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自缢前, 左良玉拥兵百万, 为何却见死不救?

崇祯皇帝自缢前,确实有不少忠臣义士曾经拥兵抗清,其中左良玉就是其中之一。左良玉是明末抗清名将,曾在湖广一带招募了大量士兵,被誉为“湖广状元”、“南明开国功臣”。但是,他最终未能挽救明朝的覆灭,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左良玉的兵力虽然庞大,但并不具备足够的战斗力。由于明朝内部腐败,军队经常缺乏食品、弹药等必要的物资,同时士兵也缺乏训练和战斗经验,这使得左良玉的军队难以与清军抗衡。此外,左良玉的部下中也有不少投降清军的人,这也削弱了他的实力。

其次,左良玉没有得到其他抗清势力的支持。明朝灭亡前,南明政府内部存在着派系之争,不同的势力之间缺乏合作和协调,这使得抗清势力分散、孤立无援。左良玉虽然拥有大量兵力,但没有得到其他抗清势力的支持和协助,难以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最后,左良玉的作战策略也存在问题。他曾率军进攻清军,但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胜利,反而损失惨重。此后,他在湖广一带游击作战,但也未能对清军造成太大的威胁。左良玉在战争中的作战策略并不够灵活,缺乏切实可行的战略和战术,这也削弱了他的抗清力量。

综上所述,左良玉虽然拥有大量兵力,但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挽救明朝的覆灭。




崇祯自缢前, 左良玉拥兵百万, 为何却见死不救?(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明朝末年著名将军左良玉,是很复杂的历史人物。他幼年孤零穷苦 ,一生不知母亲是谁。史书记载,由于他贫困无依,无法读书 , 只好习武从戎 , 力求在军功上找出路。他“不好女色”“ 长身板面 , 晓勇有力”。使一柄大砍刀, 临阵如《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戎马生涯40余年,从一个普通入伍士卒,最后成为统率数十万军的统帅被誉为“百战名将 ”。

当年李自成率领大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难道堂堂的大明朝就没有人能够站出来为君主分忧的吗?其实不然,根据《明史》和顾城的《南明史》记载,在北京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之后,盘踞在武昌一带的名将左良玉,拥兵八十万,号称百万,完全有这个能力为崇祯解决这个燃眉之急,那么号称有百万雄师的左良玉为何对崇祯见死不救呢?

一 、 他“善抚士卒”,与士卒共甘苦 , 练就了一只敢战的劲旅。

他不贪财,不好色,从官绅处或从农民军中反夺来的财物。自己不要,都分赏士卒,士卒都乐于为他效死 。他又善战 , 不战则已 , 战必求胜。农民军又顾忌他避他 , 士卒也深感在左良玉处吃粮最安全,也最有油水。有时打一次败仗 , 一经整顿 , 士卒还越来越多。崇祯十四年,杨嗣昌飞檄各路军入川追剿张献忠 , 只有他不奉令。各路士卒很羡慕 , 唱说道: “想煞我左镇 , 跑煞我猛镇”。 一个将军, 能被士卒“想煞 ”,在当时不能不说是奇迹。

他手握重兵,士卒又只认人不认朝廷,谁给我钱花,我给谁效命,所以,在明朝灭亡前十几年的战争中,他始屹而不倒,而且越来越壮大。

二、他出身行伍,不曾读书 ,传统的忠君思想非常淡薄 。

朝廷待他不公平报效之心更淡薄。他的想法是,反正关内都在打仗用武 ,朝廷得依靠我,我和农民军作战十多年, 因“ 不救友军”、“避寇”、“ 不服调遣” , 不知“ 戴罪立功 ”

