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日军什么时候就已经感到无法战胜中国了?

应该是美日在太平洋战争的中途岛大海战后,日本海军遭到重创,日本海空军失去了优势,日本取得战争胜利的希望开始变得十分渺茫……这个时候,日本人开始感觉到可能最终将会放弃所有占领的它国领土领海了,包括侵吞的中国领土。尤其是广岛、长崎被美国的原子弹摧毁,关东军被苏军彻底消灭之后,日军就彻底绝望了……




1940年9月28日,裕仁天皇召见了参谋总长杉山元,厉声责问道:“当初你说3个月解决中国事变,现在过去3年多了,现在你告诉我要怎么解决?!”杉山元却顾左右言他,裕仁气得直接退席,让内大臣木户孝允继续提问,答案却让裕仁失望透顶!

木户问:“有几成把握可以打败重庆政府?”

长衫元:“很难!”

“那就撤兵吧,不然投入的财政和物资越来越多,我们会吃不消的?”

长衫元依旧是两个字:“很难!”

因为如果突然撤兵,那么外界就会认为日本战败了,况且在前线作战的将士们已经“杀”疯了,你让他们撤兵他们也不会愿意。

裕仁听到这个答案时,气得暴跳如雷!

在这次会见之前,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让曾经嚣张扬言“三个月内解决中国”的衫山元犯怂,发现他们根本无法战胜中国的?

就在一个月前的8月20日,为了掩护阳泉以西正太铁路破袭作战,八路军第129师385旅旅长陈锡联、政治部主任卢仁灿率768团和14团,在消灭附近西峪村日军矿警队后,占领了狮脑山,与日军展开了一场历时6天6夜的鏖战。

此后,八路军又先后出动105个团20余万人,作战达2174次,歼灭日、伪军5万多人,也就是著名的“百团大战”。

这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以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百团大战”重重打击了日军的反动气焰,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日本内阁和军部慌了!

这还只是一个华北,如果全中国都组织如此大规模的战役,他们根本就抵挡不住。“百团大战”让日本人知道要想靠武力解决中国事变已无可能,即使侥幸获胜,他们也得不到什么好处!

那么当初日本人是哪来的自信,认为“三个月内就能解决中国”的?

事情要从日本的历史说起。

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有有37.8万平方公里,和我国云南省的面积差不多。如此小的国土面积,土地也不肥沃,70%是山地和丘陵。日本还拥有全世界10%的火山,一年要经历上千次的地震,台风、泥石流、暴雪等自然灾害也不在少数。

别看日本现在很强,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日本受限于自然条件,发展有限。眼看着周遭的中国、越南、朝鲜等国家,土地肥美、资源丰富,日本就眼馋了。

但在过去,中国的实力根本不容其他国家小觑,日本更不敢觊觎。于是,公元661年,唐高宗在位期间,日本转向了中国旁边的朝鲜,可是他们忘了一件事,朝鲜当时可是中国的附属国啊,由此爆发了中日的第一战——白江口之战,中国以压倒性的优势打败了日本。

这一战也奠定了大唐在东亚地区的中心地位,也奠定了此后1000多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时间到了19世纪的60年代,日本迎来了一个叫明治的天皇,废除了幕府制度,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明治维新”让日本迅速地从一个封建国家跻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而此时的中国,政权掌握在一个叫慈禧的女人手上,国家刚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内忧外患,曾经的世界强国,成了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0世纪30年代初,爆发了全球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给日本的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为了摆脱困难,转移国内矛盾,日本加速了以武力侵略中国的步伐。

1931年6月,日本制定了《解决满洲问题方策大纲》,伺机发动战争,关东军相继制造“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为进攻东北寻找借口,不久之后就爆发了“九一八事件”。

国民政府却向张学良下达了对日军的寻衅不予抵抗命令,不过几个月,日军就占领了东三省,成立了“伪满洲国”。

1936年,日军已经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卢沟桥成为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为了截断北平与各地的来往,让华北完全脱离中国中央政府,日本不断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

7月7日,日军诡称演习时一士兵离队失踪,要求进城搜查,被中国驻军严词拒绝,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驻军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七七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全国各族各界人民热烈响应,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高层对于要不要继续向华北增兵的问题,发生了分歧。

以参谋本部第一作战部长石原菀尔为代表的官员反对增兵,他们认为中国刚拿下东北没多久,应该优先发展东北,等到国力积蓄充足后再对关内增兵。

石原莞尔认为,如果无法让中国在短时间内签下不平等条约,那么不仅无法转移国内矛盾,还会让日本的经济和财政雪上加霜。

况且如果大举增兵入关,导致中国内部组成抗日同盟,别说拿下关内,可能连东北也保不住了。即使侥幸拿下了关内,中国这么大的国土,统治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而以陆军大臣杉山元、东关军宪兵司令东条英机为代表的主战派,却认为既然开战了,那就要一鼓作气,即使没办法吞并中国,也要逼国民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拿到赔偿款,否则仗不是白打了吗?

当时的日本天皇裕仁犹豫不决,如果大举入关,引来苏联的介入,到时候会非常麻烦。但如果现在撤兵,除了不被国民政府承认的“伪满洲国”,日本并没有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

于是,他问杉山元:“如果增兵的话,需要几个月?”

杉山元说:“只要三个月,就能解决中国问题。届时,苏联压根还没反应过来。”

杉山元之所以这么自信, 是因为当初侵占东北时,国军的消极抵抗让他们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信心。如果中国人的精神面貌都像那些不抵抗的国军,三个月解决中国哪是什么难事?

裕仁天皇心动了,他决定再搏一搏。

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战争一开始就失控了!

