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年间发生在山东的“黄崖之案”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当初这个黄崖之案被定义为是聚众叛乱,是发生于1866年的事情。当时,有数万名百姓都因此被杀。清朝官方说法是:这是一件平叛事件,是剿灭农民起义军。但是有学者经过研究后认为,这件事情的真实性质恐怕并非清朝说的那般简单,可能这是一场冤案。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咱们就详细的来了解一下这个案件。

这场案件的主要人物就是张积中,他是1805年出生的人,曾经多次参加考试却一直没考中。后来投到了周太古的门下,成为了太古派的传承人。这一个派别可以称之为是一个民间宗教,在民间的发展还是挺不错。他加入这个派之后,就立志于发扬太古派,但无奈生不逢时,在他积极宣传学派的时候,却遇到了太平军攻打扬州。为了不被战乱波及到,他只好搬到了山东。因为当时他儿子正在济南做知县,故而他此次来,也是怀有着投奔儿子的想法。


来到了山东之后,他认识了刘耀东,他可是太古学派的信徒。听说学派的传承者来了,他是急忙的接待,邀请他来到黄崖居住。而这个黄崖就是当初为了天下的避难者而修建的地方,所以里面居住了很多从战难中逃出来的人。来了这里之后,张积中就积极宣传他的学派,结果还真的在这找到了不少的追随者。而黄崖山是一个好的防守地,很安全。不过为了以防万一,当地的人们又自发的训练,并且采办了不少的军用设施,希望以此保护他们的这一片净土。

之后,这个地方就开始繁荣发展起来,既安全,又有学派追随者,不少太古学派的人听说过后,也积极赶往此地。就这样,这片地区聚集的人员越来越多,从而引起了清朝的关注。如此一大片人聚集在这,又有着军事武器,当地的人还在进行训练,怎么看怎么让人怀疑。所以清朝官兵们就偷偷跑来这里探查,希望了解情况,没想到就和当地的人起了冲突。当地的人觉得好不容易才有了一个安稳之处,不希望被人破坏,所以对于这些官兵他们也毫不手软,根本不畏惧他们的强权。结果冲突之后,有官兵被打死了,事情也就因此闹大。山东巡抚听闻这件事以后,认为这片地区的人在积极宣扬邪教,意图对朝廷不轨,故而招来官兵屠杀寨子,从而有了这一场黄崖之案。




同治年间山东的“黄崖之案”其实并不复杂,此案导致数千人被杀,责任最大的,只有两个人——山寨首领张积中和山东巡抚阎敬铭。

先大致捋一遍事情经过。

咸丰十一年(1861年),江苏人张积中为了躲避战乱,来到山东黄崖山,自己造了几座房屋,在山上研学。张积中师承太谷学派,所以在黄崖山创立了黄崖教,广纳弟子,另外开坛讲学。

随着时间推移,张积中弟子越来越多,许多人也慕名移居黄崖山。由于时局混乱,张积中开始在山上修建山寨以自保,并曾成功抵御过捻军的功绩。

附近的百姓和官吏大约有八千多户为了避寇,搬迁至黄崖山和周边村落。

树大招风,黄崖山引起了官府的注意,加上有人举报,黄崖山聚集匪类,图谋造反,山东巡抚阎敬铭派人上山查询,来人遭遇山寨敌意,几名随从被杀。官府发兵攻打,终于打破山寨,张积中聚集家属自焚,山寨内2500多人被杀,附近居民2000多人被杀,死者共计5000余人。

这就是黄崖之案的大致始末。

再来看看此案的争议处。

张积中上山的目的

张积中本是读书人,参研理学和禅道,为了躲避战乱来到山东。他来到山东后,起初并不想上山,谁知捻军不久也进入山东,他无法平静生活,不得已,移居黄崖山上。

他上山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造反。

山寨的设立

张积中在上山之前,山上已有当地村民为避难而建的石寨,只是规模较小。张积中上山后,扩建山寨,购买兵器,训练徒弟,目的是为了自保,在乱世中,这也无可厚非。这时候,山寨规模也不大,山上不过百来户人家。

