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资治通鉴》这本书,读完它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如果一个人能随时地预测未来,是否感觉有点“可怕”?可古往今来,但凡是厉害的人,似乎都带有洞见未来的能力。《资治通鉴》就是这样一部通过历史,洞悉人性,窥见未来的书。先和大家分享几个《资治通鉴》小故事,帮助大家更好的评价这本书。

《田忌赛马》,大家中学都学过,田忌采纳孙膑的妙计,三局两胜,赢了齐王。这段历史,在《史记》中,和书上记载的差不多。然而,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却告诉你:田忌赢了赛马,出了风头,却遭到“小人记恨”。贵为齐国相国的邹忌,却因为嫉妒田忌之才,派人假冒田忌占卜测大业。在古代,朝廷重臣,私自占卜是大忌讳,于是,田忌被诬陷起了谋反之心。齐威王便质问田忌是何居心去占卜,田忌难以自证清白,一气之下,竟举兵攻入都城要捉邹忌复仇,结果战败而逃......这个英雄失意的结局,忽然让这个故事,有了不一样的教育意义。

再比如,作为下属,你要如何“正确地”给上司提建议?《通鉴》记载吴起、乐羊,苦苦打了三年仗,终于得胜而归。国君魏文侯,却把打下来的领地,封给自己的儿子。还问群臣:“我为君如何?”群臣一个个都回答:“您是仁德的国君。”但一个叫做任座的臣子去直言不讳地说:“国君攻克中山国,不将它封给功臣和弟弟,却分给儿子,怎么能称得上仁德呢?”场面很尴尬,魏文侯眼瞅着就要发脾气。这时候,另一个臣子翟璜出来救场:“国君,您是仁德的君主!”魏文侯再问:“何以知之?”翟璜回答:“臣听说只有国君仁德,臣子才可能正直。刚才任座言辞正直,这不正证明了您是仁君吗。”魏文侯听完大悦。一句话,不仅灭了魏文侯的怒气,还解救了同为忠臣的任座,给领导留下了好印象。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为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 ),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它可以帮助后人更好地去了解以往的历史,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也可以把中华文化更好地去进行传递,可见意义非凡。 其讲述了一段千年历史,这段历史是中华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缩影。七雄争霸,云谲波诡;秦统六国,纵横捭阁:大汉立国,金戈铁马;三国风云,天下归晋;八王之乱,祸害四起;隋亡唐兴,中华盛世:五代十国,狼奔系突;陈桥兵变,宋代后周。纵观中华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外惠皆由内乱生。

中国历史上其实也有不少著作,类似于记载历史,但《资治通鉴》永远是这些著作中的第一,这一点毋庸置疑。许多后人正是因为读了这本书,所以说对历史有更多了解,才能够管理政策得失。

作者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省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后代。其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除《资治通鉴》外,还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资治通鉴》叙事条理清晰,。郭嘉十胜十败论,商鞅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刘秀昆阳大捷,谢安东山再起,李靖大破突厥等故事语言简洁精练。萧规曹随、房谋杜断、张巡守城等故事讲得精妙绝伦。

《资治通鉴》有很多名言警句,如,“得财失行,吾所不取”,“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将”;“物极则反,器满则倾”;“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

《资治通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能放大读者的人生格局。曾国藩曾评价《资治通鉴》是惊世之书;毛泽东主席这样点评《资治通鉴》:“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本未毕俱,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钱穆称之为“帝王之书、权谋之书、生存之书”。

最后在给大家汇总《资治通鉴》里的经典名言:

1.“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测也”:发怒的人,我们时常看到,但是那些时常将笑容挂在嘴边的人,是深不可测的。

2.“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作为君子,别人为了你而陷入危难的境地,你必须要和他一起共患难,岂能独善其身呢?

3.“不痴不聋,不做家翁”:面对许多事务,要学会装傻装聋不干预,才能做一家之主。

4.“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狡猾的兔子死了,帮助捕猎的狗给吃掉了。飞鸟没了,锋利的弓箭要藏起来。国家战乱平定了,谋划的大臣也被处死了。

5.“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不以正确的方法去爱,就会变成为一种伤害。

6.“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要想明辨是非,就要集思广益,多方面听取别人的意见,如果偏听偏信,就容易被小人迷惑,分不清是非黑白。

7.“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不难,改正过错才是难的;说好话并不难,做好事才是难的。

8.“口有蜜腹有剑”:有的人说话,嘴里尽是甜言蜜语,但是心里却暗藏了刀子。

9.“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生活在富贵的环境下,经常会滋生一些骄奢淫逸的情绪来,而往往灾祸的发生都是在不经意间的。

10.“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自己的床,怎么能让他人占去一半呼呼大睡呢?




