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当上皇帝后,是如何对待自己还在世的老父亲刘太公的?

刘邦让刘太公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活着的太上皇。

按理说,刘邦此举,应该为后世打下一个极佳的模板:儿子是皇帝,而父亲没当过皇帝,儿子该怎么对待父亲?

可是,后世却没有人效仿刘邦,以至于刘太公也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当过皇帝或者君主的太上皇。


一、刘太公是怎么当上太上皇的?

刘邦登基称帝之后,把父亲刘太公接到了长安的皇宫里享福。他按照父子间的礼节,每5天去拜见刘太公一次,还对刘太公大礼跪拜。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大约1年,刘太公身边的家令突然说了一番话,给这父子俩出了一个难题。

这家令对刘太公说:

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如今陛下已经是皇帝了,是天下之书,太公您虽然是皇帝的父亲,依然是臣子。天底下哪有皇帝向臣子跪拜的道理呢?再这样下去,陛下要威严扫地了。

刘太公一听,非常有道理。他可不能让儿子的威严受到影响。更何况,他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没出过一分力,让作为皇帝的刘邦跪拜他,似乎也说不过去。

于是,等到刘邦再来拜见他的时候,他就按照大臣迎接皇帝的规格,拿着扫把,迎出门外,见了刘邦,就小步地倒退着进屋。

刘邦一看,大吃一惊,忙从马车上跳下来搀扶父亲,并问这是怎么回事。


刘太公把家令的话转述给刘邦。这下子,刘邦也犯了难:理是这个理,可是他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亲爹跪自己啊。

可是历史上也没有过先例,儿子当了皇帝,而父亲没当过皇帝,该怎么处理父子关系的。莫说刘邦是历史上第3个皇帝,就算是帝制时代之前,也没有过儿子当了君主,父亲尚在人世却无君主尊号的先例。

刘邦立刻让手下大臣翻阅史书,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他们在秦朝的历史上,找到了这么一个案例:秦始皇一统六国当上皇帝之后,把自己已逝的父亲秦庄襄王尊为了太上皇。

虽然秦庄襄王当过秦王,是一国的君主,和刘太公的情况不完全吻合,可是这证明,皇帝的父亲,是可以当太上皇的。

于是刘邦下令,尊刘太公为太上皇。这下子,刘邦是皇帝,是君,刘太公是太上皇,也是君,二人之间只论父子关系,而不论君臣关系了,刘邦依然可以按照父子之礼跪拜刘太公。

而且,刘太公这个太上皇,没有任何实权,不会影响到朝廷的运转。

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刘邦心花怒放,还特地赏赐了刘太公那位家令500金。若不是他的提醒,刘太公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有正式的尊位呢。


二、刘太公的晚年生活

刘太公的尊号问题解决了,刘邦依然按照惯例去拜见刘太公,向刘太公跪拜行礼。

按理说,刘太公一个农民,又被项羽抓去过当人质,终于苦尽甘来,当上了太上皇,住进了豪华的皇宫,事事有人伺候着,日子应该过得美滋滋才对。

可是刘邦却发现,刘太公总是愁眉不展的。

他悄悄地问刘太公的侍从,这是怎么回事。

侍从告诉他:太上皇以前住在丰邑,天天可以和亲朋好友一起踢球、斗鸡、喝酒,现在住进了皇宫,熟悉的人没了,喜欢的娱乐活动也没了,所以不开心。

这像极了现代人把父母接到城里养老享福,父母不适应,反而怀念乡下的生活。

不过,刘邦毕竟是皇帝。他见刘太公实在不开心,便大手一挥,下令在皇宫附近建了一座新丰城,住房和布局都和刘太公的家乡丰邑一模一样。

接着,刘邦又让原先丰邑的古人搬到新丰城里居住,为刘太公营造故乡的环境。

这下子,刘太公终于开心了。


刘邦不仅关心着刘太公的身体和心情,在闲暇时期,还喜欢拿刘太公打趣,炫耀自己的成就。

根据史书记载,在未央宫建成之后,刘邦大宴群臣,刘太公也被邀请出席。刘邦向刘太公敬酒的时候,笑着说:父亲以前总觉得我是无赖,不事生产,不如二哥能置办产业。如今您再看,我和二哥谁的产业多呢?

一时之间,酒宴中的众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刘邦这话说得倒也没错。他年轻的时候,真是不干正事,还经常带着狐朋狗友到哥哥家蹭吃蹭喝,刘太公对他,是恨铁不成钢。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人,后来居然会从秦末群雄中杀出来,当上了皇帝呢?

此时的刘太公,应该是在跟着哈哈大笑的同时,内心也是为这个儿子无比自豪吧。

汉十年,也就是刘邦登基5年(汉元年是秦朝灭亡、刘邦被封汉王那一年)后,当了4年太上皇的刘太公在栎阳宫去世。

史书没有记载他的年龄,但此时的刘邦都60岁了,又是刘太公的第3个儿子,刘太公少说也活到了80岁。这在汉朝,算非常长寿的老人了。


三、后世皇帝为什么不效仿刘邦,尊没当过皇帝的父亲当太上皇?