了多少回了,上面也不能把握怎么样。相反 我,因“破贼”、“奏捷”不知立功了多少次,上面还得奖励我。

其他明将一天疲于奔命地“追贼 ”、“ 剿贼”,左良玉不是找坚城养兵 , 便是往虚处虚张声势 。 所以皇帝想让他护驾,他才不吃那一套。

三、他看透官场,知道即使自己救驾成功也不见得会有好下场。

早前帮助崇祯的人并没有什么好下场,最先勤王的是袁崇焕,但是他最后成功进入到北京城之后,落得一个被凌迟处死的悲惨结局。除了袁崇焕之外,第二个勤王的孙传庭的下场也很凄惨,在监狱里差点把牢底坐穿,出来的时候,耳朵已经不中用了。所以有这两个前车之鉴,即便是北京城到了万分危急的时候,左良玉肯定也是按兵不动。如果崇祯在背地里玩起卸磨杀驴的把戏,他们的援助也就毫无意义了,说不定还会搭上自己的性命。

四 、他出身贫困,多年受尽文官的气,对明朝统治厌恶愤恨,与农民军相差无二。

农民军那一套,他也很会仿效 , 左良于每到一处驻军 , 便要官绅、 富户出粮钱养军 , 或者威胁地方官动用库存,不答应 ,左就找他们的事, 官绅富户很快就会被“流寇”抢夺 , 地方官城池失陷也得问罪。而有他守城驻军 , “流寇”也顾忌不来。他这种作法 , 一点不怕朝廷间罪 , 问罪了也无人敢去传达上命。他更不怕人忌陷 , 而且,谁也不会用兵拿他,也打不过他。

他的“骄横”、“跋息”与作事的大胆 , 是任何将军望尘莫及的。若真要逼他 , 他也可摇身一变成“流寇”或与农民军联合。当时流行着“ 贼过如梳 , 军过如蓖”的歌谣 , 这“蓖”中便有他的左家军。不过,他“蓖”的主要是官绅富户。

所以,虽说他是大明的将军,实则与农民军无异,又怎挥师救驾呢?!

天下安定时 , 帝王专制何等威风 , 一旦濒于瓦解 , 一个将军可以对它视若无物。使其捉

襟见肘,毫无办法。公元1644年4月25,崇祯帝将后妃子女尽数杀死,自己在煤山上吊自杀,自杀前崇祯帝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此。

明王朝终结是统治者自己促成的,腐败无能明王朝将之崩溃,别人又为什么要忠于你 , 不求生存自保之道呢?!





要说有骨气的皇帝,从秦始皇到溥仪两千多年的帝王史上,崇祯算是为数不多的一个。

这里的问题是,这样一个,有骨气,有担当的皇帝,为何会落得一个这样的下场,而手下的握有大量军队的左良玉却没有前来救驾?

面对国破家亡,毅然赴死的崇祯

1944年一月,李自成从西安称帝,然后浩浩荡荡从西安杀向北京,由于行军太过顺利,不到三个月,农民军就打到了北京外围,崇祯下诏天下兵马勤王,在李自成到达北京之前,只有昌平总兵唐通因为距北京较近,来到北京驻防,结果却在阵前不战而降,北京城最后不攻而破,作为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没有选择投降,也没有选择与李自成谈和,而是选择了一个较为体面的死法,在北京煤山自缢而亡。

按理说崇祯是无缘于皇位的,只不过他继承皇位的兄长,也就是天启皇帝去世时膝下无子,崇祯才捡了一个皇帝当当,成为明朝继朱棣、朱祁钰、朱厚熜之后又一位以王爷身份登上皇位的皇帝。与杀伐果断的朱棣、临危受命的朱祁钰、乃至御人有道的朱厚熜不同,崇祯这位信王资质不高、性格不够坚毅,因为不是皇储也没受到名师传授治国之道,执政时也没遇到于谦、张居正这样能匡扶大道、挽大厦之将倾的臣子辅佐,这一些列的缺陷不足,导致了崇祯执政的悲哀。

崇祯自缢只是一个结果,而造成这个结果的过程却都被忽略了,大家看到的结果很壮烈,却不知道,这个果是他自己早早就种好的。

只要崇祯南迁,就可以摆脱危局,为何崇祯迟迟不肯呢?

