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本地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近期国泰航空由成都飞往香港的CX987航班爆出的歧视普通话乘客事件引发了国人的众怒。事实上一部分香港人就是认为说英语、说粤语的人要比说普通话的人高贵。香港回归这么多年后为何仍有这样一些人对那个9500多公里之外曾统治过香港的老旧帝国有一种莫名的归属感呢?为什么使用那个老旧帝国的语言会被有些香港人视为身份地位高贵的象征呢?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由于香港在英国管治时期发展得很好。

其实有这种看法的不只是一部分香港人,而且就连一部分大陆人也持有类似观点。一种流传比较广的说法是:英国当年从清政府手中拿走的是一个小渔村,1997年英国还给中国的是一个闻名全球的大都市。其实我们不妨捋一下历史看看香港人不同时期的生活水平。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841年1月26日英国在鸦片战争中强占了香港岛。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把面积78.10平方公里的香港岛正式割让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签订的《中英北京条约》又把面积为11.1平方公里的南九龙半岛割让给了英国。1898年6月9日由中国清政府和英国在北京签订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使英国得以租借九龙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各自所涉及的土地就构成了如今香港地区的三部分:香港岛、九龙、新界。香港在英国人占领之前是一个只有3000多人的小渔村。

可到了1861年香港人口已骤升至12万人。 20世纪30年代香港已成为一个拥有近百万新移民的大型城市。伴随大量人口涌入的是商业贸易的发展:大小商铺、摊贩在城市中聚集使香港有了繁华之都的雏形。商业贸易的发展又带来了金融业的勃兴:1845年英国人在香港开设了第一家银行。1853年渣打银行取得香港的货币发行权,1865年各国资本又在香港合作成立汇丰银行。说到这儿可能会有人认同英国人创造了香港的繁荣这种说法。

需要注意的是当初涌入香港的新移民中绝大多数来自中国广东等地。换句话说香港最早的商业繁荣是由大量华人移民的涌入创造的。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继沦陷于日军铁蹄之下。在此之前上海才是全国最有吸引力的城市,可日军的进攻导致上海人也开始大规模移居香港了。这波移民潮为香港带来了十多万新增人口以及大量资本、技术。从1941年12月起香港经历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占时期。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香港被英国重新管治。从50年代起香港开始快速实现工业化,到了1970年香港工业出口已占总出口的81%。这标志着香港已从单纯的转口港转变为工业化城市。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推行经济多元化方针:金融、房地产、贸易、旅游业迅速发展。这时的香港已成为继纽约、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与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并称为“亚洲四小龙”。这一时期的中国大陆却处于一种半封闭的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封锁孤立的政策。当时的中国就和如今的朝鲜一样处于被孤立于国际体系之外的状态。在这种背景下香港成为了祖国大陆面向世界的窗口。那时中国大宗商品的进出口都要取道香港。这就刺激了香港的航运及贸易的发展。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香港与祖国大陆的合作日渐增多:香港为大陆提供了对外开放的口岸窗口,而大陆则为香港提供了庞大的市场。

香港的制造业开始大量转移到内地,同时各类服务业得到全面高速发展。这使香港得以实现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经济转型。这时的香港既背靠祖国大陆,又面向开放的国际市场。香港的文化产业也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从文学、音乐到电影涌现出金庸、倪匡、黄霑、张学友、张国荣、刘德华、周润发、周星驰等一大批知名人物。香港的经济繁荣与文化繁荣都离不开与祖国大陆的交流合作。

香港四大才子金庸、倪匡、黄霑、蔡澜没一个是香港本地人。除此之外李翰祥是辽宁葫芦岛人、许冠文出生于广州、程小东的父亲程刚祖籍安徽寿县、王晶的父亲王天林出生于上海、袁和平的父亲袁小田是北京人......资金、人才的汇聚在开放包容的氛围下成就了那个时代香港经济文化的繁荣。说香港的繁荣是由英国人创造的显然无视了香港人自己的奋斗和祖国大陆的支持。

事实上在被英国殖民管治的一个多世纪里占香港人口98%的华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曾长期不能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和参政权。现在有人说香港是一个民主法治社会,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香港还很难称为一个民主法治社会。英国是现代宪政制度的发源地,但英国在香港实行的是殖民管治。英国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把国内那套民主选举制度移植到香港:港英总督是由英国下议院推举出来的、由女王直接任命的。

港英时代早期的行政局和立法局所有中高层管理人员都是英国派来的,只有基层的办事员才由会说英文的中国人担任。直到1984年香港立法局的议员始终是由港督直接任命的,而不是由香港本土人选举产生的。英国管治时期绝大部分时间里香港政府和议会的成员都不是由香港人自己选举产生,直到80年代以后英国才有限度逐渐放开香港人的选举权。为什么英国这时想起赋予香港人一定的选举权呢?