我们可以看到,刘邦作为历史上的第3个皇帝,在没有任何先例可遵循的情况下,尊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完美解决了父子和君臣之间的礼法关系,并孝顺父亲,让父亲颐养天年。

这本可以成为后世皇帝处理父子关系的一个完美范本。后世有不少皇帝,父亲一天都没有当做皇帝,可是他们登基的时候,父亲又还尚在人世。

可是,后人学刘邦,只学了一半。自刘邦之后,历史上只出现过皇帝把自己当过皇帝的父亲尊为太上皇的情况,再也没有出现过皇帝把自己未登基过的父亲尊为太上皇的案例了。

刘太公也由此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当过皇帝或者君主的太上皇,是历史长河里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这是为什么呢?

想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来看看,除了刘邦之外,历史上有多少活着见到儿子称帝,而自己却没当过皇帝、也没有被尊为太上皇的人。


这样的人,历史上一共有8个:

东汉安帝刘祜之父刘庆:汉殇帝不满百日继位,不满周岁夭折。掌管朝政大权的邓太后把刘庆的儿子刘祜立为新帝,刘庆则在半年后去世。

东汉质帝刘缵之父刘鸿:汉冲帝2岁夭折之后,9岁的刘缵被权臣梁冀立为皇帝,因惹恼梁冀被毒杀。

曹魏元帝曹奂之父曹宇:曹魏第4任皇帝曹髦被当街刺杀之后,权臣司马昭立曹奂为帝。曹奂也是曹魏的末代皇帝。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之父元亶:北魏末年,分裂成了西魏和东魏。其中东魏的开国皇帝,也是唯一的皇帝元善见,是被权臣高欢所立,一直是个傀儡。元亶也活在高欢的控制之下。

后周世宗柴荣之父柴守礼:五代后周太祖郭威全家被后汉隐帝杀死,郭威只能传位给自己的样子,也就是妻子的侄儿柴荣。柴荣登基后,柴守礼居住在洛阳,终身不去京城见柴荣。

南宋度宗赵禥之父赵与芮:宋理宗无子,过继弟弟赵与芮的儿子赵禥为嗣子,并立为太子。赵禥登基后,赵与芮作为皇帝生父,享尽尊荣。

清光绪帝载湉之父奕譞:慈禧独子同治帝无子早逝之后,慈禧立侄儿兼外甥载湉为新帝,也就是光绪帝,奕譞一生小心谨慎,得以善终。

清宣统帝溥仪之父载沣:光绪帝亦无子。慈禧临终前立不到3岁的溥仪为新帝。载沣作为皇帝生父,担任摄政王,直至清朝灭亡。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皇帝,大多是被执掌朝政的太后或者权臣所立,本身就是个傀儡。而这些皇帝尚在人世的父亲,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更不可能奢求什么太上皇的尊位了。

而不受皇帝或者权臣控制的几个皇帝,柴荣早已过继给了郭威,本人也改名为“郭荣”,名义上是郭威的儿子了,而生父柴守礼,名义上是他的舅舅。他的皇位是郭威传给他的,自然不可能在郭威去世之后认回生父,打郭威的脸。

值得一提的是,柴荣自从童年时期被过继给郭威之后,一直叫做郭荣,从未改回本姓。是北宋出于维护自己合法性的目的,把他叫做“柴荣”。

至于赵与芮,他是宋理宗唯一的弟弟,兄弟俩来自民间,自幼相依为命,感情很深。他的儿子赵禥既然已经过继给宋理宗,他名义上就是赵禥的叔叔了,他也不会让赵禥搞出什么类似“大礼仪”的争议,将自己去世的哥哥置于尴尬境地。

反正他是皇帝的生父,这全天下都知道。皇帝也一直很敬重他。


简而言之,这些自己没有当过皇帝,又看着儿子登基的父亲,要么儿子是傀儡,要么儿子在礼法上已经是别人的儿子了,继承的是别人的皇位,也不好冠冕堂皇地尊生父为太上皇。

而刘邦,是唯一一个靠自己打天下,不需要任何人把皇位传给他,也不需要当任何人的傀儡的皇帝。

他自然可以名正言顺地把自己的父亲尊为太上皇,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脸色。

而刘太公,自然也可以在自己儿子的侍奉之下,舒舒服服地颐养天年了。

刘太公真算是人生的大赢家了。

你觉得是不是呢?




太上皇制度是中国古代皇帝制度下的特殊产物,是作为皇帝的儿子、弟弟在处理尚在世的皇帝父亲、兄长时提出的变通性称呼。据统计,中国古代真正在位的皇帝共有420多位,“太上皇”寥寥可数,仅有23位。其中的情形却大不相同,有的是皇帝老爸厌倦政事主动让位给儿子的,如宋高宗传位给孝宗,孝宗传位光宗。有的是因为战乱,自己的儿子、兄弟登上皇位,原来的皇帝只能被尊为“太上皇”,如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到蜀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就遥尊父亲为“太上皇”。“土木之变”发生后,景泰帝即位,哥哥明英宗也被尊为“太上皇”。有的则是迫于形势,被迫退位,成为“太上皇”,其中以“宣武门之变”后的李渊最具代表性。

