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了面子却赢回领土,为何有人说清朝才是日俄战争最大赢家?

面子能屈能伸方能大丈夫 至于领土到时就是两情相悦




清朝光绪年间,在中国境内发生了一场十分“奇葩”的战争——日俄战争。为什么说这是个“奇葩”的战争呢?因为这场战争的发生地在当时清政府版图中的东北地区,两国交战,战场选在第三国,更奇葩的是,面对日本和沙俄的争斗,清政府非但没有制止,反而作壁上观,甚至无耻的宣布“中立”,任由其他国家在自己的国境内“胡作非为”,这在世界上大抵也仅此一家了吧。

这段历史对正在日本学医的鲁迅先生影响很大,他在《呐喊·自序》中这样写道:

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但抛开民族感情,只从利益得失方面考虑,当时清政府采取的不作为做法在现在看来是十分正确的,战争结束后,作为战败国,沙俄退出了对于辽宁半岛、朝鲜半岛的角逐,而日本又因为国力消耗过大导致战斗力下降,也失去了对于辽宁半岛、朝鲜半岛的控制权,中国不费一兵一卒,却取得了辽宁半岛、朝鲜半岛等东北地区总计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域,不能不说是“赚大了”。

为什么沙俄与日本会爆发这样一场战争呢?

我们知道,沙俄是世界近代历史上对土地最为贪婪的国家,不仅在西欧中亚频频出击,掠夺资源,对远东地区同样虎视眈眈。俄罗斯建国的历史,就是对外扩张掠夺的血腥历史。

远东地区虽然气候寒冷,人迹罕至,但却是通往太平洋的最佳出口,彼时亚洲虽然经济落后,但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其政治经济潜力毋庸置疑,俄国上层在此问题上认知高度一致。

而俄罗斯国土虽然已经抵达西太平洋,但由于地处高纬度地区,缺乏不冻港,迫切需要一个出海口,来提升自己在太平洋地区的控海权,所以从19世界初开始,沙俄就把目光放到了近在咫尺又幅员辽阔辽宁半岛和朝鲜半岛。

“甲午战争”后,日本携胜利余威趁机抢占了辽东半岛,引起了俄国强烈不满,他打着帮助中国的口号,伙同英法强迫日本归还辽东,这便是著名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彼时日本国力有限,加之战争消耗甚巨,不敢与西方列强正面对抗,只能在勒索一笔巨款后将辽东半岛归还给清国。

协议达成后,俄国以“还辽有功”为借口,对清政府行以各种敲诈勒索,不仅索取了中东铁路特权,还强行租借旅顺、大连等港口城市,妄图通过“蚕食”手段,将东三省据为己有。

清政府可谓欲哭无泪,刚走了一只狼,又来了一只熊,比起那只骨瘦如柴的饿狼,这只熊更加贪婪,也更加强壮!

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俄国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大举进兵中国东北。如果说美英法等国是希望趁机获取更多经济和贸易特权,那么俄国就是来抢地盘的,俄罗斯陆军大臣库罗帕特金更是公然叫嚷:“我们将把满洲变成第二个布哈拉(乌兹别克斯坦城市)”,其对中国的领土野心昭然若揭!

“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陆续撤出中国,唯有俄国,霸占东三省不肯归还,想要造成既成事实的局面,彻底将东三省据为己有。

彼时大清朝内忧外患、岌岌可危,按照“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两年内不能购买军火,除此以外,还要负担巨额经济赔偿,如此一来,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土沦丧。

但志在以朝鲜为跳板,抢占中国领土的日本却不想看到到嘴的肥肉让俄国人给抢去了,加之英国对俄国妄图抢占中国东北的做法十分不满,暗地里支持日本,让本来对俄国有些害怕的日本坚定了信心,他们利用欧洲列强对俄国妄图独霸中国的不满情绪以及俄国准备不足的致命弱点,发动突然袭击!