山寨的扩张

山寨的扩张,是捻军行动的后果。由于捻军频繁骚扰,附近乡绅民众来到黄崖山避难的络绎不绝,张积中也来者不拒,命弟子“山上设粥,山下设汤,凡入山避难者,皆得饮食。”此外,他还在山上设医药局,施药治病,远近民众“受其惠,归附益众。”

山寨在击退一次捻军的进攻后,更加闻名,规模也更加扩大,山上山下,达到了八千多户数万人的规模,这时候,山寨开始成了气候。

人多了需要秩序,张治中招募人员负责守卫。不过在人员选择上,他并没有什么要求,许多游手好闲的闲杂人员进入了队伍。对于来投奔的民众,他也不做选择,来者不拒,按照他的说法,是众生平等,不分贵贱。

到这一步,隐患已经埋下,队伍良莠不齐,难免有鸡鸣狗盗之辈,居心叵测之徒,其中甚至还有部分私盐贩子和匪徒。在当时敏感的时局下,如果被官府查实,仅这一条就可以将张积中抓捕。

阴霾初起

黄崖山的阴霾,在1865年秋天就已出现,当时潍县有一户人家想要迁往黄崖,被潍县知县怀疑通匪抓获,事主供出张积中之事,知县报到山东巡抚阎敬铭处,阎敬铭派人查访,并进行了复查,得出的结论都是张积中不似匪类,于是不了了之。

对朝廷来说,张积中家世清白,一门忠烈。他的堂弟张积馨当时官至陕西巡抚,哥哥张积功父子在临清知州任上与太平军战斗中殉国,张积中本人的儿子张绍陵还是长清的候补县令。怎么看,张积中都没有造反的理由。

不过,对于黄崖山来说,此时它已引起了官府的注意,行事需要更为谨慎,但张积中等人对此并无察觉。

乌云笼罩

到了1866年,山东益都县破获一起谋反案,首领供称同党与张积中结盟联络,共同举事。

这份供词,真假莫辨,很有可能是假的。但对于当时由于剿捻不力身处官场低谷的山东巡抚阎敬铭来说,宁可错杀一千,也不能再放过一个。

于是他派人肥城知县邓馨、长清知县陈恩寿带着省城巡捕官唐文箴上山召张积中到济南自证清白。

到这一步,官府有了实际动作,不过阎敬铭此时并没有杀心。换个角度想想,自己辖地出现了一个聚众万人的山头,且几次被人举报通匪,作为地方官,约谈一下首脑无可厚非,并且派去的不是军队。

张积中如果够聪明,这时候就该跟着来人去济南陈述情况,如果自身清白,那也没什么好怕的。或者,推脱自己不在山寨,想办法打发走来人,或者,另派其他人跟来人回省城,有许多办法可以应付。

山寨方面恰恰选择了最糟糕的方式。他们手持武器,聚集追赶唐文箴等人,并杀死了邓馨和陈恩寿的随从,闹出了人命。

官老爷的随从也是公务人员,官吏被杀,无疑坐实了谋反的罪名,这下子,黄崖山的厄运已飘到了头顶。

唯一机会

事件发生后,阎敬铭将张积中的儿子,候补知县张绍陵派上山去,劝父亲出山自白,张积中表示,宁愿以身殉学,也不愿出山。家人围着他跪求,张积中还是不肯,张绍陵见父亲坚决,于是也留在寨中,不再下山。

