高了。而且就连旁边辽国的郡主听到孙文宗去世的这一消息时,也是非常的难过,甚至还掉下了眼泪,亲自在自己这边为宋仁宗建了一座衣冠冢,可能是想要表达自己对宋仁宗的哀悼吧。

正是因为宋仁宗的人格魅力折服了很多人,所以连他的敌人都非常的尊敬他,没有人敢动他的坟墓。

结语

其实,老百姓的要求真的并不高,统治者只要不折腾,给老百姓一点自由生产的时间,像文帝这样,国家就一定能变得非常富有强大。可惜历史上像宋仁宗这样的皇帝并不多,因此老百姓常常都处在灾难深重之中……




宋陵坐落于河南省巩义市,占地面积多达15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最著名的帝王陵寝之一,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北宋第四任皇帝赵祯的陵寝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由帝陵、后陵和下宫三个部分组成,堪称研究北宋历史的珍贵遗产。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北宋,走近北宋历史上除宋太祖和宋太宗以外最出名的皇帝宋仁宗。

赵祯(1010年5月——1063年4月),本名是赵受益,后被赐名为赵祯,宋真宗的第六个皇子。他在位长达四十二年,是两宋时期执政最长的一位帝王。

北宋不同于其它朝代,更换年号比较频繁,也比较随意。仁宗皇帝赵祯就前后使用过多达九个年号,分别是天圣、明道、景佑、宝元、康定、庆历、皇佑、至和和嘉祐,成为中国历史上使用年号最多的皇帝。

1022年,在位不足六年的宋真宗就驾崩了,年仅十二岁的太子赵祯继位,由皇太后刘娥进行辅政。期间,赵祯虽为皇帝却没有实权,国家大政都由太后把持,直到她过世。

终于亲政后,赵祯着力起用了一大批的文臣,增强了北宋的国力,被认为是合格的守城之主。不过,虽然内政方面尚可,但仁宗却显得非常优柔寡断,对于宋朝的许多弊病不是看不见,而是看见了不知道如何改正,尤其是“守内虚外”“冗官冗员”的问题。

庆历三年时,范仲淹、富弼等人上陈了《答手诏条陈十事疏》,获得了仁宗的同意,开始进行一系列破旧除弊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但是,由于改革的步伐太大,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加之赵祯缺乏足够的魄力,终于导致改革变法的失败。

不过,宋仁宗最大的问题还是集中在了对外政策方面。

“澶渊之盟”后,虽然宋、辽之间维持了长期的和平局面,但最大隐患“幽云十六州”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在继续防范辽国的同时,西北地区的党项族趁机崛起,成为了北宋新的边境危机。

宋真宗时期,党项人将自己的都城由西平迁到了怀远并更名为兴州(今宁夏银川)。当时,西夏政权表面上还继续臣服于宋辽两国,但却已经成为了足以抗衡宋、辽的一股力量。

德明病故后,其子元昊继位,他对于军力不强的北宋更加不服,表现得蠢蠢欲动。对此,仁宗竟然一再妥协退让,变相地纵容了元昊的扩张之举。

1038年帝,元昊索性彻底与北宋翻脸,拒绝使用北宋政权赐给党项人的国姓“赵”,正式更名为拓跋元昊。而且,他还宣布建立大夏国,筑坛受封为大夏皇帝,公开与宋辽两国平起平坐。

对此,赵祯居然又一次忍了,除了派出使臣进行口头警告外,竟没有出兵攻打。反倒是,元昊发现北宋软弱可欺,先行出兵进犯宋境。据《宋史》记载:

是岁赵元昊以河西叛,改姓元氏,朝廷恶之。

这下,宋仁宗不必犹豫是否出兵了,因为人家元昊的西夏大军都已经打进来了。宋军无奈,只得和西夏交战,通过三川口之役、好水川之役和定川寨之役才勉强顶住了西夏的攻势。

几年下来,宋夏战争中北宋并没有占到便宜,只是凭借雄厚的国力才迫使元昊求和。说到底,西夏底子薄,玩不起消耗战,但从内心深处却并没有真正臣服。

1044年,赵祯同意了西夏的求和,双方签订“庆历和议”,主要内容如下:

一、元昊向宋称臣。

二、宋每年赏西夏岁币。

二、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

四、宋、夏重开边贸。

由于元昊奸淫自己的儿媳妇,导致儿子宁令哥持刀行刺,将他的鼻子削去后亡故。经过这场内乱,西夏国力受损严重,元昊的小儿子谅祚即位成为夏国主,这才逐渐结束了宋夏双方的紧张局势。