因为中国还有另一支由人民组成的军队,胆敢用血肉之躯去抵御日军的尖刀洋枪。

在被中国抗日组织夺得了数次胜利后,日军也是有点慌了,他们原本就是跨海行军,不可能举全国之力来对抗中国,但中国却有可能举全国之力来对抗他们,到时候,日军必定要被拖垮。

为了逼迫南京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日军决定“擒贼先擒王”,发起淞沪会战。但日军期待的“不抵抗”并没有出现,在这次会战中,国军表现了军人该有的气概,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淞沪会战”,虽然中国战败了,但国军也以60%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的代价,彻底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妄语!

紧接着,日军又决定从武汉进行突破,发起武汉会战,在武汉成立傀儡政府。虽然日军最终攻占了武汉,但是伤亡人数超过了25万,他们期盼的“国民政府屈服或投降”的情况并没有出现,而日军的军力和财力也用到了极限了,政府几乎快破产了。

但日本却仍不死心,特别是在1939年9月欧战爆发后,日本军部和内阁一致认为,美国、苏联和英国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了欧洲,再努一把力是有机会解决“中国事变”的。

于是,他们在南京重新组建了“中国派遣军”,企图在军事上给重庆政府致命一击。

1940年6月,日本在重庆的上空狂轰乱炸,企图用“无差别对待”来打击中国抗日军民的气势。

但令日军没想到的是,顽强的中国军民都坚持下来了!

9月,东京内阁连忙召集军部开会,也就有开头天皇裕仁召见杉山元的一幕。

杉山元用两个“很难”把难题丢给了天皇裕仁,裕仁气归气,但还是得做出决策。

最终,经过内阁和军部讨论,决定对华战略更改为“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打击为辅”,着重扶持汪精卫的伪政府,同时压缩驻扎在关内的日军兵力。

此举可以看出日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否则也不会把汪精卫这号人物当回事。

同时,为了能从中国脱身,日军把矛头对准了东南亚,为切断中国的进口通道,日本侵入法属越南东京地区。

这一举动引起了美国的不满。美国并不愿意看到日本吞并中国,因为这会损害美国在中国的利益。

作为反制,1941年3月,美国宣布无条件对华进行全面援助;1941年7月26日,美国政府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

最后大家也都知道,日本偷袭了珍珠港,空袭美国海军太平洋基地夏威夷港,美国正式对日宣战!直至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很多人都说,日本之所以会投降,是因为美国给广岛和长崎送的两个大礼物,甚至还有很多人说,如果没有最后美国的加入,中国人是不可能打赢日本的,中国不过是跟在美国后面搭上了战胜国的顺风车。

说这种话的人,我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理。美国的加入,只是让日本提前投降,却不能改变日本必然投降的命运!

战争打的并不单单是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民心,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四万万同胞早已经不是清末的“那一盘散沙”,他们的民族精神被唤醒,不惜付出血的代价也要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这就是中国精神!




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日本人确实有点迷茫和失望,因为他们期盼中的“国民政府乞和或者投降”的情况没有出现,而日本的军力和财力却已经用到了极限,政府几乎快破产了。不过大小鬼子仍不死心,尤其是1939年9月欧战爆发后,日本军部和内阁一致认为,美英苏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了欧洲,再努把力还是有机会解决“中国事变”的,于是就在这个月上旬,东京大本营撤销了“华中方面军”建制,以其司令部为基干在南京重新组建了“中国派遣军”。





这就表示日军经过大约11个月的整补后,还是认为有机会有能力在中国战场全面取胜,因为这个“中国派遣军”统一指挥着华北方面军、华中第11军、沪杭第13军和华南之第21军,是二战日军的第一个“总军”级单位。这个总军成立的目的,就是协调和总揽关内战场的作战,企图在军事上给重庆政府以致命一击,迫其“乞和或者投降”,派遣军总司令是西尾寿造大将,而总参谋长是老牌侵略分子板垣征四郎(从陆相的位置上被踢了下来)。


为了打开局面,西尾和板垣就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第11军司令冈村宁次中将召到南京,决定发动一次新的攻势,目标是扫荡薛岳第九战区的野战主力和摧毁长沙,但是板垣同时又提出长沙不能长期占领,因为“如占领长沙,我们就要建立从岳阳到长沙的兵站补给线,但我手里没有富余的兵力来维护这条补给线”。冈村对这样的决定表示质疑,却也拿不出来什么更好的办法,只能遵令执行,于是9月23日第一次长沙会战爆发。




简短截说,这次会战日军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不仅未能冲进长沙城,也未能围歼薛岳的任何一支师以上建制部队,到10月1日左右,日军在损失惨重后不得不全面反转,撤回新墙河以北出发阵地。这一仗是薛岳抗命打出来的,所以脸上很是有光,遂于不久以后的第二次南岳军事会议上,职务中的“代理”俩字被去掉了,正式就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原来是陈诚兼着),而冈村宁次则闹了个灰头土脸。


在湖南方向没有取得什么进展,日本人又连续进行了两次尝试,第一次是以两栖登陆的方式,于1939年11月突然攻击了广西南部,以切断越北至广西的交通线为目的,日本方面称之为“南宁攻略”,而中国方面称为桂南会战。正是在桂南会战期间,爆发了著名的昆仑关战役,杜聿明第5军死磕日军精锐第5师团,最终中日两军在昆仑关一线形成对峙,至少从表面来看,对重庆政府没有形成什么实质性的压力。


(冈村剧照)


第二次是枣宜会战,武汉日寇第11军从1940年5月开始发动,终于在6月间占领了宜昌。这已经是最接近三峡和川东的鄂西重镇,重庆方面紧急成立了陈诚的第六战区应对,最终双方在宜昌以西的山地形成对峙,也就是说,虽然宜昌丢了,但是日军也无力进一步西进,川渝仍然是安全的。在此期间,日本陆海军的航空部队疯狂轰炸重庆,企图用所谓的“无差别轰炸”来打击中国抗日军民的士气,配合其战场上的攻势。


