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为何韩国最弱?

因为没有进入“相当程度”的改革。

韩国最大的“变法”是申不害变法,这是一种“术”式的“变革”,根本算不上对整个利益集团的“改革”,没有对各集团利益“动刀子”,等于啥也没“改”。

主要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即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他认为君主委任官吏,要考察他们是否名副其实,工作是否称职,言行是否一致,对君主是否忠诚,再根据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拔和清除。

秦国不用多说,商鞅一改,下去都“杀”了多少人,而且秦国一直在改。

楚国的“吴起变法”,吴起伏尸,让继任的楚王杀了一大批贵族。

魏国的“李悝变法”是战争第一次变法,致使魏国成为战国早期第一强国,证明效果确实足够强,证明清除旧利益集团应该很狠。

齐国“邹忌变法”,赵国“胡服骑射”,燕国的“乐毅改革”。

鉴于我国史书那一套叙事标准,后人真认为改革只是改了表面的东西。

但大家要知道,一个大的集团,各势力交错复杂,到了壅肿期,能力就会大幅度下降。如果经过某次“改革”后,表现出足够活力,那么这次“改革”就一定深入“利益区”,进行在“刀子流血”的大范围改革

但我们的史书从来不写“大范围”改革到底改了什么。

比如赵国在“胡服骑射”后为什么突然变强了,燕国在灭国后,经过一系列整顿,突然能把齐国按在地下摩擦了。这内在的因素,就是各国动了大刀子,旧的利益集团被整顿,新的利益集团出现了。

韩国很弱,就是因为韩国统治者只进行的“表面”变法,深入利益集团内部的改革,完全没动。

所以最弱。

当然,以我个人眼光来说,韩国因为没有进行大的改革,整个国家从诞生起就一直在下降。燕国至少雄起过一次。




战国七雄当中,韩国是最弱小的,不光地盘小人口少,军事实力也是最弱小的。因此在公元前230年,秦始皇东出第一战就是灭了弱小的韩国。

那么韩国为啥那么弱小呢?如此弱小的韩国,又怎么能称得上是战国七雄之一呢?其实这里面是有历史遗留问题的。


一、三家分晋的时候,韩国本来就没有被公平对待。

晋国是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不管是强大的齐国,还是有虎狼之称的秦国,在碰到晋国的时候,都要张口喊一声大哥!为啥?因为晋国的实力实在是太强大了。

晋景公时期,韩氏一族的领袖人物叫韩厥,这个时候的韩厥只不过是一个很普通的大臣,跟赵氏一族和魏氏一族完全不好比。

赵家和魏家都是晋国赫赫有名的卿大夫家族,他们手握重兵,而且封地甚多。仅次于当时最有权势的智家。而韩厥这边跟他们比起来,那地位和实力可就弱小太多了。

那么为啥后来三家分晋的时候,大家还愿意带着韩氏一族玩呢?最早的原因是韩厥这个人为官很出色,他对赵家有厚恩。


赵家被灭族时,韩厥站出来说了公道话,并且保住了赵氏孤儿赵武,等到赵武恢复家业的时候,自然是对韩厥感恩戴德。韩氏一族也因此而逐渐走上正轨,逐渐成为了晋国六大部落之一。

等到三家分晋的时候,智伯瑶打算灭了不愿意交出封地的赵氏,并且拉上了魏氏和韩氏两族的人,结果赵魏韩三家合伙,一起把智伯瑶给灭了,共同瓜分了智伯瑶的土地。

当时的韩康子,虽然也是六卿之一,但是实力还是比不上赵襄子和魏桓子,因此在瓜分地盘的时候,也是分到胜利成果最少的一个。

此后赵魏韩三家相继得到了天下的认可,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诸侯国,周天子也万般无奈地接受了这个现实,不过韩国是这三家里地盘最小实力最弱的一个,毕竟发展的时间没有其他两家长。


二、申不害变法并没有彻底改变韩国的命运。

韩国建国的时候,其实实力就很一般,因为所占据的综合资源实在是太少了,不管是地盘还是人口,都比不上赵国和魏国。

当然了韩国自己也有吞并其他国家的时候,最早他们建都在河南禹州,后来吞并了郑国以后,将国都迁徙到了新郑。

这个时候的韩国一度有富强起来的样子,在灭亡郑国以后,韩昭侯立刻启用申不害主持变法,让他担任韩相长达15年时间。

我们会发现,战国时期的几个诸侯国,但凡强大过的几个诸侯国,全部都是经历过变法的。魏国的李悝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秦国的商鞅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