由于西伯利亚铁路贝加尔湖路段尚未通车,沙俄无法快速地支援战场,让日本军队从一开始就占据上风。无处不在的腐败也让俄军战斗力大打折扣,日本军队越打越有信心,1905年初,日本在奉天会战中大败俄军,虽然自身也损失惨重,但战争的天平已经倒向日本。

5月,东乡平八郎在对马海战中全歼俄国从半个地球外调来的主力舰队,打消了俄国最后的翻盘希望,此后俄国境内爆发“1905革命”,日本特工明石元二郎趁机兴风作浪,惊慌失措的沙皇为了缓解国内危机,不得不对日本让步,日俄战争就此结束。

日俄战争虽然以日本获胜告终,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惨胜”,光是战死者就超过8万,损失远超“甲午战争”,俄国就更不用说了,整个海军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两者都无力再战,只能在美国的调停下将东三省主权归还给中国,可以说,大清朝是白捡了个便宜。

东三省收回后,清朝也没有闲着,1907年东三省开始实行行省总督制,徐世昌出任总督,同时从北洋六镇抽调部分军队参与东北防务,除此以外,大力发展东北的经济,开始有组织的引入移民。这些政策,对于稳固东三省的地位,起到了关键作用!

抛开领土主权上的获益,日俄战争也坚定了国人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信念,在此之前,大多数国人认为俄国是欧洲发达国家,是白种人主导的强国,而日本虽然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了北洋水师,但其国力、军力都无法与欧美列强抗衡,日本人在战争的卓越表现大大刺激了变革中的中国,让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明白,黄种人并非天生低劣,只要方法得当,一样可以击败西洋国家。

孙中山先生1924年在日本神户的一次谈话中讲到:

日本人战胜俄国人,是亚洲民族在最近几百年中头一次战胜欧洲人,这次战争的影响,便马上传达到全亚洲,亚洲全部的民族便惊天喜地,发生一个极大的希望……我们认为日本人对俄国的胜利是东方对西方的胜利,我们认为日本的胜利就是我们自己的胜利。

此后,为数众多的留学生开始把目光转向日本,掀起了一股留学日本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日俄战争前中国留日学生约为8000人,1907年已经蹿升到17860人,这些人中诞生了大量的革命党人和进步人士,民国史上那些有名的军政大员都是留日出身,如蔡锷、蒋介石、何应钦、蒋百里、张群、阎锡山、戴季陶等,留日的士官派成了后来中国军政界的主流派系之一。究其原因,还是受到了日本战胜俄国的刺激。

还有部分人从制度方面来论证日本战胜俄国的合理性,沙俄被认定为欧洲专制国家,而日本已经立宪,制度上优于俄国。他们据此认定:国家强弱之分,不在种而在制!

据说清廷守旧派战前研判:日本必败,就连战后如何制定亲俄外交政策都想好了,没有想到日本神来之笔,一战功成!

而立宪派则是捡到了枪,据此强烈要求清廷立宪,以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挽救江山社稷。

最后说一点:当时的环境下,俄国对中国领土的威胁远远高过日本,如果这场战争以俄国胜利告终,东三省为俄国占领,那么随着后来的二次世界大战,东北大概率和西伯利亚或者外蒙古一样,脱离我们的国家,成为苏联或者俄罗斯的一部分,如果那样,我国北方将面临灭顶之灾!

看来我们还是有些国运的!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因为东北地区避免落入沙俄的口中,所以清朝也成为日俄战争最大的赢家。这是一方面,也是许多人认为的。不过要我说,日本同样是赢家,虽然日本没有获得多的大好处,但从地缘安全来看,日本同样是赢家。在二十世纪初,沙俄的扩张性更加疯狂,由于清朝的衰落,加上和清朝有着漫长的边界线。沙俄对清朝北部的领土志在必得。


沙俄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在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时,沙俄策划了三国干涉还辽事件,逼迫日本吐出辽东半岛。由此,日俄两国矛盾加剧。在沙俄眼里,整个东北都是自己嘴里的肉,因此,是不可能让日本占领的。经过这个事件,清政府信赖沙俄,两国暗中签订《中俄密约》。至此,沙俄开始蚕食东北,在东北的权益越来越大。东北铁路也和西伯利亚大铁路连接起来。表面是在清朝受到日本入侵时,沙俄可以通过铁路支援清朝,但实际是为了吞并东北。