总的来说,这些被尊称“太上皇”的人都要做过皇帝才可以,但是有一位“太上皇”却十分特殊,从一介平民直接晋级为太上皇,他就是刘邦的父亲——刘太公。

一、太上皇其人

刘太公(约前271~197年),其名不详(有史书称其本名刘煓,字执嘉,皆非正史),沛郡丰邑人(今江苏徐州丰县)。他共有四子一女,分别是儿子刘伯、刘仲、刘季、刘交,女儿宣夫人(名不详),全家都以务农为业。

刘太公

儿子刘伯去世的早,留下一对孤儿寡母。二儿子刘仲对农活十分精通,田种的好,积累下了一点儿产业,刘太公很看好这个儿子。三儿子刘季(后改名刘邦)整天吊儿郎当,不干农活,凭着自己的擅长交游的优势在当地做了一个亭长的小官,天天领着一帮狐朋狗友回家蹭吃蹭喝,有时候还到大哥、二哥家里去,惹得两位嫂子很不高兴,父亲刘太公也整天数落他。小儿子刘交是刘邦的异母弟,母亲李氏。他与前边三个哥哥都不一样,很喜欢读书,多才多艺。

蹭吃蹭喝的刘邦

刘太公一家人忙时种田,闲时纺织,像大多数家庭一样,家里有个让他不省心的儿子,日子过得也算平平淡淡,没什么波澜。然而,事情还是发生了,给刘太公一家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秦始皇末年,刘邦以泗水亭长的身份押送一批犯人去骊山服苦力,走到半路上,这批犯人跑的没剩下几个。按照秦律,刘邦这是属于严重的失职罪,就算到了骊山也是要判刑的。刘邦一合计,干脆就和这些犯人一道跑了,四处躲藏。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反抗秦朝,刘邦也趁着这股东风加入了打击秦朝的行列。经过一系列艰苦的斗争,刘邦率领从丰沛出来的一批草根阶层竟然大获全胜,把秦朝灭亡后,又把劲敌项羽打败,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王朝,定名为汉。刘邦摇身一变,成为了汉朝的开国之君,刘太公也变成了皇帝的老爸,跟着过上了人人艳羡的生活。

登基为帝的刘邦

二、政治上无权

刘邦最初把都城定在了洛阳,在戍卒娄敬的建议下,又把都城迁到了长安。不过,在战争的破坏下,长安往昔的繁华不在,需要花费时间重新修整,就先以栎阳作为临时都城。

刘太公并未跟着儿子刘邦一起生活,而是在远离皇宫的栎阳居住。刘邦给太公安排了一个得力管家,带着一大帮人,负责照顾太公的饮食起居。刘邦也一改之前的匪气,变得异常孝顺,每隔五天来栎阳拜见一次太公,非常准时,场面浩浩荡荡,太公也很受用。

不过,有人从这种看似父慈子孝的温馨场景中,嗅出了不一样的味道,此人就是后世不知姓甚名谁的太公管家。他对太公说:

天亡二日,士无二王。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归结起来就是,您老人家的儿子不再是您一个人的儿子了,而是天下万民的皇帝了,您虽然是父亲,却只是皇帝的臣子。现在皇帝每次来都带着浩浩荡荡的一群人,以人主之尊来拜见您,给您行礼,您却还把他当成是儿子来看望父亲,安然受用,这让皇帝的脸面往哪搁呢?

太公听后,大吃一惊,又回忆起今天儿子来看望自己的种种细节,后背忍不住泛起了些微凉意,他连忙向管家讨教了一个主意。

五天后,等到刘邦再次到栎阳拜见父亲时,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

太公拥彗,迎门却行。上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刘邦再次带着群臣来栎阳看望自己的老父亲时,太公提前拿着扫把等候在门口,见到儿子后,立刻边扫地边往后退,以示自己以臣子之礼迎接皇帝。刘邦见状大惊,立刻去扶太公,太公摆手示意停止,又继续说道:“皇帝,您贵为天下之主,不能因为我而扰乱了天下之法。”

太公的做法虽着实令刘邦大吃一惊,却也让他很满意。事后,他知晓原来这是太公管家出的主意,下令赏赐管家黄金五百斤。

明叔的刘邦至今仍被视作经典

为了解决去看望父亲到底要不要行礼的问题,几天后,他直接颁发了一道诏书,云:

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

在这道诏书中,刘邦把父亲刘太公大大夸奖了一番,说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都是太公教育得好,现在我是皇帝了,为了报答父亲的教养之恩,现在我要正式尊奉父亲为太上皇。

父亲教育得好

刘太公知道自己成为太上皇了,心里却说不出有什么高兴劲儿。毕竟,对儿子的脾气他比谁都了解,自己是太上皇,却什么事儿都插不上手。刘邦在前一阵大封群臣的时候,连他最讨厌的雍齿都封侯了,而刘邦大哥唯一的儿子刘信明明也有不少战功,却没被封侯。

原来是刘邦当亭长的时候,经常带着人到大哥、大嫂家蹭吃,大嫂很烦,有一次就故意用勺子刮锅底,提醒刘邦锅里没饭了,刘邦的那群朋友见状就走了。刘邦回头看到锅里明明还有不少饭,对大嫂心生不满。现在他不愿意封大嫂的儿子为侯,就是记着当年的仇呢。

