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为什么拒绝苏军从基辅撤退,最后导致大量苏军被俘?

斯大林坚持不撤出基辅,最终导致30万苏军被德军包围,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错误,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斯大林的务虚与自信。斯大林过于相信自己的战略判断,低估了德军的实力,认为德军不可能在短期内占领基辅。他的这种自信最终导致误判形势,错失撤退时机。

2. 不相信情报报告。下级将领多次报告德军进攻速度快于预期,请求准许从基辅撤退,但斯大林不相信这些报告,认为下级在危言耸听。这导致了决策的延误,错过了最佳的撤退窗口期。

3. 惯性思维。斯大林坚信控制大城市意味着控制该地区,基辅作为首都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战略意义。这种惯性思维,使他忽视了控制首都的军事代价,最终造成大军被围困。

4. 顾全政治影响。斯大林担心如果放弃基辅,会对国内外造成极大的政治影响,损害苏联的威信。这种过度顾全政治影响的思考,导致其在军事上作出了错误判断。

5. 意志力过强。斯大林性格刚愎自用,一旦作出决定就不会轻易改变。尽管得知基辅局势趋于失控,但他仍然坚持不撤,这显示他的意志力过于强硬,不够灵活变通,是造成重大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斯大林不准许撤出基辅的决定,主要源于其自身的性格缺陷和错判形势,这最终导致了苏军最大的一次覆灭,使德军获得了转机,影响了整个战争的走向。这也为世人留下了“不要重蹈斯大林覆辙”的深刻教训。




斯大林为什么拒绝苏军从基辅撤退,最后导致大量苏军被俘?这个问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实际上,从战后情况分析,斯大林这么做并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如果斯大林听从布琼尼元帅的建议撤离基辅,这部分兵力并不一定能保住,甚至还为德军进攻莫斯科帮了大忙。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斯大林并没意识到南方集团军群会一口吞下80万大军。

就苏德战争来讲,关于苏军有没有做好防备和重点在哪个方向防备的问题,实际上在1940年首长机关战役演习结束后,斯大林已经有了思路。当时,把德军作假想敌的基辅军区司令员朱可夫担任的就是进攻一方,他把担任红方的西部特别军区司令员巴甫洛夫打败了,当时战役设想就是德军进攻重点是白俄罗斯,朱可夫为此还提了许多建议,其中就包括巴甫洛夫的防守有漏洞。但他的苦口婆心没有得到重视,不仅斯大林认为乌克兰方向是德军进攻重点,巴甫洛夫也认为朱可夫是高看了德军的实力,对他的建议不置可否。

斯大林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一方面,他认为德军要想进攻苏联,必须打败英国占领英伦三岛后才能动手,否则凭德国现有实力是无法与苏联抗衡的。这也是战争打响前,他一再对各方发来的情报不予理睬的原因;另一方面,从德国发动战争的目的看,进攻乌克兰比进攻白俄罗斯更有吸引力,因为乌克兰有丰富的资源和粮食,德军进攻苏联是劳师远袭,占领乌克兰对德军更有利。

但斯大林完全忽略了希特勒的扩张野心和德军装甲快速打击的能力,他既没想到希特勒是攻心战略和军事进攻并举,更没想到德军会三头并进,不仅要占领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还要占领乌克兰和高加索的粮仓和战略资源。在战术安排上,他也没有想到南方集团军群能一口吃下80万苏军,毕竟苏军在基辅地区部署了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两个重兵集团。

其次,希特勒暂停进攻莫斯科,让斯大林放松了警惕,以为战场有了缓解的机会。

关于基辅包围战,苏军失去的机会有两次,一次是7月底朱可夫提出撤离基辅,重点拱卫莫斯科的建议遭到斯大林否决,此时,朱可夫已经发现德军的包围圈正在形成,只是斯大林没有从战略上充分认清这一事实,对南线苏军存在侥幸取胜的心理。另外一次是9月11日,南线总指挥布琼尼发现苏军有被围歼的危险,马上请求撤退遭到斯大林拒绝。

根据事后资料分析,当时斯大林并没有明确要求布琼尼不能撤退基辅,而是不能把南线整个送给德军,而是要以第聂伯河一线作坚强防御并相机对德军装甲坦克给予重点打击。而且从当时莫斯科掌握的情况看,斯大林起码存在这样几个幻想。

一是8月份希特勒暂停了进攻莫斯科的计划,使斯大林松了一口气,苏军可以腾出精力放在南线阻击德军进攻上面;二是斯大林部署在南线的两个方面军是苏军最精锐的主力,在前期对德交战中,并没有出现整个方面军被围歼的先例,说明斯大林对德军的闪击战威力放松了警惕。第三个因素就是斯大林认为,撤退了南线苏军,就可让德军有兵力迅速回调,刚刚缓解的莫斯科形势就会重归紧张。