崇祯的用人之道是:有功不赏,做错事就找人来背锅。其实他有好多可以翻盘的机会,但是呢,他通通拱手让人,我们来说一个典型的例子。

1644年,崇祯想要京都南迁,其实当时南迁对大明是十分有利的,历史上也有很多南迁的例子,明朝时期实行双京制,南京本来就是明朝的发祥地,从北京到南京,虽然有一点消极逃避的意味,但也是战略转移。

从逃跑路线上来说,当时明朝的威胁在西北和东北,如果向东南而下,凭借长江天堑,偏隅东南,延续国祚未尝不是一种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之举。但是南迁的进程迟迟没能推进下去,说崇祯不怕死,那是扯淡,崇祯也想南迁,问题出在晚明以来的形成的内阁制度,皇权无形当中也被分割了不少,假如这个时候内阁提出南迁,崇祯点头,那就可以顺利的进行了。

当时崇祯找来了内阁首辅陈演,想让他在会议上提出迁都的建议,但陈演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第二天的会议上,崇祯问道群臣的建议时,陈演只字未提迁都的事。大臣都不傻,知道崇祯心里念的什么咒,谁提出这个逃跑方案,就等于背上了逃跑的骂名,到了南京,崇祯势必要甩锅的,那可就死无葬身之地了,这样的前车之鉴是一车一车的。

崇祯真的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而且他患得患失,疑心病很重。他虽然是很勤奋,可惜用错了地方,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有时候还会起到反作用。

左良玉是明朝将领,为何对崇祯的命令置若罔闻?

可以说在明朝末期,左良玉的军队,肩上扛起了大明江山的一角,左良玉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左良玉童年凄苦,父母早亡,他是跟着叔父长大的,也没什么机会读书,长大后便参军打仗,因为头脑灵活,善于谋略得到提升,也因为出身底层,善于与人打交道、收买人心,得到了士兵的拥戴,明朝危在旦夕的时候,左良玉的军队已经是明朝最有力的生命军了。

作为明末大将,左良玉的战斗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不过也并非常胜无敌的那种,他最要命的克星就是闯王李自成,每次遇到李自成,左良玉都会拼命逃窜,也不知道唱的哪出戏。

在李自成要打进北京的时候,崇祯号令天下兵马前来勤王,其中最为翘首以盼的就是左良玉,结果左良玉却磨磨唧唧,迟迟不发兵。

见此情形崇祯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为了劝左良玉出兵勤王,崇祯许其为南宁伯,世袭罔替,且将武昌的军权一并下放,从此我崇祯是大明的皇帝,你左良玉就是武昌的土皇帝。得此承诺,左良玉这才制定出一份出兵计划,可是这封计划书还没到京城,京城就被李自成攻破,崇祯帝自杀。

面对十万火急的崇祯,左玉良为何犹犹豫豫,迟迟不肯发兵呢?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似乎左良玉是想要崇祯的好处,给他加官进爵,没有谈不拢的买卖,只有谈不拢的价钱,实际上真的不是,左良玉压根就不想救崇祯,甚至,他有点恨这个朝廷。

左良玉对明朝中央的不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武将的左良玉在明朝一直遭受来自文官集团的打压。前文已经介绍,左良玉并非文官出身,而是通过军功逐渐被提拔为将领的,而明朝最流行的一件事就是文官掌兵,我们现在熟悉的大部分明朝将领,比如袁崇焕、孙传庭、卢象升、杨嗣昌等人,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将领,他们都是进士出身的文人,真正武将出身的人,都是备受打压的。

可以说,明朝的文官政治相比于宋朝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左良玉在这样的政治生态中,对在战场上乱指挥的文官,自然是深恶痛绝。当然,这也表明了明朝文官政治的合理性,通过正统教育培养出来的文官,对朝廷是忠心耿耿的,他们都抱着为国捐躯,必死之心的,而武将则没有受过这样的教育,因此,忠君思想十分单薄,自然就不肯卖命了。

另一方面,对于掌握地方军事将领的人,崇祯一贯的选择不信任,这也是左良玉反感崇祯的重要原因,曾经左良玉也屡屡与农民军交手,为朝廷卖命,结果崇祯还对左良玉十分怀疑,在左良玉打了胜仗之后,竟然不是前去嘉奖,而是派宦官来监军。

等到清兵兵临城下的时候,左良玉前去勤王,结果左良玉还没有到京城,清军撤退了,崇祯连表示都不表示,就让左良玉哪来回哪去,当时左良玉就暴跳如雷,自古大军一动,朝廷就要给拨款,崇祯倒好,来个一毛不拔。