1063年,也就是嘉祐八年,赵祯在东京城福宁殿内驾崩,庙号仁宗。

宋仁宗赵祯在位期间,素来以“宽仁”著称。不过,他的“宽仁”有点儿泛滥,对内对外都是如此,难怪有人评价他“凡事都不会,只会做官家”。

总结一下,宋仁宗赵祯的一生略显平庸,虽然没有太大错误,可也没有太大功绩,错失了最后“中兴大宋”的机会。甚至于,他连个儿子都没有,只得由养子赵曙即皇位,是为宋英宗。

欢迎点击关注@文史不假,我们一起学习历史。




这个问题,文史十八拍来回答。

说宋仁宗有魅力,这个没争议;说其陵墓保存较好,在战争年代也未被破坏,则就不准确了。事实上,他的陵墓还被重点地盗掘过。

北宋七帝八陵中,历史上共遭到过三次大规模的盗掘:第一次,是金国粘罕所带领的金兵的盗掘洗劫,在这次盗掘中,宋仁宗的永昭陵得以保存,赵匡胤的永昌陵也遭到了部分破坏;第二次,是北齐“伪皇帝”刘豫的盗掘,其盗掘的重点便是宋仁宗的永昭陵,赵匡胤的永昌陵在当时也遭到了不小的破坏;第三个时期,就是宋末元初盗墓贼的盗掘,这一次,赵匡胤的永昌陵遭到洗劫。

在下文中,我将具体进行细说。

1.一箭选址,宋太祖赵匡胤葬身之地选择太草率?

(宋太祖赵匡胤一箭选址,当初就没好好考虑考虑被盗的问题?)

北宋的七帝八陵,被盗得连后世的文物专家和盗墓贼都没有兴趣光顾,悲惨程度可谓史无前例。这么悲惨,肯定与其选址有关。我们看到这个问题的第一个疑问或许就是:北宋的皇帝为什么要把坟墓全部建在巩义境内的嵩山以北、洛河之南130平方公里的黄土岭上呢?就没考虑过这个地方不好防盗?

大凡帝王陵墓,都是对盗墓有所戒备的,春秋时期楚王墓的飞沙走石、曹操的七十二疑冢,都曾经让盗墓贼徒唤奈何。从中也可见他们的防备之心。但北宋皇陵,显然可没那么讲究。熟悉宋史的人都知道赵匡胤自选陵墓的一个传说:赵匡胤非常想迁都洛阳,但被弟弟赵光义和群臣阻拦,心中非常悲苦。他从洛阳回开封经过巩义,祭奠埋在这里的父亲时,更是悲从中来。于是,他登上阙台,面向西方,要来弯弓,对臣下说:“我生不能居西京,死当葬此地。”言罢弯弓搭箭,箭向西北飞驰而去,箭落地就是今天的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

(北宋皇帝陵墓分布图。能不能从中看出风水讲究?)

与这个传说相伴的是,许多宫廷的阴阳术士也找出了不少葬在此处的理由,把巩义说成是天下第一风水宝地。而与一般历代帝王陵的选址不同的是,北宋皇陵的风水理念比较反常奇特。《永定陵修奉采石记》概括了其选址的风水依据。大致意思是说,巩县这个地方,是风雨所会,阴阳所合,天地的中心位置,从来都是帝王所居之地,嵩山峻极峰正是天和地的中心柱。在宋陵地宫的顶部,绘制的就是这样的星象图。

(风水再好,也不能忽略人的因素,这个“人”,是活的人类,不是石像。)

更重要的是,巩义也符合北宋王室的建陵要求。宋代流行“五音利姓说”,赵姓属于角音,对应五行中的木,木生东方,阳气在东(开封),赵家皇帝必须在西方安葬,且陵地需要东高西下,所谓“东高西下为角地……南高北下为之征地,角姓亦可居之。”巩义东南多山,西有洛河北流,注入黄河。按堪舆学说法,南山北水,山高水来就是富贵不断,巩义实乃赵宋不可多得的皇家坟地。

但风水再好,讲究再多,唯一的缺陷就是忽略了对陵墓影响最大的因素——人。赵家永世万代还好,一旦改朝换代,只讲风水不讲防备的宋陵,也就很容易给你挖个乱七八糟了。

如此,宋太祖赵匡胤的一箭选址,是不是有点太草率了?