八国联军侵华,造成中华民族巨大的危机,在这些国家中,沙俄是最大的获益者。沙俄占据着东北,不肯退兵,遭到其他国家的谴责。但沙俄并不在意,依旧开始吞并东北。对于日本来说,如果沙俄吞并中国东北,就会威胁到朝鲜,日本控制的朝鲜则会不保。那日本多年的努力,就会成为泡影。在日本“大陆政策”中,占领朝鲜,从而入侵东北,再进军东亚大陆,最后是称霸亚洲,甚至世界,可见日本的野心之大。


如果让沙俄获得东北,日本的“大陆政策”就会无法实现。这是日本无法接受的,在他的计划中,只有称霸亚洲,才能改变岛国带来的限制。所以,看着沙俄赖在东北不肯撤兵,日本也着急。在得到国际列强的谴责后,日本也顾不了那么多。只能拼一把,赢了自己的野心才能进行,输了也就是退回本岛,继续苟活着。


在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1905年结束。沙俄在对马海战中失败,战争进入僵局。至此,双方谁也不能完全战胜对方,最后只能结束。对沙俄来说,在远东的地位受到影响,也加剧国内的危机,对外的扩张也遭到阻碍。对日本来说,终于获得自己的战略目标。只要东北没有被沙俄占据,只要朝鲜半岛在手中,入侵中国,称霸亚洲都是有机会实现的。对清朝来说,没有丢掉东北,那就是最好的,毕竟在当初,不管清朝怎么抗拒,怎么谴责沙俄,依旧没用,打又打不过,最后只能看着沙俄吞下东北。这种无奈更加揪心,富饶的东北就快没了,那可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啊。


在日俄战争中,要说赢的话,清朝和日本都是赢家,沙俄无法完成占领东北的计划,他是失败的。清朝赢回领土,日本赢得地缘战略的安全,从此更加猖狂。东北没有丢失,是近代史中的一大幸事,毕竟领土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特别是现在的世界观。




在晚清挨打不断的耻辱史上,爆发于1905年的“日俄战争”,堪称叫多少国人耻辱到扎心的一仗:日俄这两只“虎狼”动员近百万陆海兵力,在中国东北沿海大打出手。速射炮机枪手榴弹等新式装备与全新战术,叫各国军事迷津津乐道。获胜的日本一方,20世纪时还拍了一堆经典影视剧炫耀此仗。而作为“主人”的清政府呢?却只是乖乖站一旁,乖乖看着热闹。如此窝囊到家,堪称世界近代战争史上的奇景象。

但这么一段窝囊历史,后来却也惹来一些“新解读”,一个流行已久的说法是:大清丢人现眼不假,但国土保住了啊。所以算起来,“输了面子”的大清,也算是日俄战争的大赢家嘛。

那“窝囊”的清王朝,到底算不算“赢家”?那就要先看看,日俄战争前,清王朝火烧眉毛的东北边疆局势。

一场“庚子国难”,八国联军端了北京城,清政府吐血咬牙签下《辛丑条约》,可这奇耻大辱,比起同时期的东北局势,又算是“小儿科”了:“八国”列强之一,在《庚子条约》里敲金分肥的沙皇俄国,还顺手趁火打劫,喊着“黄俄罗斯”的猖狂口号入侵东北,一路不停制造屠杀血案,更在占领奉天后,强迫清政府签订《增阿暂章》,妄图拿到东北的驻兵权。作为清王朝“龙兴”之地的东北大地,眼看就要成了沙俄的“后花园”。

如此危局下,刚刚遭受重创的清政府,没能耐跟沙俄叫板,只能忍气吞声谈判,同时求助列强“调停”。虽然清朝驻俄公使杨儒拼上老命力争,终于叫沙俄在内外压力下答应了《交收东三省条约》,但条约执行到1903年,沙俄又耍了赖,拒绝继续执行该协议。清政府除了“敦促”,几乎已没招可用。而另一个“邻居”,却比清政府还着急:日本!