在太公的劝说下,刘邦还是封了大嫂的儿子为侯,名字却教人哭笑不得,竟然是“刮羹候”。在要不要给侄子刘信封侯这件事上,刘邦也明确地和太公说“手提三尺剑争夺天下是我”,言外之意是天下是我一刀一枪拼着命挣下来的,您只管安心养老就行了,最好不要插手政治。经此一事,太公也明白自己是没有资格插手政治的,自己空有一个太上皇的名号。

高祖斩白蛇

三、娱乐生活很丰富

在成功劝说儿子刘邦给侄子刘信封侯之后,刘太公再也不插手任何政事了,就算是后来自己的两个孙子刘盈和刘如意为太子之位争得热火朝天,他也说不上任何话了。

在栎阳的日子过得虽然富足,没过多久刘太公就觉得有些压抑,整日闷闷不乐。刘邦看到后,急在心里,就悄悄地向太公的管家打听缘由。管家说,太公最近一直念叨说想念家乡的老哥们儿了,年轻的时候日子虽然过得苦一些,但是大家可以经常聚在一起斗斗鸡、踢踢球,说说笑笑。现在自己老了,虽然是享福了,却见不着往日的老哥们儿。栎阳宫里伺候的人不少,却没有一个人能和他说说话,一起玩玩啥的,老太公心里觉得有些不是滋味。

刘太公怀念的当年生活(图取其意)

刘邦听说后,为了缓解父亲的思乡之苦,又为了让父亲高兴,能够安享晚年,从全国各地找来能工巧匠,在工匠胡宽的带领下,仿照家乡丰邑,在栎阳重建了一座新丰城。为了让父亲见到自己的老朋友,刘邦下令直接让原来丰邑的居民全都迁居到栎阳,陪伴自己的老父亲。更有意思的是,丰邑的民众到了新丰之后,还能立马找到自己的家,就连那些犬羊鸡鸭也能知道自己的家在哪儿,可见匠人技术之高超。

在老朋友的陪伴下,又加上远离政治中心,刘太公似乎恢复了年轻时的活力,斗鸡蹴鞠,玩的不亦乐乎。公元前197年,刘太公在栎阳宫去世,安详地渡过了一生,死后埋葬在万年县(今西安临潼区)。

文史君说: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世时就被尊为太上皇的人,他生前并未做过一天皇帝,年逾半百之后,又被尊为太上皇,尽情安享富贵尊荣。虽说没有任何政治权力不免有点尴尬,但与其他太上皇相比,刘太公能够富足的安享晚年,无疑也是幸运的。

参考文献:

冯尔康:《闲话太上皇》,《紫禁城》1981年第4期。

王子今:《秦汉时期的太上皇》,《河北学刊》2009年第6期。

《史记·高祖本纪》《史记·楚元王世家》

(作者:浩然文史·微雨燕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刘太公刘煓是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也是第一位从平民直接被封为太上皇的人,那么多疑的刘邦是如何处理两人之间的关系呢?



公元前202年,在大臣们的建议下,消灭了楚军的刘邦顺利登基建立汉朝,要说古代朝代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朝代,那么一定是汉朝。

登基后的刘邦履行承诺,将那些曾经帮助自己打天下的兄弟一一封赏,根据功劳最高者可被封为异姓王,除此之外刘邦的近亲也得到了封赏。

其大哥刘伯被封为武哀侯,值得一说的是起初刘邦对他大哥还是非常敬重的,但奈何刘伯早逝,刘伯的妻子并看不起刘邦。



一次刘邦带上朋友来家中做客,之前也有这样的事情,刘伯都是好好接待,但刘伯的妻子却并不乐意,如今刘伯去世她便敲锅底赶走了刘邦的朋友。

刘邦得知此事后非常气愤,于是便一直记恨着其嫂子,在大封诸王的时候便封了刘伯的儿子刘信一个羹颉侯,羹颉的意思便是用勺子敲打锅底。

除了其大哥这个意外之外,刘邦的封赏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其二哥刘仲直接被封了一个代王,最后因匈奴入侵而提前逃跑,被刘邦降为侯爷。

刘邦对自己唯一的弟弟刘交还是非常不错的,直接将最富饶的土地楚地交给了刘交,在刘交的管理下楚地百姓安居乐业。



在刘邦大封诸王的时候却忘记了一件事,那就是唯独没有赏封自己的父亲刘煓刘太公,其他人对此也是不敢言语,生怕惹上灾祸,这是不是说明两人关系并不是十分融洽?

其实恰恰相反,在刘邦登基称帝后并没有故意冷落其父亲刘太公,而是经常性的朝见刘太公,给他吃饭聊天就跟之前刘邦还是混混的时候一样。

但时间长了就不行了,虽说刘邦对于这事不在意,刘太公也没有在意过,但负责礼仪的官员却是先看不下去了。

在他眼中此时的刘太公只不过是一个平民,而刘邦却是真天子,一个天子去朝见一个平民,于情于理都不合适。



但他也知道如果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刘邦,那么等待自己的一定是身首异处,于是他选择先跟刘太公沟通。