这时候,黄崖寨已经几乎成了真正的土匪窝,寨民四处收集武器,准备打仗,还有宵小乘机四处抢劫偷盗,有人因此殒命,群情激奋之下,在阎敬铭眼里,这座山寨已经开始谋反。

唯一的机会,就这样失去了。

山寨末日

1866年11月7日,阎敬铭发兵围剿山寨,大炮轰击之下,训练无方的民军不是官军对手,很快大门即告失守。

这时候,阎敬铭下令暂停攻击,又三次劝降张积中,两次通过书信,一次派人亲自面见张绍陵,都无果。

这次劝降,阎敬铭许诺的“出降不死”之言未必可信,但对于张积中来说,自己一死可以换回山寨上万民众的活命,显然还是合算的。不过,张积中再次拒绝。

阎敬铭终于失去耐心,下令总攻,山寨无法抵挡,终于被屠。

从以上可以看出,黄崖之案,山寨和官府都有过激的地方,但总体来说,我认为主要是张积中之过。

张积中本来没有反意,聚众山寨,为了讲学与谋生,或许在他看来,自己所作所为再正当不过,既然一身清白,又何须作茧自缚。

但在官府看来则不一样,太平天国,白莲教等都是以信徒起事,张积中行事神秘,又不肯出山见人,先就给自己蒙上一层阴影。再加上屡屡受到举报,当时正当太平天国和捻军动乱之际,地方官府如果不加查证,搞不好就要丢了自己的乌纱帽。不论是在清朝还是其他朝代,这个道理都是一样的,谋反是超级重罪,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山东巡抚阎敬铭在历史上官声不错,不是个昏官,他先礼后兵,奈何张积中软硬不吃,最后发兵攻打,也是最后一步,事情已经闹大,别无他法。

以张积中的态度,惹来官兵攻打山寨,是必然之举,只是最后杀戮太重,杀死数千人,这是军队军纪败坏,缺乏约束的表现,是清军攻破太平军后的常见之举,说明他们心中,山寨已等同于叛军,这一点,阎敬铭难辞其咎,也是黄崖案引起后世争议的主要原因。




1866年11月1日,山东黄崖山发生了一起被晚清政府定义为聚众叛乱的事件,清政府的出兵镇压,直接导致了官兵和黄崖山民发生暴力冲突,最终致使上万民众遭到官兵的屠戮。

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这起事件的定义一直争执不下。是什么致使民众大规模的“叛乱”?为何如此多的普通民众会遭到屠戮?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农民起义?

据清史记载,这次反叛事件的主谋是一位叫张积中的人。看似是他导致了近万人的死伤,但其实不然。

张积中本是扬州的一个地主官僚,他家族里好多人都在清政府当差,而且职位还不低。他的兄长张纪功,更是在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全家殉职,连独子都没能留下。

最后清政府深受感动,便把张纪功的世袭爵位传给了他侄子(因为只剩下侄子了),也就是背锅侠张纪中的儿子。

张积中因为家族的关系,自己本人也和朝廷的诸多官员关系紧密。这样看来,张积中完全没有反叛朝廷的理由啊。

张积中家里是地主官僚,起义根本就不是张积中在扬州的时候。因为家境殷实,所以不用为生活烦恼。张积中因为没别的事情做,自己对一些怪力乱神之事颇感兴趣。
▲太古学代表人

而当时在扬州又有一位“炼气辟谷,符篆役鬼”颇为出名的人,叫周星垣(周太谷)。这个周星垣其实也就是新儒家学派——太谷学的创始人。

张积中学的也正是早期的太谷学。因为太谷学基于儒家思想,但是比儒家学派多了很多想象力,诸如羽化登仙什么的,颇具吸引力。所以很多乡绅与官员也都纷纷加入。

当时太平天国攻克扬州,张积中的儿子在山东做后补知县,于是他举家迁到山东。他到山东之后,认识了一个黄崖庄的生员,这个人十分崇拜他,还把自己的房子割出一部分给张积中安置自己的家人。

后来因为山东有捻军活动,张积中迁了几次地方还是受到干扰,后来干脆在山上和村民们建了一个石寨。捻军主要活动在江苏山东一带,和太平天国一样都被清政府视为大患。

为了防止叛军与匪盗的侵扰,张积中开始扩修山寨、买武器、训练使徒、武装山寨。虽然有一定的武装,但是张积中的做法不同于水泊梁山。因为张积中比较有钱,山寨的建立与强化都是自费的。

