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中国军队歼敌人数最多的是哪场战役?

1938年6月到10月,中日两国军队围绕武汉进行的武汉大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中国军队歼灭日军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

中国领土腹地上的“边塞”



在77年前的今天,1938年7月24日,武汉保卫战打响。

武汉位於长江中游,是当时中国第二大城市,人口超过二百万,该市被长江及汉水分成三部分: 武昌、汉口及汉阳,武昌是政治中心,汉口是商业的集中地及汉阳是工业重镇,在粤汉铁路建成後,它是中国内陆的重要交通中心,同时也是将南方港口运来的对外援助运往内陆的枢纽。日军侵占南京(参见南京保卫战)後,国民政府虽西迁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武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中心和战时首都,当时中国的军事力量集中保卫武汉,日本政府及中国远征军总部均预期武汉陷落将令中国停止抵抗。

在徐州会战前,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保卫武汉的任务,并派遣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博古、邓颖超等一批领导干部到武汉工作,以加强统一战线,动员组织各界民众抗战,配合国民党进行武汉保卫战。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增强指挥机构与作战能力,决定调整作战序列,于1938年6月中旬新编第9战区。同时决定以第5、第9两个战区所属部队保卫武汉。参加武汉保卫战的部队以及空军、海军,总计14个集团军、47个军,作战飞机约200架,舰艇30余艘,总兵力近100万人。各兵团部队自6月开始分别利用鄱阳湖、大别山脉等天然屏障,加紧构筑工事,进行防御准备。



1938年7月4日,日本大本营发布命令,变更华中派遣军及第二军战斗序列,编组新的第十一军。华中派遣军辖第二军、第十一军及第三、第九、第十八、第一一六师团和第三飞行团。派遣军司令官为田俊六大将,第二军司令官为谂彦王中将,第十一军司令官为冈村宁次中将。至此,日军进攻武汉的作战态势业已完备。

5日,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部作战主任参谋公平中佐带回大本营关于武汉作战要点:(1)作战目标主要是攻占要地;(2)主攻部队为第十一军;(3)主攻方向为长江沿岸;(4)作战日期为9月上旬;(5)航空兵团(德川兵团)主力归华中派遣军指挥;(6)武汉作战结束后进行广东作战。

为了保卫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汉卫戍总司令部扩编为九战区,以陈诚为司令长官,辖第一、第二兵团,共27个军,防守鄱阳湖以西、江西、湖南两省及鄂南地区,担任长江南岸的作战;李宗仁第五战区辖第三、第四兵团,共23个军,防守皖西、皖北、豫北、鄂北地区,担任长江以北的作战。以上共133个师又13个团,其中约有80个精锐师。

沿长江西进的日本第十一军,分兵两路,南北呼应,夹江而上,于7月24日,向九江进犯,守军奋起抗击,揭开了武汉保卫战的帷幕。武汉,这个位于中国领土腹地上的城市,第一次成为了抗击外敌的“边塞”。

日军奔袭广州 武汉被迫弃城

1938年8月,日军第11集团军主力沿长江南岸地区进攻,8月10日,波田支队在瑞昌东北登岸,遭守军第3集团军阻击。20日,日军第9师投入战斗,协同波田支队合击瑞昌。守军力战不支,24日瑞昌失守。9月24日,日军先后占领码头和富池口。由于守军增调4个军加强防御,双方在大冶、阳新地区形成对峙。10月5日,日军第27师经月余进攻,占领箬溪,向咸宁进犯。第101师渡过鄱阳湖,向德安地区的第1兵团进攻,双方成胶着状态。 

当时,薛岳指挥第九战区军队以反八字阵诱敌深入,在万家岭包围日军第106师团。日军顽抗夺取制高点张古峰,战局极为危险,张灵甫主动请缨,率敢死队,夜晚抄小道,拼死夺回张古峰,腿部受重伤。10月上旬,第1兵团抽调三个军在德安西北万家岭实施反击,一举歼灭日军约4个团,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万家岭大捷。



日军第11集团军第6师沿长江北岸地区进攻,1938年8月2日攻占黄梅后继续西进。9月中旬,日军占领广济、武穴后,围攻田家镇要塞。第4兵团一个军固守要塞,三个军在外围策应作战,奋战旬余,伤亡甚重,29日要塞失守。1938年10月19日,日军攻占浠水,直逼武汉。

日军第2集团军沿大别山北麓地区进攻,8月下旬从合肥出发,分别占领六安、霍山后,向固始、叶家集(今叶集)方向进攻。1938年9月16日商城失守后,守军退守大别山各要隘,双方激战月余。日军第10师攻占固始后,在春河集、潢川一带遭第59军顽强抵抗,又在信阳以东地区遭第1军阻击,后得第3师增援,于10月12日占领信阳,沿平汉铁路南下,协同第11集团军进攻武汉。