早在甲午战争时,日本就把辽东半岛当作囊中之物,可甲午战争后一场“三国干涉还辽”闹剧,却逼着日本吐出了到嘴的肉。这次沙俄在中国东北吃独食,日本又哪能坐视?从1903年7月31日起,日本就与沙俄围绕东北问题展开谈判,双方军队也剑拔弩张。刚在沙俄那里受够了气的清政府呢?也确是兴奋了几天,甚至云贵总督丁振铎等人还热情建议,要求清政府“联日拒俄”。但悲哀的事实是,面对这场在中国本土开打的大战,清政府什么也做不了。

当时的清政府,不单军事经济实力损失惨重,一纸《辛丑条约》,更把中国大地,推到了列强宰割的境地。以“利益均沾”的原则,大清各地都被列强划分了“势力范围”,连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都驻扎着英法意列强的军队。西方各国既不想看到日俄独霸东北,更不想看着清政府借这事儿雄起,所以日俄战争爆发后,美国国务卿还特意致函美国驻华使馆,“建议”清政府实行中立。

这种情况,就好比一群强盗打进一户宅院。其中两户强盗因为分赃不均,当场大打出手。其他的强盗呢,则是一边“看热闹”,一边摁住宅院主人,警告宅院主人不要多管闲事。大清朝,就是这个可怜的“宅院主人”。

所以说,以这形势说,清政府的“中立”,既不是骨子里怂,也不是什么深谋远虑,就是在列强的淫威下,乖乖听话缩一边。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如此。

而等到日俄两家打的精疲力尽了,在列强的“调停”下开始谈判。作为“主人”的清王朝呢?依然被人排斥在外。日俄近三个月的谈判期间,清政府外务部就哀叹“日俄直接议和,不容他国干预……我若派员前往,其势亦难掺入。”甚至1905年9月5日,日俄双方都已经达成《朴茨茅斯和约》,清政府对此都一无所知。直到三天之后,清朝驻俄大使才在俄国报纸上,看到了“和约”的详细内容。

“分大清地”的谈判,都把大清踢一边,这“中立”,很彻底。

当然,就《朴茨茅斯和约》的内容说,日俄战争期间双方占领的东北土地,都要“交还中国接收”。乍一看来,大清的“收获”也很大,算是“赢家”。

但实际执行起来,就是另一回事,“交还中国接收”是列强间妥协的产物,可到嘴的肉怎能真交?别看日俄战争分出了胜败,可是清政府的实力,却是哪家都得罪不起。人家谈好了,再把清政府招呼过来“交接”,其实就是逮着清政府继续宰。《朴茨茅斯和约》三个多月后,即1905年12月22日,日本就逼迫清政府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和《附约》。“交接”走了先前俄国在旅顺大连等地的所有特权。

这也就意味着,俄国固然撤军了,但相关的利益,都“倒腾”给了日本。“中立”的大清朝,除了名义上的“接收”,其实还是两手空空。

而且也正是借着日俄战争的威慑,日本除了“交接”了俄国的特权外,还附加了许多新特权,比如在东北十六地通商,经营奉天至安东的铁路,在东北设置“铁路守备兵”。特别是“铁路守备兵”这条,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被日本人钻足了空子,成了他们建立“关东军”的最重要“法理”。

单看这几条,好些俄国在东北之前撒泼耍赖都没拿到的特权,这之后全被日本收入囊中。东北大地的“俄国狼”没赶走,又平添了“日本狼”。被宰割的命运,依然没有变。这样的结果,哪里是“输了面子赢了领土”?简直是全丢光。

而且单看日俄战争后五年,清政府的一些无奈事,就知清政府损失多惨重。为遏制日俄侵略,1907年清政府曾计划修建新法铁路,但这么一件合理合法的事情,就遭到日本的强烈反对,在日本的无理阻挠下,英美列国也表达了支持日本的态度。一条原本对东北建设有重要意义的铁路,就这么不了了之。修条铁路都这样难,何况其他?