左良玉打了胜仗,崇祯不给升官,左良玉在巅峰的时候,拥兵三十万,官职却只是一个总兵,然而当左良玉吃了败仗之后,崇祯立即连贬左良玉三级。

在左良玉与李自成交战的过程中,左良玉也有剿灭李自成的机会,但是预感到,彻底平乱后,自己也会兔死狗烹,因此,剿匪时并不卖力。

可以说,左良玉并不看好明廷,认为明朝被推翻是迟早的事情,与其跟着不靠谱的皇帝瞎折腾,不如静观其变,等天下有变的时候,做一个割据一方的军阀。

总体上来说,崇祯对大臣的严苛,使得明朝将领在国破山河的时候,大多都选择了自保,真正为他卖命的,比如袁崇焕那样的,已经被他砍了。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大军围攻北京,崇祯号召天下勤王,吴三桂、唐通、黄得功和左良玉都接到的通告,作为与孙传庭、吴三桂并列的崇祯后期三大军事集团首脑之一,坐拥几十万大军的左良玉为什么不奉诏勤王,一直是个谜。

左良玉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和李自成、张献忠的关系是,打张献忠轻车熟路,遇到李自成则被揍得鼻青脸肿。他是张献忠的克星,李自成又是他的克星。我们下面聊一聊这个左良玉。

(左良玉)

一、左良玉的发迹史

左良玉是个孤儿,从小是叔叔养大的,十八军时投军,由于作战勇敢,武艺高强,得到了兵部侍郎侯恂和总兵尤世威的赏识,特别是他在大凌河之战中,居功第一,被破格提拨,三十出头就成了总兵官,开始崭露头角。

从崇祯五年起,左良玉便活跃在与农民军交战的战场上。他曾三次大破张献忠,分别在谷城、郧西活捉张献忠的妻妾,斩张献忠部下大将“扫地王”、“邓天王”,张献忠身中两箭夺路而逃,被迫投降。左良玉也因功被封为太子少保,名震天下。

(左家军)

崇祯十四年,面对降而复叛的张献忠,左良玉在信阳大破张军,斩首数万,张献忠身负重伤,连夜逃窜。左良玉的军事声望达到了顶点,他的部队被称为“左家军”,成为大明的倚靠。

但是好景不长,崇祯十五年,左良玉被他的克星李自成在朱仙镇击败,左良玉本人也差点当了俘虏,左家军实力受到重创。这一战让左良玉对李自成有了深深的心理阴影,此后看到李自成就不战而逃,农民军对他的称呼也由“左爷爷”降为“左家小子”,可见当时左良玉的狼狈。

在之前与农民军的作战中,左良玉招降了不少农民军,实力也越来越强,最盛里号称有百万,实际兵力达到了八十万。可是他的兵虽然多,但战斗力并不很强,除了他的亲信前五营之外,其他的部队多是农民军的降卒组成,军纪败坏,鱼龙混杂,左良玉也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来管理。

特别是左良玉的治军向来不严,他只要求手下“只为我杀贼尔”,至于部下公然在营中招妓饮宴、抢夺财物之事一律不管,所以部队战斗力始终上不去。

二、军阀化的左家军

明朝制度规定,武将要受文官的节制,文官指挥武将是明朝的传统。文官们以督师、经略、巡抚的名义,对武将有节制、调遣甚至生杀的权力,甚至还要看监军太监的眼色


《明史》记载:“良玉在河南久,会朝廷命太监为监军,太监多侵军货,临敌辄以精兵先遁”,在部队中影响极坏。

从武将的角度来讲,要想提高自己的地位,受到皇帝的重视,往往会“养寇自重”。只有皇帝的政权受到威胁,武将才有用武之地。所以一些武将借着剿匪之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形成了一批新军阀。

(左家军)

军阀的特点就是用战争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完全接受文官们的调动,与督抚们的矛盾也日渐激烈。