然而这些攻击顽强的中国军民都坚持了下来,到1940年9月,东京内阁和军部不得不开始改变对华策略,出台了三个重要措施,第一是将对华战略更改为:“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打击为辅”,着重扶持汪伪政权。第二是压缩关内日军兵力而加强和充实盘踞东北的关东军,即山海关以南的日军兵力将由85万减少到72万。第三,是将原有中国派遣军所辖的华南方面军,改由东京大本营直辖。




认真解读完这三项措施,就知道在个这个时间点上,日本军部已经认为无法全面战胜中国了,否则不会削减在华兵力、也不会把汪逆真当回事,尤其是华南方面军的改隶,充分说明日本人要向南觊觎法属印支地区,准备实现其“以战养战”的策略了。因为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对日本来说,当时面临着一道无解的难题,陆军省和参谋本部商量来商量去,也拿不出来一个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参谋本部一些军官认为,对于解决“中国事变”只有两个办法,一是打到重庆、延安,二是从中国撤军。可是若想打到重庆和延安,就需要给中国战场增援不低于15个师团的兵力,在实行对苏警戒的前提下,日军显然没有这个能力。而至于从中国撤军,内阁和陆军省又不可能接受,对于喜欢弱肉强食和占便宜成瘾的日本人来说,把吃到嘴里的肉再吐出来,那简直是不可想像的。




既然不能在短时间内用武力取胜,那就得耗下去,耗到重庆政府坚持不下去而求和或者投降,日本政府和军部同时是这么想的。所以这一时期,连续出现了日本和重庆方面秘密接触进行谈判的所谓“桐工作”、日本要求英法关闭滇缅公路和滇越铁路、日军武装进入越南北部等种种情况,标志着日本人从“速胜论”转变为准备长期战争的思路,以日本人的性格,但凡能够在战场上取得决定性的进展,怎么可能跟重庆政府搞什么“和谈”?


包括中国派遣军也发布命令:“以占领区的治安肃政为第一要务”,也就是准备巩固占领区来实现“以战养战”了,而不是再发动大规模的攻势作战,尽管冈村等一批前线将领对此表示强烈不满,也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的。1940年9月28日,裕仁在皇宫召见了新任参谋总长杉山元,这个家伙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正任陆军大臣,也是在他的嘴里说出了“三个月解决中国事变”的狂话,现在,裕仁想问问军部究竟怎么打算的?




裕仁质问杉山元,连守备皇宫的近卫师团都调到中国战场了,为什么还没有个明确的结果?杉山元顾左右而言他,于是裕仁愤而退席,责成内大臣木户继续提问。木户孝允提问:有没有把握打败重庆政府?“傻瓜元”回答:很难,木户再问:既然如此,是不是调整下战线,以适应我国财政和物资情况呢?“傻瓜元”再答:很难,突然撤兵,会让外界认为我们战败了。杉山元的这两个“很难”,其实已经准确诠释了日本军政当局在1940年骑虎难下的状态。


而日军染指法属越南,也引起了美英等国的警惕,就在这一年的冬天,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了“炉边谈话”,第一次向全世界宣告:“中美英三国的命运有密切的关系,美国决心负起民主国家之兵工厂的责任,以大批军需援助中国”,至此,抗日战争乃至于整个二战亚洲战场的重要节点,就要到来了。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二战期间的日本压根儿就没想过要彻底战胜中国。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的斤两,凭它那小身板根本无法短时间内吞下中国,即使吞下了也会被撑死。

你可能会说,日本人不都喊出“三个月灭亡中华”的口号了吗?你怎么会说它们没想过要彻底战胜中国呢?

别着急,下面达文会进行详细的解说。

要想彻底梳理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得站得更高,从二战中各国的战略博弈中才能弄清楚二战时日本制定的战略动机。

想弄明白日本人的战略动机,咱们先得将历史的时间线调整到“918事件”。

“九一八事变”后的列强反应,对日本的战略决策有什么影响?

众所周知,“九一八事件”的策划者并不是日本的高层,而是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这两个关东军的下级军官。

石原和板垣这两个人在得手后,才向关东军总司令汇报,关东军司令部再向东京大本营汇报。当时的日本内阁首相若槻礼次郎在得到此消息后,被吓得差点儿没从座椅上摔下来。

为啥日本内阁大臣会有如此大的反应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举行了巴黎和会,日本人顶着世界五强(美、英、法、意、日)的帽子兴冲冲来到法国凡尔赛宫分赃。日本人妄想着自己能接管德国的在华利益(山东),但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中国代表拒绝签字(凭什么啊?中国也是战胜国)。

最终,日本人在会上一阵撒泼打滚也没得逞,不仅被西方列强嫌弃,反而还因此得罪了中国,导致自己在中国积攒下来的“好印象”荡然无存,中国人也彻底认清了日本的狼子野心,坚决抵制日货。

总之,日本人在巴黎和会上好处没捞到,反而还搭进去不少。日本国内舆论是群情激奋,人人都觉得受到了西方白种人的侮辱。

后来,美国又张罗了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葡萄牙,八个国家一起与中国签约,这就是《九国公约》。

《九国公约》表面上是承诺八国共同维护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实际上美国是为了削弱英国和日本的在华影响力,同时要挟中国政府执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方便美国货占领中国市场。

再后来美、英、日、法国四国签订了《四国条约》,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又签订了《五国海军条约》等条约。

这些都可以算作巴黎和会的补充条款,形成了华盛顿体系,实际上确立了西方主要国家的国际秩序,已经在中国的利益分配。

“九一八事件”一出,日本内阁之所以会如此震惊,是因为关东军的行为是对《九国公约》、对十五国《非战条约》的公然践踏。你关东军这么一搞,以后日本内阁政府在国际社会还咋行走?

眼看着这烂摊子没法收拾了,首相若槻礼次郎果断辞职,犬养毅继任。

(图 | 若槻礼次郎和犬养毅)

九一八事件一出,日本国内一片沸腾,老百姓纷纷上街游行欢呼。

他们为啥这么高兴?

