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载人登月最大的疑点是土星5号火箭技术的真实性,土星5号技术可能没有丢失,对于这个问题都有哪些观点?

关于美国载人登月最大的疑点——土星 5 号火箭技术的真实性,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有些人认为土星 5 号技术可能没有丢失,而另一些人则持不同观点。

首先,我们要了解土星 5 号火箭(Saturn V)的基本情况。土星 5 号火箭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阿波罗登月计划中使用的一款重型运载火箭,其目的是将阿波罗飞船及宇航员送入太空。土星 5 号火箭的高度为 110.6 米,最大直径为 10.1 米,起飞重量为 3038.5 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 140 吨。它是迄今为止最大、最强大的火箭之一。

关于土星 5 号技术的真实性,有几种观点:

1. 支持观点:许多人认为土星 5 号技术是真实存在的,美国确实成功实施了载人登月计划。这些证据包括大量的照片、视频资料,以及宇航员们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样本。此外,当时的苏联也对美国的登月计划表示认可。

2. 怀疑观点:一些人认为土星 5 号技术可能已经丢失。他们提出的主要疑点包括:照片和视频中存在一些不符合常理的细节,如没有看到星星、旗子飘动不自然等;此外,他们还质疑土星 5 号火箭的推力是否足够将阿波罗飞船送入月球轨道。

3. 中间观点:还有一些人认为,虽然土星 5 号技术可能已经丢失,但美国确实曾经实施过载人登月计划。他们认为,美国可能在某个时间点停止了登月计划,但没有公开这个消息,而是通过伪造照片和视频来掩盖这一事实。

总的来说,关于土星 5 号技术真实性的问题,尚无确凿证据证明其是否存在。然而,根据我国主流价值观,我们应该尊重历史事实,认可美国在载人登月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太空探索任务将更加艰巨,人类需要继续努力,共同探索宇宙的奥秘。




美国载人登月由于太过领先,因此直到今天仍被质疑,其中最大的疑点是土星5号火箭技术的真实性。

试想一下,现代的重型火箭只能把20多吨物体运到地球同步轨道,而60年前土星5号就能把100多吨载荷送上地球轨道,将40多吨物体运到月球,这简直就是BUG。

19世纪60年代的土星5号火箭,其性能远超目前服役的中、美、俄火箭。

土星5号是三级火箭,由S-1C第一级、S-2第二级、S-4B第三级、仪器舱和有效载荷组成。第一级采用5台F-1发动机,推进剂为液氧和煤油,2个10米直径的铝制推进剂贮箱用桁条和隔框加强。第二级长25米,直径10米,采用液氧液氢推进剂 ,共用5台J-2发动机。第三级长18.8米,直径6.6米,1台J-2发动机,推进剂为液氧液氢。

土星5号是美国上世纪60时代的产物,由于运载能力十分强大,它担任了美国“阿波罗计划”的重任,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土星5号运载火箭高度达到了110.6米,最大直径10.1米,重3039吨,推力达到了惊人的3408吨。近地轨道运力140吨,地月转移轨道极限运力48.6吨。

土星5号火箭的氧化剂是液态氧,推进剂是液态氢和精炼煤油。这款火箭一共发射了九次,而且每次都成功了,可以说是人类航天史上最强大的火箭。

而中国现役最强火箭长征5号的总重量约为867吨,最大直径5米,高度57米,近地轨道运力25吨,地月转移轨道运力8吨,各项指标都逊于土星5号。

俄罗斯现役大推力运载火箭安加拉A5,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24.5吨,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7.5吨,同样逊于土星5号。

更为奇怪的是就连美国自己的现役火箭也达不到土星5号的标准。

美国现役运力最强的火箭是猎鹰重型火箭,高70米、最大起飞重量达到了142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63.8吨,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26.7吨。

尽管猎鹰重型火箭是现役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但仍然没有达到其60年前土星5号的水平。

是美国的技术退步了?还是土星5号的资料丢失了?亦或者土星5号根本不存在?

人们对土星5号的质疑也越来越强烈,今天就带您一起了解一下这款近似于BUG的土星5号。

土星5号是如何研发成功的?