因此韩国要想在战国七雄中拥有一席之地,自然也是要变法的。韩昭侯时期,申不害的变法,长达15年之久。


申不害变法主要是为了推行法治和术治,加强君主专制,当然最重要的一点,也是限制贵族们的特权。因此申不害变法时期,韩国是比较强盛的。

可问题也出在这里,申不害去世以后,韩国的后代贵族们,并没有继续坚持变法的原则,所以说申不害的变法其实是失败的。

韩昭侯没能坚持变法,以至于后来秦国大军兵犯宜阳,使得上党地区成为一块飞地。韩昭侯本人被活活气死,从此以后韩国便一蹶不振了。

相对来说,秦国的变法就比较彻底,秦孝公时期,坚持商鞅变法。等到商鞅被杀了以后,秦国的国君秦惠文王并没有停止变法,而是继续坚持变法成果,因此秦国才能长久强大。

很多人说君王英明与否,对一个国家的影响不大,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封建时代,君主集权,君王的任何一个决定,都能够改变国家的走向,这就是秦国和韩国有着不同结果的重要原因。


三、周围都是大国,韩国没有发展空间。

燕国被称为弱燕,但是燕国此前的模样大家或许还不知道。在击败东胡之前,燕国那也是个弹丸小国。可是燕国聪明,他知道向南发展没有空间,毕竟南方的赵魏齐都是他惹不起的,于是拼命向北发展,所以也获得了不少地盘。

秦国本来也比较瘦小,尤其是5万魏武卒击败了50万秦军,将其逼到了华山以西的狭窄地区时,秦国几乎面临亡国之危难。可是他们先后灭了义渠,夺取了蜀地,逐渐也扩充了地盘,后来还收回了河西之地。

再看看韩国,那是相当憋屈的,西边是秦国,不敢惹。东边是魏国,也不敢惹,北边是赵国,还是不敢惹。南边是楚国,依旧不敢惹。

你说韩国想要拓宽土地,应该找谁去要呢?压根就没有任何办法。除非他掌握超一流的军事科技,否则压根就无法碾压周围几个大国。

所以说韩国伸展不开身子,只能一个劲儿地在内部瞎捣鼓,闭门造车能搞出啥好东西呢?此外韩国内部搞来搞去,唯一变法图强的机会也给放弃了,不衰败才怪。


总结:韩国的衰弱,分为三个方面的原因。

韩国的衰弱,首先是历史原因,当初灭了智伯瑶的时候,赵魏韩三家分赃不均,韩国是最没有地位的一个,所以分的自然也最少。

其次就是韩国的变法实在是不够彻底,申不害虽然努力了15年,使得周围诸侯国没有收拾韩国,可是申不害一死,韩国就没有继续坚持变法了。

最后是韩国周围全都是大国,被这些强大的诸侯所环抱,韩国压根就没有发展的机会,所以只能憋屈地等着人家来灭了自己。

因此可以说,韩国的灭亡,那是所有人都能够看得到的。他们没有足够的兵马,也没有足够的粮草,城池也少得可怜,三郡之一的上党郡还成了秦赵之间争夺的肉。最终秦始皇选择第一个灭了韩国,也算是小试牛刀了。

参考资料:《史记》




战国七雄中,韩国的领土面积是最小 。论起实力来说并不比燕国弱。

现在我们谈论一下为什么韩国领土面积最小,要从两个方面谈起 。

地理位置

韩国的都城新郑在现在的河南郑州附近,地处中原腹地 ,在整个农耕文明社会,这里一直都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也可以称得上是膏腴之地。

在西周初期,周成王把弟弟周武王之子唐叔虞分封在晋地,并占据了天下“膏腴之地 ”。到了春秋末年 ,进过的公宫室权利逐渐削弱 ,而六卿势力逐渐做大 。他们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利,他们之间也不断的发生战争。

公园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灭掉了晋国最大势利的智氏,并瓜分了晋国的土地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 ”,也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 。所以韩、赵、魏又称“三晋”。

在瓜分晋国的过程中,韩国领土面积本身就是最小的,而四面的邻国有都是如虎狼一样的强国。南面有强大的楚国 ,西面有虎狼的秦国,北面有魏国和赵国。在这个众多的强国中生存,根本就没有机会扩张地盘。

相对来说,秦国往西曾经占据了西戎的很多疆域;赵武灵王也曾经,把本属于游牧民族的代地归入了赵国的版图 ;作为老牌的周王室后裔的燕国,占据了辽东等地疆域也显得比较辽阔 ;楚国则把吴、越、南方的蛮夷之地尽收在自己的麾下,一直以来都是幅员最辽阔的诸侯国 。被夹在中间的韩国和魏国,只有在短时间蚕食邻国的领土才显得强大些。

改革失败

在春秋战国的发展史中,这些强国都是经历了改革才走向强大的。比如在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变法,曾经一度让魏国成为战国时期的霸主 。而商鞅变法的成功,更成为历史的拐点让本来贫弱的秦国,成为强国并最终统一天下 。

其实在韩国也曾经有过变法,就是申不害变法 。变法后的韩国也曾经一度强盛,于公元前375年灭掉了郑国。申不害在韩国做丞相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韩国虽然处于强国的包围之中,却能相安无事,成为与齐、楚、燕、赵、魏、秦并列的战国七雄之一。

可惜韩昭侯和申不害去世后,韩国的贵族们迅速恢复了自己的特权 ,最终韩国变法失败,本就处在强国包围中的韩国,再也没有过有作为的君主 ,韩国也只能在列国中的夹缝中生存。

地理位置受限,加上自身改革失败,各个强国不断侵袭蚕食,使得韩国成为了战国时期最弱小的国家之一 。




战国时,七雄并列!能在那个大乱世位居七雄,均为佼佼者,但是七雄中也有强弱之分。最弱的莫过于韩国。为什么韩国是最弱的呢?我的观点有以下几条?