这些年受到大萧条的影响,日本人的日子十分不好过。《九国公约》规定各国都是实施的金本位,也就是说,发钞量取决于各国的黄金储备。

大萧条发生后,日本政府为了降低黄金流出的速度,开始大幅收紧银根。于是发生通货紧缩,商品,尤其是农产品的价格暴跌。

为了生存,日本的农民不得不纷纷把女儿卖到妓院里去,140万日本妓女下南洋淘金,赚了皮肉钱寄回来贴补家用。

农民的儿子们呢,则纷纷扔下锄头到殖民地(朝鲜、旅顺)讨活路,日本的关东军就是这么来的。

“九一八”之后,日本人占领中国东北这么一大块土地,就再也不用担心自己饿肚子了,你说他们能不高兴吗?

中国那边呢,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正在忙着打内战,蒋委员长本着“攘外必须按内”的指导思想,不打算跟日本人硬钢,所以只能向国际社会(美国、国联)求救。

然而,这时候美国正陷在大萧条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无暇估计国际上的事务,况且它也不是国联成员国。国联那边呢?英法它们在印度、东南亚有着大量的产业,正担心在巴黎和会没分到赃的日本人会南下抢它们的地盘儿呢。所以,它们怕引火烧身绝对不敢管日本人的闲事儿。

就这样,美国无暇顾及,国联不敢管,中国政府又表现得如此“礼让”,日本人就开始肆无忌惮了。9·18过了不到一个月,军部就把天皇“不要扩大”的旨意抛在脑后,把东北和内蒙全境作为战区,驱逐中国军队。

势态升级后,国联再装死看不见就实在是说不过去,对它们本国的老百姓都没法交待。于是,国联就任命英国人李顿爵士为团长,组织个代表团前往东北调查。

(图 | 顾维钧和李顿)

关东军这边则争分夺秒,于1932年3月1日扶持溥仪登基成立了伪满洲国,把生米煮成熟饭。

事情搞大之后,国联非常愤怒,正式发表谴责。日本面临着要国联还是要满洲的二选一难题。

当时的日本首相犬养毅深知,掀桌子脱离国际社会,对日本意味着什么。但是面对强硬的军部和汹涌的民意,他也深知,要想恢复到9·18之前的状态,就国内政治而言已经是不可能的选项了。

所以他就阳奉阴违,一边嘴上唱着高调附和民意,一边寻找与中国和国际社会达成谅解的可能(他打算以承认中国对东北主权的方式,换取日本在东三省的经济特权)。

怎奈军部对犬养毅的这点小心思根本不买账,随即就派人将其刺杀。


犬养毅的被刺杀,是日本二十世纪政治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意味着从此以后,日本的政治已经被军人绑架,文官政府再也无力成为军方有效的制约因素,彻底沦为一个跑龙套的角色。

日本军部这一顿操作下来,打破了美英在一战后主导的规则,这不但是驳了美英面子的问题,更让欧美列强感到了威胁(他们在中国和东南亚的利益)。不仅如此,日本占领了中国的东北,更是成功地让自己跻身为苏联这个红色巨人在远东的头号敌人(本来日本可以隔岸观火,看着中国的国民党和苏联斗的,现在它跳到了中间要以一敌二)。

“九一八”之后日本放眼一看,自己的周围没有一个朋友,全都是敌人。北有苏联这只北极熊等着腾出手来一掌拍死它,南有美、英、法等豺狼虎豹张着一口獠牙防止它的入侵,中间中国这条巨龙虽然沉睡,但自己的胃口太小也很难一口将其吞掉。

因此,这时候摆在日本人面前的有这么几条路:

  1. 主动跟英美结盟,表明自己不会南下跟它们争夺利益,你们援助我,我北上打苏联。(这一点从中日战争全面开打后,罗斯福还给日本运送物资的行为来看,他也是始终保留着日本北上的希望)
  2. 找机会跟苏联结盟,痛打美、英、法,重新制定国际秩序,分蛋糕。当然,这一点不容易(1940年德、意、日三国签署同盟前,曾经差点儿把苏联也拉进来,因为苏联要求分得土耳其和保加利亚被希特勒拒绝才没谈成)。
  3. 跟美英认怂,将东北归还给中国,一夜回到解放前。

我们站在时候诸葛亮的角度看,对日本来说,最明智的选择是第三条路。但可悲的是,那些农民出身的日本陆军,还沉浸在打赢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这两场一对一战争的亢奋中,对多国、多边利益集团参与的世界大战根本就没有经验。这三条路,它们哪个都没选,而是开启了地狱级难度的第四条路——南下,以一敌四,同时与中、美、英、苏开战。

日本为何决定全面侵华?它真的认为自己能一口吞了中国?

日本这么刚,是谁给它的勇气?答案是希特勒。

本来,日本在国联掀了桌子后都等着英法来找自己的麻烦了,但就在这个时候欧洲出事儿了。

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德国随即退出日内瓦裁军协议。对于英法等西方列强来说,远在东方的中日矛盾只是疥癣之疾,欧洲中央的希特勒才是心腹大患。

所以,国联对日本在中国闹起来的这些事儿就没法顾及,1932年10月1日,国际联盟调查团抛出了纵容日本侵略的“李顿报告书”,对日本采取了绥靖政策。

国联那边没有动作,小日本儿顿时对自己的实力就更有底气了。

后来罗斯福打嘴炮向各国发出美国不承认满洲国的通告,表达出对日本的强硬态度。说罗斯福嘴炮儿,是因为他虽表达了态度,但没有任何实际行动。美国不仅不对日本禁运物资,还通过了《白银法案》在中国最困难的时候捅了一刀,高价收购白银,给实施银本位的中国经济带来灾难性的打击。

美国的嘴炮儿之后,日本马上宣布退出国联,而且对中国更加强硬了起来,进军华北。

在无比绝望之下,蒋介石与日本签订《塘沽协议》,以长城为界,中日双方脱离军事接触。蒋介石的这个操作等于默认日本在东北的存在。

很多人为蒋介石洗地,说他是迫于形势,还说虽然蒋介石政府说《塘沽协议》只是停战协议,完全不是正式割让满洲的意思。但你从他“攘外必先安内”的选择来看,在蒋的心里,东北是不可牺牲的吗?