周围的民众们都觉得张积中的山寨比较靠谱,很多人都跑到他的山寨里避难。张积中本人也很善良,毕竟太谷学也是儒家学派的变种,强调良知与实行。

他不仅接受前来逃难的村民乡绅,还接济民众,让弟子在山上提供粥食,在山下提供热水,进山避难的人他都提供饮食。此外他还在山上设医药局,施药治病。结果远近的民众来他这儿的越来越多。

张积中倒是很淡定,基本上来者不拒。虽然来的也有一些不是什么好人,但是张积中相信教育能够唤醒他们的良知。于是在山上讲学,五天讲一次。还创办了刊物,方便大家学习。

因为张积中本人的原因,以及太谷学的吸引力,寨子里也有很多乡绅(有钱人)和被贬的官僚(知识分子),包括他被革职的堂兄,最后都来到黄崖山寨去了。因为有这么一批人,黄崖山寨有一段时间以富足闻名山东。

因为富足,所以山寨的防御机制也越发复杂,除了自己原有的武装力量,张积中还得到了当地民兵的帮助。加之山寨地势的优势,曾成功地抵御了一次匪徒的袭击。

慢慢地,寨子的势力越来越大,后来想进寨子的人都要把自己身上的资产交一半给张积中才能入籍。张积中利用这些钱财广开商铺,赚得的钱财用以填补寨子的支出。

虽然张积中有时会举行一些奇奇怪怪的太谷派祭祀活动,但从整体上看,黄崖山寨已经成为了一个有着独立的教育、经济、武装系统的社会团体。也并没有做出什么危害社会的行为,但为什么还是会被镇压呢?

清政府第一次注意到这个寨子的时候,派探子查看,得到的结果是,张积中以礼性教人,住在那儿的人都种地读书,很安稳。于是也就没有管。

清政府第二次注意到这个寨子的时候却出了问题。当时捻军对山东的骚扰颇为猖獗,朝廷调查后发现黄崖山寨疑似和捻军有所勾结(主要是因为张积中什么人都收),于是派人去调查。

过去调查的官兵被寨子里的人误认为是强盗,寨子里的人开枪自保,打伤了几个官兵。这着实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最终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山东巡抚觉得黄崖山寨里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这些人若是起义,铁定和洪秀全那些乡野匹夫不一样,威胁之大让他觉得就算这不是起义,也有镇压的必要。

加上后来的考证发现,当时的山东官场已是死水一潭,很久都没出过什么政绩了,政府腐败、官场污浊,想要升迁基本上要靠镇压起义得到功名往上爬,晚清重臣李鸿章与左宗棠二人就是靠着镇压捻军最终上位成功。

山东巡抚觉得这是个机会,虽然不一定是起义,但究竟是不是,还是他自己说了算。黄崖山寨官兵来攻,寨中山民拼死抵抗,数千人遭到屠杀,坠崖者更不在少数。

寨中千人均拼死抵抗无人投降,即便是被抓到的人,也都大义凌然,毫不惧死。最后被屠的只剩下妇女儿童400余人,也都是视死如归。而张积中本人和他的亲属,最终在讲学的地方自焚了。




同治五年(1866年),太谷学派弟子张积中,在山东长清肥城交界处的黄崖寨,广收弟子,人数近万人,聚集数千家。引起山东巡抚的恐惧,最终调兵围寨剿杀,数千人遇难。

《老残游记》隐晦地暗示了黄崖惨案

刘鹗本是太谷学派弟子,他写的《老残游记》,被称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老残游记》里面曾详细描述一座桃花山,其实就是影射黄崖山,都是在泰山山脉的深山老林中。内容在第八回到第十三回。

第十二回,老残谈到太谷灯:

太谷是个县名,这县里出的灯,样式又好,火力又足,光头又大,五大洲数他第一。可惜出在中国,若是出在欧美各国,这第一个造灯的人,各报上定要替他扬名,国家就要给他专利的凭据了。无奈中国无此条例,所以叫这太谷第一个造灯的人,同那寿州第一个造斗的人,虽能使器物利用,名满天下,而自己的声名埋没。

这是刘鹗在影射太谷学派。

太谷学派

太谷学派创始人为周太谷(1764年~1832年),创教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周太谷自称游庐山,见周敦颐的刻字“志伊尹之志,学颜渊之学”,悟治国修身之道,开始传授“圣功”之道。