1、韩国始终没有形成强军传统。

魏国由吴起进行军事改革,形成了强劲的部队,这就是注明的“魏武卒”,令诸侯闻风丧胆。赵国由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赵军也形成了善战之师。秦军经过商鞅变法,打造20万新军,形成了虎狼之师。楚国进行了武器的改革,最早的驽就出现在楚地。齐国由孙膑坐镇,自然军事实力很是强劲,“围魏救赵”等故事足以表明齐国军事之实力。燕国虽偏居东北,但是燕国有灭齐之奇功。而韩国虽然有申不害锤炼出的新军,但是被庞涓打的无还手之力。自始至终,韩国军事没有强过一天,只是强国的跟班。



2、地理位置的尴尬。

地理位置是影响韩国的主要因素。韩国地理位置是一个四战之国,西有虎狼之秦国;南有地大物博之楚国;北有强军之魏国;东有齐国;又靠近周天子所在位置;找周天子闹事的诸侯,都会去韩国玩一圈,是多么伤不起的位置。虽处几国中心,但韩国缺少自然屏障,地理位置的影响,是他总是疲于奔命。



3、国策的选择不当。

实行国策未成为一惯而始。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一样。韩国是一个朝三暮四的人,而又作为小弟一样,这样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同样这样的国家也就不会被国所待见。



在我看来,以上三条就是导致,韩国最弱的原因。军事是根本,国策是基础,地理位置是局限。

如果感觉说的有理,点个赞吧。




战国七雄中,齐、楚、燕、秦四国传承较久,国力较为稳定,暂且不谈。

首先,我们拿韩国发家的历史来和赵国、魏国对比看看。

晋景公时期,韩厥因为生性正直,秉公执法,所以一直被朝臣所尊重,也被晋景公所器重。屠岸贾残杀赵氏后,韩厥主持正义,最终诛杀屠岸贾,恢复了赵氏的荣光,使得他挤入了六卿的行列。不过,赵氏孤儿的故事有可能是虚构的。但不管怎样,韩厥那时候跟赵氏走得近,甚至结成了同盟。而赵氏经历了赵衰、赵盾等几代人的经营,已经是晋国最为强大的家族了。所以,韩氏正是在韩厥时期才开始强大起来,成为六卿之一。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至于魏国,晋文公重耳流亡的时候,魏氏的魏武子就曾跟随在他身边。后来,重耳当上了国君,魏武子就成了大夫。魏氏从这时候就开始发展起来了。所以,从发家史来看,赵氏、魏氏发家时间差不多,不过赵氏发展得比较好。而韩氏发展得比较晚,三家分晋的时候,韩氏的整体实力也还比较弱。

其次,从地盘来看,韩国最惨。

三家分晋的时候,赵国、魏国分到的都是晋国靠近北方的地盘,而韩国分到的是晋国南部的地盘,这里位于天下中枢,周边都是诸侯国。东有齐国、南有楚国、北有魏赵、西有秦国,这使得韩国的发展空间极其有限。虽然韩国刚刚建立那段时间,四处征战,灭掉了一些小国,扩大了不少地盘。但毕竟只是小国,地盘小,韩国的实力扩张也是有限的。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后来,秦始皇准备东出六国的时候,从函谷关出来,韩国首当其冲,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桥头堡。发展空间有限,又处于四战之地,所以第一个被灭的就是韩国。

再次,变法的失败。

自从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开启变法之先河后,各诸侯国纷纷加入变法的行列。

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在韩国推行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那十年,是韩国实力最为强大的时候。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然而,申不害的变法,强调的是国君的权术,这对国君的个人能力、品质要求很高。如果是个好的国君,像韩昭侯那样,国家就政治清明。相反,如果国君不干正事,整天就钻研怎么玩弄权术,那国家就会一塌糊涂。所以说,申不害的变法,不确定性太强了。他和韩昭侯在的时候,韩国发展不错。可他俩一死,韩国的发展就明显受影响了。

同时期的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他强调一切以法为准绳,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国家的发展都有条例可依,这就使得整个秦国得以稳步发展。即便国君一般般,也影响不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随着韩国的逐渐强大,周边的诸侯国也多少有些不安。后来,庞涓派大军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故意等他们打得两败俱伤了才来收拾残局。最终,马陵一战,庞涓被杀,魏国失去了霸主地位。而韩国,变法以来好不容易积攒的家底,也消耗了大半。从此以后,韩国就再也没有崛起过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韩国   晋国   魏国   国君   秦国   楚国   战国   申不害   虎狼   齐国   弱小   强国   强大   地盘   实力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