日本的这一通操作下来,国际上又是没有国家敢发声。英法在时刻盯着希特勒的动向,大萧条中的美国在罗斯福上台后转向了孤立主义,1934年,罗斯福甚至同意让菲律宾在12年后,也就是1946年独立。这意味着,美国对整个西太平洋地区,都打算彻底放弃了。

面对这样利好的局面,日本军部的气焰更加嚣张了,觉得自己能跟美英平起平坐了。

日本一方面要求回归国联,另一方面要求将美日海军比例从原来的10:7改成1:1,除此以外,美国必须承认太平洋地区美日对等的两强地位。美国当然拒绝了,日本一怒之下在1934年底彻底废止了《华盛顿海军条约》。

日本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军部出现了两派路线之争:

  • 北上派,这一派在意识形态上极端反共,同时它们认为日俄是世仇,在东北有无法调和的利益冲突,日本在东亚的统治权,心腹大患是苏联。所以,它们主张北上打苏联。
  • 总体派,这一派认为国联、《九国公约》《华盛顿海军条约》,这些东西不是苏联搞的,而是美英法搞的,即使打垮苏联也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不把美英法打趴下,日本就得永远屈服于美英法的秩序下,永远成为仰人鼻息的二流国家。苏联固然是威胁,但眼下的首要任务是南下奋力一战,把美英法和苏联这些白鬼子赶出亚洲,然后再对付苏联。

两派虽然在路线上有分歧,但它们都认为,日本还无法全面占领中国,它们要说服中国帮助它们代表亚洲,把美英法俄这些白人赶出亚洲。而且,日本人一厢情愿地认为它们的这种做法会得到中国人的支持,毕竟中日都是儒教文化圈。

而后,北上派企图发动政变败露,被彻底清洗。日本军部就按照总体派的计划制定了“大东亚共荣”的计划。

1936年,政府与军部共同确定了战略目标:保持日本在东亚的优势,稳住苏联的同时,向南洋扩张。也就是说,它们既要对抗苏联,也要打英美,只是在谁先谁后的问题上陆军与海军产生了分歧。

到了1936年年底的时候,中国发生了西安事变,蒋介石再对日消极妥协自己就得下台了。所以,他先命令北平自治政府不许谈判,又从南京调动大量军队开进华北。

就在蒋介石以为这样可以吓退日军,在国人面前挣个面子的时候。好死不死的,对面日本那边的牌桌上新上来个叫近卫文麿的首相,这家伙出身日本顶级贵族,但脑子却不怎么好使,好大喜功,行事激进,被军部忽悠着将日本一步步拖向全面对华战争的泥潭。

七七事变之后,近卫异常积极地唱高调,极力煽动气氛,声称“与中国打持久战也再所不惜”。随后,他立即批准了日本军部从本土调三个师团开往华北的部署。

蒋介石本来想日本人会配合自己在国人面前表演一下强硬,没想到日本人没按照套路出牌,跟他动真格的了。就这样,好没有做好跟日本打全面战争准备的国民党军队接连溃败。

在日本人攻打南京前,它们曾经逼迫蒋介石跟它们签订协议,这一次它们不仅要蒋承认内蒙自治,还要扩大"何梅协定",将华北变为不驻兵区域,扩大"淞沪协定"将上海变成非武装区域,还要中日共同防共(主要是苏联),降低日本货进口关税,杜绝反日运动。

这时候蒋介石要是敢答应日本人的条件,他得被国人的吐沫星子淹死。所以,蒋介石回复日本人只愿意接受回到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
日本人一看不好使,又开动军队步步紧逼,不久后,南京沦陷,日本禽兽在这座古都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蒋介石与国民党高层都慌了,他们接受德国人的调停,并且召开了会议打算接受日本人的停战条件。

然而,这时候的日本人觉得自己手里的筹码大了,又临时加了条件:承认伪满洲国,并且日军要在占领地域内建立伪政权,以及中国对日给予战争赔款等苛刻条款。

这时候蒋介石这时才明白,此时求和,无异灭亡,不仅外侮难堪,而且内乱益甚,他若妥协,就会被全国抗议的舆论浪潮所冲倒。

事已至此,蒋只得放弃乞和打算,表示"倭所提条件如此苛刻,决无接受余地。"

而后,中国东部所有大城市全部落入日军之手,到了1938年10月,短短16个月,日本把广州都打下来了。

这时候美、英、法虽然感到了日本的威胁,但英、法更在乎自己欧洲老家的希特勒(1938年3月德国兼并了苏台德地区),所以根本就无暇顾及亚洲事务。英法费了老鼻子劲才稳住希特勒(签订《慕尼黑协定》的绥靖协议),只能打打嘴炮对日本谴责几声。

美国那边呢,罗斯福政府虽然谴责日本在南京犯下的罪行,但背地里却发着战争财——在日本对华发动全面战争期间,美国一直是日本最大的石油、废铁、钢材等重要战略物资最大的供应国。美国卖给日本的这些物资做成的武器不仅杀死了无数的中国人,在不久后的太平洋战场也将屠杀成千上万的美国军人。

1938年底,丢了武汉的国民党政府正担心日本人长驱直入进攻湖南时,日本首相近卫文麿近卫突然发表第三次“近卫声明”。

第三次近卫声明一改之前强硬的态度,提出所谓“中日睦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诱胁蒋接受条件。日本突然停止了对中国的战略进攻,开始改变侵华方针,着重从政治上诱降中国。

日本为啥突然改变对华战略了呢?

