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真的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吗?

现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种风气就是鼓吹过去的时代有多么美好。有人说六七十年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平等互相关爱。其实所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种现象理论上在以下三种情况可能出现:一是整个社会穷到无遗可拾无户可闭;二是整个社会富裕到可以已实现人人按需分配;三是整个社会所有人的思想境界都达到相当的高度。这是从理论上来说,那么有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时代实现过呢?

其实所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更多是对一种理想社会状态的形容比喻。事实上没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做到过绝对意义上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否则还需要警察干什么呢?警察的职责不就是打击犯罪吗?如果一个国家全是好人还需要警察干什么?任何一个社会都是有好人有坏人。如果好人多就意味着社会风气好;如果坏人多就意味着社会风气差。可目前为止还从未有过任何社会形态是绝对不存在坏人。

至于整个社会的富裕程度达到人人按需分配要等到共产主义实现以后。可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我国之外世界上其他国家有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但迄今为止还没任何国家达到可以人人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水平。所谓“六七十年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说法对当时占全国80%以上的农民而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穷得无户可闭、路上也无遗可拾。

事实上中国整体摆脱饥饿史也不过就是最近几十年的事。能吃上饭和能吃饱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国直到1988年才取消粮票,直到1993年才取消购粮本。在此之前相当一段时间内吃粮是要凭票按计划供应的。我们知道每个人的饭量是不一样的,所以这种定量供应的方式就难以满足让每个人都吃饱的需求。其实现在有些年龄大一点的人可能早年就有过挨饿的经历。至于不了解这段历史的80后、90后、00后问问自己的父辈祖辈就知道了。

那时候大家都穷。既然家里没什么可偷的,那么自然不需要闭户。六七十年代农村地区很多家庭连院门都没有,所以就算是想要闭户都做不到啊。那个年代路上也捡不到东西。大家都那么穷了,谁还往外扔东西啊?那时路上别说捡到什么值钱有用的东西,即使是再破再旧再烂的东西都很难捡到。当时有句话叫做“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家家户户的东西都这么用着不肯扔。那时就连捡拾猪粪牛粪都得早起。

那时所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其实是无遗可拾无户可闭。可你千万不要以为当时不存在偷盗行为,而是因为那时的偷盗行为大多没定罪立案罢了。可能现在一些年纪比较大的农民就知道当时各村都会安排民兵看青看场。天黑以后打谷场上的粮食如果还没收完是一定要留人看守,否则第二天你可能连一颗粮食都见不着。如果你家过年杀猪了,那么一定得把肉看好。那时候过年杀完猪刚一回头发现肉不知道被谁拿走了这种事不在少数。

那时候偷钱的人确实少,但顺手拿走人家的粮食、肉这种事可不少。只是这些情况大多都没立案。如果条件好一些的家庭有当时所谓的“三转一响”可千万别把自行车停屋外面,因为你第二天起来会发现不知道被谁给骑走了。从六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其实是新中国治安环境相对比较糟的时间。50年代新中国刚成立时各方面其实还不如六七十年代,但六七十年代刑事案件比起50年代大幅增加。

50年代我国每年的刑事案件大概有29万起,可到了1973年增加至54万起。70年代火车上、公共汽车上小偷开始多了起来。其实扒手什么的都还是小意思,更可怕的是有些人直接公然拦路明抢。六七十年代拉货的火车半夜都不敢停车,因为只要一停下附近村庄的惯犯就会一哄而上进行抢夺。那时在外地上大学乘坐火车一定要抱紧自己的随身财物。光看住还不行,而是一定要抱紧。否则真的可能会被人直接抢走的。

六七十年代民风可能的确比今天淳朴些,但要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其实是夸大了那个年代的优点。那时大家实在是太穷了,可就是这样还是有小偷。当然我也理解有些人要说过去那个年代如何如何好。这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那个年代大家都穷。现在人们怀念的平等,而绝不是怀念当年的苦日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民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必须追求共同富裕这一基本目标。

如果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率,那么当这一部分人富起来之后如何带动后富呢?这是需要一套机制的,而不可能指望先富者自觉带动后富。如果没一套制约先富者的机制,那么所谓先富带动后富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一些人会怀念过去那种平等的状态,但如果真让他们回到过去却是一天都待不了的。过去的年代虽有这般那般不好,但也留下了很多人的青春记忆美好印象。

人们怀念的一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但没人想重新经历过去的困苦生活。我们不应当完全否定过去的历史。人是慢慢成长的,国家社会也是慢慢发展的。一口吃不成胖子,同样社会的发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过去艰苦年代的奋斗也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生活。六十年代的红旗渠工程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六七十年代还涌现出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南京路上好八连、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先进人物或先进集体。

可以说那是一个英勇辈出的建设年代:无数人以自己的理想、信念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奇迹。这形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风貌。那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年代,是一个奋发向上的年代,是一个乐于奉献的年代,是一个理想闪光的年代,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年代。这种具有时代性的社会风尚给中国建设历史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至今记忆犹新。从这个角度上讲很多人怀念那个时代是可以理解的。

