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9南宋兵败,宋末帝和十万军民跳海殉国,他们为何不退守台湾、海南或东南亚?

注要是没有大船和郑和下西洋时,那样大,而且有有经验的航队,而且还要和南洋各国友好相处的经历,这是宋朝最大的失误和失职[比心][灵光一闪]




谢谢邀请。

1279年南宋兵败于崖山,左丞相陆秀夫抱着年仅八岁的宋末帝赵昺,跳海自杀,十万军民亦相继跳海殉国,宋亡。

这就是读史时常看到的“崖山之后无中华,煤山之后无华夏”的前半句,“崖山兵败”。

至于说他们当时为何不退守海南或台湾或东南亚呢?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

第一,从心理上来说,当时的宋朝人民不管是统治者皇室和士大夫阶层乃至普通百姓,都以汉室正统自居。

被一帮只知烧杀抢掠的蒙古蛮子打到亡国亡种的地步,那是难以接受的。以大宋“天朝正统”的身份,流落到台湾、海南这样的“蛮夷之地”,忍气吞声,苟延残喘,普通百姓还好,对那些平时高高在上的皇室成员、士大夫来说,还不如一死来得痛快。

更何况自汉唐以来,中国人一直强调“气节”二字,到宋朝时犹盛。文天祥就是最好的例子和榜样。而青史留名,一直是古往今来国人最大的骄傲,故而陆秀夫等跳海殉国就不奇怪了,而那十万军民亦无从选择,唯一死而已。

第二点,从地理条件来说,海南,台湾,东南亚,在当时的宋朝人眼中,那可是真正的茫茫大海啊,那都是罪犯的流放之地,绝对不是人呆的地方!北宋大文豪贬去海南时曾写道“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何处在,生度鬼门关。”可见当时海南在宋人心里的地位,更远的台湾、东南亚就不用说了。

第三点,崖山兵败时,前有凶残无比,杀人如麻的蒙古大军,后就是茫茫大海,更有甚者是士气低落,军械粮草断绝,当真是退无可退。即使是退到海南岛上,蒙古大军即刻就会衔尾杀到,也难逃一死。以当时蒙古大军的悍勇士气,是绝对会一路追击,至死方休的。

第四点,以当时宋军的残兵败将,有没有足够的船只和能力退到台湾还是个大问题,更不要说到更远一点的东南亚了。

综上所述,我个人所见: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这个问题,那十万军民也很纳闷?我为什么要跳海?

十万人集体跳崖,那场面该有多壮观啊,这绝对是个吉尼斯世界纪录啊!

可其实事实是:赵昺随陆秀夫及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是八百人跳了,那10万人是力战阵亡 。

张弘范在石壁上刻“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字而还,南宋到此宣告灭亡。崖门海战极为惨烈,据估计,宋军在此役中阵亡十万,海上都是尸体。

当被张弘范舰队囚禁着前往少帝所在的崖山,面对着一望无际的零丁洋,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那为什么他们不去海南或者台湾和其它地方呢?

我们大汉民族有种东西很重要,那就是气节。

古人有民族气节,宁死不屈的精神。


宁死不当亡国奴,这是我中华历史上最悲壮,也是最有气节之举。




南宋祥兴二年,崖山海战,兵败如山倒的宋朝已是朝不保夕,不愿被俘受辱的陆秀夫带着小皇帝赵昺纵身跃入大海,随即无数军民相继投海自尽,南宋就此终结。

很多人好奇,为何向来以软弱著称的宋朝,在最后时刻如此壮烈,为何没有退守到南洋与其他地方,其实,还是因为传统文化的问题,同时现实状况也并不允许这么做。



为何没有退守台湾、海南或者东南亚?

后路被断,退无可退

崖山海战的的确确是背水一战,当时的宋朝,仅仅剩下如今广东沿海地区的少数土地,其他的地方都已经落入了蒙古大军的手中。

换言之,南宋臣民当时的处境是,北部东部与西部,都是浩浩荡荡的元兵,背后的南方是一望无际的海洋,要么拼死与元兵继续做垂死挣扎,要么投身于大海。



的确,面对大海除了跳下去,自然还能够乘坐船只离开,要知道南宋是古代海洋贸易最繁荣昌盛的时代,没有任何其他古代朝代能与之媲美,其海洋运输能力非常强大。

可惜的是,当时的南宋已经是穷途末路,手头上已经没有那么充足的海上力量,更何况元朝也不傻,从至元二年开始,元朝就是水陆两边齐头并进,南宋已经被完全包围住。



名分不正,远遁无意义

中原王朝,向来讲究个名分的问题,尤其是像宋朝这样文人士大夫势力极其强悍的时代,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离开了中原的中原王朝,还算哪门子的中原正统。