从这个层面讲,斯大林对布琼尼提出撤退计划没有批准,关键还是苏军统帅部对前线情况掌握不准,根子还是出在德军战争打响前就破坏了苏军的空中优势和通信指挥系统,斯大林的指挥好多都是纸上谈兵和基于先前的兵力部署,并不了解苏军的战场反击根本无法阻挡德军的装甲坦克钳形攻势。

第三,基辅包围战有苏军将领阻击不力的原因,也有斯大林对战场形势判断不够坚决的失误。

之所以说基辅包围战苏军将领有阻击不力的责任,是因为经过西部特别军区的全线溃退,苏军已经尝到了德军闪击战的厉害,巴甫洛夫等4名大将被处置已经有前车之鉴,只有坚决阻击才是唯一出路。但在实际指挥过程中,苏军6个装备精良的集团军居然让数量不占优势的德军打得一触即溃,既有叶廖缅科没有阻击住古德里安第二装甲集群南下的责任,也有布琼尼元帅消极避战和指挥不当的原因,如果都像基尔波诺斯上将那样拼死抵抗,德军肯定不会那么容易合上包围圈,65万苏军也不会轻易当了俘虏。

另一方面,斯大林对南线战场的判断也有失误。基辅战役之后,在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斯大林都下达了不准撤退的命令,这不仅是给前线指挥员下达了死守的决心,也是给前线将士下达的动员令。恰恰在基辅围歼战中,斯大林的态度是模棱两可的,给了前线指挥员缓一口气的机会,对于最高统帅部来讲,这种失误是要付出生命代价的。

应该说,斯大林在处置基辅战役问题上,主观上过分相信了南线苏军的实力,却对德军的装甲快速进攻缺乏应有的警觉,这种错误的判断带来的结果完全与战场的形势是相反的。但是,基辅战役失利以后,斯大林似乎对自己的错误决策有过自责和反省,他重新信任朱可夫并当面承认朱可夫7月29日提出撤退基辅的建议是正确的,同时也表明他对基辅战役失利负有责任。

不过,苏军在基辅包围战的失败并不完全都是错误的,起码为莫斯科保卫战赢得了时间,还为如何在城市攻坚战中应对闪击战作出了借鉴。




战略论和战情解码等几位对基辅战役的精采而细致的解答,都说到了点子上。

斯大林为什么拒绝了朱可夫的建设不从基辅撤回西南方面军,可能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乌克兰是苏联主要产粮区,顿涅茨的煤炭,高加索的油田支撑着苏联经济的发展,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易放弃。

第二,斯大林对西南方面军并未丧失信心,他还在希望西南方面军牵制德军的进攻态势,让他有时间调整兵力部署,掌握对德作战的主动权,况且西南方面军的一些主要将领也有信心。

第三,斯大林对德军的战力估计不足,认为苏军有能力迟滞德军的进攻,并很快就会形成对德军的反攻。

第四,斯大林可能还寄希望于只要西南方面军迟滞德军进攻,苏军就有时间调集部队构筑莫斯科和圣.比得堡强大的战防御阵地,从而利用寒冬季节与德作战。

斯大林还可能考虑到别的因素,如西方国家对苏联的信心和援助,稳定民心等等。

但后来看,斯大林的决策弊大于利,西南方面军的5个集团军被歼,65万人被俘是一次重大的惨败,也极大的影响了苏联的声誉和民心,若不是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成功,苏联很可能面临亡国。

而德军,虽然在基辅大获全胜,但失去了夺取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有利时机,并最终丧权辱国。

基辅之战,值得全世界军事专家反复研究。




基辅是乌克兰的首府,丢掉基辅意味着苏联将丢失整个乌克兰,苏联将丢失主要的产粮区,而且顿涅茨地区的煤炭甚至于高加索的油田也将直面德军的入侵,这对于谋求长久抵抗德军的苏联来说是致命的威胁,将极大削弱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进而削弱苏联发展军事实力的能力,作为苏联最高的统治者,斯大林深知乌克兰对于苏联来说意味着什么,所以他对基辅的存亡极为重视,甚至达到了“盲目”的境地。

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推进到斯摩棱斯克一线时,从战略上便已经对基辅附近的苏军西南方面军形成了严重的侧翼威胁,当时的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向斯大林提出了这一潜在的威胁,他认为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极有可能对苏军中央和南方结合部脆弱的中央方面军发起进攻,进而和南方集团军群协同歼灭南翼的苏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拉直德军的战线。因此朱可夫向斯大林建议在迅速加强中央方面军的同时,西南方面军应当立刻放弃基辅,将主力全部撤往第聂伯河东岸,缩短方面军暴露的侧翼。斯大林决不允许不战而放弃基辅这个重要的战略目标,两人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最终斯大林免去了朱可夫的总参谋长职务,将其派往预备队方面军担任司令员。

