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杀兄娶嫂,却为什么不敢杀了父亲李渊?

李世民杀兄娶嫂的举动,主要源于政治考虑,他认为保住自己的皇位对于唐朝的安定和繁荣至关重要。


在当时,唐朝政治环境较为复杂,存在着许多地方割据和军阀混战,国内外的威胁也不断增大,因此李世民必须采取果断措施来获取更大的政治权力和稳定局势。


而杀害兄弟娶嫂,正是为了削弱他们的势力和对皇位的威胁,加强自己的地位和权威。


相比之下,李渊对李世民的身份和地位有着很大的影响。


若杀害李渊,可能引起整个唐朝的动荡和社会动乱,加剧政治不稳和社会混乱。


除此之外,李世民对父亲还有着敬意和感情,不愿意伤害自己的亲人。


因此,李世民在政治决策中,几乎始终以维护唐朝的政治稳定和人民安宁为出发点。


他的行动和作为都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带来益处和福利,这也是他被后人推崇为一个杰出的统治者的原因。


当时,唐朝的政治环境非常恶劣,存在着割据和分裂情况,众多军阀相互争斗。


在这种情况下,唐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李世民作为一个领袖,必须采取果断的措施来维持唐朝的统一和稳定。


事实上,李世民在杀兄娶嫂的过程中并未采取过激的行动,他并没有对所有的亲戚进行清洗。


相反,他通过优待那些守信用、忠贞不渝的宗室亲王和官员来维持君权。


例如,他重用了那些守信用的杜如晦、高士廉等人,使得他们能够持续给李世民提供政治支持和帮助。


此外,李世民在倡导儒家思想和礼仪文化时,也是有深意和战略考虑的。


他认为儒家思想能够恢复社会道德风尚,使得唐朝能够凭借道德优势和文化底蕴来保持其领导地位。


同时,礼仪文化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因此,他在诏书中称赞道:“以仁義而治一國者,可以立而不倒也。”


总之,李世民的政治决策和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考虑。


他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维持唐朝的统一和稳定,从而为唐代的繁荣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世民在唐朝初期发起的玄武门之变,在历史上留下了血腥的一页。在这次事变中,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李元吉。在事后,李渊退位做了太上皇,李世民继位当了皇帝。虽然李世民为了让大家肯定自己,励精图治,可是,在历史上还是遭受了很多诟病。


除了诟病李世民残杀自己的兄弟外,人们还诟病李世民占有了他的弟媳。不过,我们要看到,虽然唐朝的李氏标榜自己是名门望族,还说自己是老子的后裔。可是,他们家族拥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不可改变的。这种手足相残的情况,在部族相争的时候是经常发生的。而李世民娶他的弟媳,也是出于这种习俗。

李世民娶李元吉的妃子,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个妃子是杨氏的血脉。在唐朝,为了政治上的需要,李氏与隋朝的杨氏直接的联姻是很常见的。这个情况一直到武则天执政后,才转变为李氏、杨氏和武氏三家联姻的关系。所以,李世民才会专门迎娶了这个妃子。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唐朝的悲剧。可是,对于李世民来说,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在发动事变前,虽然李世民已经全部准备就绪,可是一直不能定下决心。李世民在行动前还在占卜吉凶。这个时候,按捺不住的尉迟恭一脚就把占卜摊子踢翻了。他大声说,占卜是用来解疑的。现在事无可疑,还占卜什么?难道占卜不吉利,就不干了吗?李世民这才定下决心,发动了玄武门事变。

而形成这种局面的,就是由于李渊的错误决断。李世民的军政能力出众,在李渊起兵建立唐朝的过程中,李世民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在许多对唐朝生死攸关的战役中,都是李世民率领军队取得了胜利。为了拉拢李世民,让他出力,李渊也确实说过让李世民继位的话。可是,随着李世民建立的功业,而且形成了自己强大势力的时候,李渊却又犹豫反悔了。


李渊不想废掉李建成,另立李世民。于是,李渊就在两者之间采取平衡的办法。可惜,在皇位面前,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李世民在最后面临剥夺部属,前途未卜的时候,只得在部下的拥立下发动了事变。