宋朝是个特别的朝代,因为北宋的时候北方有辽,南宋的时候北方有金,宋通常只是半壁江山而已,可历朝历代,都将承袭传统礼法与文华的宋朝,作为正统,将辽与金视作夷狄。



很多人说起宋朝,就会直接说软弱,常用后来的明朝进行比较,但别忘了,宋末宰相背着小皇帝投海,十万军民相随,明末只有个公公陪着朱由检赴黄泉,内阁首辅率领群臣开城门。

宋朝是个文人朝代,大量的文人将名分看得比生命更加重要,到了退无可退的时候,也绝对不可能远走海外延续宋朝,这在历史上,没有任何朝代会这么做。



蛮荒之地,根本瞧不上

如今的南方地区,相对来说要比北方发达得多,而这样的现象是从宋朝开始的,不过即便宋朝南方全面崛起,可岭南与海南、台湾等地,并不在这其中。

海南岛在宋朝时期,仍旧被作为流放地,苏轼曾到此一游,至于台湾岛当时还属于中原文明的化外之地,除了极少数东南沿海居民,几乎没有内地之人涉足。



海南也好,台湾也罢,在南宋时期仍旧是荒蛮一片,岛内居住着大量土著族群,民风剽悍而且文化、经济等发展落后,与中原之地相去甚远。

不仅是两座宝岛,即便是有众多国家存在的南洋地区,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算是最发达的越南,也被中原所鄙,南宋根本不认为退到这些地方能够立足,能够有出头之日。



既退不了,退了也一样

崖山海战前夕,宋朝残余的力量已所剩无几,名义上还属于南宋的海南岛,其实也已被元朝握在手里,数倍于南宋水师的元朝水师分布在南海之上,宋人无处可退。

不仅是被元朝截断了后退的路,即便蒙古人没有拦阻,宋朝当时也已没有足够的能力将如此众多的臣民转移到其他的地方,这是完全无法解决的问题。



不管是台湾、海南,抑或是南洋之地,其实根本没有任何地方能够成为延续宋朝存在的兴灭继绝之地,宋朝已经走到不归路的末端,毫无解除困局的办法。

除了中原,其他的地方都是蛮荒,而且还有土著力量存在,更何况元朝步步紧逼根本不可能放过,宋朝退到任何地方都难易保全,崖山之战,算是最好的终结方式。





唉,一谈到这个问题,我们脑子里总是有一大串问号,为什么呢?为什么宋朝的结局会这么惨烈?能不能避免这个不幸呢?要想找到这个不幸的真相,我们必须了解一个历史事件---崖山之战,这是探讨这个问题的关键。崖山之战的重要之处在于,其是导致赵宋灭亡乃至中华文明古典主义浪漫时期结束的蒙元灭赵宋战争的收官之战。

崖山之战

亦称宋元崖山海战,崖门之役等,是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广东省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

崖山位于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0公里的崖门镇,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就像一半开掩的门,故又名崖门。

崖山海战直接导致南宋覆亡,因此它是宋元之间决定命运之战。战争的结果是元朝汉人水军采取火攻和接舷战,以少胜多,宋军在元军和台风的双重打击之下全军覆灭。南宋灭国时,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良将都追随末帝殉国,十万军民亦不幸遇难。

此次战役之后,赵宋皇朝陨落,同时也宣告华夏文明的残存势力彻底败亡,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彻底征服,华夏文明的价值体系,认知体系,文明体系等都被摧毁,以至于近百年后明朝建立时,不得不大体沿用元朝的体制,因为,谁也不知道宋以前是个什么样子了,史书传下来的仅仅是有关前朝的只言片语。南宋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时代的终结,部分人认为这场海战标志着古典意义华夏文明的衰败与陨落,从此华夏民族精神和气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故史学界有“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说法。崖山海战使得一脉相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由此产生断层,其影响深远延续至今。之后明清的文明形态跟之前大不相同。宋朝的灭亡让中国从农业帝国向商业帝国转型的尝试化为泡影。宋朝尝试放弃集权农业帝国的形态,向官僚商业帝国转变,技术革新正在飞速发展。这个过程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然而蒙元的崛起,特别是汉人部队加入蒙元作战体系后,历时38之久的襄樊攻防战最终赵宋力战不支,40余万精锐部队损失殆尽。直接导致宋朝在数年之内丢失了几乎全境,一切文明成果化为灰烬。

