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如傅作义南下加入淮海战役,那么淮海战役会发生变化吗?

先看背景,当时辽沈战役打完,还在收尾中,中央就决定尽快发动淮海战役,目的就是一鼓作气,不给国民党喘息机会,让蒋介石措手不及。所以迅速拿下了济南,正式开启了淮海战役。

所以在这之后,傅作义才有可能加入战役,而这个时候,国民党执行津浦线徐蚌段的战略部署,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蒋介石让傅作义南下。

傅作义呢一边加固防御工事准备守,一边在塘沽港口准备船要打,一边在西线部署兵力准备跑。

所以东野提前入关给傅作义围住了。

如果傅作义当时果断南下,首先他非蒋介石嫡系当炮灰是少不了的,而补给宁可给黄百韬也不会给他,蒋介石还怕他独立山头也不会分给他关键地方。这种情况下对战局不会有太大影响。

要说傅作义有几十万部队,而且比较能打,那他南下,东野势必也要南下,跟华野中野一起打淮海战役,这样平津可能都提前解放了。

别说打了,他要南下恐怕都没有吃的,而且他的部队里中央军更多,如果南下这帮人就直接脱离傅作义听蒋介石的了。

解放军有民众支持,目标清晰,目的明确,紧密合作,而国民党内部派系争斗,腐败坍塌,底下将士人心惶惶,这样的大势所趋下,傅作义不会南下,南下了也不会有所作为。




请注意,很多人都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就是大家误以为三大战役是在三个不同的时间节点发生的。

受当年同名电影的影响,《大决战》三部曲是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三部作品先后排列播放,加之相关书籍也是如此排序,很多人就认为当年的解放战争是先打完了辽沈战役,解放了全东北,然再打的淮海战役,控制了山东以南、淮河以北区域。最后才打了平津战役,解放了京津至河北区地带。

但实际上,当年的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节点爆发的,也就是说,根本就不存在淮海战役期间傅作义能否率军南下的话题,因为此时的他已经被东北野战军给牵制住了。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开始,11月23日,东北四野的百万大军开始绕蒙古向关内秘密开进,尽管此时距离淮海战役已经过去了17天,但在当时的淮海战场,至少对于当时的国民党而言,局面还并没有朝完全不利的方向发展。

因为在这个时段,黄百韬的10万兵团虽然在碾庄已经全军覆没,但前去增援的国民党多个兵团已经提前逃跑,甚至距离碾庄最近的黄维第12兵团也没有被包围。在军力对比上,国民党仍然保持着70万对55万的优势(碾庄战役由于黄百韬的死命抵抗,我军也付出了死伤近5万人的代价)。

尽管11月25日,我军终于将黄维兵团包围,但由于封锁线没有完全封死,两天后的黄维兵团甚至有十足的底气向尚未合紧的缺口发起突围行动。只是让黄维没想到的是,该兵团的110师师长廖运周竟然是一个潜伏22年的王牌卧底,由于他将突围计划全盘托出并率领全师起义,黄维最后一次突出重围的生机也彻底宣告破灭。至11月27日,第12兵团彻底被我军围死。也是到了这个阶段,淮海战役胜利的天平开始逐步向我方倾斜。

那此时的傅作义还有反应和增援的机会吗?答案是已经没了!因为两天之后,也就是11月29日,第四野战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杀进张家口,在自家地盘遭遇攻击的背景下,傅作义哪还有精力派兵南下去增援?

12月4号,杜聿明兵团的30万人马在陈官庄被包围,国民党在淮海战役中已经彻底陷入绝境,但手握重兵的傅作义此时对淮海战场也是无可奈何,因为四天之后,他手中的最大一张王牌——国民党35军也在新保安被包围。接下来大半个月的时间,他一直在忙着如何让35军突出重围,哪还有闲心去研究陈官庄的杜聿明?

很多人质疑傅作义为何不在淮海战役期间去增援淮海战场?主要是他们没有搞清楚两场战役并不是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发生,而是几乎在同一时间节点爆发,傅作义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区域。或者说的更直白一点,你能想到的问题,当年的那些战略家难道想不到?正因为不想让傅作义去插手淮海战场的事,第四野战军才出动了上百万大军过来伺候他!