外围要点尽失,更要命的是,蒋介石没想到这时日军竟然还能分兵在广东登陆,并很快于21日占领华南重要港口广州。青岛、上海等地陷落后,广州就成了中国最重要的港口了,但与它的重要性相比,防守却显得很松懈,粤军竟然被抽调半数去参加武汉会战。谁知在武汉会战国军顽强抵抗,使得战局进展缓慢,日军大本营等不及了,迅速抽调三个师组成21军,由古庄干郎大将统领,在海军第5舰队司令长官盐泽幸一支援下,奇袭广州。广东这边到是听到一点风声,广东省长吴铁城还向重庆作了报告,可是蒋介石居然以为这是日本人故意制造出来的“假”情报,试图让国军从武汉战场抽出兵力支援广东。不给增加兵力也就算了,蒋介石竟然还发报让余汉谋再调一个师去武汉战场。10月11晚,日军7万多人,2.7万匹马在广州大亚湾登陆成功,一路势如破竹,连下淡水、惠州、博罗和增城,21日已经攻到广州近郊。余汉谋的12集团军仅仅10天就被日军打败,乃下令广州守军撤退,广州于21日下午沦陷。

广州一失,粤汉铁路被切断,武汉就更不值得用重兵防守了,面对这种情况,蒋介石又吸取南京保卫战的教训,不做孤城困守,决定放弃武汉,10月25日弃守该城。1938年10月25日,日军波田支队占领葛店,准备进攻武昌。日军第9师10月27日攻占贺胜桥,切断了粤汉线。日军第27师配合第9师向粤汉线推进,27日占领桃林镇,日军第116师与第6师各一部占领汉阳。



至此,日军攻占武汉三镇,武汉保卫战宣告结束。

击毙敌寇10几万

为保卫武汉,国民政府重新划分战区,制定战略防御部署,将重点放在武汉外围,从6月到10月底同日军展开了一系列英勇的防御作战,使敌在推进途中付出重大代价。在长江北岸,日军在田家镇要塞攻防战中“战死287人(内军官7),负伤866人(内军官15),合计1150人,预料还要增加”。在长江南岸,在江西马头镇要塞,中国守军与敌恶战8昼夜,予敌大量杀伤。

在富池口要塞同日军血战近10天,多次击退日军进攻,最后,无耻的日寇竟向中国军队施放毒气才占领。在庐山南北,中国军队与敌展开激战,取得万家岭大捷,毙敌3000人,伤敌更多,俘虏30多人,缴获轻重机枪50多挺、步枪1000多枝,军马100余匹。在大别山地区,中国军队在富金山高地顽强阻击日军,予敌重创,歼敌1000余人,使日军每个连平均减员到40人,营长一级的军官也多有伤亡。同时,中国军队利用大别山的险峻地形,巧妙阻击日军,激战1个多月,致使日军付出了战死1000人,伤约3400人的代价才得以突破。在河南信阳,中国军队持续阻击日军,歼敌2600人。



(在中国牺牲的苏联援华航空队大队长库里申科)

在武汉保卫战中,中国空军在苏联志愿航空队配合下,与敌激战,取得重大战果,共击落日机62架,炸毁日机16架,炸沉日军舰艇23艘,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队作战。中国海军在长江上也进行了激烈战斗,在沿江要塞布置水雷,设置海岸炮,并击沉日舰多艘,有力迟滞了日舰沿江进攻。

由于中国军队各处顽强、持续的阻击,各路日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迟至10月底才完成由东、南、北对武汉的三面包围。然而,中国军队从持久抗战的战略角度出发,未与敌决战,而是从武汉地区撤退,保存了有生力量。

从日军攻占安庆开始到武汉失守为止,武汉保卫战历时4个半月,毙伤敌近14万人。此战意义重大。它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打破了日本妄想迫使中国屈服、早日结束战争的计划,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中国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任何城市得失,不影响抗战全局

虽然武汉保卫战是以国军主动撤出武汉而告结束的,就战役而言,日军占领了武汉三镇,并控制了中国的腹心地区,取得了胜利。但就战略而言,则日本并未能实现其战略企图。日本大本营认为“只要攻占汉口、广州,就能支配中国”,于是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发动武汉会战,迅速攻占武汉,以迫使中国政府屈服。为此还规定“集中国家力量,以在本年内达到战争目的”、“结束对中国的战争”。但是,中国政府既未因武汉、广州的失守而屈服,日本的侵华战争也未因日军占领武汉、广州而结束。中国政府在武汉失守后声明说:“一时之进退变化,绝不能动摇我国抗战之决心”,“任何城市之得失,绝不能影响于抗战之全局”;表示将“更哀戚、更坚忍、更踏实、更刻苦、更猛勇奋进”,戮力于全面、持久的抗战。