至1279年元月的宋元崖山之战时,南宋到了存亡的最后一刻,能跑的,投降的都已经走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准备死心塌地跟着南宋一条道跑到黑的死脑筋了,或者说是有气节,有追求的人了。此时,蒙元方面的主将是元镇国大将军张弘范,他认识到了这一战的重要性,因此并没有急于进攻宋军,而是等到各路元军陆续到达崖山地区,再毕其功于一役,彻底铲除赵宋余孽。至2月初六,元军在崖山方向共集结了约30余万人的部队,大部分为汉人部队,主力为蒙古骑兵,陆上作战方面元军在半个多月期间摧枯拉朽的完全扫清了宋军残余。在崖山海域的宋军漂浮于海上,断粮断水,无以为继。元朝的汉人水军部队约2万余人,战船四百艘,从河口面向大海进攻,虽然人少,但是翼侧有河岸保护。因此,态势上看,元军从北东西三面对宋朝军队形成了包围,南面是大海。此时宋朝军民合计近20万人,其中作战部队应不过5万,因为宋主将保康军节度使张世杰(也是个姓张的,但两人的命运迥异)此前败退时的部队不过2到3万人,加上小朝廷的兵力能达到5万就已经了不起了,战船约一千余艘,相信还有大大小小的民船不计其数。开战前由于遭受围困,宋军人困马乏,这场战役可以说宋朝军队是不得不打,不想打也得打,被逼到绝路了,最后全军覆没没什么可以惊讶的,力量对比实在是太悬殊了。你看看,汉人替蒙元逼死汉人,这事情有多可悲。(汉奸才是灭亡赵宋的关键)本来崖山战败也并不至于宋朝残余势力全军覆没,但是决战的最后一夜,凑巧赶上台风登陆(人要是倒霉,喝口水都能被呛死),把一切漂浮在海上的船只都送入了海底,绝大多数的赵宋拥趸尽没于此。至此,华夏文明古典浪漫主义时代以戏剧性的方式落下大幕。

这时候有现代小伙伴脑洞大开的想到,为什么赵宋的10余万人不去台湾和海南岛,或者进军东南亚呢?嘿嘿,愿望是好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再来看看宋朝这帮人的处境就知道答案了:首先,宋朝的军民当时已经失去陆上基地,在没有淡水,没有粮草中度过了近一个月,当时已经到了喝海水度日的程度,眼看就要支撑不下去了,这种状态下航海去台湾,去海南岛根本不现实。其次,当时宋军的战船和民船的条件非常不好,绝大多数船不适合航海,航速低(最快7节),抗风浪能力差,横渡海峡非常困难,只能沿着海岸航行,但沿途都被元军攻占的情况下,又有元军一路尾随,去海南岛或者去台湾,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三,自然条件也不允许,史料记载,崖山之战结束的当晚有一场大风雨,把战败的宋朝军民又洗刷了一把,无数战船泯灭,葬神海底。很难想象在广东的冬季,居然有台风这样的大风浪,莫非真是天亡大宋。呵呵,我们的初衷是好的,企图为赵宋保留一下血脉,寄希望于他们改写历史,然而愿望往往只是愿望,那十几万宋朝人也不是傻子,他们肯定想到了,只是没办法实现而已。接受吧,这就是历史。如果把你传送回南宋末年,就算你有心救国也是无力回天啊。(当你比别人聪明太多时,往往适得其反,会被视为妖怪或者疯子,到头来也是一事无成,更有可能性命不保,感觉可以拍个电视剧啦,哈哈!)

这里还有一个插曲: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次年初,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崖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估计他在现场亲眼见证了南宋最后的悲壮和惨烈,亲眼见证了自己理想的破灭,想必已是万念俱灰,伤心欲绝,唯有一死才能给自己和天下一个交待。(赋诗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

宋 ·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最后发元朝灭宋的第一功臣,身为汉人的元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的肖像图镇楼。

元镇国大将军张弘范(这个汉人,唉,不说啥了)



南宋宰相陆秀夫(抱歉唯一记住你就是跳海)



崖山之战宋主将保康军节度使越国公张世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2

标签:东南亚   海南   台湾   军民   南宋   海南岛   南洋   蒙古   中原   华夏   气节   元朝   汉人   宋朝   地方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