这个问题在当时,确实是延安统帅部反复研究的一件事,如何牵制傅作义部滞留在华北,不让它南下加入淮海作战,这在当时,很重要,直接牵涉到淮海战役这锅夹生饭能不能吃下去的大问题。

当时,淮海战场,国民党军70万,人民解放军60万,形势就非常紧张,加上国民党军装备优势,这场战役如何取胜?双方都在策划。

如果让傅作义部的几十万人加入淮海战场,退后一步,就算傅作义的部队不动,驻当时北平,天津的国民党军也有近20万人,就把这20万人调往淮海战场,国民党军的总兵力将有近百万人,这仗打起来,人民解放军就会困难重重。

蒋介石曾多次催促傅作义率军南下,并许他东南军政长官的头衔,在这关键时刻,还好傅作义将军深明大义,最后毅然站到了人民的一边,不但没有率军南下,反而将北平完整地交还到人民的手里,傅作义将军的举动,对人民解放军全歼淮海战场上的国民党军,取得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从某种意义上来,也是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如果傅作义率部南下,那么淮海战役的局面会有一个十分复杂的局面,毕竟傅作义麾下的60万军队战斗力并不弱,而且傅作义本人的指挥能力也在刘峙之上,个人威望并不在白崇禧之下,由傅作义统一指挥华东、华北两个剿总总共140万大军也是国军的一个选择,虽然说常校长肯定还会进行一系列微操,但是从过往的历史来看,常校长对于傅作义手下的微操并不多。缺乏了常校长的微操,解放军的作战难度要大了很多。

傅作义的指挥能力远在刘峙、杜聿明之上,傅作义的确是以守城闻名,但是傅作义对于机动作战并不陌生,并且更为擅长,他守涿州就是一个长途奔袭,袭占了涿州,这才有守涿州。

但是,傅作义本身并不是常校长的嫡系,如果率军南下,也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根据地~绥远,放弃了自己的根据地以后,就算有几十万大军,也只是无根之木,当年东北军丢失东北以后,在关内无论是人员、财务、装备的补充均是难题,这个道理傅作义一样清楚。后来,常校长为了让傅作义南下,曾经决定让傅作义出任东南军政长官,但是傅作义依旧拒绝南下,就是出于不愿意放弃自己地盘的考虑,毕竟没有了自己的地盘,什么就要听别人的了。张学良的例子就在眼前。


傅作义还是一个旧军阀,对于自己的地盘极为看重,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根据地。而且由于长期在北方对于南方的作战环境并不熟悉,同时傅作义手下的骑兵比较强大,到了南方多山,环境湿热的情况下,骑兵部队使用受到的限制就很大了。

就算是傅作义真的放弃了华北率军南下,这样历史上的淮海战役中的确仅凭原来的华野、中野也就肯定无法达成原定的消灭刘峙集团的任务,毕竟这个时候双方的兵力已经从60万对80万变成了60万对140万,尽管中原军区和华东军区还有部分地方部队也可以投入战场,但是双方的实力对比的确是向国军方面倾斜,同时傅作义用兵远在刘峙、杜聿明之上,战场指挥更为灵活。

傅作义的部队以河北、山西人为主,咋一到南方,第一道关不是打仗,而且水土,刘邓大军在挺进大别山之初,就因为水土不服而使战斗力锐减,傅作义的部队也是一样,首先是水土不服的问题。

傅作义如果南撤,后边的四野一路跟进,国军很难保证计划中的兵力优势,但是无论是傅作义集团还是四野,由于首先进行了一场千里拉练,真的到达战场,首先得进行一些休整,恢复体力无法马上投入战场。

不过,傅作义南下,也就意味着国军方面放弃了整个华北,华北军区两个兵团的十几万大军同时也被解放了出来,更为可怕的是,东北野战军的百万大军一定也会同时跟进,而等到华北两个兵团和东北野战军投入战场,国军原来在军队数量上的优势顷刻逆转过来,同时几大解放区连成一片,解放区的经济实力有了更大的提升,本身三大战役期间,国军的经济支柱就已经崩溃,光有数量占优势的军队也就是没有什么用了,三大战役解放军的胜利远不止战场上的胜利,更大程度上是解放区经济上的胜利。

图片来自网络。




会,傅作义有丢了军权的危险,蒋介石扣了他,他就成了第二个张学良,他的军队也保不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淮海战役   平津   涿州   辽沈   人民解放军   华北   野战军   作战   国军   兵团   蒋介石   国民党   战役   战场   部队   发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