他就告诉刘太公,虽说你是皇帝的父亲,但现在你却是为人臣子,为皇帝者怎能天天拜见臣子呢?这话说的也确实没毛病,当时刘太公的身份确实是平民。

于是在刘邦再次准备朝见刘太公的时候,还没等刘邦走进宫殿,刘太公就直接带着扫把走了出来不让刘邦行礼。



这让刘邦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自己这是干啥了让父亲这么生气,以至于都不让自己行礼,于是刘邦就询问了刘太公身边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知晓事情缘由后刘邦是哭笑不得啊,没曾想刘太公拒绝他入内的原因竟然仅仅是因为两人君臣有别,与此同时刘邦也醒悟过来自己确实忘记了此事。

于是在这件事情发生过后没多久,刘邦便直接宣布刘太公为太上皇,而刘太公此前的身份一直都是平民,所以刘太公就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从平民直接跨越到太上皇的人。



由此可见刘邦纵然登基为帝,但其内心的孝心并没有因为皇权而产生改变,除此之外刘邦还通过多种方式来取悦刘太公表达孝心。

有历史文献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是刘太公在深宫中起初还很舒服,但时间久了就觉得没意思,身边人都对自己唯唯诺诺,自己也没有几个知心人聊天。

对于这一切刘邦是都看在眼中,发现其父亲经常闷闷不乐后刘邦便询问到底是为何,问了之后才得知原来是在这深宫当中太过于无聊导致。



刘邦再一次表现了自己的孝心,为了让刘太公得以安享晚年好好玩乐,刘邦直接命人按照老家的格局一比一在皇宫中重建一个。

这还不算完,为了不让刘太公睹物思人,刘邦直接在建成之后把自己老家的亲朋好友都给接了过来,每天陪刘太公玩耍。

刘邦跟刘太公的关系就如同兄弟一般,在一次宴会中刘邦想起曾经刘太公时常劝诫他要跟其哥哥刘仲学习种地,不然以后恐怕饿肚子都没人管。



此时的刘邦又想起了这段话,便开玩笑询问刘太公,问他自己跟自己二哥的财富比起来,谁更加的富有?

由此可见两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因为皇权而存在冷落,反倒是关系更进一步,可以说向刘太公这样逍遥自在的太上皇,这在历史中绝对是少有的现象。

或许你会觉得刘太公是真的幸福,在家种地突然就被通知自己儿子成皇帝了,自己也可以跟着一块享福。



但看看在刘邦登基之前刘太公的遭遇,你就会相信任何事情都没有表面那么简单,刘太公最终所得的这一切都是应得的。

其实刘邦祖上还辉煌过一点时间,其祖父曾是魏国的士大夫,但在魏国被秦国消灭之后,这一家人为了逃命便过上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在到了刘太公这一辈的时候,刘家已经完全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刘太公也娶了一妻一妾,四个儿子一个女儿。



这些孩子中最让刘太公操心的便是老三刘邦,因为年少时期的刘邦无所事事且每日都是瞎混,这不务正业的态度让刘太公非常着急。

但刘太公却并没有就此放弃刘邦,而是依旧管着刘邦的吃喝,并且经常性的劝告刘邦要向他二哥学习,做个耕田种地的老实人有何不好。

但不管刘太公怎么说,刘邦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刘太公怒其不争的同时也无可奈何。



后来就是刘邦在外打拼出一片事业直接称汉王,楚汉相争期间楚军先行占据了刘太公所在的丰县,刘太公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终于跟刘邦相见。

但好景不长,没过几年彭城汉军战败,刘太公因为腿脚不方便被楚军所缉拿,在得知刘太公的身份后项羽决定拿他当人质。

但刘邦根本不吃这一套,甚至在项羽提出烹了刘太公的时候,刘邦也能厚着脸皮要一碗肉汤,此时的刘太公真是就差一点点就去了鬼门关。



后来就是汉军势大开始反打楚军,为了让汉军同意讲和,项羽将刘太公送还给刘邦,但没过多久刘邦便再度撕毁了条约继续攻打项羽,随后便是刘邦登基称帝建立汉朝。

所以说经历过这些的刘太公可谓是饱经风霜,为了自己的儿子可谓是操碎了心,更是差一点都被杀害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邦又如何不能对自己这个老父亲尽孝心呢?要知道刘邦最出色的一项才能就是明大义且知回报。



感谢阅读,看完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二连哟,历史喵在此谢过诸位啦,感谢~




刘太公的地位比较特殊,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也是唯一一位从平民晋升的太上皇。有资料说他叫刘煓、刘执嘉,不过是书上并没有留下他的姓名,这个名字很可能是后人讹传。作为第一位平民太上皇,因为在历史上无先例,所以有关待遇情况怎么厘定,着实让大臣们为难了好一阵子。

刘邦虽然很粗鲁,但对父亲还是比较孝顺的,有时候还拿旧事跟父亲打打趣。史料关于刘太公的事迹非常少,刘邦对父亲的态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封太上皇

刘邦做皇帝,刘太公尚在世,按规矩,刘邦至少每五天就要拜见父亲。拜见父亲就要行礼,理所当然,要行“子拜父礼”。可问题是,子拜父是家礼,对一个国家来说,刘邦是君,刘太公是臣,哪有君拜臣的道理?

刘太公的管家提醒刘太公:虽然皇帝是您儿子,但他毕竟是君,您是臣,这不合适!