没错,这里面肯定有猫儿腻。因为,1938年希特勒开始联系日本,寻求跟日本结盟。

此时的日本,北有苏联,南有美英法荷,正身处于列强的战略包围圈,苦于找不到出路呢。哎,德国抛来橄榄枝正是时候,日本人就像佃农家的傻小子突然被过继给地主当儿子一样,高兴的简直要在地上打滚儿了。

1938年,日本人跟德国人搭上线后,立马脑补出了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结盟一起去打苏联的构想。所以,日本人突然改变了对华的战略。

然而,希特勒却没有告诉日本人他真实的战略意图——他只是想让日本在亚洲搞事情,替他拖住美国,他好对法国和英国动手。

其实仔细想想,一战后德国人的生活那么惨是苏联导致的吗?当前遏制德国发展的是苏联吗?希特勒的头号仇敌是苏联吗?德国可能放着西欧那边的两个头号仇敌不管,替他们去打苏联吗?

希特勒没说,日本人那整天吃刺身的脑袋肯定猜不出他的战略意图。1939年,日本关东军开始向蒙古进军,5月份与苏联打了著名的“诺门坎战役”,这场仗打了将近四个月,最终苏联以惨重的代价获得胜利。

就在日本人在蒙古大草原上艰苦地跟苏军作战时,希特勒却和斯大林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然后以闪电式的进攻入侵了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就此拉开序幕。

日本人得到消息后,被希特勒这一通“猛如虎”的外交操作惊得合不拢嘴。当时的日本平沼内阁立即就宣布辞职了,理由是“欧洲发生了难以理解的事情”。

是啊!日本人就这智力,就这战略理解能力,还想和希特勒一起上桌打牌呢?

日本和希特勒结盟,本想着能跟德国一起共同对抗苏联,以减缓美英对自己的压力。但现在德国却甩开自己和苏联手拉手了,希特勒根本就没把日本当朋友啊。

诺门坎一役后,日本自知还没有单挑苏联的实力,弄得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不仅苏联打不成了,反而还因为和希特勒结盟,把和美英的关系搞得更加糟糕了。

还没等诺门坎战役打完,1939年7月26日,得到日本与德国结盟消息的美国就迅速宣布《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废止,6个月后生效。
美国人这是啥意思?这是对日本禁运,宁可不挣日本人的钱,也不能看着你跟德国搞在一起。

日本人这边也坐不住了,因为它们废铁、钢材、石油和其他物资在亚洲之外最大的供应商正是美国。一旦没有了这些物资,日本的飞机、坦克、大炮就得变成废铁。

对于日本来说,能折腾的时间只剩下六个月时间了,要么向美国人下跪,回到九一八以前,要么赶紧南下,攻下印度尼西亚,获得那里的油田。

日本人啥德行咱们都知道,花了将近十年时间好不容易抢来的东西,它怎么可能轻易地放手呢?

所以,日本铁了心要南下跟美英硬钢,就又集结起了军队对湖南长沙发起进攻,目的是尽快将中国第九战区主力歼灭,以逼迫蒋介石投降,为陆军的南下铺平道路。

然而,第一次长沙会战打了一个月,中国军人却顽强地顶住了日军的攻击。日本人见一时半会儿无法让国民政府投降,就在1940年扶植了汪伪政权,企图通过汪精卫向中国大力宣扬和推行自己的“东亚联盟”理论,以非军事的形式瓦解抗日阵营。

另一方面,日本在国际上极力撮合德意日苏四国结盟,一起联合起来打破一战后的凡尔赛体系,造美英法的反。

还别说,这四国同盟还真差点儿让日本人给搞成了。1940年,德国、意大利与日本正式签署三国同盟条约,确立了轴心国的同盟关系。而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写信给斯大林,希望苏联也加入进来,建立“四国同盟”。

德国也想拉苏联入伙成立四国联盟,再推翻由美英法制定的国际秩序,四家重新划分世界秩序。斯大林也心动了,当时四国联盟连条件都谈好了,说日本瓜分东亚、东南亚,苏联可以向南,往印度洋方向扩张。然而,就在四国联盟要签字的时候,发生了变故。

斯大林突然提出要土耳其和保加利亚。希特勒怎么肯让苏联进出地中海,跑到自己的肚皮底下呢?

就这么着,四国联盟不仅没谈成,反而坚定了希特勒攻打苏联的决心。当然,希特勒的心思转变没有告诉日本人,日本人肯定也没有看出来。

近卫文麿为了弥补“诺门坎”一役造成的日苏伤痕,就极力地推动日本与苏联和解。

1941年4月13日,日苏签署了《苏日互不侵犯条约》,就这么北上进攻苏联就更不可能了。然而,就在日本人觉得北方的隐患终于消除了,可以全力南下的时候,欧洲那边又出变故了。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开始调转枪头进攻苏联。

这一次,日本人又被希特勒的组合拳惊得目瞪口呆!原来,大国博弈这么残酷啊!日本人恨希特勒恨得牙直痒痒,而且手里又拿着跟苏联的《苏日互不侵犯条约》,就决定先不北上打苏联,根据苏德二虎相争最后出结果再做决定。当时,日本人的首要任务是解决美国禁运的问题。

美国对日本已经实施了禁运,日本只好跟美国谈判。然而,日本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导致谈判破裂。日本军部高层认为只能跟美国打了,海军就制定了“偷袭珍珠港”的计划,开启了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没有想到美国人的反击会来得那么快,他们在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重创日本海军。从此,失去海上优势的日本只能调出大量兵力跟美国人在太平洋各个岛屿上鏖战,另一方面在中国战场也迎来了中国军队的反攻。

1943年6月开始,美澳盟军在新几内亚对日军发起反攻,日军节节溃败。此后一年内盟军先后获得了巴布亚战役、新几内亚战役、菲律宾战役的胜利。夺取了塞班岛、硫磺岛、冲绳岛,粉碎了日军“死守耗敌”的企图,快速打开了通往日本本土的大门。

自此,日本大势已去,不仅在太平洋战场无力反攻,在中国战场也根本就组织不起来规模进攻了。1945年8月初,随着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的巨响,日本人那“大东亚”的春秋大梦也随之破碎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经历14年艰苦抗战的几亿中国人民含泪相庆。

结语

回想一下,我不认为二战时的日本认为自己能在那几年时间彻底打败中国。你站在日本的立场想想啊,即使你费好大的劲,把中国打败了,中国那么大,你能实现直接统治吗?不还是得扶植中国势力帮助自己来统治吗?甲午战争开始,日本就跟中国结下仇了,现在你把人家往死里打,人家能真心跟你合作,帮助你打欧美白种人?