不过,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只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而对于造成这一切局面的李渊却网开一面,这又是因为什么呢?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 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肃清了自己的政敌。

李渊的儿子虽然众多,但是,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建功立业的人也就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三人。李建成并不是历史上记载的那么无能,他作为太子,一般坐镇京城,处理政务。在平定河北的叛乱时,李建成亲自请缨,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将叛乱平定。从李建成的种种表现来看,李建成的能力虽然比不上李世民,可是在当时天下已经平定的情况下,还是能够驾驭住政局的。

而李元吉原本跟随李世民,在战场上屡建战功。他骁勇善战,在玄武门事变中,虽然处境不利,依然拼死反击。如果不是尉迟恭相救,李世民就可能死在了李元吉的手下。


李建成和李元吉勾结一起,形成了压制李世民的力量。整个唐朝的政局,形成了李建成和李世民两派对峙的局面。李渊甚至产生了分开两派,一居长安,一居洛阳的想法。

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使得他们的势力土崩瓦解。这样,李世民就掌握了唐朝的政局,没有任何势力能够对李世民造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就没有必要再去杀死李渊了。

二、 李渊对李世民失去了威胁。

李渊在晚年,已经失去了斗志。他已经把自己的精力放到了声色享受上,对处理政务毫不上心。他重用裴寂,将所有的政事都交给他处理。就是因为李渊的懈怠,才使得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不可调和。


李渊在武德六年任命裴寂为尚书左仆射时,曾经和裴寂说,你管理政务,我为太上皇,逍遥一代,岂不快哉?从这个时候起,李渊就对政事失去了兴趣,只想追求玩乐了。这种状态下的李渊,根本就不是李世民的对手。当然,也构不成对李世民的威胁。

在玄武门之变时,李渊得知事变的结果,便决定将政务交给李世民处理。李世民在接管政权后,就将以裴寂为首的李渊的势力进行了清洗。这样,李渊对于朝政就更没有了话语权。不久,李渊宣布自己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担任皇帝。退位后的李渊达成了他追求享乐的目的,在他当上太上皇后,退居后宫,成天与嫔妃作乐,又给李世民生下了一群弟弟妹妹。对于自己毫无威胁的李渊,李世民当然就没有必要去杀害他了。


三、 李世民需要李渊的象征意义。

李世民虽然在历史上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可是,他杀兄屠弟还是在历史上留下了恶名。为了洗刷自己,李世民做了各方面的努力。他不但勤于政务,以文治武功来证明自己的英明神武,还篡改历史,对李建成和李元吉大肆抹黑。李世民将自己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原因,归结为迫不得已的自卫。为了显示自己不是心狠手辣,不顾亲情的人,李世民在李渊那里进行了一番表演。

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去见李渊。一见到李渊,李世民就痛哭流涕,用少数民族的礼仪,跪着吸吮李渊的胸乳,向李渊表达自己的亲情,还有自己的无奈。李渊也报以痛哭,双方都沉浸在痛苦之中。


在李渊退位后,李世民对李渊还是很优待的,对李渊的生活也比较照顾。除了李渊不理政务外,其他的要求基本上都尽量满足。而且在宴会和国家庆典上,李世民也邀请李渊参加,在仪式上对李渊毕恭毕敬。

尤其是在后来消灭突厥的庆功宴会上,这种情况达到了最高潮。当年李渊为了起兵,寻求突厥的帮助,遭受了突厥的冷遇。如今在李世民的领导下,唐朝尽雪前耻。在这场宴会上,李渊和李世民两人心情舒畅,在天下人面前表现出父子情深的一面。


这也是李世民希望达到了效果。他一方面要向世人表现出,自己的帝位不是强逼李渊抢来的,而是李渊看到李世民的能力,心甘情愿的让给他的。另一方面又要向世人显示,自己对于骨肉亲情是何等的看重,玄武门之变是迫不得已。