土星5号研发背景——太空竞赛。

土星5号是太空竞赛的产物,当时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这件事加深了美国对太空竞赛中落后的恐惧。

苏联人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次载人进入太空、第一次发射卫星进入月球轨道、第一次实现航天器月面登陆等一系列成就。

苏联已经领先了,如果美国要超越苏联只有“第一个载人登月”这一条路可走。

随着肯尼迪上台,雄心勃勃的“阿波罗计划”得到了批准。

阿波罗计划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突破,其中“土星”火箭最为关键,没有火箭一切都白费

土星号火箭是NASA为阿波罗计划量身打造的多级可抛式液体燃料火箭,它是在红石导弹(Redstone)和丘比特导弹(Jupiter)的基础上研发的。

土星火箭研制工作有多快呢?1961年上半年还没确定,但在下半年承包商就定好了。最终仅用了4年就完成了。

土星5号的研制单位也非常强大,波音公司、北美人航空公司、道格拉斯飞行器公司、IBM赫然在列,此外还有许多科研机构、高校也参与其中。

“土星号”研制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制土星1号和1B号,获取大型运载火箭的研制经验并进行“阿波罗”号飞船的飞行试验;

第二阶段:研制土星5号运载火箭,作为飞船登月的运载工具。

1961年10月,土星1号首飞成功,之后又连续9次成功发射。其中第六、七次试验了阿波罗号飞船的样品,最后三次用于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1966年2月,土星1B号首飞成功,之后又连续8次成功发射。其中前五次搭载阿波罗飞船,第六到八次搭载天空实验室空间站。

1967年11月,土星5号首飞成功,之后又承担了月球轨道飞行、地球轨道飞行等任务,1969年07月16日,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搭载土星5号火箭,成功登录月球,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踏足月球表面的人类。

阿姆斯特朗的左脚踏上了月球,并说: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美国登月成功令世界惊叹,同时也终结了苏联太空称霸的梦想。

土星5号火箭,难度最大的依然是发动机制造

土星5号第一级发动机——F-1:

一个能够把人送到月球的火箭,它的动力一定是非常强悍的。

土星5号的第一级发动机命名为F-1,美国称其“从立项到研发成功只用了4年”,是工程力学的奇迹。

而事实是,F-1从1955年开始研制,由洛克达因公司负责。1957年时,洛克达因就完成了相关技术细节的研究,并做出了一些测试部件,其中包括一台的推力室。

1959年3月,F-1发动机正式点火测试,并成功达到了445吨的推力要求,但时间只有200毫秒。

1960年,NASA就在爱德华空军基地展示了这台发动机,人们都惊叹土星5号的进展速度,其实不过是宣传的过去的成果而已。

1960年3月,F-1燃气发生器建造完成,11月涡轮泵制造完成。

1961年4月,短程试车成功,推力的峰值达到了729.5吨,此时距离土星1号首飞还有半年时间。

NASA甚至准备开香槟庆祝了,但发动机喷注器突然出现了问题。

F-1发动机喷注器:

F-1发动机喷注器不是单一喷嘴,而是一组阵列。这个阵列拥有3700个煤油喷嘴,2600个氧化剂喷嘴,32个辐射状管路。

这个筛子一样的喷注器,要承受数千摄氏度的高温、数十个大气压,并且要确保孔洞不能堵塞。

这样的苛刻要求让项目负责人愤怒的说:“没有一个F-1的喷注器能过动态测试这一关。”

但是为了“阿波罗计划”,洛克达因的工程师只好硬着头皮解决这个难题。很快他们就想到了方法:

那就是制作缩小模型,再进行低压力燃烧试验,同时利用高速摄像机拍摄,然后慢放视频进行分析。

一次、两次、无数次,工程师们硬是把合格的喷注器做了出来。这绝对是“大力出奇迹”,坚持就是胜利啊!