据说某位伟人读了17遍。很多人就感觉这书厉害的不行,武林秘籍,权术之书。有人从里面解读职场秘籍,有人从中探查人性,有人看出治国方略。感觉什么都能往里塞,但是我觉得不过是一本史书,以时间为经线,一年一年的记载着过去发生的大事,桌前伏案,却感觉跨越了千年时光,历经世事变换,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沧桑。犹如黄粱一梦,壶中日月一般。


在其中可以看到先贤,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奋斗,他们的爱恨情仇。无数代仁人志士,抱持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儒家传统责任感,为寻找万事太平之道,忠义奋发,舍身忘我,砥砺奋斗。但是历史总在暴君产生暴政,暴政产生暴民,暴民进而产生革命,革命有产生暴君中陈陈相因,跳不出封建大循环。囿于历史局限,先贤的奋斗我觉得最终都归于失败,始终没有摸索出万事太平的制度。但我们不行轻视这些古代先贤,正是他们始终在黑暗的社会里,举着星星灯火,喁喁独行,始终不曾让仁义,忠勇之道失传。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得以维系,民族之魂得以屹立千年。


我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就是提醒君王及治国者,谨记自己的责任,天下万民将他们的身家性命系与你,你要为天下苍生负责,轻身贵民,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当然,往事中也反应出人性的复杂,权谋的奇诡,治国者也需要学习来洞察人性,觉知阴谋,审时度势。但不要忘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不要沉湎于奇计鬼谋,忘了根本。




我阅读的《资治通鉴》是六卷本那种电子书,目前第一卷已经阅读完毕,主要讲述的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既公元前403年至东汉末年光和元年既公元178年时期的历史,谈谈本人阅读后的感触吧。

一,体会到渊源流长的历史长河。该书是一部历史通史,总结了各个朝代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交往,帝王,将相,名人等主要历史,通过记载历代王朝兴衰,评价帝王治理国家的成败,吸取衰亡的原因,为治国理政提供更好的决策。对各朝代主要历史大事件记载的较为详实,为我们展现了几千年中华民族历史的沧桑,加上作者对历史事件独特的评价,增加了读者对各朝各代历史兴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也为自己出生于华夏而感到自豪。

二,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作者在前人史料记载的基础上,概括各个朝代的历史大事件,并站在客观的立场,分析评价历史大事件,又用自己浓厚的文笔把历史精髓叙述出来,提供给执政者参考,推陈出新式的评价,对治国很有帮助。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所站的立场不同,代表的阶级就不同,正所谓各有千秋。儒家思想在作者的评价中现有主导地位,凡不符合儒家“以德治国”“嫡尊庶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下犯上”都被认为是错误的。该书文笔流畅,记述脉络清晰,只要是有一点古文基础的读者,大部分内容都可以读懂,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三,学习到古人睿智的思维方式。古人在发表自己观点或上疏皇帝时,为了获得大家的认可,首先要证明自己的观点有《尚书》《周易》等佐证,然后叙述事件过程,再用正反两方面论点阐述自己见解的正确性,达到以理服人之目的。大部分还引用本朝前代皇帝的原话,来说服当朝皇帝与大臣。这样的思维方式很值得我们借鉴,也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的时候最好借用前人已经被证明符合逻辑,或者有何不足之处,最终目的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达到以理服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资治通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在我们几万册的史学典籍中,如果你要挑几部最具代表性的,那必有《资治通鉴》。但一般读者想把握其中的精义,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它篇幅巨大,从战国三家分晋开始,到宋代建立之前的陈桥兵变,有1300多年历史,共294卷篇幅。历史学家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往往有很多自己的思考。同一件事不同的历史学家会有不同的表述,这就体现了他们的思想差异。对于《资治通鉴》这样一部经典著作,如果只关注它的表面文字,不探究文字背后的深层涵义,哪怕读得滚瓜烂熟,也不见得会了解这部书。




前几年,因为工作比较轻松,有时间看书,翻阅过《资治通鉴》,感觉此书比较适合文史爱好者阅读,一是虽然是古文,但是文字比较浅显,比较好懂,二是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历史和政治等各方面,三是即是历史书籍,也是官场教科书,更是人生教科书!最后提醒一下,古文不好的人,可以买中华书局的文白对照的18册版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资治通鉴   仁德   先贤   国君   偏信则暗   史记   儒家   评价   臣子   通史   兴衰   古文   朝代   感触   感觉   财经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