正是李渊的处境,对于李世民毫无威胁,而且李渊当机立断,退出了政治舞台。再加上李世民向世人展示自己重骨肉之情的需要,李世民和李渊才相安无事。李渊也得以安度晚年,在贞观九年五月得以善终。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看了这道题目下很多答案都强调“李世民不需要杀掉他老爹李渊”,而不是“不敢杀”。

实际上,李世民还真不敢杀李渊,原因很简单:如果杀了李渊,政治影响太坏,甚至会导致政局崩盘。

↑李渊完全想不到自己会以这种方式退出政治舞台

玩政治这局棋的人,一定要懂得: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每个政治人物的背后,都是有系统,有组织,有力量的团体,而这个政治人物,无非是利益共同体的代言人罢了。李渊的地位相当于什么?大唐最具有政治权威的代表,其背后的能量和利益团体,力量惊人,就连功高不赏,军事威望崇高的李世民也必须掂量清楚这里面的分量。

就拿玄武门之变来说吧,很多人都遗落了一个重要环节,为什么要抢在玄武门附近动手,除了地利人和因素(比如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已被李世民收买,玄武门附近可以埋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必须把握住这个“天时”——必须在李建成面见李渊之前,就彻底把李建成消灭掉,然而立即派兵控制住李渊和重要大臣。给李世民一万个胆子,他也不敢当着李渊的面杀死李建成。

↑李建成也想不到失败的代价竟然如此惨烈

应该说,当尉迟敬德率兵,穿戴着染血的甲衣出现在李渊面前时,李渊的生命面临了有生以来最大的威胁,如果李渊不妥协,那么尉迟敬德肯定也是做好了手刃李渊的准备的,这应该也是李世民最后的底线,既然杀了李建成,就必须掌握最高权力,要不然会被清算。

政治经验丰富的李渊马上就明白了当前的局势,死活已经由不得自己这个帝王说了算的,枪杆子里出政权,李渊很快就妥协了,而我们要注意到的是,李渊的妥协其实帮了李世民很大的忙,借着皇帝的诏令,他才能够迅速稳定局势和人心。

最紧张的一天过去了,但李世民面对三个重要的问题需要尽快解决:李渊怎么办?李建成李元吉家人怎么办?以及,东宫太子府力量怎么摆平?

↑李勣效忠的并不是李世民这个人,而是李世民代表的统治权

既要靠武力,也要靠政治手腕,双管齐下缺一不可。于是李世民手起刀落,先把李建成李元吉所有儿子杀掉,避免成为将来的政治隐患;同时,利用李渊的手谕,把玄武门事件定性为李建成与齐王作乱,被李世民剿灭。同时宣布只诛首恶的政治承诺,让东宫太子府力量失去拼杀的动机,斗志溃散,迅速投降了(太子都挂了,你还在为他拼命干啥?没有任何回报,只有祸事,没人肯干这样傻的事情的)。

所以,李渊不但必须活着,还有很大利用价值呢。

那如果杀了李渊呢?性质就完全变了,要知道,李世民杀掉李建成的借口就是太子和齐王作乱,尉迟敬德带着这个理由,以及全副武装的士兵,逼着李渊进行颁布下谕旨,让秦王李世民统领各军,拥有紧急事态处置权。

↑尉迟敬德要是杀了李渊,会成为替罪羊

但如果尉迟敬德杀死了李渊,那作乱的是谁?谋反的是谁?明显就是李世民了啊,难不成你说太子齐王勾结李渊作乱?这样李世民政治上就站不住脚了,失去了上位的合法性基础,那他就不会再有政治权威去统御全国官僚系统以及军队系统了,全国范围轻则爆发两派内战(谁敢保证李勣等军事大佬不会起兵勤王呢?),重则爆发类似唐朝中后期那样的各方势力群殴。

所以,李渊必须活着,还得好好活着,以太上皇的身份发挥余热,给李世民统治的合法性提供来源和基础。

就算李世民能够摆平杀死李渊带来的现实后果,但有一个问题他是无法解决的:以后李唐王朝怎么传位?你李世民敢杀亲爹,那李承乾不敢杀你?事实上,光是玄武门之变手足相残,就已经在李唐王朝政治继承的斗争中起到了很坏的表率作用。