《明史》上说左良玉“浸骄,不肯受督师约束”,连杨嗣昌这样的大佬都不太买账,更不要提其他人了。

杨嗣昌死后,继任的丁启睿更不入左良玉的法眼,反而丁启睿还得听左良玉的,丁督师因此光荣的获得外号“左府幕客”。


为了节制左良玉,崇祯被近迫起用于左良玉有恩的侯恂担任督师,希望左良玉看在老领导的面子上,能服从指挥。

没想到此时的左良玉羽翼已丰,连老领导的话都不听,致使开封被农民军攻克,侯恂被崇祯下狱。此时的左良玉,实质上已成为一个拥兵自重的军阀。

虽然如此,但崇祯因为形势所逼,却不得不用左良玉。崇祯对左家军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左良玉的大本营设在武昌,是东南半壁的屏障,崇祯不得不想尽办法笼络左良玉。甚至开封失守后,“帝怒恂,罢其官,不能罪良玉”

三、不勤王的原因

左良玉不奉诏勤王,固然有路途太远的原因,但绝非主要原因。实际上,是他畏敌如虎,被李自成打得吓破了胆。

早在崇祯十五年末,李自成部攻打泌阳时,左良玉就有了逃跑的想法。他大造舰船,向东逃到九江,还假惺惺的向崇祯上表说是“固金陵之要区”,目的是“出贼不意”,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完了,都不勤王)

崇祯十六年,张献忠主力向四川进军,李自成又在北方与孙传庭苦战,武昌空虚,左良玉这才收复武昌。崇祯不知究里,对左良玉大加封赏,“进为少师”,又封为“平南伯”,让他全力经营湖广。

此时的左良玉,对明王朝的前途越来越悲观,他只想保住自己的地盘。他将武晶当作自己的基地,只想与农民军保持互不侵犯的态势,早已没有了剿灭农民军的雄心壮志。

四、左良玉的结局

崇祯死后,凤阳总督马士英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弘光政权,对手握重兵的左良玉、黄得功、高杰、刘泽清等人也是极力拉拢。

左良玉虽然受到重视,但弘光朝掌握大权的是马士英,左良玉并没有进入朝廷的核心决策层,所以对此他是极为不满的。而弘光王朝根本没有收复故土的理想,小小政权里天天搞党争,连史可法都被排挤,也让左良玉十分郁闷。

左良玉是侯恂起用发家的,侯恂是著名的东林党人,所以左良玉就被当成了理所当然的东林党,被马士英、阮大铖等人当成敌人时刻提防。

为了争夺地位,也是为了躲避向被清兵打得向湖广进军的克星李自成,左良玉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讨伐马士英等人。但是此时,清兵正在江北烧杀抢掠,他的这种不顾国家,只为私利的行为,根本没有得到东林党人和老百姓的支持。

在弘光政权不信任、老百姓不支持、北有清兵南下、后有闯军抄老窝的多重压力下,左良玉内忧外患,死于九江城中。

左良玉这次军事行动,是南明弘光政权快速灭亡的重要原因。由于他的东进,使马士英将防守江北的大军调动来防备他,江北防线空虚,使得清兵南下的难度降低,间接导致了弘光政权的灭亡。

(晚年的左良玉)

总体上来说,左良玉是下合格的武将,但不是个政治家。他没有看到民族大义与个人利益谁轻谁重,在国家危难之际窝里斗,是他缺乏政治眼光的表现。


如果他能放下个人恩怨,联合马士英等人,未必不能光复故土,至少南明可以划江自保,那左良玉必然将成为和岳飞一样的中兴之臣。到那时他威望震天下,再来解决内部问题,可以说是手到擒来。

所以,政治上的不成熟,过于计较个人得失,使得左良玉只能在明末那个动乱时期成为一个军阀,而军阀的局限又让他做出了不奉诏勤王的决定。这就是左良玉,一个被顾城称为“心目中既无朝廷,也无百姓”的军阀。

参考文献: 《明季北略》、《明史》、《明季南略》、《三垣笔记》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作者:冯生




若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大明的江山其实并非是崇祯皇帝葬送掉的,

大明的覆灭,从人祸的角度考虑,是因为大明有着一群贪图富贵,中饱私囊的大臣;从天灾的角度考虑,明末清初正处于小冰河期,粮食减产,农民活不下去了,自然要发动起义。

或许有人会问,崇祯自缢前夕,曾经召集天下兵马由各地赶来勤王,其中左良玉更是手握百万大军,崇祯这边都已经自缢身亡了,为何却会出现天下兵强马壮,却被叛军李自成一路击破,导致无人救驾的情况呢?