日本制定的大战略是实现日本主导下的“大东亚共荣”,日本最初的战略就是占据中国东北,以此为基地在东亚逐步实现扩张。因此,它短期的战略意图就是迫使中国跟自己合作,把西方人赶出亚洲。至于,彻底占领、统治中国,对日本来说那是个长期的目标。因为,日本人认为,不把中国北边的苏联、南边的美英法的威胁解除了,就不能安心地拿下中国这块大蛋糕。

日本为啥最后会死的那么惨?从中日甲午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人的战略选择,我们会发现日本人有一个致命的思维缺陷。

当年他们为了占领朝鲜,就想着必须要跟中国打一架;然后,为了占领中国东北,又跟俄国打了一架。
后来,他们扶植了伪满洲国,为吞并消化伪满洲地区,为了让蒋介石承认伪满洲国,就侵入了华北;而后,为解决华北问题,就攻陷了山西、上海、南京、武汉、广州。
最后,为了彻底让中国服软,就得打败在背后支持中国的列强,不惜同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开战(中间还在诺门坎打过苏联)。

你看,日本人解决难题的方法永远是把问题扩大化,制造出一个更难的问题。

从大国博弈中制定战略的能力来看,日本人可比同是岛国的英国人差远了。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二战期间,侵华日军真正感到无法战胜中国,应该是在武汉会战之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时候。

当然,某些最嚣张的日军直到现在,也不承认自己的失败,还有的日军认为他们是被原子弹打败的,让侵华日军真正感受到中国是无法战胜的,更多的是中国不屈服的战斗意志。

在日本,由于只有日本天皇才有资格决定开战、求和、投降,即使日军有绝望的情绪,他们也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往往用刨腹自杀来表达自己的绝望。

在中国战场,咱们只能根据战场形势来估计侵华日军的感觉,大概是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的时候,很多侵华日军就感到无法战胜中国了!

准确的说是武汉会战之后,日军才真正感到无法战胜中国,咱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武汉会战之后的战场形势。

其一、日本叫嚣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然而日军一战上海,二战南京、三战武汉,打了整整一年了,也没有结束战争的可能性,这个时候,侵华的一线日军和高层的战略指挥者已经开始感到凭借武力是无法战胜中国的

武汉扼长江东西水道之中心,东向可抵南京、上海,西进可达重庆、成都,是华中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素以“九省通衢”,繁荣发达而蜚声中外,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1937年12月,上海、南京相继沦陷,一时间,武汉实际上成为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为尽快结束战争,早在攻陷南京之时,日军大本营就开始谋划攻占武汉和广州的作战。徐州会战结束后,日军大本营陆军部认为,攻占汉口的作战,是早日结束战争的最大机会。

武汉会战从1938年6月日军占领安徽省省会安庆开始,到10月中国军队撤离武汉结束,历时四个半月,大小战斗有数百次。

战场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四省广大地区。

蒋某人坐阵武汉亲自指挥,由陈诚的第9战区和李宗仁的第5战区联合作战。

武汉会战的战役初期,中国军队参战的兵力为4个兵团,共30个师,另有100架飞机。后期增到14个集团军,共120多个师及40余艘舰艇,共约100万人,中国军队几乎全部出动,就连苏联航空志愿队,也参加了武汉会战。

  • 事实上,1937年11月,国民政府的部分机构已经由南京迁到武汉,该地实际成为中国军事、政治、经济的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抗战时期,中国曾经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迁都重庆,但政府的军政机关却并没有立即西迁入川,而是先转移到武汉,使得武汉成为当时事实上的战时首都。

自从华北和华东的众多大城市沦陷后,武汉已经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尚未沦陷的大型城市。

日本政府为了早日结束战争,缓和国内经济、政治危机给政府带来的压力,于1938年4月初决定实施武汉会战,并积极加以准备。

5月底,日本大本营陆军部决定了在当年秋季进行武汉作战。6月5日,日本大本营下达于进攻武汉的命令,决心集中兵力,占领中国的心脏武汉,从而消灭中国军队主力,妄想迫使中国军队投降。

  • 1938年6月11日,日本海军通告驻汉口各国领事,称溯江进攻武汉的作战已经开始

日军大本营并没有因为黄河泛滥,而改变或推迟进攻武汉的时间。此外,决堤放水,也并没有为中国军队保卫武汉赢得准备时间。

在花园口决堤的第三天,也就是6月12日,日军波田支队在安庆登陆,并很快占领安庆,武汉会战正式拉开帷幕。

打了三个多月,武汉已三面处于日军包围之中。10月24日,蒋某人下令放弃武汉、撤退武汉外围部队,10月25日汉口弃守。繁华的江城落入日寇之手。

武汉会战历时3个月,以中国军队的失败而告终。武汉保卫战失败的原因,在力量对比上是敌强我弱,同时,也是国民党政府顽固执行片面抗战路线,以及消极防御作战方针的结果。

在进攻武汉的同时,日本大本营为了从海上切断中国的对外联系,并与武汉会战相呼应,制定了进攻广州的作战计划。

1938年10月21日,武汉会战还没有完全结束,奴颜媚骨的汪精卫便对路透社记者说如日本提出之议和条件,不妨碍中国国家之生存,吾人可以接受之,为讨论之基础就中国方面而言,吾人未尝关闭调停之门户,大言不惭地向日本人暗送秋波,以表白他崇日、媚日,甘愿投敌叛国的心愿。

从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这一年零四个月是日本军队对中国正面战场开展战略进攻的时期。

这一时期,日本军队的进攻已经最大化,表面上非常强大,事实上已经不能在加大进攻的力量了!这个时候也是最为关键的战略防御的时候,挺过去了!就是战略相持阶段了!