刘太公实诚人,一听有道理。等刘邦再次来拜见父亲的时候,刘太公手持扫帚,站在门口,恭恭敬敬地等刘邦。意思是,我是为您打扫庭院的仆人!

刘邦一见,大吃一惊,这哪成,传过去,我这皇帝目中无父,该怎么治国?

这件事被丢给大臣们讨论,有大臣建议:册封刘太公为太上皇,这样刘太公的身份就变成君了。

在封建社会,可以称为君的,包括皇帝、太上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后、太子等,嫡系一支。大臣们见了他们,都要行君臣之礼,他们相互间,行家礼。

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国家君臣大礼,又兼顾了家庭伦理。

建新丰村

这个故事不见载于正史。说刘老太公住进偌大的宫殿,开始还很新鲜,把御花园改造成菜园子,自娱自乐,挺高兴。但时间一久,不开心了,以前的街坊邻居不见了,村头纳凉的老槐树也没了,平时可以摸点鱼虾的小河沟也没有了,一切都是陌生的,很不习惯。

刘邦一看老父亲闷闷不乐,一问明白了,人老了,不习惯环境的变化,思念家乡的山山水水,大妹子老兄弟的了。

过了段时间,刘邦对刘太公说,咱回乡去。把老头乐坏了,跳上车就要走。

车行不远就停了,刘太公一撩帘子:远远一条黄土大道,道路尽头一颗大槐树,一条不宽的小河沟,弯弯曲曲伸进一个小村子。

咦!这不就是家乡的小村子吗?人还没靠近,路两边,那些熟悉的大妹子老兄弟,甚至大黄狗,都在路两边等着他!

原来,刘邦特地在长安附近,完全按家长的结构,重新建了一个村子,并且把家长的父老,全部移居过来!

打趣逗乐

在朝堂上,刘邦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回到刘太公身边,他还是刘季,一家人还经常开开玩笑,打打趣。

有一次,刘邦像个恶作剧的“坏小子”,得意洋洋地问刘太公:当年你老是说我败家,游手好闲,总夸二哥好,说他会置家业,您老现在看看,我跟二哥,到底谁置下的家业大!

史书没交代刘太公怎么答复的,要是我就甩他一鞋底:你他娘的,为你这个家业,老子提心吊胆做了多少年俘虏,还差点被人炖了,你得意个屁!

当年刘邦兵败彭城,把刘太公和吕雉扔给了项羽做俘虏。楚汉战争焦灼之际,项羽一急眼,差点烹了刘太公,大锅都架上了。老头看着滚开的水,想想自己即将变成一锅肉汤,吓得两腿直哆嗦。

更让刘太公绝望的是,混蛋儿子竟然对项羽说: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炖了咱爹,别忘了分我一碗汤!

天下有这么混的儿子吗!

估计提问者及后世很多人,以此认为刘邦就是个不孝子,当了皇帝也不会对刘太公好到哪里。

其实,不能以极端环境下的言行,来考量一个人品行。在当时情况下,即便刘邦痛哭流涕,哀求项羽,有用吗?答应项羽退兵,项羽就一定会饶过刘太公吗?即便都是肯定的答案,作为政治家的刘邦,他也无法拿天下这个大利益做赌注。

刘邦的混话,实际上是一种聪明的攻心策略,我怀疑,这话是陈平教他说的。

事实上,刘邦做皇帝后,对刘太公还是非常孝顺的。




大汉开国皇帝刘邦,年轻时竟也是个非常平凡的人。公元前256年的那个冬天,地处淮北的楚国沛县白雪皑皑。

刘太公家里,又添了一个儿子,这已经是刘太公的第三个儿子,他给这个孩子取名刘邦,取乳名刘季。

这个刘季长大后,不事产业,还常带着一帮朋友,去大哥刘伯家里蹭吃蹭喝。刘伯去世的早,刘邦依旧带着小伙伴们,去大哥家白吃白喝。

大嫂厌烦透了这个小叔子,每到饭点,远远看见刘邦带人来了,就躲进厨房,并用饭勺把锅刮得咣咣响。几次三番之后,刘邦也就不好意思来蹭饭了。

因此,刘太公经常骂刘季无赖,不如二哥能干,刘邦的二哥刘仲,确实是乡亲们眼中的标准好青年,勤劳又能干。

刘邦的小心灵,曾经一次次受到来自亲人们的伤害。多年后,不曾想刘邦居然站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最终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秦朝末年,楚汉争霸,刘邦最终取得了胜利,当上了万人之上的皇帝,建立了大汉朝。刘邦当皇帝,那是每当朝会之时,百官三呼,声势极为壮观。

那么,刘邦是如何对待自己还在世的老父亲刘太公的?他主要还是做了这么几件事。

其一、刘邦效法秦始皇,也尊其父刘太公为太上皇,他还坚持每5天,要去看望父亲刘太公一次

  • 刘邦刚当皇帝那会子,刘太公居然也给刘邦行君臣之礼,刘太公还对刘邦说,您贵为天子,谁敢不敬!