甚至1908年,清政府还曾与美国的金融巨头合作,计划建立“东三省银行”,对抗日本对东北的经济侵略。但没有想到的是,由于美国和日本在对外扩张方面达成妥协,两国反而联合干涉,叫“东三省银行”计划也成了空文。

建银行修铁路这样的事情,就这样都被日本卡在喉咙上,《朴茨茅斯和约》给中国东北带来的危害,由此可见。

当然,也许清政府在这场战争里的“中立”,以及日俄战争后的种种受制,透着太多的无奈。可是,再看看晚清年间,清王朝越演越烈的腐败,水深火热的国计民生。这样一个成了列强案板上弱肉的王朝,又哪有什么“知耻而后勇”的勇气。

所以,放在当时以及后世的有识之士眼里,一场日俄战争,哪里是什么“外交胜利”,只是“弱国无外交”的深深悲哀。也正是这样的悲哀,叫当时多少热血未凉的年轻人猛醒。比如在美国,即将成立自己的机械公司,过上富足美国中产生活的华侨青年冯如,就在日俄战争的耻辱面前做出决定,毅然倾家荡产投身航空研究里,成为中国航空业的先驱。而在日本,目睹日俄战争悲惨影像的鲁迅,也愤然放弃了成为医生的梦想,走上另一条千难万难的路……

还有更多与他们一样的人,在看透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后,决绝地放弃了舒适的生活,开始了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人生。所谓“外交胜利”论,却是对那么多英雄们,一种无知的亵渎。

一个世纪后,回看“日俄战争”的前前后后,依然可以痛感那个落后挨打的时代,中国任人宰割的创痛。明白这样的创痛,才能明白,当年是一种怎样强大的力量,支撑了那些仁人志士们慷慨无悔的选择。

参考资料:孙昉《试论日俄战争时期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宋莉莉《日俄战争后清政府挽救东北危机局势的外交努力》、《张学良口述历史》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开始全面入侵越来越衰弱的清朝。特别是清朝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让西方列强彻底看清了末世大清的虚弱,诸列强开启了瓜分清朝的疯狂模式。无可奈何的清廷,是即打不过,也没地方讲理,只能寻求在列强的夹缝之中苟且偷生。日俄战争就是在此背景下,为了各自的利益,双方在中国的辽东半岛以及朝鲜半岛,进行的一场大战。而这些权益的真正主人清朝呢,反倒成了看客,的确是很耻辱,很没面子。

那为什么有人说清朝才是日俄战争的最大赢家呢?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并不准确,实际的大赢家应该是日本才对,清朝仅仅是侥幸保住了原有的东北领土,彻底失去了对朝鲜的统治。

甲午战争之后,中日双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政府将台湾、澎湖,以及辽东半岛割让给了日本。因为条约中,日本完全占有了辽东半岛,这就触犯了俄国的利益。俄国在当时一直在向西伯利亚远东地区扩张,并建造了西伯利亚铁路,以及海参崴港口。可是,海参崴港冬季会结冰,无法使用,俄国就有了在东部沿海拥有不冻港的需求,而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区域正好是最好的选择。

于是,俄国就纠集了德国、法国,一起要求日本放弃辽东半岛,即三国干涉退还事件。日本迫于国际压力,与清朝签订了《辽南条约》归还了辽东半岛。俄国很快派舰队抵达旅顺,并跟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实现了租借旅顺的目的,拥有了战略上的不冻港。

俄国开始在东北境内大肆修筑城市,建设铁路,连通了俄国到旅顺的交通,并派驻大量军队驻守。特别是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事件,俄国并不十分关注北京,相反的大量派兵进驻东北地区,并实际控制了辽东半岛,同时开始向朝鲜半岛扩张。在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之后,俄国找各种借口,不肯退兵,其目的昭然若揭。

俄国妄图吞并满洲,日、英、德、法等国意识到这将会让自己在中国的利益受损,出面干涉,要求俄国从中国东北撤军。而参与瓜分中国来晚了的美国,在“利益均沾”原则下,也坚决反对俄国吞并满洲。俄国无奈,只好与清政府签订了《交收东三省条约》。可是俄并不想撤军,就又逼迫清政府同意他们新提出的《七项撤军新条件》。