↑李泰为了夺到皇位,甚至声称会杀死自己的儿子

李世民为什么要废除李泰的继承权,他说的很明白:不想让后代皇子皇孙认为皇位可以争夺而来,嫡长子继承制大于天,当然,李承乾不成器,让李世民的打算落空了,但其实也怪不得李承乾,李世民更偏爱李泰,越发讨厌李承乾,自己就已经动摇了嫡长制继位的念头,结果李承乾和李泰两败俱伤,深刻的提醒了李世民——你当年手足相残才得来皇位,现在你儿子们之间又要手足相残争夺皇位,这是示范效应?还是因果报应呢?

果当如初杀死李渊,未来会在李唐皇位继承权的争夺中出现什么惨剧呢?不敢想象,但起码李世民不会有一天好眠了。




李世民顶多算娶了弟媳,而李建成的老婆郑观音他没动,只是当时李世民堂兄庐江王的所有妻妾都被充了公而已。

但这事不重要,重要的是李渊。

李渊尚未退位的时候就离“吉祥物”的存在意义不远了,退位后,就成了大唐的“吉祥物”太上皇,李世民何必杀他,还背上弑父的骂名。

玄武门之变,大概可以如此总结:

一个自以为是的爹,让两个儿子和另外一个儿子斗法。但谁知道,不和他斗法还好,一斗法才发现那一个儿子手上全是大招。

我一直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两种悲哀。

有一种悲哀叫李建成,我有个比我厉害无数倍的弟弟。

有一种悲哀叫李渊,我有个帮我打下了天下的二儿子。

如果还非要加一种悲哀的话,那就是:

“我叫李世民,我很能打,几乎整个大唐都是我打下来的,但我不是皇帝,我还有个哥哥当了太子,我爹也还位。他俩天天防着我”

自从太原起事,年岁未满弱冠的李世民表现的不像个正常孩子,能打、精明、懂军事又还懂政治,天天为资质中上的爹,资质中上的哥,资质中上的弟弟操心。

一开始李渊还挺开心,这儿子好啊,帮他打下大唐江山,好儿子。而李建成也是一样的,这弟弟好啊,帮我打下江山,以后我当皇帝轻松多了。但时间长了,两个人发现不对劲儿了,这秦王李世民也太强了吧?

于是李渊怕他篡位,李建成更怕,怕太子之位眼睛一闭一睁就没了,于是怎么办?

对的,于是皇帝和太子成为一党,跟这个秦王斗。这剧情,我相信就只有武德年间才有一出,除此之外,看遍古今,都没有。

秦王功高,李渊帝王心术

李渊称帝,二儿子天天出去打仗,这是好事。

李渊曾经和李世民说过:“好好搞,以后我想着是把皇位传给你”

了解大明历史的朋友可能看出来了,永乐当年就是用这招忽悠朱高煦的。很有可能就是学的李渊,所以朱高煦输给了朱高炽,根本原因就是没看《资治通鉴》。

但李世民和朱高煦又不一样,他有脑子。

打仗方面,可以说李家搭上整个大唐朝廷都打不赢的仗,诶,李世民就能打赢。

比如刘武周,裴寂就差给人宋金刚摁到李渊脑门上去了。李世民出征,打了柏壁之战,此战还捡了个尉迟恭。

再后来,打窦建德、王世充,把大唐打得七七八八了,除了当年李渊被突厥按在地上摩擦的仇还没报之外,对于李渊来讲,不能再让这儿子发光发热了,他现在都不是担心秦王抢不抢太子之位的事情,他现在要考虑自己会不会被弄死。因为秦王在朝廷内的呼声太高了,又是天策上将,又是行政长官。

于是,李元吉、李建成这两兄弟,天天在李渊面前说要弄死这李世民,他太优秀了,优秀的头皮发麻,大家都睡不着啊,这些恶人主要都是李元吉做的。

李建成经常在旁边表示:“俺也一样”