大概是因为盲目地照抄某科上的数据,或者是出于某种“YY”的心理,目前许多的网络文章和视频,对抗战期间各战役歼敌数字的夸大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里轻松干掉10万、那里随便消灭5万,完全无视日本鬼子的难打和抗日之艰难。动不动就是抗日名将薛岳歼灭日寇10万的论调,按日寇第11军20余万人的兵力规模,以薛伯陵的歼敌速度,抗日战争早在1942年就应该结束了。




笔者坚持认为,薛岳确实可以视为抗战期间,正面抗日战场作战最为积极主动的战区司令长官,这一点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的缺点同样明显,那就是经常夸大战果,其实这也是当时国军将领的通病,既有给自己脸上贴金的想法,也有配合宣传上鼓舞民心士气的需要。而日本人也不愿意让太多的伤亡数字,来刺激东京的政府和民众脆弱的心,在战报中大幅压缩战损,于是一个玩命注水,一个拼命缩水,造成抗战期间中日两军的战报数据相差特别悬殊。


在八年全面抗日战争中,将战场范围、时间跨度、动用兵力通通较大的战役称为“会战”,有据可查的是总攻23场大型会战,这其中有些会战的规模是不太大的,比如豫南会战、桂南会战、上高会战等等,每战日军出动的兵力有限,那么无论胜败,中国军队自然也就不可能大量歼敌。真正给日军造成大量的伤亡的,应该是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长衡会战,因此讨论歼敌最多的战役名称,只需要在上述会战中比较即可。




一、淞沪会战。


爆发于1937年8月的淞沪会战,对日本来说,是仅次于日俄战争的惨烈战事,因为在此之前鬼子们并未遭遇过如此顽强的大规模抵抗,会战中日军动用兵力25万余人,而中国军队前后投入战场的亦有70万野战陆军。在三个月的会战中,日军主力第3师团、第11师团和第101师团的战死数量都超过3500人,而第9师团的死鬼达到了5000余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第101师团,经过多次补充后累计伤亡高达15000余人。


目前经常被引用的数字,是淞沪会战中日军总伤亡约为40000余人,其中战死20000余头,而实际上,如果算上累伤的,也就是轻伤后经过治疗再上火线又受伤的,按照战场上的通常伤亡比例,日军在淞沪战场的战伤数字绝不低于60000人,如果再加上战病的数字、以及在杭州湾登陆之第10军的损失,日军在淞沪会战中的伤亡总数,应在90000人左右(死20000余),只多不少(中国军队伤亡超过30万人)。





二、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是在1938年6月打响,至日军第6师团先头部队于10月末窜入汉口为止,期间整整历时四个半月的时间,日军动用了九个师团和大批野战补充兵共计35万人,他们宣称战死7000余人、战伤25000人,其实是有很大水份的,这个之前有过专文。因为仅在万家岭和富金山两次战役中,日军抛尸数量就超过了6000名,那么在其他战场上比如大别山南麓,第6师团等部队也付出了惨重伤亡。


因此,综合几个版本的抗战细节研究,武汉会战日军的战死数量当在15000名左右,类推整体伤亡和病患数字应该在80000人左右。徐焰将军根据对日军补充情况、损耗情况的研究,认为这个数字应该在100000人,即伤亡50000人、病患50000人,我们还是保守一点,仍然以武汉会战歼敌80000人来计算。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


这应该是数字争议最大的一次战役了,按照第九战区的战报,在1941年12月底到次年1月初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共击毙日军33900余人、击伤23000余人(俘139人),因此日军伤亡总计57000余人。而日寇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畿承认的伤亡,仅有10000余人(日军战报则称战死1591人,战伤4412人),双方的差距实在太悬殊了,显然,薛岳的战报是肯定有水份的。


因为在这次会战中,作为牵制性作战的第11军只出动了三个师团外加两个支队,此时日军各师团已完成“三单位”调整,兵力最多者也就在20000人左右,是故日军动用总兵力准确数字为84000人。如果按照第九战区的战报,日本人被毙伤的已经超过68%,也就是第11军的机动力量基本覆灭,那么第九战区30万大军为何不乘胜收复岳阳、甚至直下武汉?这不是扯么。


多方研究的结果,尤其是根据日军主力第3师团的伤亡情况,其实可以基本判断出,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的伤亡在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左右,也就是28000人左右,这已经是个不错的战绩了。




四、长衡会战。


所谓长衡会战,是指在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中,爆发于湖南段长沙和衡阳两个地区的战斗,也就是第四次长沙保卫战和衡阳保卫战。其中在第四次长沙保卫战中,由于第四军军长张德能指挥无方,日军几乎是轻取城池,所以损失也比较轻微,其战斗损失主要是在进攻衡阳时造成的,方先觉率领第10军死战不退,用卓越的守城战术奋战47日,让日本人如临地狱。


