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心学”,从哲学来说,是属于唯物、还是唯心主义?

唯心也好,唯物也罢,到如今没有弄清,但目标是一致的,即万教归一。谓之i道i。




王阳明的“心学”,从哲学角度来说,属于唯心主义。

明代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承先启后的大儒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他钻研朱熹“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对“存天理、去人欲”之说产生了疑惑,认为朱子学说不是真正的圣人之学,“心学”才能解释其中的困惑。郭沫若曾盛赞:“王阳明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复活者。”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更是宣称:王阳明是近代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

《传习录》是研习王阳明心学的基本著作,其中的心学思想大致包含三部分:

一、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王阳明认为人心是根本的问题,是善恶产生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

二、知行合一的认识论。针对当时社会言行不一的弊端,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他认为知和行是不能分离的。知就是“良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感与判断力。

三、致良知的修养学说。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人心回到“无善无恶”明洁的本真状态。其实也是强调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自觉”境界。

王阳明以上观点,旨在唤醒人的本体意识,着重强调个体本身价值和自我人性的修炼,即使到今天仍然闪烁着金子般智慧的光芒。




王阳明的心学,绝对不是维心主义,维心维物是西方哲学关于世界本源的争论,王阳明的心学并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心学的“心”和西方哲学的维心主义的“心”不是一个概念,心学的“心”有点类似辩证唯物主义里面的主观能动性的概念,但是又不完全一样。




你好!我博士论文就是研究阳明心学的。下面来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阳明心学是唯心主义哲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将阳明心学归于唯心主义的做法。这种做法真的理解阳明心学了吗?阳明心学也如它说言,唯心主义就是形而上、孤立、静止的哲学吗?事实上,这是不妥当的说法。原因如下:

第一,从历史唯物主义阵营来看,它从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出来,将哲学阵营分为唯心与唯物两大类。唯心主义是主观的,以我为中心,强调意识是第一性。如陆九渊“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陆王“心即理”等命题。唯物主义,强调物质是第一性,认为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论、列宁物质概念等。但,一般的老师所教导学生如何区分唯心与唯物,仅抓住字眼,如“心”、“我”等。一旦碰到一样的一眼,便可判断为唯心主义。否则,便是唯物主义。这是高中应试教育的结果。若我们进一步研究,便可以发现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也只是一知半解,那么,什么是唯心主义哲学?王阳明心学是不是唯心主义哲学呢?

我个人认为,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主义哲学。如果简单把阳明心学归结为唯心主义哲学,而且相对于唯物的唯心主义哲学,它又是错误的,那么,阳明心学便是错误的唯心主义哲学,那为何习总书记谈国学复兴时,又强调阳明学的现代价值与作用呢?那阳明学为啥还有这么多人研究、推崇呢?因此,不能简单把阳明学归于唯心主义,而是要正确的从阳明文献资料出来,通过解读来给阳明心学下定论。

第二,从吴光等人编撰的《王阳明全集》(若需要电子版,请私信我),收录了阳明一生的语录、书信、上疏、文录、诗、序、墓志铭等等。我通过翻阅《全集》发现,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就两字“良知”。良知本具,人人都有,到为啥有的就没有“良知”呢?例如有的人干了缺德的事被人骂没有“良心”,其实就是说他没有“良知”。阳明不是说人人都具有良知吗?那这个人为什么没有呢?

那是因为,这个人的良知被私欲遮蔽了,所以才干出这么缺德的事。那么,怎么样才能让本来的“良知”呈现呢?阳明的答案是:致良知。也即扩充人人本具的“良知”,涵养心性。也就是说人在事上磨,多行善事,诸恶莫作。只有这样才能把善良之良知呈现。

如此看来,阳明心学“致良知”也是唯心主义?显示不是,因为它强调实践。而这种实践与马克思所讲实践不一样,因而不能将它归结为唯物主义。所以,要结合阳明具体的文本信息,来解读阳明心学不能用固定思维,固定框架,生搬硬套。这样只会形成教条主义。

第三,从阳明南镇看花具体讨论来看。有一天,阳明的朋友指着岩中花树问阳明,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阳明朋友在质疑阳明的“心即理”,说心外之物跟你的内心没有半毛钱关系,怎么万物之理在于你心呢?他打比方说,山中的花树无论花开花落,跟你的心没有关系。也就是说,不是你心想它开就开,想它落就落,而它本身就是开落之理,不受你心的控制。阳明反驳道,你没有看此花时,它与你一同都是静寂的。当你看它时,它的颜色才鲜艳起来。什么意思呢?阳明认为,这个世界存在的意义是你内心赋予它的,若你心不在,这个世界也就没有意义。也正如花美丽的绽放,也只有人来观赏了它才有价值。否则,就是孤芳自赏。这里阳明所要强调的世间事事物物的意义都是由人心赋予的,也就是事物存在之理在于人的内心,故“心即理”。

但要注意的是,“心即理”不是绝对之心发生作用,也是想当然,想什么是什么,完全由人心控制一切,这会导致唯心主义,也会导致自我中心主义,从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因此,“心即理”不是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如阳明南镇观花中,并没有否定花不存在,而是将花与人联系起来,沟通起来。这也是古人所言“天人合一”。人与物所产生的这个理便是心,而心中之理又与事物之理相印证,故“心即理”

总之,用固定哲学框架去评断阳明心学,有失阳明心学的底色,容易陷入阳明心学认知误区。这也是学界一直有学者呼吁用中国哲学思想解读阳明心学,而不是用西方哲学那套唯物与唯心二分框架来解读阳明,这样只会让阳明心学失真。




中国哲学不分什么唯心,唯物,讲的是万物负阴抱阳,是心中之物,心物合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唯心主义   唯物   儒家   哲学   心学   朱熹   人心   唯物主义   缺德   这个世界   良知   主义哲学   框架   事物   内心   财经   王阳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