斯大林命令西南方面军必须坚守基辅,即便在德军的两个装甲集群已经突破了西南方面军的两翼即将形成包围的严重态势下,斯大林仍旧没有批准西南方面军的撤退请求,在斯大林看来,只要下达严厉的命令就可以让红军阻止住德军的推进,却完全忽视了客观的实际条件,那就是西南方面军严重缺乏坦克预备队,他们无法阻止德军两个装甲集群的进攻,而苏军最高统帅部也没有多余的预备队增援西南方面军,基辅已经不可能守住,继续坚守只能是白白牺牲一个方面军的兵力。

直到西南方面军被合围的第二天,斯大林同意放弃基辅的命令才姗姗来迟,德军已经加强了对合围圈的封闭,苏军没能突围出去。最终的结果就是,德军几乎全歼了苏军西南方面军,5个苏军集团军被歼,德军宣布俘虏苏军66万人。苏军的官方资料显示西南方面军当时拥有67万人,成功突围的只有15万人,被俘人数在20万左右。估计德军的统计是将布良斯克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的损失也算计了在内,不过无论如何,苏军在基辅确确实实遭遇了一场惨败,而这场悲剧很大程度上就是斯大林的顽固所造成的。




饱受争议的会战——基辅合围战

1941年7月发生在乌克兰东部的基辅合围战,不仅是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合围战,也是苏德战争期间争议最大的一场会战?有人说德军胜了,却也败了。也有人说苏军败了,却也胜了。更有人说是斯大林的一封电报,枉送了70万苏军战士的性命。今天就让青岩抽丝剥茧为大家解开这个谜团。(本文较长,希望能够大家耐心看完。)


基辅会战的历史背景。

1941年6月22日,德军北方、中央、南方3个集团军群共81个步兵师、17个装甲师、14个摩托化师和1个骑兵师,在3个航空队共1800架飞机的支援下,从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一线约1500公里宽的正面上,分北、中、南三路上向苏联发起了闪电袭击。北方集团军群26个师由冯·勒布元帅元帅指挥,从东普鲁士出发,经波罗的海三国,直扑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群49个师由冯·博克元帅指挥,由华沙以东出发,经布列斯特、明斯克、直扑莫斯科东大门斯摩棱斯克。南方集团军群39个师由伦德施泰特元帅指挥,经波兰南部出发,直扑乌克兰—首府基辅,然后转而向南攻取高加索产油区。

在德军的突然攻击下,苏军措手不及,一天之内就有2000架飞机被摧毁,其中绝大部分根本没有起飞。随着苏军防线被突破,德军装甲集群开始以极快的速度向纵深推进。至7月初,德军在北部及中部战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只是在南方留下一个巨大的突出部,在这里有一支庞大的红军部队,即整个西南方面军。希特勒对此非常不满。

基辅会战的前奏

7月10日,斯大林最亲密的战友谢苗·布琼尼元帅被任命为苏联西南方向战区总指挥,以协调西南方面军及南方面军的行动。布琼尼指挥的部队大约有120万人,主要集中在基辅与别儿迪切夫防守。当他接任时,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已从好几个方向深入乌克兰。

最早克莱斯特指挥的第1装甲集群的主要攻击目标并不是围歼苏军第6、第12集团军,而是基辅。不过就在第1装甲集群正在日托米尔公路一路向基辅疾驰的过程中,苏军抢先将基辅以西15—20公里的伊尔片河大桥炸毁,第1装甲集群无法快速通过伊尔片河,闪击基辅的计划泡汤了。

眼见进攻基辅受阻,希特勒立刻命令第1装甲集群转向南方,配合赖歇瑙的第6集团军在乌曼地区围歼苏军第6、第12集团军。8月2日,德国第1装甲集团军与第6集团军在五一城会师,包围圈成型。8月8日,包围圈中的苏军投降,乌曼会战结束。

希特勒这个战争狂人成为了——基辅会战最大的意外

此时对于德军来说,巴巴罗萨计划的前景非常乐观,苏联的抵抗似乎以处在崩溃的边缘,特别是在莫斯科方向,德中央集团军群已经前进了将近三分之二的路程。然而就在此时,德军最高统帅部内部就下一阶段主攻目标发生了严重分歧。以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为首的军方高层力主全力夺取莫斯科,而希特勒则却希望将中央集团军群分拆成两个作战集团,用以支持南方集团军群与北方集团军群全力正攻取基辅工业区与列宁格勒工业区。经过短暂而激烈的争论后,霸道的希特勒直接架空了德军最高统帅部。