刘邦惊问道,您是我的父亲,怎能向我行礼,刘太公答道,我虽然是您的父亲,但也只是一个平头百姓而已,平头百姓不敬皇帝,是要被杀头的。

我也不好为这事坏了天下的法纪,汉高祖刘邦这会子犯了愁,对于怎样才能不失礼数地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时半会,他总也想不出个好办法。

后来,有个大臣上奏说,秦始皇曾尊去世的父亲为太上皇,建议皇上封刘太公为“太上皇”,刘邦听了这话大喜过望,重赏了这位大臣,然后他择吉日举行了册封大典,将刘太公扶上了太上皇的皇位。

皇帝的父亲,从此就被称为“太上皇”,这一叫法,也就这样历代沿袭下来。

刘太公也沾光当了太上皇。长乐宫建成时举办宴会,刘邦还举酒为父亲祝寿。

其实,秦始皇曾经确实追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但是秦始皇当皇帝那会子,其父庄襄王已经去世多年,所以这个太上皇的称号也仅仅是一个牌位而已。

所以,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做过太上皇的,却是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

不过,有一件事却有损刘邦的皇帝尊严,那就是碍于孝道,刘邦在家中对自己的父亲刘太公,原本就不是非常孝顺。

刘邦起事后,他与儿媳、孙子留在家乡,后曾被项羽掳为人质,楚汉相争,项羽自杀后,公元前202年,刘邦的建立西汉王朝,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其实,刘邦也是很讲孝道,即使在做了皇帝后,每天日理万机,仍然坚持每5天去看望父亲刘太公一次。

在刘太公面前,刘邦没有一点皇帝的威严,像普通儿子一样,做自己该做的一切,尽自己该尽的孝道。

刘太公的管家反而觉得不安了,一次他对太公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陛下虽是您的儿子,却是皇帝,太公虽是父亲,却是臣民。怎能让皇帝礼拜臣民呢?

这样,一国之君的威严,怕无法长期保证,刘太公觉得管家的话确实有道理,再说自己在京城也住不惯。

其二、刘邦为太上皇刘太公建造特色家居,仿照沛县家乡的样子,在京城给太上皇建设“高仿真”的刘家老屋

后来,刘邦对刘太公说,既然长安城您老住不惯,就先到长安的郊区住一阵子再说,于是就派人把刘太公送到了栎阳。

栎阳离长安只有一两天的路程,是刘邦打天下时的根据地,刘太公曾在这里住过。当了太上皇的刘太公到栎阳后,才听宫女说,儿子不让他住在长安,因为长安是儿子的家。

当年他曾几次把儿子赶出家门,现在他儿子也要还他个报应,这样就扯平了。刘太公听了气得要死,马上派人去长安,说栎阳也住不惯,闹着要会沛县老家。

再则,刘邦在长安称帝之时。他母亲已死,不久,刘太公居然就不想当太上皇了,他要回江苏沛县的老家去。刘邦也劝不住太上皇,不得已还是先答应让他回家乡生活。

刘邦心想自己定都长安后,确实远离故乡。自己都不免有思乡之情,何况是老人,于是乎,为孝敬父亲,也为了体现皇家的气派,他便派人又把父亲刘太公接到长安。想听听刘太公的真实想法。

刘太公到了宫中,衣食住行,应有尽有,终日肉山酒海,又有宫中歌舞。刘邦每日前去问安,真是神仙过的日子了。

一日,刘邦见父亲闷闷不乐,不思饮食,愁眉不展,长吁短叹。刘邦问父亲莫非又有人惹你生气?告诉我,给你出气就是了,刘太公摇摇头。刘邦又说是不是身体不适,害了啥病?快叫御医给你治疗,刘太公还是摇摇头。刘邦急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刘太公叹息良久。

刘太公突发奇想,我怎么才能再看一眼故乡的房舍呢!刘邦想,人皆有思乡之情,父亲不仅思念故乡的人,还思念故乡的景物,他沉默片刻,心想这事也不难,还是交吴宽筹办吧!

刘邦立马传旨宫廷巧匠吴宽,限期叫他照沛县丰邑的街巷房舍样子,建造起特色皇宫来了。

吴宽遵旨后,画图仿建,一班能工巧匠,夜以继日,很快就竣工了。

刘太公称老家叫古丰,刘邦又根据父亲的意思,给这里定名新丰,还取个“丰”字,现在这里叫新丰镇,就在陕西临潼附近地区。

刘邦还把刘太公的乡邻好友,都搬迁来陪刘太公解闷。他们所养的鸡犬猫,放在新建的街口,都能自己认门归家,这里的房舍真和原来老家的一模一样。众人皆大欢喜的生活着。

当刘太公去拜访邻居时,他才终于知道了他回到的阳里村,原来是他儿子重新给他建的,乡亲们是奉了皇帝的命令从江苏迁来陕西栎阳的,连老屋古树也迁来了。

原来,那天刘邦答应送父亲回老家的许诺后,马上就派修复长安宫的建筑师吴宽去了江苏沛县。吴宽在刘邦家乡的中阳里村住了几天,就绘制了中阳里的景致,照葫芦画瓢,在京城附近重新建造了一个村子。

刘太公回想在中阳里的时候,靠老二辛勤垦作,全家衣食无忧。逢到日暖风和的天气,喝上几杯酒,跟里中少年们玩一回蹴鞠戏,这种生活多么愉快。他想:假使刘媪在着,还可以谈谈过去的家常琐事。