首先看一下左良玉的出身

左良玉本山东人士,万历末年出生,自幼便是孤儿一名。

对于左良玉而言,侯恂绝对是对其影响力最大的一个人,自幼便是孤儿的左良玉自然早早的就加入了辽东战场的边军,但左良玉在其中却一直只能算是个跑龙套的,根本找不到加官进爵的机会,当皇太极带兵围剿大凌河的时候,侯恂给了左良玉这个机会,本是杂兵一枚的左良玉一跃成为了援军总司令,这是左良玉发迹的开始。

于左良玉而言,侯恂绝对是对其而言父亲般的存在。

左良玉发迹之初

崇祯年间,天下流民遍野,到处烧杀淫掠,这时候,左良玉也便成为了压制叛军的重要人物,与大明的孙传庭,洪承畴等人都成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的重要将领,左良玉行军打仗,一时间成为了叛军的“爷爷”。

左良玉率部,多次击败了张献忠的部队,先是将张献忠轻易击垮,后来张献忠降而复叛的时候,又将张献忠完全击败。但左良玉可不一直都在打胜仗,打败了张献忠的左良玉,经常遭到李自成的吊打,虽然他巅峰时期拥兵百万,但却不敢与李自成一战。因此他在叛军口中,也变成了“弟弟”。

左良玉的军队虽然有近百万之巨,但其中真正能担当重任的不过尔尔,只有四万人,另外几十万的军队,都是些左良玉收拢的叛军,农民军,实际战力在没有迫切精神诉求的情况下,还真干不过四万精锐。因此,左良玉对叛军的态度,一直都是能不打就不打。

为何左良玉拥兵百万却不勤王?

首先,明朝末年的明军将领,早已跟之前大不相同

明朝末年的大明将领比起大明皇帝的臣子,更像是割据一方的大军阀,为了抵御农民军队,崇祯皇帝一度放开了将领的权力,让镇压农民起义的各地将领可以自行组建军队,这样一来解决了朝廷无兵可用的尴尬局面。

虽然一时间各地纷纷组建强兵,农民起义看起来被压制住了,但各地将领却也逐渐拥兵自重,不再那么听朝廷的话,若不是身边还有个监军太监,或许这仅存的一点皇威都将荡然无存。

各地将领,特别是将左良玉这般的,手握重兵的,自然更是希望找个地盘休养生息,管好自己就够了,不图有功,但求无过。左良玉也是悄悄的在武昌固守不援。

其次,不仅仅是左良玉,大明朝廷的门阀大家也是如此

对大明的朝廷早已漠不关心,时至乱世,内有李自成领兵起义,外有皇太极日夜攻坚,内忧外患之际,明眼人都知道大明朝廷已经倾覆在即,就连朝中大臣,都已经早早的打算了投靠叛军或是皇太极,将崇祯给出卖了,更别说这些地方守将了。

左良玉建功之初,或许还有与叛军掰腕子的想法,但是如今,能够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已经很不错了,何谈拯救京师?

最后,北京的沦陷,完全是预料之外的

李自成前往北京的一路上,有着多道关卡,这些关卡的守将其实早已经怕了李自成,像是居庸关,大同关等,都是敌军未到,就开道放行的,各地如此也就罢了,李自成兵临城下,北京中甚至都有人为其打开城门,迎接闯王,有这样的臣子,大明何愁不亡。

左良玉的结局

当然了,未去支援崇祯的左良玉也没什么好下场,北京沦陷,清军南下,农民起义军也是四处逃散,左良玉夹在清军,农民军,南明朝廷三方势力中无法发力,压力巨大的左良玉最终死于九江城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崇祯   湖广   武昌   大明   明朝   士卒   叛军   文官   见死不救   军阀   武将   将领   朝廷   北京   皇帝   农民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