关于这个话题,之前多次介绍过,综合几个版本以及中日两方军史学者的研究,日寇第11军在衡阳战役中的伤亡应该在48000人左右,其中战死不低于15000人。日本作家伊藤正德认为日军战死10000余,总计伤亡19000余,这就违反战场常识了,伤亡比例不可能如此接近,通常在一比三、一比四左右,所以这个日本人的话不足信,还是按李玉堂当年问询日军高级军官的结果比较靠谱,那么再加上日军在长沙方向上的损失,长衡会战日军伤亡在50000人左右。




在这四场会战之外,顺便列举一下其他战役日军的损失情况,包括台儿庄大捷的徐州会战,日军伤亡26000余人;上高会战罗卓英所部毙伤日军15000于人;包括余程万死守常德的常德会战,日军伤亡15000余人;王耀武大破日寇第20军的湘西会战,日军伤亡35000余人;至于薛岳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长沙会战,歼灭日军的数量分别为15000人和10000人左右,因为第二次长沙会战等于是败了。


所以你说薛岳将军在抗战中率领第九战区官兵消灭了5到6万日本人,那是基本靠谱的,非得说歼敌10万什么什么的,笔者不认为是在夸耀他的抗日战功,反而是埋汰人家。何应钦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宣称击毙日军48万余(也不太准确),那么按重庆政府的统一说法,薛岳所部的毙敌数字几乎占到了8.3%(以击毙40000人计),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严重忽略了其他抗日战场中国军民的牺牲和奋战。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全面抗日战争的八年中,歼灭日寇数量最多的三甲战役,分别是第一名淞沪会战、第二名武汉会战、第三名长衡会战,考虑到淞沪会战中国军队出动了70余万人,武汉会战更是出动了110万大军,而方先觉仅仅率领18000人的部队(包含暂54师一部)能够取得毙伤日军48000余的战果,则其单位歼敌数量,绝可名列整个抗战之冠!


战后日本厚生省援护局的资料显示,日本投降前在华阵亡军人总数为:431100人(东北26500人、大陆其他地区400600人),到日本投降以后,这个数字又增加到504100人,而整个二战期间日军在各战场(中国、缅甸、印度、太平洋等地)的海陆军死亡人数合计:2121000人,这个数字只能做一参考,因为那个死鬼社的牌位一直在增加。


驻印军在缅北的反攻战役就不计算在内了,那毕竟是在异国战场,而非中国抗日战场上。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由于日军装备精良,且有着比较完善的军工体系,所以在战争开始后,中国军队在与日军作战的时候一直都非常地吃亏。

就拿钢产量来说,抗战开始时期,日本年钢产量是580多万吨,而中国只有4万吨,日本一年能产出飞机1500多架,而中国的产量则为零。在工业实力差距如此巨大的情况下,再加上日军又十分地凶残,战争就打得异常地艰苦,敌我伤亡比往往非常悬殊,日军遭受的伤亡也相对较小。一般来说,在与日军的战斗中,我军必须多出日军5倍的兵力,才有可能与日军打个平手。

比如在在淞沪会战中,国民党军出动了几乎全部的精锐,投入了80多万的军队,日军参战人数为20多万,结果日军伤亡4万多人,国军伤亡30多万人,伤亡比达到了1:8。南京保卫战中,国军投入兵力15万人,日军投入20万人,最终日军伤亡1.2万人,国军伤亡5万余人,伤亡比为1:4。而在台儿庄战役中,我军投入29万人,日军投入5万余人,最终虽然我军获胜,但日军仅伤亡2万余人,国军伤亡则有5万多人,伤亡比为1:2.5。

由于敌我双方在武器、训练以及战斗力上的差距,在抗战中的绝大多数的战役中,无论我军参战人数多少,也无论一场战役是否输赢,最终我军的伤亡往往都远大于日军,这种状况直到到了抗战后期,随着中国军队装备水平的提升,以及日军精锐部队在长年的战争中被逐步消耗殆尽,这种中日之间巨大的伤亡比才逐渐得到改观。

所以说,在整个抗战期间,尤其是抗战的前期,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是中国最难熬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外援一度被日本全部掐断,整个国际上也只有中国单独面对日本,是最中国为艰苦的时期。但即便如此艰苦,中国军队在抗战前期,也依然打出了两场漂亮的战役,给日军造成了重大的伤亡,这两场战役,一场是武汉会战,一场是长沙会战。

武汉会战发生于1938年6月到10月,历时4个半月,中日双方为了这场战役都投入了巨大的兵力,中国军队投入110万人,日军投入30万人,这种兵力的投入,在整个抗战史中是空前绝后的,武汉会战也因此成为了抗战期间规模最大的战役。