其实就是因为这时中英之间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出来结果了。这时英国已明确知道要在1997年把香港归还中国,所以临走之前还想再给中国制造一些麻烦。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港英当局从未赋予香港人任何政治民主权利,甚至就连香港人作为人最基本的权利也曾一度被漠视。1843年港英政府要求华人夜晚行走时必须手持灯笼以便识别,还禁止华人与英人共用马场看台及其他一些公共设施。

这其实就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隔离政策。诸如此类政策在香港延续了大约半个世纪,直到20世纪初才逐渐被废除。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香港很难称之为一个民主社会,同样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香港也很难称为一个法治社会。在廉政公署成立以前以及成立之初香港行政部门的贪腐现象一度相当严重。身为执法者的警察与黑社会勾结搞得香港社会治安一塌糊涂。如果去看一些80年代以前的老港片就知道当时香港的社会治安是怎样的。

英国在香港搞得就是赤裸裸的殖民管治。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香港根本称不上是一个民主法治社会,可如今香港回归以后英国却口口声声要为香港争取民主自由就实在是别有用心了。80年代中英谈判结果出来后英国才决定好好建设香港。这其实说白了就是想让香港回归后还念着自己。80年代以后港英政府开始赋予港人一些政治权利,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民生福利政策。其实这些福利政策跟英国本土比起来连仨瓜俩枣都算不上。

更何况港英政府提供的福利原本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别忘了香港绝大多数人口还是中国人。香港的产业发展依靠的主要是中国人,而港英政府的税收也主要来自于中国人。英国本土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开始实行小学义务教育。从1944年起英国公立中小学一律实行免费教育。可香港公立学校直到1971年才实施免费小学教育,1978年才开始推广九年义务教育。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香港回归时的人均GDP是19.2万港元,截至2021年香港人均GDP已增长至38.71万港元。1997年香港家庭月收入中位数为19000元,截至2021年香港家庭月收入中位数增长至27500元。截止2020年末香港人均寿命位居世界第一、人类发展指数位居全球第四。目前香港共有43家公立医院和医疗机构、13家私立医院。这其中公立医院基本上都是免费的,但并不会因为免费而降低医疗质量。

总的来说香港的医院并没哪家是不好的,只不过要看哪一家更好而已。教育开支是香港政府整体开支最大的项目。香港在幼儿园阶段为孩子们提供免费学前教育,在孩子入学后提供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免费教育。香港的物价也并不算高:香港的蔬菜基本上十多元一斤,大街上的小吃、快餐、盒饭价格也都在30-100元左右。这样算下来香港人在吃的方面开销通常有100多元。这在我们看来算是有点贵,但毕竟人家的工资收入摆在那里。

在内地五六千元的月薪已算过得去的中等水平,而在香港月薪两万的工作比比皆是:就连洗碗工、保洁员这种低收入群体每个月也能拿上万的工资,而且还可以每天三餐包吃并提供饭后水果。这种相对轻松的工作条件使得绝大多数香港人都接受不了996,因此香港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实行双休制。当然大陆在名义上也是双休制,但实际上真正落实的企业少之又少。有些人说香港如今没落了,可事实上香港一直都在发展。

只不过在北上广深等一系列大陆一线城市的发展衬托下使得香港的发展不那么耀眼而已,但香港的生活水平实际上仍高于大陆绝大多数城市。总的来看香港人在吃、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生活压力都不大,但在住房方面恐怕是最能体现香港贫富差距的一个主要方面。香港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这种地理环境导致居民住房非常紧张。截止2016年香港82.2%的家庭住房面积在20至70平米之间。

就连张晋、蔡少芬一家6口人也是挤在八九一平米的房子里。按说他们在香港算是高收入的明星人群了,可在住房条件方面甚至还比不上大陆这边某些普通家庭。在香港要想住得好除非是富豪:从浅水湾1号到100号全长5.3公里住的都是香港的顶级富豪家庭。何鸿燊的豪宅加上花园面积达到了2000平方米。李嘉诚在深水湾道79号的豪宅光占地面积就达到了500多平方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香港普通家庭居住的“牢笼房”。