比如,李元吉说过:

秦王初平东都,顾望不还,散钱帛以树私恩,又违赦命,非反而何!但应速杀,何患无辞!‬

他的意思很简单,二哥居然敢对百姓这么好,这是在树立私威,赶紧的,父皇,赶紧把二哥弄死。反正要弄死他而已,怎么会怕没有理由。

后世宋高宗看都脸红,相信只有秦桧才敢脸不红心不跳地说这个话。

但更可怕的是,李渊没有反对。

完犊子了。

这一家子都有太冷血了,李世民杀兄弟固然冷血,但这两哥们更狠,鸟尽弓藏都不带这样操作的。

于是李建成又开始计划,给李世民放放毒。

跑到后宫讲一讲李世民个王八蛋,太危险了,让这些后宫和父皇吹吹枕边风。

李渊知道吗?李渊太知道了。

但他也打不过他二儿子啊,那可是神一般的人物,偏偏是自己的儿子,偏偏才二十来岁。

直到李建成搞出个“太白星现,天下归秦王”的言论,这场政治暧昧就不能再下去了,长孙无忌、高士廉、尉迟恭、侯君集等人都要秦王给个态度,要不你就当皇帝,要不你就死,但是啊,你一死我们也得死,你不能这样做啊。

时间到了公元626年,七月二日。

这一天天气晴朗,李渊正在湖上钓鱼。

而他最重要的三个儿子正在外面展开生死局,本来说李世民秦王府只有八百号人,而李建成这一边两千号人,但是李世民就是赢了。

为啥赢了?

因为李渊的亲兵,也就是元从禁军,还有高士廉放出的一对犯人,封锁路线,就这样,具体多少人不知道,但远远超过800人这个数目。

尉迟恭刚刚叉死了李建成,就奉秦王之命去保护他爹去了。

李渊能反抗吗?完全不可能

其实李渊这个人,也很可怜。

自己虽然是皇帝,但是二儿子太强了,说白了就是功高盖主,但这也不重要,如果是太子吧,他会很高兴,但偏偏是二儿子,怎么办?

除非李世民乖乖被杀咯。

李渊都没有魄力定界两个儿子的矛盾,而且他都还要防着二儿子,憋屈不憋屈?

所以李世民杀了李建成、李元吉,李渊顶多会心痛,但是也会很开心。

因为锅都让儿子背了,他啥也没干。

什么叫无为而治,无能为力,而后等待事情让更强的人来解决,这就是无为啊。

玄武门之变,虽然李世民也在危险之中,但是李渊是不能拒绝这场决斗的开始的。

我们看看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在大唐朝廷中是什么地位了?

政治地位:司徒、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

军事地位:天策上将(高于亲王)

皇室地位:秦王

但其实,我们只要看明白政治地位即可。

为什么李渊控制不住李世民?

因为李世民有实权。

那既然明明知道李世民有风险,为什么还要给他实权?

因为不给根本说不过去,当时朝堂大家都向着李世民。就玄武门一事来讲,李渊要镇压李世民,就要通过行政渠道去控制军队,这也是为什么当时禁军都要去帮李世民。

大家都知道,李世民都等同于最高长官了,还申请个屁,难不成李世民自己申请镇压自己吗,这不可能的嘛。

再后来,尉迟恭拿着把带血的兵器(矛还是什么)冲进去说保护陛下。这其实就是一种暗示:

“太子没了,您老人承认事实吧,秦王赢了,要是不承认就顺便捅死你,反正我尉迟恭背锅,你儿子照样当皇帝”

萧、陈叔达曰:“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事,无复事矣!”上曰:“善!此吾之夙心也。”

当时和李渊一起钓鱼的,萧瑀、陈叔达都表示投降了,陛下你也快投降吧。

睿智的李渊立马就说:

“哎呀,这正合我的心意”

看吧,老李家全是演员。

所以所谓悬念,便是悬念在李世民对李渊的态度上。这个时候李渊也未必稳输的,因为他还有一个终极大招,他就是李世民的爹!