用现在的好日子去否定过去的苦日子是不可取的,但反过来说用过去来否定今天同样不可取。过去真的不是像有些人想的说的那么美好。现在有些80后、90后、00后根本就没经历过那个年代,却因为自己遭遇的一些挫折就想当然以为过去是一个很美好很公平很完美的年代。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在过去确实日子过得不错:像当时在伙食团、供销社工作其实就比较吃香。这些人可能后来日子过得并不好,所以就希望回到过去那样的状态。

这其实不过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态。过去的时代可能确实有一代人值得珍惜的集体记忆,但历史永远是不断往前发展的。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社会确实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设法解决这些问题。过去那种朝气蓬勃的奋斗精神应当继承发扬,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应当回到过去。过去的那个年代有美好的一面,但我们不能因此无视那个年代的问题。六七十年代物质匮乏的背景下偷盗案件其实并不少。

1973年安徽全省发案17593起。这比1972年的案发率上升了86%。这其中安徽8个市发案率占全省总发案率的35.2%、农村占48.8%。在案件类别上盗窃案占全部案件的85.7%、强奸案占6.3%。难道这就是有些人所谓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现在有些人回忆过去其实完全是出于个人感情的一厢情愿。事实上没人能回到过去。时代永远是在发展的,而我们的思维也不应当一直停留在过去。




我觉得现在有一股子不太好的风气,那就是很多人开始鼓吹:过去是多么的美好、过去是多么的完美、甚至很多人感觉以前比现在还要好很多等等。

我首先告诉大家两个事实:

一是,六,七十年代真的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吗?这完全是不可能的。当然了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家里实在是太穷了、啥也没有,人家小偷根本就不愿意光顾而已——没啥可偷!

二是,很多人也许不太知道的是:一个困扰我们几千年的问题——吃饱饭的问题。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才彻底的被解决掉。这也就是说: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时候,还有很多人是没办法吃饱饭的。

我想跟大家讲一点真实的事情、发生在我们家真实的故事。我爷爷前两年过世了,在我爷爷没有过世以前经常跟我讲过去的事情。

我爷爷算是比较高寿的了,去世的时候90岁,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我爷爷和我奶奶一共生了7个孩子,可是在59—61年的时候,相继夭折的3个孩子。

当时我爸爸由于严重的营养不良,一直到6岁才会走路。一开始,我爷爷准备把我老爸给“扔掉”的,由于是个男孩子,我奶奶就没有舍得扔,所以后来才有了我。

大家试想一下,在这样的日子里面,跟传说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有半毛钱关系吗?莫言以前说过关于一个:捡麦子的故事。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绝不是莫言他们一家人的个例、在很多地方都是有的。

我其实也理解很多人为啥要说过去无限的美好、甚至都有点不按事实说话了。其实核心原因有四个:

一是,不排除有些人在过去日子过的确实不错,例如:他们在过去是领导、在食堂上班、在供销社上班等等。

二是,很多人在目前的现实中日子没有过好、感觉到了各种的不公平,然后他们希望回到过去那种“一大二公”的状态中去。这里面有一种逃避现实的心态在里面。

三是,一些人根本就不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也没有经历过去的苦日子、然后在那里想当然的认为过去很好、很公平、很平等、很完美等等。

四是,一些人的青春记忆、一些美好的记忆往往发生在年轻的时候、发生在过去。他们也就是纯粹的回忆过去一些美好的东西罢了。

当然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否定过去就是否定现在,这是不行的、也是无法接受的。

我特别想告诉大家一句话:尽管现在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各种不太美好的事情,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一个事实:现在的日子比过去强了十万八千里路了。

当然了,我也没有完全否定过去的意思,毕竟人都是慢慢长大的、不能一口吃一个胖子、不能拿现在的好日子去否定过去的穷日子。

可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过去真的不是有些人想的、说的那么美好、那么完美的。如果真的把现在的有些人放回到过去的话,估计他们一天都不想待。

最后我想说,请大家多看书、多接受到一点真实的讯息、不一样的讯息,这样才能有一个全面的、准确的、理性的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说句不该说的话,很多人虽然生活在当下,可是思想和思考能力,恐怕还停留在“过去”!




总体是这样的,当时毛主席、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等众多英雄人物,社会风气很好,入户偷窃行为也较少,但在公交车上的小扒窃相对多些。




路上的狗屎牛粪都有人捡,路不拾遗,是当时的人穷的叮当响,无物可遗,当然是路不拾遗,至于夜不闭户,被别的偷光了,敞开大门有何可偷?




不能说六,七十年真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记得在谢富治当公安部长,由于镇压反革命,整治社会治安,社会比较安定,才有“我在马路边检到一分钱,交到謷察叔叔手里边,叔叔对我笑,对我把头点,我说叔叔:再见!”的好風气。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有点言过其实,晚上仍要关门闭户,不过失窃的案件基本没有了,检到财物要上交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   上个世纪   发案率   按需分配   案件   爷爷   确实   美好   年代   日子   东西   我国   社会   时代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