这场战役是抗战中最为至关重要的一战,也是关乎国民政府生死存亡的一战。1937年12月南京失守后,国民政府大批的机构就迁往了武汉,因此武汉在当时也成为了中国的政治、军事中心。而对于日本来说,日本的国力无法支撑长期的战争,所以日本力图能在战争中取得速胜,在攻占了南京后,武汉就成为了日军的下一个目标,日本企图通过攻占武汉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面对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的日军,中国军队在当时来说也很难守住武汉,但是如果在保卫武汉的战役中,中国军队能大量消耗日军,迟缓日军的进攻步伐,为我军的物资转移、长期抗战赢得时间,就能大大挫伤日军的锐气,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日军为迅速占领武汉,不惜投入血本,将当时日本的国库全部掏空,投入了2个集团军、1个直辖兵团,共计11个师团25万余人,同时进攻的日军还得到了海军120余艘各型舰艇、飞机300余架的支援。

对此,国民政府也丝毫不敢怠慢,集中了4个集团军、总兵力达110万人,并由蒋介石亲自坐镇指挥,可以说国民党也是拿出了全部的家底。

在武汉保卫战期间,中国军队获得的最大的胜利是万家岭大捷,此战中国军队利用有利地形,一度将日军第106师团团团包围在了万家岭,日军106师团也一度危在旦夕,日军在万般无赖之下,不得不向106师团空投了200多名联队长以下军官救急,才勉强维持住了106师团的战线,这在整个抗战史中也是绝无仅有的。此战日军106师团几乎全军覆没,日军最后连芥子毒气都用上了也没能挽回败局,106师团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伤亡1万余人,此战也是中国军队在抗战中唯一一次歼灭日军一个师团的战役。

10月21日,日军从广东地区登陆并占领了广州,这就标志着粤汉铁路被日军切断,武汉的防守也就失去了意义。到10月25日的时候,蒋介石下令弃守武汉,武汉三镇随后才落入日军手中,武汉会战至此结束。

在整个武汉会战中,日军伤亡25万余人,中国军队伤亡40万人,在武汉会战结束后,日军由于在武汉会战中伤亡太大,而此时日军战线拉得太长,占领的地方太多,兵力过于分散,再加上此时日本国库也消耗殆尽,日军此后就无力继续对中国发动战略进攻,抗战也至此进入了相持阶段。

长沙会战发生于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这此期间,日军对长沙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而中国军队则顽强地抵挡住了日军疯狂的进攻,赢得了三次长沙保卫战的胜利。

第一次长沙会战发生于1939年9月,日军第11军司令冈村宁次,也就是后来的侵华日军总司令,集结了10万日军,从湖北、江西等两个方向进犯长沙,企图凭借着日军装备上的优势,在短时期内合围第九战区的国军主力,迅速解决战斗。而第九战区司令官薛岳则针对日军的进攻,布下了天罗地网般的层层防御,在日军攻入中国军队的防线后,就不断地遭到了中国军队的伏击,一路进攻一路伤亡惨重,最终不得不放弃了对长沙的进攻。

第二次长沙保卫战开始于1941年9月,日军新任11军司令阿南惟几从湖北方向向长沙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而在这次战役中,薛岳就采用了天炉战术,这套战术的特点是充分利用湘北地区多湖泊、河流、丘陵的地形特征,利用国军数倍于日军的优势兵力,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层层堵截、消耗日军,在运动中逐步削弱敌人,并将大量的主力布置在最后一道防线,长沙附近,当日军攻到长沙的时候,早已精疲力竭,然后薛岳就指挥长沙附近的国军主力,向日军展开反击,从而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这套战术在第二次长沙保卫战中运用得非常成功,日军从9月7日开始发动进攻,到9月27日,经过连续20天的连续作战,虽一度占领长沙,但主力部队早已精疲力尽,而且由于日军战线拉得太长,后勤补给供应不上,前线日军缺乏弹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军队组织反击,一举将日军又打了回去。

第三次长沙保卫战还是先前两次战役的翻版,中国军队继续凭借优势兵力组织层层防御,日军继续从湖北方向发动进攻,日军一路进攻,一路消耗,在打到长沙的时候又被中国军队打了个防守反击,被迫退回了战役开始前的态势。

在第三次长沙保卫战中,日军付出了伤亡5.9万余人的代价,而中国军队伤亡仅为3万余人,日军伤亡不但高于中国军队,而且还是中国军队伤亡的近乎2倍,这在整个抗战中是非常罕见的。

三次长沙保卫战,国民党军先后投入了120万人参战,日军先后投入了30万人,三次长沙战役下来,中国军队伤亡不到10万,日军却付出了伤亡11万的惨重代价,三次长沙保卫战,可以说是整个抗战史中中国军队打得最为出色的战役。