2.第一次盗陵:金兵将宋仁宗的永昭陵地面建筑毁坏大半,陵墓未盗

(当年金兵盗陵时,地面上还有这样的建筑存在。)

这草率的一箭选址,很快就见到了恶果。这便是金兵的大肆盗掘。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11月15日,金兵统帅粘罕率军自孟津渡过黄河。17日,抢掠、焚烧了会圣宫,永安、巩县守军闻风投降。27日,金兵帅府进驻永安县城,粘罕就带领将士查看永安诸陵。他们看到上宫建筑金碧辉煌,下宫祭器耀眼夺目,便产生了抢掠的念头。但粘罕却假惺惺地禁止驻军抢掠陵庙器物,还置备大礼派人吊祭永定陵和永昭陵,以掩人耳目。

同年闰11月25日,金兵攻陷东京,北宋灭亡。胜局已定,金兵就开始了对诸陵的抢劫。他们首先哄抢下宫、献殿及各禅院的金银玉器、古玩字画、衣服什物等;继而又开始大规模地挖掘坟墓。他们对小墓采用揭顶的方法,对大墓则从陵台侧坡挖洞,撬开墓顶券石,绑绳而下。每座墓地都多次遭受到洗劫,陵区内一片狼藉。

(从原来的宋朝疆域图中,我们可以推测到宋金对峙形势的变化和金兵之所敢盗陵的优势所在。)

南宋统治者听说后,便派三京淮北宣谕使方庭硕到巩县拜谒陵墓。他回禀宋高宗赵构时提到,除了宋太祖的永昌陵之外,其他皇陵都遭到了惊扰侵犯,宋哲宗的尸骨暴露在外,他实在不忍心,就解下自己的衣服盖在了尸骨上面。另一位郑刚则在他写的《西行道里记》中描述了宋仁宗的永昭陵的情况,说其地面上的建筑基本损毁大半,皇后的陵寝已被火焚,只不过皇帝的陵墓还没被盗掘,“惟昭陵如故”。

3.宋仁宗的魅力,或征服了金国将士的心,因而“惟昭陵如故”

(学习皇帝好榜样,“仁宗之仁也,三代而下,一人而已”。)

“惟昭陵如故”,这五个字是值得玩味的。除了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永昌陵和宋仁宗的永昭陵外,其余的都被破坏了。开过皇帝的不说了,那是雄才大略式的人物,对于一个不太著名的皇帝宋仁宗,金兵为何如此客气?这恐怕跟宋仁宗的个人魅力不无关系。

说起来,在历史上,宋仁宗没有秦皇汉武的丰功伟业,也没有唐宗宋祖的雄才大略,也缺乏乾隆下江南那样的戏剧性经历,可说是在历史上存在感极低的一位皇帝了。但他的个人魅力在哪里呢?

有一点就可以看到,宋仁宗朝的人才之盛,历史上没有一个时代可以比肩。苏轼就说过:“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揽天下豪杰,不可胜数。既自以为肱骨心膂,敬用其言,以致太平,而其任重道远者,又留以为三世子孙百年之用,至于今赖之。”明代李贽也曾感叹说,仁宗一朝,“钜公辈出,尤千载一时也”。

(仁宗皇帝培养的人才,像这石人一样,可以排上一大排。)

宋仁宗赵祯庙号“仁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庙号为“仁宗”的皇帝,朱熹的老师就认为:“仁宗之仁也,三代而下,一人而已。笑言承恩,咳唾为泽,熏酣沉浸四十余年,所以维民者尽矣。”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将其列为可与汉文帝、唐太宗比肩的最值得后世君主效仿的圣君。也可见后世对其的景仰。

1063年,宋仁宗去世时,当时才七岁的邵伯温与父亲一起居住在洛阳。多年以后,他仍记得宋仁宗去世的消息传到洛阳时的情形,“城内军民以致妇人、孺子,朝夕东向号哭。纸烟蔽空,天日无光”。他还在他的《邵氏闻见后录》中说:仁宗驾崩后,宋朝派使者到契丹发讣告,燕境民众聚集在一起痛哭。辽国皇帝耶律洪基拉着使者的手,放声痛哭说:“我有四十二年已经没有打过仗了。”后来,辽国还葬仁宗皇帝所赐的御衣,严肃对待的程度好像对待其祖宗陵墓一样。

这情形,在金国恐怕也是如此吧。粘罕拿着重礼吊祭宋陵,即便有点假惺惺,但永昭陵还是其祭拜的两座陵墓之一,其中并不能排除其对宋仁宗的敬重。不然,也不会“惟昭陵如故”了。