正当NASA准备再次庆祝的时候,喷射器出现了新的问题,燃烧不稳定,而且这个问题已经导致一台发动机爆炸。

“阿波罗计划”陷入僵局,NASA紧急召开会议,请来了军队、企业、高校、科研中心的顾问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说来也好笑,科研居然像玩游戏一样,当你卡在某一关过不去的时候,充电钱就OK了。

NASA给洛克达因公司紧急拨款2000万美元,几个月后新的带挡板的喷注器研发成功了,发动机不再炸机了。

原来洛克达因找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几位学者,给足了银子,然后经过一顿分析计算,学者们给出了答案:“把喷嘴的直径适当扩大一点”。

F-1发动机涡轮泵:

涡轮泵是火箭发动机的心脏,它负责泵出燃料到燃烧室,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炸泵事故,如同心梗一样,极短的时间内摧毁整个发动机。

F-1发动机承载着载人登月任务,因此其涡轮泵的功率非常大,达到了41兆瓦,并且其零部件非常繁杂,并且处于极复杂的环境中。

发动机助燃剂是是液氧,温度达到了-183℃,喷射出的火焰高达3000℃,一边极冷,一边极热,涡轮泵材料达不到要求。

可能有网友说:“换成镍合金不就好了”,要知道这可是1961年啊,当时我国人均GDP仅为187元,好多人连白面都吃不上,学都上不起。

洛克达因的工程师们开始寻找材料,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经历了多次失败,最后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材料——高温镍基合金。

随后,又研发了新的焊接技术,对焊接技师进行了培训,成功解决了涡轮泵的难题。

之后工程师们又解决了发动机燃烧室等难题,最终完成了F-1发动机的研发。

第二级、第三级,采用的是液氢-液氧发动机:

为了减少火箭的重量,NASA决定采用液氢-液氧为燃料的火箭发动机,这种燃料在产生相同能量的前提下,它的体积更小、重量更轻,这样火箭可以运载更多的仪器和设备。

此外,氢、氧作为燃料,绿色无污染。这类燃料一直使用到今天,号称“半个世纪的燃料”。

J-2发动机原理如下:

少量液氧和液氢进入燃气发生器并燃烧,产生的燃气依次推动氢涡轮泵和氧涡轮泵,涡轮泵将液氢、液氧泵至燃气发生器作为涡轮泵动力,另一部分液氢可以作为冷却介质,用于降低温度,实现高度安全。

J-2发动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再次点火。土星号火箭将阿波罗飞船送入一个近地停泊轨道后。J-2发动机可以再次点火,将航天器加速送上月球轨道。

同时J-2火箭发动机最大程度遵循了NASA的要求,“高度安全可靠”。

J-2发动机研发时也遇到了困难:

液氢的沸点极低,为-252.8℃,这样的温度甚至把液氢管周围的空气液化了,因此以液氢为燃料的火箭发动机需要做好保温工作。

除了保温之外,液态氢还极易挥发,试想一下,一个一直挥发的氢源处于空气中,这是多么的恐怖。

工程师将所有的液氢管路、连接点、泵进行了重新设计,增加了一层真空隔热套,最大程度降低液氢蒸发,效果居然出奇的好。

除了这些较小的改进,还有大型升级:将喷管改为拉伐尔喷管、采用塞式喷管等。

1962年,J-2火箭发动机安装完毕,经过了多次试车后,于1963年进入生产线生产。

随着火箭发动机攻克,土星5号其他部件也完成了制造,1967年11月,土星5号顺利地完成了首飞。

土星5号任务完成,功成名退

土星五号作为航天史上最强大的运载火箭,在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后,也功成名退了。

19世纪50年代起,美国和苏联展开了太空拉力赛,大家都想要超过对手。

当时,苏联是最早开始太空探索的国家,最早的航天试验也是在苏联进行的,最早的人造卫星也是苏联研发的。

随着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登上太空,美国慌了,它害怕在太空竞赛中落败,但此时美国要想超越苏联,就只能率先登上月球。