三次长沙会战,从1939年9月一直打到了1942年1月,这段时期国际局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1939年9月的时候,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而此时的中国还在单独面对日本。而到了1941年12月的时候,日军偷袭了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到了这个时候,中国就不再单独面对日本,而是与美国、英国等盟国结成了广泛的反法西斯联盟。可以说,如果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军队如果没有守住长沙,那么重庆将失去湖南这个战略上的门户地带,日军就能通过湖南地区进攻重庆,整个抗战的形势就将岌岌可危。正是因为长沙保卫战的胜利,才为中国在战略上赢得了时间,使日军的战略优势逐步丧失,直至战败。

在第三次长沙保卫战胜利后,就连美国总统罗斯福也发来贺电,美国国会也通过了法案,向中国提供了5亿美元的贷款,中国的抗战形势就此好转了起来。

总的来说,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是整个抗战史中中国军队歼灭日军最多的战役,其中武汉会战日军伤亡25万余人,三次长沙会战日军伤亡11万余人,这两次会战都极大地改变了抗战的局势,为中国最后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抗战的歼敌数字,向来是笔糊涂账。存在出于宣传需要,双方都虚构战报的情况。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我军公布的歼敌人数,往往偏多。就拿长沙会战来说,按照九战区公布的战报,三次长沙会战下来,驻华中的日军早就被我方歼灭大半了,我方早就具备收复武汉的基础了。

然而事实上,日军伤亡数字远没有我们公布的那么大。

日本也一样。日军公布的死伤人数往往比实际情况要少。就拿武汉会战来说,日军公布的伤亡数字(含海军),只有3.55万。

这个数字,你信吗???

要只有这点死伤,日军拿下武汉后,完全有能力对重庆马上发动大规模进攻。出兵规模应不下于攻击上海。

而事实上,侵占武汉后,日军前线兵力严重不足,被迫转入战略僵持。

这副模样,很明显,日军的真实伤亡应该要比官方公布的数字要高出三倍左右。否则无法解释日军要暂停大规模攻势。

所以要了解抗战历次大战的歼敌数字,单看敌我公布的战报,看不出啥结果。

只能根据敌我双方的资料,和亲历者的著作或口述,综合估算出大概的数字。

这里推荐大家去看《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个人感觉,这是比较靠谱的一套书。对了解抗战正面战场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言归正题。由于抗战历次会战规模不一,小规模会战的杀敌人数不多。还有些会战的名气很大,但官方公布的歼敌数也不多,比如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会战的毙伤数,都只有三万人左右。所以这类战役就不提了。

这里只说几场规模相对较大,歼敌人数相对较多的会战。

一、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历时三月,日军累计投入九个师团和一个旅团,近30万人。

我军累计投入七十多个师,近70万兵力。

据我方军事当局公布的数字,我军伤亡数字约25万左右。

这个数字没什么问题,大体符合实际情况。

日军公布的伤亡数字为4万人左右,其中战死约9100人,战伤约31000人。

日军公布的数字明显就有问题了。

因为据战后日本出版的诸多书籍来看(包括各师团、联队战史,亲历者日记等),几乎所有资料,统计的日军在上海死伤数字,就没有低于6万人的

比如《步兵第叁十四联队史》一书中,估算的战损数字为:

战死10076,战伤30866,战病20172。

另外病死897人。

并且实际上,6万这个数字也是偏低的。

据上海派遣军军医部部长的统计。含南京保卫战在内,从1937年8月到12月,日军在华东的总损失为10.4万人。(数据出自曾任上海派遣军副参谋长上村利道的日记)

其中阵亡1.6万,病故1796人,负伤8.6万。

注意,这只是常规统计数据。有很多人被炮弹炸的尸骨无存,还有失踪的,医务部们是不统计这类人的。

而这一类人的数字,根据日方估算,大概占到日军总战损人数的10%左右。

所以日军在上海的实际减员,保守点算,也在九万人左右。

实际一点,可能接近十万。

而正是因为有巨大的减员,导致前线兵力严重不足,日本才不得不几次从国内调预备役增援前线。

二,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历时四个半月。我军累计投入兵力约110万。日军含补充兵在内,约35万。

战后双方公布的自身战损、歼敌数据,出入非常大。

国府公布的战损数字为40万,毙杀、毙伤日军约25.4万。

日军公布的战损数字为3.55万,消灭国军19.7万人。(只公布了死亡数字,不含击伤)

很显然,要按国府公布的数字,日军占领武汉时,35万减去25万,只剩9万多生力军,既要占武汉,又要占岳阳,就这么点兵力,明显不够用。国军干嘛不反攻呢?