基辅会战——经过

在希特勒制定的计划中,赖歇瑙指挥的第6集团军在围歼乌曼之敌后,将会绕过伊尔片河防御带,从南方向基辅要塞区发动进攻。而克莱斯特指挥的第1装甲集群为了迷惑苏军将向第聂伯河下游推进。

位于基辅北方的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与第2集团军将从斯摩零斯克战场上,转而向基辅后方的罗姆尼穿插。当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占领罗姆内后,克莱斯特指挥的第1装甲集群就会立刻折返方向,通过提前占领的克烈免楚格据点,渡过第聂伯河,向卢勃内发动进攻。最后,德军两个装甲集群将在卢勃内与罗姆内之间的洛赫维察完成对基辅守军的战略合围。

事实上德军的计划非常成功,1941年9月16日,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与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在洛赫维察会师。西南方面军4个集团军,即第5、第21(1941年9月6日由布良斯克方面军转隶西南方面军)、第37、第26集团军,被包围。9月19日基辅陷落,向东突围的西南方面军被德军成功分割成六块。苏军士兵在此役表现的非常英勇,他们一直战斗到最后一刻,直至弹尽粮绝。

9月27日,苏军西南方军主力被全歼,基辅战役结束。(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在撤退途中被炮弹炸死,不过幸运的是包括布琼尼元帅、铁木辛哥元帅以及政治委员赫鲁晓夫在内的一众苏军高层,全部平安脱险。)

斯大林为什么拒绝西南方面军从基辅撤退?

首先,斯大林误判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进攻方向。

在8月初,克林姆林宫通过间谍尚多尔.拉多从德军统帅部获得重要情报,情报显示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将会在8月末穿过布良斯克进攻莫斯科。事实上这份情报还是比较准确的,德军高层的确曾向希特勒递交了一份向莫斯科进攻的计划,并获得批准。不过在3天后,希特勒又突然来电,毙掉了这份计划。当然这一切,克林姆林宫方面并不知晓。斯大林认为西南方面军如果一日不从基辅地区撤退,德中央集团军群就一日不敢放心大胆的向莫斯科进军。

二,斯大林对于德中央集团军群分兵南下,留有后手(只不过失败了)

由于基辅突出部,处于德中央集团军群与南方集团军群的包夹之下,所以苏军最高统帅部特意组建了一个新的机动兵团—即叶廖缅科大将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当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刚刚向基辅后方进行穿插时,斯大林曾命令叶廖缅科大将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从侧面阻挡古德里安的进攻。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布良斯克方面军属于新建兵团,叶廖缅科大将能够指挥的坦克师只有一个,根本无法阻挡德军第2装甲集群的夺取罗姆内。

三,基辅要塞区,城防坚固,易守难攻。

20-30年代,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为了能够消除来自西方的威胁,苏联在头两个五年计划里,投入了巨量的人力、物力在西部边界修建了13个堡垒地域。这而基辅要塞区就是这13个堡垒地域中最为坚固的一个。在基辅外围80公里长的防线线上,约有250个钢筋混凝土防御工事,其中包括三座大型的火炮掩体。这些复杂的地下建筑工事完全是由交通壕、侧防暗堡、机枪掩体构成的。城防工事内修建有武器库、弹药库、粮食库、卫生所、食堂、自来水、观察哨、指挥所。在永备工事发射点上配有火力凶猛的马克西姆水冷式重机枪、足以穿透四号坦克前装甲的76毫米反坦克炮,而在永备工事前方则是密集极大的雷区。这一切让斯大林对于红军能够成功坚守基辅充满了信心。

四,基辅守军的总兵力要比德军投入的总兵力多出不少。

虽然具体数据有一点令人惊讶,不过在基辅合围战中,德军的总兵力是远远低于苏军的。德军参战兵力为德军第1装甲集群、第2装甲集群、第2集团军、第6集团军、第17集团军,总计在80万人左右。而苏军参战兵力为西南方面军主力、南方方面军一部、布良斯克方面军一部,总计在120万人左右。120万红军被80德军万吃了饺子,苏联红军也是没谁了。

基辅合围战对苏军指挥层的影响?

西南方面军在基辅的失败,让苏军最高统帅部明白了,面对挡德军装甲集群发动的快速突击,“不惜一切代价的死守”完全是自寻死路。苏军想要取胜,必须依靠自己广袤的国土通过

大纵深防御与大范围转移不断拖延、阻滞,扰乱、削弱德军的有生力量。而后,积蓄自己的力量,反击德军,直至完全消灭德军。由于从基辅惨败中吸取了教训,苏军指挥层才开始重拾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战略,从而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苏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基辅   斯大林   巴甫洛夫   希特勒   乌克兰   莫斯科   统帅部   苏联   方面军   集团军   德军   元帅   装甲   集群   中央   财经   苏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