在这样的背景下,庞大的“阿波罗计划”开始了,这个计划不仅仅是NASA的,更是整个美国人的。

美国政府、NASA、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共同研发出了土星5号重型火箭。

土星5号成功发射了9次,每次任务都完美完成,它运送了24人进入太空,有12人成功登月。

为了更好的利用土星5号,NASA还将土星5号火箭的第三级箭体改造为空间站主体。再加上土星5号的强大动力,美国很快发射了“天空实验室空间站”。

苏联研发的重型火箭N1接连失败,最终放弃了登月计划。

在空间站竞争中,又被美国的天空实验室空间站领先,苏联彻底失去了太空争霸的信心。

1975年后,太空竞赛结束,美国成为了太空第一强国。

美国拥有了太空话语权后,土星5号火箭也功成名就,逐渐销声匿迹。

土星5号就像一个传说,即便是美国也无法再造一个土星5号了。

土星5号庞大的费用,让人却步。

土星5号是一个三级推进火箭,燃料包括煤油、液氧、液氢,每一级推进器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两级推进器就超过了2600吨燃料。

土星5号发射一次的费用为1.8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5.7亿美元。也就是发射一次土星5号需要花费100多亿人民币。

如果加上研发、升级、维护的费用,高达数百亿美元。显然,如此高昂的费用即便是美国也望而却步了。

数百亿美元可以直接造一个航母舰队了。(根据公开资料:福特级航母的造价高达150亿美元,如果算上舰载机,造价直逼200亿美元。)

印度、英国、俄罗斯等一年的军费也不过几百亿美元,这些钱造武器它不香吗?

我国在航天领域一向是独自自主、稳扎稳打,绝不会贸然上土星5号这样的庞然大物的。

因此,土星5号这样的庞然大物,短时间内不会再出现。

火箭逐渐向重复利用方面发展

进入21世纪后,世界风云变幻,科技日新月异。航天领域,开始了新的竞赛,火箭也变得高效、可回收。

目前,绝大部分运载火箭都是一次性的,这造成火箭发射成本居高不下,平均每发送1kg物体进入太空的成本约为1~2万美元,这大大影响了人类太空活动的进程。

但是,有一家公司却研发出了可回收火箭技术,这就是马斯克创建的SpaceX公司。

SpaceX是美国一家私人航天制造商和太空运输公司,于2002年6月在美国加州建立,其目标是降低太空运输的成本,并进行火星殖民。

2006年时,Space-X开始与美国NASA进行商业运输合作。

2013年10月7日,SpaceX公司将“垂直起飞垂直降落”技术应用于“蚱蜢”火箭上,该火箭在成功升空744米后准确降落到发射台上,标志着人类首次制造出可重复利用的火箭。

2015年12月21日,SpaceX公司发射猎鹰- 9火箭,成功回收一级火箭,创造了人类太空史的第一。

Space-X的火箭更倾向于经济型和实用型,其火箭回收再利用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Space-X研发的猎鹰重型运载火箭也成为了现役最大推力的火箭。

随着Space-X可回收火箭技术的成功,越来越多的航天机构开始向着这一领域进军。

问答总结

土星5号火箭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可以说是美国举国之力打造的高科技产品。

土星5号耗资巨大,在当时只有美国、苏联拥有这个实力,其他国家真的望尘莫及。

美国之所以没有再次制造土星5号理由在以下几点:

  • 土星5号,完成了使命,美国赢得太空竞赛,不再需要这样的庞然大物了;
  • 土星5号,耗资巨大,产生的效益不大,就连美国也望而却步;
  • 新型的可回收火箭猎鹰9号研制成功,代替了土星5号。

我是科技铭程,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土星5号是指由火箭专家布劳恩设计的Saturn-C5火箭,它的各项指标都可以秒杀现在任何一款火箭:该火箭总重量2970吨,最大直径10.1米,高度110.6米,近地轨道运力140吨,地月转移轨道极限运力48.6吨。相比而言,中国现役最强火箭长征5号的总重量约为867吨,最大直径5米,高度57米,近地轨道运力25吨,地月转移轨道运力8吨,各项指标都逊色不少。

更奇怪的是,即使是造成土星5号的美国,最新研制的现役最强火箭重型猎鹰火箭近地轨道载荷也只有63.8吨,地月转移轨道载荷26.7吨,还没达到当年土星5号一半的运力。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美国火箭技术“退步”了呢?难道历史上的土星5号是虚构的吗?或者说土星5号的图纸丢失了?