没错,他是李世民的爹比他是皇帝更管用。

要李世民不是他儿子,直接让尉迟恭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就完了,他就当司马昭。

但毕竟是他爹,他爹说话还是要听的。

说不定李渊一生气,命令李世民原地自杀呢。然后李世民出于孝心,自杀了。

看,李渊不就赢了吗。

大唐吉祥物:太上皇李渊

玄武门事变后,过了不久李世民即位。

回到为什么不杀李渊的问题上,为什么不杀?

因为是真的没有必要,李渊存在与否,压根不会对现实产生任何影响。

首先回顾李渊的创业,他的创业说得抽象点就是秦王集团。秦王集团再具体点,就是李世民,长孙无忌、李靖、李勣等人。

但是李渊之前做了什么?

李靖去打了胜仗,李渊大大赏赐了关陇贵族,而给一点点好处打发了李靖就作罢了。

这李渊看人、做人就有问题。

所以他输是肯定的。因为李世民的存在,李渊已经失道了,这个是对比出来的,所以他失道者寡助。

其实要说李世民全盘胜利,那也是不对的。

虽然没杀李渊,但实际上,杀了太子,李世民的道德人格已经死亡了。中国古代传统就是这样,别讲什么大理由,长兄杀了弟弟是合理的,但是弟弟杀哥哥不行。

所以李世民早已经道德人格死亡了。

而李渊也不是一根筋,二儿子的确是个人才,大儿子和二儿子之间的矛盾,让二儿子解决了也好。李渊也服输,李世民登基,整个天下大变,这是古代鲜有圣君能够比拟的,他自己能做到什么地步他自己清楚。

反正都是自己的儿子嘛。

于是李渊就在后宫疯狂造人,过上了没羞没臊的退休生活。

贞观九年,李渊去世。

也不知道唐高祖皇帝死的时候,心里想的会是谁呢?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自古最是无情帝王家,为了最高权利,父杀子,子弑父,屡见不鲜,什么亲情伦理都是虚的,李世民并非不敢杀父亲李渊,而是因为李渊见风使舵的政治觉悟太高了。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弑兄杀弟,过程可谓精彩刺激,大家却忽略了后续故事,大局已定后,李世民马上派刚刚杀了齐王李元吉的尉迟恭进宫护驾父亲李渊,其实是去控制李渊,李渊的反应很是顺势而为,耐人寻味,尉迟恭一面之词诉说太子齐王犯上作乱而被秦王诛杀,李渊一向偏袒太子李建成,第一时间没有一怒之下要拿下李世民也没有追问太子齐王是否真的死了,而是问身边臣子该怎么办,臣子回答太子齐王无功而嫉妒陷害秦王,现已被诛杀,而秦王是人心所向,如果立他为太子,肯定不会再有事了。李渊马上同意,并说这就是自己素来的心愿。

李渊的反应说明他很配合,短短时间内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并转变思想,保全自身而封李世民为太子,而李世民派杀气腾腾的尉迟恭进宫护驾更没有那样简单,尉迟恭是死忠于李世民,为了保护李世民可以亲手诛杀齐王,杀李渊也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换了其他将领面对皇帝之威,又怎么敢下手,李世民的意思很明显,尉迟恭进宫护驾,李渊配合就保护,李渊不配合就灭口,事后找借口掩盖,大不了丢车保帅,杀尉迟恭以谢天下。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提前布局,已经拉拢控制朝廷重要大臣,这也是敢宫廷政变的原因,李渊虽被暂时架空,但是忠于他的大臣和势力还是有的,李世民派尉迟恭进宫就是看李渊态度,如果反应激烈就杀了,毕竟还是有忠于李渊的势力,以免事后李渊找机会借助这些势力诛杀他,如果配合,肯定双方和平共处,毕竟在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的传统观念中弑父是大逆不道之事。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请动动小手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秦王   太上皇   大唐   突厥   皇位   事变   唐朝   太子   势力   尉迟   皇帝   父亲   地位   儿子   稳定   政治   财经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