4.第二次盗陵:“儿皇帝”刘豫将宋仁宗的永昭陵当做重点盗掘目标

(宋陵中断头的石像。“儿皇帝”刘豫对宋陵的破坏,可要比这石像的断头更厉害。)

金人夺得地盘过多,加上反金势力异常强大起来,为了稳固统治,1130年,就扶植了投降的宋朝官员刘豫为大齐皇帝,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儿皇帝”。两年后,刘豫将其首都迁到了开封。

刘豫少年时就是个惯偷,常为乡人所不耻。他在开封做起“儿皇帝”后,在绍兴二年的一天,西京奉先指挥兵士的李英拿着从宋陵内盗窃来的玉注碗,在开封拍卖,被刘豫的部下抓获了。刘豫见这件东西很漂亮,知道并非民间物品,就问哪里来的。知道是从北宋皇陵挖来的以后,又问了问金兵盗陵的情况,就决定自己也干上一票。

(老照片中的宋陵,经过“儿皇帝”等一干人的盗掘,所剩似乎只有一堆黄土了。)

刘豫这货儿,为了盗掘陵墓,还专门设立了官职,叫淘沙官,任命谷俊为淬京淘沙官,负责盗掘汴京附近的坟墓;刘从善为河南淘沙官,负责盗掘洛阳、巩县一带的山陵与坟墓。

刘从善就带着一群士兵,直奔洛阳与巩义,同时与永安县伪守窦玖勾结起来,专门挖掘金兵没有盗过的墓,对已盗过的也要再次挖掘。抢劫之后,为了消灭罪证,还放了一把火,将陵墓上的建筑及园林尽行烧毁掉。

在这次盗陵中,他们盗掘的重点就是宋仁宗的永昭陵,但赵匡胤的永昌陵在当时也遭到了不小的破坏。

4.第三次盗陵:盗墓贼挖了赵匡胤的墓,被毒液灼伤

(镇墓兽镇不住盗墓贼们疯狂的盗墓。)

“儿皇帝”刘豫都带头盗陵,这直接带动了当时的风气。由于宋陵当时无专人管理,民间盗掘相继在宋末元初兴盛起来。

据《宋人轶事汇编》记载,那时河南洛阳有一伙盗墓贼,其首领叫朱某。朱某经过调查得知,刘豫盗掘永昭陵时,无意间破坏了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但并没有打开赵匡胤的棺椁。因而他就带人直接去盗掘了永昌陵。

(麦田里隐现的狮子头,仿佛在讲述宋陵的悲伤被盗往事。)

打开赵匡胤的棺椁,发现里面完好无损。搬运完里面的宝物后,见赵匡胤腰里束着一个玉带,就想取下来。但因赵匡胤尸体太重,取玉带很困难,朱某就用绳子绑着赵匡胤的肩膀,然后就与其面对面,再将绳子另一端接环套在自己的脖子上,用力抬头将尸体撑起来,以便解下玉带。但没想到的是,这腐坏的尸体由于受到挤压而从口中喷出了黑水,结果喷了朱某一脸,洗也洗不掉。

(希望现代人能像这些石人一样,常年不离不弃地守护好宋陵,防止朱漆脸们的黑手。)

这把朱某吓得不轻,以为是防盗的毒液,谁知过了几天没把自己毒死,这才放下心来。不过这黑液始终洗不掉,粘在脸上始终是一块黑,朱某也因此得了朱漆脸的绰号。

后来,这货盗贼被官府捉去杀了头,但盗墓之风并没有因此而收敛,反而更加猖狂。此后,元兵也曾进行过盗掘;清末和民初,文物古董商勾结帝国主义分子也进行了掠夺。著名的包公墓,就是在1931年被巩义的贺某给挖掘的。

可惜一代王朝的帝王们,死无安身之地。活着的时候很有尊严,死罢以后万事空,这也告诉我们,再好的风水,也不一定可靠。




谁告诉你宋仁宗墓没被破坏?那个老师教你的?金代把北宋“七帝八陵”到宗室亲王、到随葬墓都挖的干干净净,另外南宋和金和议中间,又二次葬,然后到元代又被挖掘,不要讲北宋皇陵,就是南宋皇陵也被元代统治者挖的干干净净!真不知道你这宋仁宗墓保存完好的理论从那里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陵墓   真宗   永昌   儿皇帝   永安   洛阳   皇陵   太祖   西夏   宋朝   北宋   帝王   风水   老百姓   皇帝   年代   战争   魅力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