这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

而要按日军公布的数字,击杀19.7万,那击伤是多少?按一比三算,厉害了,保底60万。

死伤近80万?淞沪会战也没这么夸张。

这明显也是不合理的。

实际上,武汉会战前,国军有100万正规军队加上200多万地方军。会战后,还有近300多万武装力量。国军兵力仍然充足,反倒是日军兵力不够用了。

所以国军的损失,国府公布的数字,其实要更靠谱一点。

至于日军的损失,3.55万,明显不靠谱。

但由于史料繁多,日军打武汉,到底死了多少人,现在也没个确切的数字。

含受伤在内,目前有几种说法。

15万、10万、7万、5万等。

目前学界认为最靠谱的数字是10万左右。

因为有些参战部队的伤亡较小,如第三,第十六师团,死伤应该不到20%。

有些参战部队的伤亡较大,如第六,一零六师团,死伤最低也有50%左右。

综合算下来,日军的总战损为30%~40%。

35万人,死伤30%~40%,十万死伤的数字就是这么推算得出的。

三,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总共有四次,第四次算在豫湘桂会战内,这里只说前三次。

第一次历时25天。国军参战兵力24万,日军十多万人。

战后双方公布数据,一个比一个夸张。

日军公布的伤亡数字为3550人。然而根据日本战后披露的资料,仅10月份,日军的死伤就有4958人。而9月份的作战,日军处于攻势中,战况更激烈,死伤更惨重。9月的死伤人数只会比10月更厉害。(第一次长沙会战的时间为1939年9月至10月)

所以按惯例,日军的数字又报少了,具体多少不知道,估计在九千至一万人左右。

日军公布的歼敌数为4.8万,这与九战区自己公布的四万死伤差不多。

但九战区公布的歼敌数就夸张了,为3万人。

这一歼敌数字超出了台儿庄会战,搞得苏美英法各国的记者纷纷来到长沙,找九战区司令部参谋处副处长赵子立,要求看俘虏。

结果,一个俘虏都没有。搞得在场人员都十分尴尬。

第二次长沙会战历时一个月。国军参战兵力约30万,日军12万。

由于此战表现不好,所以国府战后没有公布伤亡数字,只公布了歼敌数字,为4.8万。

这与日军公布的6868人,出入极大。

怎么说呢。还是老样子,国军报多了,日军报少了。

针对九战区虚报的问题,战后,蒋介石在南岳军事会议上大发雷霆,斥责九战区“丢尽了党国军人的脸面”。

还说“像这次长沙会战,我们有这样雄厚的兵力,有这样良好的态势,我们定可打败敌人,定可俘获敌人很多官兵,定可缴获敌人无数军械!即使没有一万俘虏,也应有一千!一千没有,总要有一百!一百没有,少而言之,也应有十人。”(实际俘虏人数8人)