其三、汉高祖刘邦还乡后,曾经情不自禁地狠狠挖苦了一番刘太公

刘邦心里可能也明白,认为父亲可能生他的气了。

其实,刘邦就是想要气他的父亲,由于刘邦年轻时不务正业,只知吃喝玩乐,刘太公常骂他是个“不争气不学好的东西”。

有时还把他赶出家门,因此父子之间结了仇。

刘太公的祖父叫刘清,战国末期魏国大夫,出生并活动在魏国国都大梁。

太公的父亲刘仁,始迁丰邑中阳里,号称“丰公”,从此,刘家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刘太公的妻子,有记载称为“刘媪”,其实,所谓“太公”与“媪”,不过是对老年人的称呼。

后来刘太公当了太上皇,也不喜欢摆架子,他回家后,还是喜欢被乡亲们称为刘太公。

刘邦多日不见刘太公,决定回家看看,他衣锦还乡后,有一次,汉高祖刘邦为刘太公祝寿,兴头上便对太公说,您老你以前常说我无赖!不事生产,不如二哥。

现在我的产业和二哥比起来,哪个大呢!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刘仲。今我刘季之事业,孰与仲多?

刘邦的得意之情,真的是溢于言表。不过,在太公眼里,当皇帝和种地也差不了多少,所以支支吾吾地回答说:好,都好!

其四、刘邦确实也有点记仇,但是他们父子的关系,最终还是和好如初了

汉家天下,从刘邦称王的时候,就开始大肆封王封侯。称帝以后,论功、论亲颁行封赏,可就不愿意册封自己的亲兄弟,就是这个缘故。

未央宫建成之后,刘邦在未央宫前殿设宴,宴请家人群臣,酒酣耳热之后,刘邦醉醺醺地上前为太上皇祝寿,说:当年您常常骂我无赖,骂我不能置办产业,比不上我二哥。那么现在请问:我置办的产业和我哥哥的谁的更多,大殿之上,群臣大笑,只有刘太公一个人尴尬地干笑着。

这就成了刘邦“不孝”的证据。我觉得这没什么。如果说前面的烹父于前不动声色,还是无情无义的谋略,那这点醉酒之后的调笑,却算不上什么大过。请不要忘了我在上文所说,刘邦当皇帝后,曾经定期去拜望父亲,并且时时以子礼行礼。

当着文武百官对刘太公说父亲,他看到本来很高兴的父亲,瞬间脸色大变,就像害了重病一样。心想,总算出了一口气了。

刘太公回到家里,管家又端进一杯羹来,这是晚餐。“什么羹?”太公问,“肉羹”。管家装做很恭敬的样子,嘴边却露出轻薄的浅笑。

“不要,拿去!”太公有点动怒,把肉羹推在一旁,很颓丧地闭着眼,回想他五六年前的恐怖的经历:

一个初夏的晚上,中阳里传遍了惊人的消息,说汉王刘邦在灵壁打了大败仗,楚兵快要到来,他老婆吓得魂不附体,倒是他的媳妇儿吕雉比较镇定,正在寻思着怎样逃走。

这个时候,审食其匆匆地跑来了,他领着刘太公一家人逃跑,不料反而正好碰着了楚军,他和他的媳妇因此都做了楚军的俘虏。他被囚禁了一年多,外面一点消息都没有。一天有几个楚军士兵匆匆地进屋,把他五花大绑,然后连推带拉,最终把他推到一口大锅边。

原来项羽想让刘邦投降,就拿刘太公和吕雉来要挟他,刘邦假装不在乎,他决定运用计谋来救父亲。

刘邦假装大笑着对项羽说,你煮吧,煮熟之后,别忘了,也分给我一块肉尝尝。因为我们是结拜兄弟,我父亲的肉,也就是你父亲的肉,让我们共同承担这不孝的罪名好了,听到要承担“不孝”的罪名,颇有仁义之名的项羽被镇住了。

最后,项羽还是释放了刘太公,刘太公又回到了刘邦身边。刘邦在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后,他更加孝顺父亲。他登基后,还每隔三五天就去看望父亲。

在父亲面前,刘邦似乎从不把自己当作九五之尊来看,他就像一个平民家庭的儿子一样,尽心尽力地侍奉父亲,端茶、盛饭这些事儿,都是他亲力亲为,从不让仆人代劳。

刘太公知道儿子是一国之君,每天都有重要的事处理,所以他就劝刘邦以国事为重,不要总是记挂着他。刘邦虽然口头上答应,但依旧隔三岔五地去侍奉父亲的起居饮食。

后来,刘太公突然跪到刘邦面前,对刘邦说,你是一国之君,应当有君主的威严,以国事为重,我虽然是你的父亲,但也是你的臣民呀!

我期望你不要常来看我,而是要将国家治理好,刘邦大惊失色,赶紧将父亲扶起来,诚恳地说,我虽然是皇帝,可您是我的父亲,没有您的养育,哪里有现在的我呢?刘季再大,也大不过父亲!

由此可见,刘邦确实也有点记仇,但是他们父子的关系,最终还是和好如初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太公   刘邦   中阳   沛县   项羽   皇帝   太上皇   长安   大臣   管家   父子   平民   父亲   儿子   财经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