10平方的房间放上一个床之后就剩下很小的位置。卫生间和厨房连在一起,而洗衣服只能在地上完成。这10平方的房间还不是一个人住,而是一家人住在里面。有时两个人想在房间内走动都十分困难。香港是聚集超级富豪最多的地方。事实上香港的富豪指数甚至超过了纽约,可并不意味着每个香港人都是富豪。香港回归以来港府和中央都始终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从2008年起担任深水埗区议员的刘佩玉就认为住房问题是香港的沉疴痼疾,也是香港民众关心的头等大事。

在香港繁华都市光鲜亮丽的背后至今仍有超过22万人“蜗居”于遍布全港的11万间劏房之中。2010年7月17日香港特区《最低工资条例》通过体现了港府和国家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群的关注。2021年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指出:当中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时候期盼那时的香港经济更加繁荣,各项事业发展更加均衡,社会更加和谐安宁。住房问题必将得到极大改善,届时将告别劏房、“笼屋”。

今天的香港已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十字路口:一方面香港政府和香港人民在中央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支持下建设香港、发展香港的初衷没变,另一方面也有一小撮别有用心者抛出种种奇谈怪论混淆是非。香港在新时代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政治考验:如何进一步改善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如何避免没完没了的政治运动损害和平安定的环境?如何继续保持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而不是变得越来越封闭排外?

内地和香港的发展既非内地造就了香港,也不是香港福报了内地,而是内地人和香港人共同创造、共同完成的。香港的今天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香港人的奋斗,也同样离不开来自祖国大陆的支持。在祖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香港和内地实现了互相成就;在1998年金融危机、非典疫情以及新冠疫情中香港都得到了祖国大陆的支持。相信香港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未来必将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目前的确有一部分香港人对大陆人是存在歧视心理的。这其实是受英国殖民遗毒的影响。当英国意识到香港回归中国的日期越来越近的时候就开始布局:赋予香港人一定的政治权利,提高香港的民生福利,通过教育培养香港人的认同意识......英国管治时期香港的教育中融入了对对英国王室的效忠意识以及基督教文化的相关灌输。那时香港各种场所都挂着英国女王的画像,港币上印的也是英国女主的头像。

香港孩子从读幼儿园起就被英国修女带着做祷告。英国通过反复宣传灌输使一部分香港人相信香港的繁荣是由英国人创造的,更可怕的是除了香港人之外就连一部分大陆人也相信了这种说法。到今年7月1日香港政权回归就有26年了,但香港人心的回归仍是任重道远的工作。香港未来的发展必须肃清港英政府殖民遗毒。实事求是地讲港英政府殖民遗毒如今仍在影响着香港,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对香港的未来发展失去信心。

事实上香港绝大多人是认同祖国大陆的。这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成功人士。香港特区金紫荆勋章获得者何鸿燊的子女大部分普通话说得都非常好。他们不只是能说清楚的那种,而且是几乎没半点香港腔。何鸿燊最小的女儿何超欣在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来到祖国大陆清华大学就读研究生。还有娶了大陆老婆的霍启刚30多岁开始学习普通话,一年后就能面对镜头用流利的普通话侃侃而谈。他在很多场合都会用普通话自我介绍:“我是郭晶晶的先生”。




生活成本是深圳3倍吧,便宜的只是特定产品比如电子和进口化妆品这些,奢侈品也是,但生活的吃喝拉撒3倍真不过分,比如香烟50港币起步,折40人民币,凌凌漆中的丽晶大酒店那种级别的旅馆也要四五百的。香港住宅面积小就是小,连转身都困难,大多数没有阳台,衣服晾在窗架子上,像万国旗。

尽管挖空心思来布局,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但还是非常不舒适。哦,我的香港亲戚在香港有廉价保障房,30多平米,还叫我们去香港住他家。他来我这里玩,住在我这里,300多平米的联排,想自驾出去玩,我陪不了他,就把我的陆巡4700借给他。他回到上海走亲访友的时候,无论谁家都比他在香港的家大,谁家都有车。20年前他回来风光无限,带的香港衣服,小商品,大家都很稀罕,现在回来再带着这些东西,大家就只有呵呵了。香港的生活确实比内地要好,这是不可否认的。

怎么不说吃饭,交通呀,也比深圳贵好多好吧,吃个面都要30多,坐地铁几个站就几十块钱,在深圳坐地铁,最多不超过10块钱。香港虽然贫富悬殊,但只要你努力,生活过得好不是难事,底层保障我们五十年都赶不上。不要忘记国内有第一二三世界之分,边远地区贫困人口还是不少。香港已开发用于居住使用的面积仅占总面积的30%左右,其它70%仍保留了大量绿地山林郊野公园,居民比较集中的区域楼群密度非常高,因为商业繁华房价高人均居住面积的确非常小,特别是传统老旧的商业区域比较杂乱拥挤,但是相对新一点的商业或居住区,规划以及公共管理、配套设施还是很完善的。