此时,在日本统治集团盛行速战速决一击亡华的论调,集中兵力向中国国民党战线进攻。

特别是进入1938年以后,为了进行徐州会战与武汉会战,把华北兵力大量南调使华北敌占区出现了大空隙,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造成了放手发展的大好机会。

20世纪80年代有的作者认为,“国民政府在武汉失守以后,在正面战场上是消极避战”,“保存实力,避免大战,等待国际形势的变化”。

之所以,可以“保存实力,避免大战,等待国际形势的变化”,一方面说明中国军队已经处于战略相持阶段,一方面也说明日军实在没有力量再次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了!

  • 武汉会战为中国抗战迎来一个战略的转折点

“热血沸腾在鄱阳,火花飞迸在长江,全同发出了暴烈的吼声,保卫大武汉”。

1938年,中国军队为保卫武汉,与日军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大厮杀,在此之后,日军每占领一寸土地,都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

武汉会战,堪称抗战中最伟大的转折点。

中国军队为了民族之生存,在武汉地区与日军决一死战,日军攻克南京,日本对中国政府会乞降的幻想,因蒋介石的拒绝而最终破灭了。

日本首相近卫文磨一气之下,在1938年1月16日,向全世界宣布日本帝国政府,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谈判对手。

日军虽在战争中节节胜利,但却无法达成其战争目的,即决定性地毁灭中国军队的抵抗能力,进而迫使中国政府崩溃或屈服。

占领广州、武汉后,日本愈发意识到结束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渺茫了。

《保卫大武汉》歌词,至今诵读起来依然使人热血沸腾。广大爱国官兵以热血和生命演绎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抗战活剧。

由于兵力不足,即使在占领区也不过控制点线而已,八路军、新四军已在徐州、武汉会战期间成长壮大起来,迫使日军将主要精力转入敌游击区。

其二、日本为尽快结束中国事变,为此运用了政略战略的一切手段,来迅速迫使重庆政权屈服,据此,日本当局重点推进了对重庆国民政府的政治诱降,比如“桐工作”日蒋港澳密谈

日本积极对重庆国民政府实施大规模的军事打击,与此同时还企图用又打又拉的手法,迫使其就范。

后来,日军发动了继武汉会战以来规模空前的枣宜作战,使重庆国民政府进一步感到“日军逼迫”的危险。

1938年武汉会战后,日军兵力不足,短时间内无力发起大规模进攻,对国民政府便转为以政治诱敌为主,辅以军事打击,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国民党政府才可以趁此机会,对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发动突然袭击,掀起第二波反共高潮,史称“皖南事变”。

其三、同时,由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又使日军的后方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军费开支的急剧增长,苛捐杂税的不断增加,加上侵略战争成为长期化,使得日本国内厌战情绪日益增长,促使很多日军士兵感到无法战胜中国

抗战初期,日军的不断胜利,却并没有彻底消灭中国抗日军队的有生力量,相反却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由于战线拉得过长,加上兵力的不断消耗,使得日军兵力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同时,由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又使日军的后方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军费开支的急剧增长,苛捐杂税的不断增加,加上侵略战争成为长期化,使得日本国内厌战情绪日益增长,各种矛盾明显暴露。

日军仿佛陷入进退两难的泥潭,军事进攻的锐气大大受挫。此后,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在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组织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防守,坚强抵抗,尔后主动转进,以消耗敌人战力,保存我军主力。

针对日军兵力不足、后方空虚的弱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开辟华北等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两个战场相互策应、相互支援。

中国的灯塔著作《论持久战》曾经指出:在敌小我大,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侵略我被侵略的情况下,敌人占地甚广的现象发生了,战争的长期性发生了。

由于日军兵力不足,其占领区必然有许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的山地游击战。

经典著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敌人挟其军事优势大举进攻,占领中国许多大城市和交通线、扩大其领土、人口和资源,试图迅速征服整个中国。

同时,由于日军兵力不足,中国的游击战争乘着敌后空虚将有一个普遍的发展。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我所采取的战争形式,主要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此阶段中,中国虽有颇大的损失,但同时却有颇大的进步,这种进步成为第二阶段战胜日本的基础。

文章着重分析了争取战略相持阶段到来的条件,以及相持阶段敌我斗争的态势,指出:第一阶段末尾,由于敌之兵力不足和我之坚持抵抗,敌人将不得不决定在一定限度上的战略进攻终点,到达此终点以后,即停止其战略进攻。

武汉会战之后,日本基本上停止了战略进攻。

日军兵力不足,在其占领区内必然留有空虚的问题,大规模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动、坚持和发展成为可能。

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日军兵力不足,在大片沦陷区中实际上只能占领城市和交通线,而敌后广大农村和小城镇是他们统治的薄弱环节。

日军占领武汉后,其兵力不足与兵力分散的弱点,已经发展到它的进攻阶段之最高点,势必成为强弩之末。

总体上说来,日本要北防苏联,东防美国,南对英法,内镇人民,但日本的力量是有限的,日军兵力不足与兵力分散的弱点,使中国的最后胜利不可避免!

总而言之,武汉会战之后,日军兵力消耗殆尽,而共产党的敌后武装也开始壮大,让日军有了后顾之忧,日本不得已才提出了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其实就是侵华日军已经开始就感到无法通过武力战胜中国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关东军   日军   英法   中国   希特勒   苏联   军部   武汉   日本人   日本   重庆   美国   兵力   战争   战略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