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发配犯人到边关,衙役是不是也要同行押送?来回几千里衙役是不是也非常受罪?

一、为什么古代发配犯人到边关?

在古代,犯罪行为被认为是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严重侵害,因此,对于犯罪分子的惩罚也非常严厉。发配犯人到边关是一种常见的刑罚方式,旨在远离中央政府和人口密集区,防止犯人再次犯罪,同时也是一种警示作用,提醒其他人不要犯罪。

而衙役是古代官府中的执行官员,负责维护社会治安和法律权威,在发配犯人到边关的过程中,衙役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他们需要确保犯人能够安全到达目的地,同时也需要维护社会安宁和法律尊严,他们的责任非常重大,他们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确保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押送方式和押送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古代发配犯人到边关的押送方式通常根据犯罪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于轻罪犯罪分子,通常是由少数衙役进行押送,路途较短,时间较短,而对于重罪犯罪分子,通常需要由大批衙役进行押送,路途较长,时间较长。在押送过程中,为了防止犯人逃跑或者受到外界的干扰,通常会加强安全措施,例如绑架或者使用铁链等方式来限制犯人的行动。

在押送犯人到边关的过程中,衙役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 路途艰辛:押送途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天气和地形的挑战,例如高山、沼泽、沙漠等,衙役需要具备良好的体力和耐力。
  2. 食宿不便:在押送过程中,衙役可能需要在野外露宿,食宿条件非常艰苦,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3. 人身安全:在押送过程中,犯人可能会试图逃跑或者受到外界的干扰,衙役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确保犯人的安全。
  4. 心理压力:长时间的押送过程可能会对衙役的心理产生影响,衙役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
  5. 组织协调:押送过程中需要进行良好的组织和协调,确保任务的圆满完成。

三、押送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

衙役在押送犯人到边关的过程中,需要跋涉数千里的路程,经历各种艰苦的环境和气候条件。押送的路线通常是通过山区、草原、沙漠等地形,需要穿越各种自然障碍,在这个过程中,衙役需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例如道路不平、天气恶劣、野兽出没等等,还需要面对各种食宿、交通和安全等问题,由于路途遥远,衙役需要在野外露宿,食宿条件非常艰苦,可能会受到食物和水源的限制,同时,押送犯人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安全,避免犯人逃跑或者受到外界的干扰,在交通方面,由于古代交通不便,衙役需要步行或者骑马等方式进行押送。

长时间的押送过程可能会对衙役的心理产生影响,衙役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在押送过程中,衙役需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犯人逃跑或者受到外界的干扰,这会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长时间的行军和不良的食宿条件也会导致衙役的疲劳和身体不适,需要克服这些问题,保持身心健康。

四、衙役在押送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在古代,衙役是维护社会治安和法律权威的重要力量,衙役在押送犯人到边关的过程中,需要确保犯人能够安全到达目的地,这是衙役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他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犯人逃跑或者受到外界的干扰,同时,需要确保犯人的身体健康,避免犯人在押送过程中受到伤害或者生病。

衙役的工作也带有一定的荣誉感,因为他们是维护社会治安和法律权威的重要力量,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了贡献,衙役的工作虽然艰苦,但是也是非常值得尊重和赞扬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犯人发配边关,来回一去数千里,在古代确实是一件十分受罪的事情,但即便如此,衙役们还是抢着去。


无论是在影视剧还是在古代题材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看到一个情节就是,犯人们因获罪,而被发配边关,这种刑罚,称之为“流放”。

相对于直接处以极刑而言,流放就要好上不少,毕竟性命尚在,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不过这流放也并不好受。

古代流放犯人的地点,一边是偏远未开发的地区,唐朝时,一般以流放到岭南为主,而到了清朝,由于不少地方已经被开发,因此,大名鼎鼎的“宁古塔”就成了流放之地。

无论是岭南,还是宁古塔,这些地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环境恶劣,还有一个就是,路途十分遥远。

如唐朝时的岭南,是指如今广东、广西以及海南部分区域,而著名的宁古塔,则是现在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这两个地方,都在地图的边沿区域。


包括一些其他的流放之地,如房陵(今湖北十堰)、黔州府(包含重庆、贵州、湖北、湖南等部分区域)等,在古代而言,都是路途遥远的所在。

少则一两千里,多则几千里,如果算上来回,那这路途真的是一个恐怖的数字。

不同于我们现代,古代没有太多的交通工具可供选择,即便是有马匹之类的,单作为犯人,肯定没这个待遇,因此,绝大多数犯人在被流放的时候,都要靠着两条腿,一路走向那几千里之外的受刑之地。

犯人们如此,那衙役们呢?是不是也要押送同行呢?答案是必须要去的。

作为大小衙门最底层的“公务人员”,古代的衙役们是各种政令下达后,最终的执行者和落实者,依靠千千万万的衙役,朝廷和地方的种种举措,才能有效的实施。

自然而言,在一个犯人被宣判为流放之后,陪着这名犯人上路的,就是衙门里的衙役。

前文讲过,古代流放之地路途遥远,来回数千里那是常有的事情,同时,古代的各种设施较为落后,即便是有类似于驿站之类的中转之地,但那是给朝中大臣或者传递情报使用的,作为犯人和衙役,是不能住在这里的。

那一路上如何解决食宿问题,就成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具体的做法很简答,那就是风餐露宿。