周太谷有五大弟子:陈一泉、韩仰瑜、汪全泰(字竹海)、张积中(字石琴)、李光炘(字龙川)。

太谷学派是以儒家为主,杂糅佛、道二教形成的新儒家。

黄崖惨案的经过

当时太平天国刚刚被清朝镇压,一些太平天国的余部和捻军还在四处抵抗。

山东巡抚抓住了一个谋反的人叫冀宗华,最后供出的人有跟张积中学习过。山东布政使丁宝桢请张积中下山辩白。

张积中不下山,反而收集武器固守黄崖山寨。

阎敬铭、丁宝桢率清兵万人围住山寨,最后攻入山寨,进行了大屠杀。

阎敬铭在山寨中并未找到谋反的确凿证据,情急之下就伪造了一些太平天国的旗帜等物品,谎称是太平天国残部而领功。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特意去查阅资料,发现篇幅太长,我就先简单的介绍下,通俗易懂。

黄崖之案

话说咸丰十一年,也就是1861年,有个江苏人叫张积中,因为各种原因,最后来到了山东黄崖山,自己建筑了房屋,潜心研学,张积中师承太谷学派,所以在黄崖山创立了黄崖教,广纳弟子,另外开坛讲学。

黄崖山

未曾想这个和世外桃源般的黄崖山,来的人越来越多,张积中的弟子也越来越多,再加上当时战乱,很多朝廷官员携带妻儿老小,全部来到黄崖山,黄崖山一时间人多势众。越是如此,越多的读书人前来拜师求学,有的则是追求这与世无争、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人多了自然就被朝廷注意,当时的黄崖山引起了官府瞩目,认为人多且杂、还有官员在,朝廷认为张积中有叛乱的嫌疑,于是派兵清剿。

经过一番争斗,黄崖山被攻破,张积中和其他200余人全部在祭祀堂自焚,剩下的几千人全部被斩杀,昔日的黄崖山成了血流成河之地,然而奇怪的是,朝廷在清剿万之后就开始找张积中等人叛乱的证据,毕竟要对百姓有个交代,师出有名。

可是寻找一番之后,发现没有任何谋反的证据,自此黄崖山教案也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冤案。

黄崖之案究竟是教案还是匪案?

这件事在经过不断的研究之后,人们发现,张积中在黄崖山讲学聚众,并非是教案、也并非是匪案,更不是所谓的叛乱。

这是根据当时的社会形态决定的,咸同年间山东的灾荒非常严重,当时山东有很多民间人开始军事化,很多人也随之到了黄崖山避难。

清朝不断的找理由,说张积中是师承的太谷学派,有太谷教、大成教等,所以这起黄崖山事件是教案,但是后来负责清剿的阎敬铭承认张积中纯粹的是授徒讲学,并无叛乱的迹象。

但是清朝认为,如果不是教案,张积中等200余人为何自焚?肯定是张积中蛊惑学生,导致他们宁愿自杀也不投降清朝。

当然更不会是匪案,但是阎敬铭的奏折中多以“匪”词居多,但是很有可能是为自己找理由,毕竟当时阎敬铭身为山东巡抚,杀戮民众,罪责难逃,所以如果是杀得“匪”自然就不一样了。

当年的祭祀堂遗址

真实原因

黄崖之案毕竟是发生在灾荒频繁、民变蜂起、朝廷统治和社会伦理失范的年代,朝廷对民间的控制力下降,所以张积中才得以聚众教学,再加上张积中师承太谷学派,正迎合了一些士大夫阶层的欢迎。

清政府清剿黄崖山寨,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民间军事化脱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黄崖山寨等人的悲惨命运也是由当时的社会生态所决定的,毕竟没有哪个统治者能容忍一个地方的势力越来越大。

【感谢关注、评论、点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8

标签:山东   太谷   太平天国   太古   捻军   寨子   巡抚   同治   山寨   官府   学派   朝廷   官兵   清朝   弟子   民众   年间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