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老农常说“杈头有火,锄头有水”,是什么意思?











豫宛镇平的民间俗语:“杈头有火、锄头有墒”,“墒”意为田地间的湿度。“杈”和“锄”是农村种庄稼的农民“三夏”麦收大忙季节和麦后田地间劳做及秋收时常用的农具,有全体桑木杈、半体铁头木柄杈,杈齿儿大多是三根齿儿,小筋杈为四根齿儿……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初,农村还是大集体生产队,八十年代中晚期,农村的大集体生产队解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无论是大集体生产队,或是个体户单干,农家必备的农具少不了“杈把、扫帚、锄头、镰刀……”,杈是农户庄稼场里必不可少的农具,农家人用桑杈、小筋杈把麦桔杆儿、豆杆儿、花生秧果、高粱穗儿等等挑起支篷,作散虚状,在太阳光下晾晒,排除其中水分,避免粮食籽儿因潮湿而发霉变质,这个“火”就是指的“干燥”。

豫宛镇平的农家人常说的一句俗话:“秋收一张锄”,麦后秋庄稼要想丰收,第一,地里雨水要充沛,墒情良好;第二,补足农作物肥料;第三,锄去地里的杂草;第四,消灭农作物上的害虫。田地里的清理杂草和保墒,这就要用上锄头了……














农村谚语是古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经过实践检验,精心总结的农业生产名句。它对农业生产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今日头条》“悟空问答”中提出:“以前的老农常说:‘杈头有火,锄头有水’是什么意思?”,下面听我来向大家解释它的意思。


“杈头有火”中的“杈头”,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种翻晒工具。农业生产中的小麦生产,大豆生产,在社会主义集体时期,一整套生产过程都是全靠手工操作。社员们把收割的小麦、大豆,一担一担地挑到晒场上,先是铺开来让太阳晒干燥。然后社员们用土制工具“枷里”来拍打,拍打完一遍之后,再用“杈头”把打过一遍的小麦、大豆翻一遍,使靠晒场的一面翻到上面来,让太阳暴晒。盛夏季节,太阳象火一样,把“杈头”翻上来的小麦、大豆晒烤干燥后,社员们又开始打第二遍。打了第二遍后,秸秆上的麦子、豆子全都脱下来了。男社员们又用“杈头”把小麦、大豆秸秆收集堆积起来。女社员用扫掃把晒场上的麦子、豆子集拢收集起来。

也就是说,“杈头”把面朝晒场的小麦、大豆翻到上面来,让如火的太阳暴晒,所以说“杈头有火”。

“锄头有水”,意思是说:庄稼地里常锄,既能保湿,又能除草。

六、七十年代,农村还没有除草的农药,除草全靠用锄头锄掉。那时候我还小,常听社员们说:“豆锄三次个个圆,麻锄七遍仓仓满”,当时我就好奇地问他们,这两句话含义是什么?社员会温馨地向我解释说:大豆锄了三次(隔段时间锄一次),秸秆粗壮,豆秸累累,收获时里面的豆子个个饱满,粒粒圆壮。芝麻锄了七遍,(隔段时间锄一遍),等收获时,芝麻杆上的芝麻秸,个个都长有满满的芝麻,不会出现空壳不长芝麻的现象。这就是芝麻秸“仓仓满”。

以上谚语,足以说明当时在庄稼地里锄草松土的重要性,“锄头有水”也同样说明了庄稼地里松土的好处。锄头锄草,不但除去了与庄稼争肥、争水、争阳光的草,而且还为庄稼锄松了蔸边的土壤,让土壤中熏透空气,与土壤、肥料合成土壤团,供庄稼吸收。其次是锄头锄松了庄稼蔸边的土壤,蔬松的土壤盖住了阳光的暴晒,保住了庄稼蔸下根系的水份不被蒸发。较好的保住了庄稼蔸下的水份。所以说:“锄头有水”。

“锄头有水”的另一层意思是,在干旱的年景里,如果下了一场雨,庄稼蔸边锄松了的土壤,能很好地保住落下的雨水不被流失。如果没有锄松土壤,水就会顺着地形高低流走。这也是“锄头有水”的一种体现。


俗话说:“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这句话足以说明:农业生产需要精耕细作,精心管理,勤锄勤管,及时打药,才能稳妥的夺得农业大丰收。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大生产,有了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农药,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彻底解除了以前农业生产繁重的体力劳动。使现代农民能轻松愉快地进行农业生产。

谢谢阅读,我的原创。




辽两个问题,听老翁慢慢道来!

杈头有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锄头   老农   晒场   场院   农具   社员   谷物   庄稼   大豆   小麦   农业生产   芝麻   土壤   生长   土地   农民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