因为人工比较高餐饮业服务类消费相对比国内贵,但又因为免税所以很多进口日用化妆品甚至食物原料便宜过内陆,香港毕竟是一个商业繁华的大都市,生活便利政府廉政高效,对于普通人来说要么选择蜗居享受繁华带来的便利,要么放弃便利选择宽敞的居住空间,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015年冬天,我去香港旅游游,顺便去看一位老太太。一共在港呆了三天,第一天与众人一起走马观花看香港;第二天去迪士尼乐园;第三天专门去老太太。老太太邀请我一起去吃早茶,她的几个朋友在一起,大家愉快的边吃边聊。我的白话实在是太马虎,听不懂的地方还要老太太翻译。香港人很悠闲,酒店里没有空位。吃的东西花样很多,制作很精细。在香港的几天里,使我最惊奇的地方是空气和水都非常干净,我在深圳十几年一直感到浑沌不清。当我把自己的的想法通过老太太,讲给她的朋友听,他们说现在环境已经变差了。不知不觉到了12:30,有服务员过来,与老太太朋友讲话。大家才散场,原来过了这个钟点买单要翻倍。据老太太对我说,香港大拍档到下午2:00,吃的东西打折。临走时老太太把她的八达通送给我,她的一个朋友在地铁站给我充值50港币。我非常怀念老太太,每隔一段时间都与她通话。……




我在香港生活了几年,身边有一些本地人朋友。可以说一说本地人的生活,从五个方面聊一聊吧。

第一,吃的方面。本地人吃分两种,一种家里有工人姐姐,早餐基本上都是8点就准备好了。在家一般是三明治,面包,牛奶,麦片,或者粉面之类的。再就是外面吃,丰俭由人,有麦当劳,大家乐,面档。大概30左右,不会超过50。当然去茶楼喝早茶又是另外算。

第二,穿的方面。大部分都是愿意去outlet.因为有折扣,折下来,阿迪耐克不会超过200港币一件。中档一点拉夫劳伦大概不超过500港币一件。高档请土豪随意。基本上我家和很多朋友都去东荟城。衣裤鞋袜都可以搞定。折扣大,各种档次都有。

第三,住的方面。也是最让人诟病的方面。全港大概接近一半人住在自有物业。这是官方统计,不接受反驳。政府公共房屋住户,约32%。也就是三分之一。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就比较无奈,租房住户。劏房住户近21万,数量庞大,政府压力也很大。以三人家庭来说,大概30平方米的实用面积。可以间隔成标准两房一厅,能满足生活需求。相当于内地45到50平方米小两房!

第四,行的方面。都知道香港自有私家车开销大。一个月近一万元养车费用,致使大部分人出行首选公共交通工具,每天车费预计50元吧。打车比较贵。不考虑!

第五,收入方面。香港普通人收入2万左右的占了差不多一半。一些金融保险从业薪水非常高,建筑类25000起吧。基本上家庭收入一年50万左右吧。我说的大概水平。当然每家不同,有高有低。总体来说这个水平的比较多。

其实本地人的生活基本上也就是这样了。跟深圳也差不了多少了。相对而言,底层人士在香港更容易得到生活保障。高新阶层深圳更有竞争力,职业发展规划更广阔。这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





去香港当交换生有半年,我就答一答香港本地学生的生活吧。学生的生活自然离不开学校,刚到香港教育学院的时候,就是他们开学的时间。他们举行了开学典礼,在室外放了一长排糕点,各种各样的美食都有,在室外搭了舞台,请了明星来表演,大家都自由的,一边吃一边看表演,听校长致辞,气氛很融洽。正式上课的时候,课堂上不需要做的端端正正,饿了可以吃东西,渴了可以喝东西,课堂氛围更多的是和老师探讨,而不是老师在灌输。下了课活动也非常丰富,有很多运动的培训班,只收非常非常少的费用,但真的认真教学。还有很多聚餐,外出踏青,大家一起看夜景,放风筝,听歌,弹吉他,做游戏,很自由自在,很美好。平时的作业,不多,但是质量要求很高,要求我们真的要查阅很多文献才能写出来的作业。要我说的话,香港学生的生活真的是很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本地人   香港   富豪   英国   深圳   老太太   中国   香港人   繁荣   祖国大陆   年代   内地   大陆   世纪   政府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