当然,日军死伤肯定也不止6800人。

因为日本公布的数字,是包含了驻守宜昌的日军在内,整个第十一军的损失。

而在六战区的猛攻下,驻守宜昌的日军第十三师团差点就被歼灭了,师团长内山英太郎一度下令烧毁第一线联队送回之军旗与机密文件,并准备与各幕僚部长破腹自杀。

当时守宜昌的日军有1.8万人。就算长沙方向一个日军都没打死,6800人的战损全算在宜昌方向,内山英太郎也不至于要自杀。

所以日军的实际战损,肯定有两万多人。

其中一部分在宜昌,一部分在长沙方向。


第三次长沙会战历时20天,双方参战兵力与第二次长沙会战差不多。

战后九战区公布的损失为28116人。

日军公布的歼敌数为29677人。

双方数据差不多,国军的损失大概就是2.8万人左右。

国军公布的歼敌数为5.69万,其中击毙3.3万人,击伤2.3万人。缴获步骑枪1138枝、手枪26只、机枪115挺、炮11门。另俘虏139人。

日军公布的损失为6003人。

双方的数据差距有九倍之多。

很明显,双方又在杜撰数据。

国军的缴获与歼敌数不成正比。

为此,薛岳在总结会上做报告时,又被同僚笑话了。

日军公布的数据,也是错漏百出。

因为很明显,日军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表现要比第二次差,堪称是惨败。

有几个联队负责殿后,被揍得很惨。其中第四十师团所属的第236联队在战后清点战斗兵员,仅剩不到60人。而该联队参战前的兵力为两千人。

所以,死伤6003人,只是日军军部高层为掩饰其无能而呈报给天皇的遮羞数字。

按惯例,国军公布的歼敌数要腰斩,日军的战损至少要按三倍算。

日军的实际战损,最少也在25000人左右。

其中病死加被击毙约一万人,击伤一万多。

因为是溃败,所以击毙数和击伤数接近,也不奇怪。

总体算下来,前三次长沙会战,保守毙伤日军在五六万人左右。也有可能更多。

但要说薛岳在长沙打死10万鬼子兵,那就太夸张了。

四,豫湘桂会战。

豫湘桂会战历时八个月,分为三个战场,三场会战:河南的豫中会战、湖南的长衡会战以及广西的桂柳会战。

豫中会战,打了一个多月,一战区公布的损失数字为2.65万伤亡,毙伤日军四千。

日军公布的数字为3350人伤亡,消灭中国军队近四万。

这场会战没什么好说的,国军确实是惨败。

日军的损失也确实不大。

长衡会战,打了三个月。国民政府公布的伤亡数为90577人,歼敌66809人。

日军公布的歼敌数是8.89万,损失1.9万。

其中战死3860,战伤8327,病7099。

国军的损失,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日军的损失明显又有问题。

日军1.9万死伤,明显是有问题的。

据当时日本高层预估,攻击衡阳的日军损失大概在五六万人。

另据日本防卫厅下辖的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所著的《昭和二十年的中国派遣军》第一卷显示,攻下衡阳后,参战日军很多一线师团打得就剩一个联队的兵力了,各部战斗力普遍下降三分之二。

另外还有资料显示。衡阳沦陷后,日军高层随即要求征兵部门补充十万新兵至前线。

考量到在前线的日本第十一军在战争期间已有数次整补,且不有伤病兵痊愈后归队。

1.9万死伤,应该只是日军在衡阳保卫战期间的一部分损失。

而之前日军在湘北地区的作战损失,以及阻滞各路国军增援衡阳时的作战损失,并没有算在内。

日军于长衡会战的伤亡、染病减员,保守算下来也有六七万。甚至真有可能是十万。

桂柳会战历时三个半月,这一战与豫中会战差不多。

国军打得很糟糕,据国内资料显示,国军损失为2.6万,日军损失为1.3万。

国军的损失可能是实际数据,因为仅桂林保卫战,国军就损失了近两万人。

至于日军的损失,资料不多,不好说。几千人的死伤肯定是有的。毕竟当时日本兵的素质已经严重下滑了。

总的来说。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国军败的很惨,要不是有衡阳保卫战兜着脸面,蒋介石怕是又要引退以谢天下了。

不过单就以毙杀日军来说,1944年的作战对日军的打击也是不小的。

由于敌后战场主要以小规模战斗为主,数据极难统计,也很难判断真伪。这里就不专门细说了。




在艰苦的十四年抗战历程中,歼敌比较多的战役都是大规模的兵团会战,会战往往不拘泥于某一个战场或者某一个战区,而是多个战场同时作战,甚至两个战区要互相配合策应。综合来看,歼敌人数最多的战役或者会战有五次,分别是滇缅战役、淞沪会战、长沙会战、武汉会战、长衡会战。

一、淞沪会战

这五次会战中从歼敌人数的角度出发,淞沪会战排在首位,因为它规模大,而且双方投入的兵力和火力都非常强。日本军部考虑到上海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于是派出了其陆军的绝大多数精兵,大部分甲种师团都参战了,不吝惜武器消耗的疯狂轰炸和射击,和后期日军后勤紧张,开始控制弹药用量时的态度完全不同。此战,日军出动精兵25万,中方出动精兵70万,击毙击伤敌人在9万人左右。

二、滇缅会战

远征军滇缅会战的战果也很辉煌,综合数据显示,1942年罗卓英首次出战滇战场并不顺利,由于中英军队战略配合不默契,造成第5军浴血奋战,为了避免被日军俘虏,当成活靶子折腾,1500多人点火自焚殉国,因此第一滇缅战役仅击毙击伤日军4000多人。直到1943-1945年期间的第二次战役时期才取得重要战果,稳定了中华大后方,保障了全国主力部队的物资供给。至于击毙日军的人数,存在争议,一种说法是2.5万人,还有一种说法是4.8万人,但无论是那种说法,都对战局产生很大影响。

三、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的意义在于稳住了全国大局,避免了连续沦陷造成民心军营动摇。对于整个长沙会战,尤其是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战果,双方统计的数字存在较大出入。考虑到双方都存在虚报战果的情况,因此只能综合分析,推测此战击毙击伤敌人的数字可能在2.5万人左右。

四、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虽然未能守住武汉,但这场战役很重要,因为这场战役让“一路狂飙”的日本遇到了一块硬骨头,尤其是在万家岭等局部战场,打击了日军的狂傲气焰。此战,日军出动了35万兵力,中方出动110万兵力,战后统计中方伤亡40多万,日军伤亡25万左右,歼敌数字可能在8万左右,第一次让日军伤筋动骨。

五、长衡会战

这场战役参战兵力不多,但战果令人振奋,尤其是局部的衡阳保卫战,方先觉仅率领不到两万兵力,应对十万来袭日军。歼敌2-3万人,整个会战击毙击伤敌人在6万左右。直到现在,衡阳还屹立着纪念碑,时不时有人献花。

这些战役稳住了全国战局,加速了抗战胜利的到来,我们要缅怀英雄,不忘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战役   中国军队   抗日战争   师团   战区   作战   国军   长沙   保卫战   武汉   日本   兵力   日军   伤亡   中国   人数   数字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