这篇文章,站长就带大家聊聊土星5号的前世今生。

土星5号的前世今生

关于美国登月,很多人说这其实是在摄影棚中拍摄的画面,用以诱导苏联进行费用不菲的登月计划,而用于美国登月计划的土星5号火箭,也仅仅是一个巨大的火箭模型。

关于这种说法,站长表示,大家图个一乐就好,千万不要当真。

土星5号火箭的研究背景很简单:在美苏争霸的60年代,载人登月计划成为两国太空竞赛的关键点,而火箭运载能力已经成为限制美国航天发展的最核心因素。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阿波罗登月计划,一揽子登月辅助工程上马。

不过在美国人登月之前,他们必须搞清楚月球表面是什么地形特征,所以他们先开发了月球车,让月球车传回月球特征,这一时间段对应的是咱们国家的嫦娥2号~嫦娥4号阶段。

在这个阶段,也就是1966-1968年,美国陆续发射了7个着陆器降落月球,获得未来阿波罗载人登月着陆地区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有5个任务着陆成功。

通过这一阶段的月球车探测,美国人完全了解了月球着陆区的环境、相关的载人航天技术都储备完毕。

然后,美国的登月计划进入到下一阶段,载人登月。可是,载人登月远比地球附近的载人航天复杂,近地轨道运力几吨、几十吨的火箭远远不够,火箭成为限制载人登月方案的最大因素。

当时科学家总共提出了四种方案:

方案1:月球直接往返。

不过通过发射一次火箭实现往返的话,火箭吨位最少要4000-5000吨级别,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的科技水平。

方案2:月球表面集合,用重型火箭分两次任务发射。

这个方案对月球着陆技术要求太高,也几乎不可能。

方案3:地球轨道集合,用大中型火箭多次发射,在地球附近组装后载人登月。

当时交会对接技术还没突破,多次对接风险也特别大。

方案4:月球轨道集合,飞船到月球后,一部分登陆,一部分留轨。

美国人最终选择的方案是第4个,这个方案只需要一个近地轨道运力达到140吨级、月球转移轨道运力达到45吨级的火箭,这也就是本文所讲的土星5号火箭。

确定了载人登月的实施方案,美国人就集中了全国科研骨干进行了攻关,而这些科学家中负责整体设计的就是著名的火箭大王冯·布劳恩,这位大佬可是在二战后德国解体后秘密押送至美国服务的,他在二战后几乎主导了美国所有火箭的研发,成为了火箭领域的最强大脑,没有之一。

最终,冯·布劳恩团队不负众望,根据不用的运力需求,最终给出了土星A(Saturn-A1,Saturn-A2)、土星B(Saturn-B1)和土星C(Saturn-C1、Saturn-C2、Saturn-C3、Saturn-C4、Saturn-C5)的庞大土星系列火箭家族。

人们常说的土星5号,就是指Saturn-C5这一个型号。

而土星5的指标,我们在开头就已经介绍过了:它的总重量约为2970吨,最大直径10.1米,高度110.6米,近地轨道运力140吨,地月转移轨道极限运力48.6吨,是人类至今以来设计出的最强火箭。

这枚火箭第一级总重约2290吨,其中壳体和发动机质量仅为130吨,2160吨都为燃料,每一秒燃烧13.1吨燃料,这使得发动机总推力达到了惊人的3510吨。

第二级总重约496吨,其中壳体和发动机质量仅为40吨,456吨都为燃料,发动机总推力为514吨。

第三级总重约123吨,其中壳体和发动机质量仅为13吨,110吨都为燃料,发动机总推力为100吨。

靠着土星5号火箭,从1967年到1973年,美国人完成了12次阿波罗发射任务,1次天空实验室发射任务,运送了24人前往月球,最终12人登陆月球。

显然,在这场与苏联人的登月竞赛中,靠着土星5号大推力火箭的研制成功,美国人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土星5号为什么不再研制了?

在美国赢得了载人登月竞赛的胜利后,在70年代后,土星5号还是遗憾退役了。

至于土星5号退役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原因1,价格实在太贵了。

以1960-1970年代的美元计,土星五号研发费用是64亿美元,来一发的价格是1.8亿美元。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那个年代的1.8亿美元大概可以等同于今天的12亿美元。

集齐7颗就可以召唤神龙,把美国刚下水的最新一代核动力航母造出来一艘,人家这个航母可是打算造出来制霸整个21世纪的。

而这还是发射一次的费用,如果把研发神马的都算在一起,够把美国现役航母在内的大大小小军舰重造一遍差不多了。

有哪个国家能扛得住这烧钱方式啊?