弱小的清朝,在整个过程中都没有什么话语权,唯一能做的,就是靠出卖自身利益,挑拨列强之间的关系,实现以夷制夷的目的。清政府就故意将俄国提出的新条件透漏给了日本。当然,让日本帮忙打俄国,清朝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就是将所有俄国的在华权利全部转交给日本。

实际上,清朝能够触发日俄战争,更深层的原因,还是列强在各自利益上存在矛盾。俄国一直没有停止扩展的步伐,这让英国很担心俄国在取得不冻港之后,会抢夺英属殖民地,所以,英国同日本结成联盟。而美国因为来的晚,为了自身利益,反对任何国家瓜分中国领土,也站在了日本一方,反对俄国。而法俄早已结成联盟,在欧洲一起反对德国。而德国,在欧洲与法国有矛盾,应该反对俄国才对,但是英德矛盾更大,同时考虑到日本有可能会损害其在胶州湾的利益,所以,站在了俄国一边。最终导致了日俄战争的爆发。

日俄战争从1904年2月8日,日本攻击旅顺港的俄国舰队开始,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的陆战、海战,日军全面占据优势,重创俄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歼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俄军的伤亡、被俘人数也远远大于日军。1905年5月日俄开始谈判,最终在美国的调停下,双方在1905年9月5日达成协议,签署了《朴资茅斯条约》,日军最终获胜。

这次战争,直接导致了俄国国内的动荡不安,爆发了第一次革命。十余年后的1917年,又爆发了二月革命,以及十月革命,沙皇统治最终被推翻。

清政府看到日本一个实行君主立宪的区区小国,竟然战胜了一个国土面积广大的专制大国,大为震动,开始学习日本,派官员到欧洲考察,准备实行君主立宪改革。当然,结局是失败的。日俄战争在中国领土上进行,而大清政府竟然表示中立。只苦了满洲的百姓,不但被日俄双方抢走了粮食、财物,还被抓去当壮丁,做炮灰,死伤无数,几十万人沦为难民。清政府还不得不按照《朴资茅斯条约》,同日本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让日本继承了俄国在满洲的所有权利。

日俄战争真正的大赢家是日本。通过此战,日本彻底被西方诸国刮目相看,甚至中国的不少人都开始钦佩,大批人员开始前往日本留学。日本在国际上的地位迅速提升。日本此战还彻底抢走了朝鲜半岛的控制权。同时,又从中国赚取了巨大利益,为日本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财力、物力支持。

有人说清朝是日俄战争的最大赢家,恐怕值得商榷。自从美国结束了美西战争,抽身开始关注自己在清朝的利益之后,其一直主张利益均沾,反对瓜分中国领土。再加上列强间利益的不同,恐怕很难有一国可以从法律上永久占领中国的领土。不瓜分中国领土,这也是在美国主张之下,列强达成的共识。1900年之后的条约,有租借土地、港口的,没有永久割让的。所以,即使没有日俄战争,东北的领土主权,在甲午战争后的三国干涉,日本归还中国之后,一直都是中国的。

一场日俄战争,东北三省只不过是从俄国的实际控制中,转手到了日本手中而已,清朝得到了什么呢?什么都没有,倒是还要另外给日本不少补偿。而且,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包括清朝灭亡之后,日本都长期实际控制着东北。

如果没有日俄战争,沙皇俄国存续,那么沙俄因为国家体制的问题,只会变得越来越虚弱。相信二战时,俄军会更加的不堪一击,东北还是会被日本占领。中国到时候,还是会加入抗日阵营,最终在美国支持下,还是会取得胜利。只是,很有可能沙俄解体后,中德之间会有一战。如果沙俄真的是在二战时期解体,相信中国的领土,肯定会比现在大。所以,日俄战争后的清朝果真是大赢家么?真的很值得商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辽东半岛   沙俄   甲午战争   领土   清朝   朝鲜半岛   旅顺   俄国   战争   列强   日本   条约   赢家   中国   清政府   面子   铁路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