要不你先造十分之一个美国海军试试?

原因2,应用需求不再。

1975年前后,苏美签订了一系列协议,中止太空竞赛,双方砍掉了大量航天项目,尤其是需要重型火箭的任务,土星5号一下失去了需求。此后,苏联正式解体,土星5号更没有了需求。

原因3,人才断层问题

你能想象的出,美国在航天技术领域,也出现过严重的技术断层吗?

土星五号研制的背景是美苏争霸时期,当时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最精英的人才几乎都被投入到了航天和军工领域。

土星5号研制的同时,美国集中了精英人才在泰坦、德尔塔、宇宙神、土星1B、C1-C3、水星计划、双子座计划、月球徘徊者计划、月球勘探者计划、月球轨道计划这一系列的研制计划当中,所研制的火箭型号及飞船达到了100个之多,技术氛围十分浓厚。

而在美苏争霸结束后,这些项目因为没有了国家的资金支持而不得不中断,人才也在不断流失。

到了今天,美国已经没有了对火箭技术的狂热,要想短时间内做出诸如土星5号的火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土星5号是特殊时期真实存在的航天奇迹

土星5号创造了人类火箭天顶科技,但那是特殊政治的时代、不计成本的投入、深厚积累的技术等一系列原因共同促成的,如今很难再有机会达到当年那个状态了。

如今,无论是SpaceX的大猎鹰火箭、蓝色起源的新阿姆斯特朗、俄罗斯的新联盟和安加拉、中国的长征9号都处在在研或论证阶段,它们的最终设计目标都是达到土星5号的级别,但达到这种成熟版本预计都会在2030年以后。

也就是说,土星5号成功后,60多年内都没有对手。而要想超过土星5号,对于现在的科学来讲简直就是个奇迹。

这里是科学驿站,我是站长,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博士,是一名热爱科学、热爱分享的科普答主,同时也是科学领域优质创作者、今日头条青云获奖者,如果我的文章有帮助到你,欢迎点赞和关注哦。




大家都说真的?假的?为什么美国人不再去月球啦?

在美国登月的时代是1960年的美利坚合众国,他们不是马上规划好了就去登月的,是1969

年才踏上月球的啊!

前面发射的双子星,到後来的农神火箭(大陆叫它土星)飞船叫太阳神,没有登月之前还出过事情数名宇宙飞船飞行员都火葬在太空舱里的事情!

所以说,现在再把土星火箭拉出来是像搬家一样简单吗?

要用到多少的人力啊?

太空控制中心还有之前的团队了吗?还有许多的设备都老掉牙了要更换了吧,问题是钱在哪里呀?当初的控制中心人员都是30~45岁的专业人员,我当时是初中生今天都60出头了

他们老早走的走,老的老啦

年轻的一代没有一个人担当这样子大型的发射及回收任务,经验差很多的。

有技术,有图纸,但是没有团队了,更没有充足的资金,

设备都是40~50年前的。

美利坚合众国就是夕阳西下了不可能回去1945年,1960年代的美国了,这就是事实。




疑点一,返回技术,返回舱能不能在没有发射架的情况下,精准进入月球轨道,并精准与轨道飞行器对接。着陆后宇航员为什么可以轻松走出舱门?

疑点二,电视直播技术,月球上的电力是否可以发射足够功率的模拟信号到地球。八十年代地球上的直播车可是一辆大巴,没有电源还要配备大型发电车。

疑点三,摄影,用哈苏全手动中画幅拍了上万张照片,焦点,曝光完美,构图完美,怎么换胶卷,带着宇航手套是不可能完成的,那么就需要每拍一卷(12-25张)进登月仓,脱宇航手套,换完胶卷再穿戴好,下来接着拍,如此循环,一天能拍多少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土星   美国   阿波罗   液氢   火箭   液氧   苏联   运力   技术   疑点   月球   燃料   轨道   发动机   太空   真实性   观点   计划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