也就是说,走到哪里就住在哪里,至于吃的,同样也是,能喝口热水,吃口热乎饭,在途中都不是随时随地能做到的。


更多的,都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无论是吃的,还是住的,亦或是路上花费的功夫,都是很难想象的事情,数千里的距离,在古代可真不是容易的事。

如此辛苦,那可不可以不去?不可以,押解犯人是朝廷公务,作为朝廷的“公务员”,违抗皇命,胆敢罢工,那就是自寻死路。

因此,这份押解犯人的差事,但凡谁被指派上,那绝对是跑不了的,去也的去,不去也的去,由不得衙役自己。

路途遥远,一路舟车劳顿,吃不好住不好睡不好,按理说,这种苦差事理应能躲就躲,但实际上,这种“苦差事”,很多衙役却挤破头的抢着去干,甚至为了争一个名额,还大打出手。

是不是很奇怪?但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一句话,叫做无利不起早。要详细了解这其中缘故,还要从衙役这个古代特有的工种讲起。

衙役,顾名思义,就是在衙门里的差役,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在衙门里,供各级官员驱使奔走之差役隶卒的人员。


既然被驱使奔走,那就说明,衙役是在衙门中地位最底下的人,事实上,以清朝的衙役为例,其来源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父子相承,父亲干这个,儿子日后同样干这个;另外一种,就是从市井民间临时招募,等公差结束后,该干嘛干嘛去。

因此,这些人的地位,自然不会高,清代的衙门里,对衙役有内外班之分,内班包括门子、侍役等,而外班,则有三班和仵作、粮差等。

押送犯人的衙役,就是出自于三班之中,隶属外班。

但不管是外班还是内班,这些人虽说在衙门内部有高低之分,但是皆为贱役,在当时,但凡稍微有点别的门路,都不会让家里的孩子去干衙役。

所以,所招募上来的衙役,大多是一些市井中的无赖之徒,这些人尤其善于依仗官府之势,并与贪官恶吏相互勾结,为害乡里,在清朝中晚期,这种情况尤其常见。

同时,这些衙役的俸禄极低,比如清朝时期,衙役的年薪,只有三到十二两银子,算下来的话,每天也就几文钱的收入,这点钱,吃顿饭都勉强。

俸禄不够吃的,这些衙役就会想方设法地从别的渠道增加收入,而这些渠道,那可就多了去了。


最大的收入就是规费,规费的名堂更多,比如某地发生一桩杀人案件,从接到案件开始,到勘探现场,再到审结案件,衙役们可以向当事人收取的规费,能达到数万钱,如果遇到有钱的当事人,那就更多了。

最主要的是,这些规费,在古代是合法的,古代的很多州县都有一个默认成规的条例,就是对于向当事人收取的车费、茶水费等,均属于“正常收费”,只要衙役不堂而皇之的借机勒索,都“无伤大雅”。

借助这些规费,有些大城市的衙役,一年的额外收入,能达到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而在这些收入之中,押送犯人,就是典型的“油水”工作。

首先,押送犯人朝廷会有一定的补贴

类似于我们如今的“差旅费”,补贴的标准不算太高,但要比只在衙门当差多一点。同时,朝廷也会根据犯人的数量,给与一定数额的路上花销,虽说古代的犯人没什么人权,但基本的吃饭,还是有的。

不过,这部分费用,大多被衙役克扣,毕竟犯人已经是戴罪之身,饿上几顿也不能怎么着,所以,衙役们就会能“节省”就“节省”。

其次,这是重要的收入途径

能够得上流放这个罪的,大部分不是市井小民,像那些犯了小偷小摸的罪犯,一般都关押在当地,再或者大一点的罪,比如作奸犯科,能处决就处决了,犯不上劳心费力的把他们流放。

而能被处流放之罪的,要么是朝中官员,要么是地方上的人物,再不济,也是个有点名气的人,这些人,都是衙役们的最爱。

为何?因为能从这些人身上,榨出油水。


只要稍微有点经济能力,这些犯人的家属亲友,都会“打点”一下衙役,怎么打点,自然是用银子,而这就是衙役们另一个重要的收入渠道。

比如在《水浒传》中,宋江被发配江州,在提前对衙役进行打点后,之后一路都顺风顺水,不仅吃喝拉撒样样到位,甚至衙役对宋江的态度,都十分不同。

两个公人自说道:“我们虽是吃了惊恐,却赚得许多银两。”---水浒传

还有就是武松,在其被发配孟州时,虽然武松没钱,但有人为他打点,因此,一路上衙役也并没有过多为难他。

这种例子,在古代各个时期,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不管皇帝姓什么,这种规矩,几乎从来没变过,打点衙役,让自己的亲人在路上好受点,成了古代人尽知的事情。

因此,这个打点,就是让衙役对押解犯人这份苦差事趋之若鹜的主要原因,有道是无利不起早,平时收入不高的衙役,看着能轻易到手的银子,哪有不要的道理?


最后,即便是遇到没钱的犯人,衙役们也有“乐趣”

前文讲过,衙役们收受犯人家属的打点,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数额大小不一,总之是其收入的途径之一,但有时也会遇到穷犯人。

毕竟不是每个犯人都有钱,也不是每个犯人都有能力打点,遇到这种犯人,衙役们也只能硬着头皮上,要知道这可是朝廷公差,怎容一个小小的衙役挑肥拣瘦?

但即便如此,衙役们也有一定的乐趣,当然,这种乐趣是建立在犯人的痛苦之上的。

在水浒传中,卢俊义被发配至沙门岛时,就是这种情况,卢俊义没钱打点,朝廷派发的路上花销,把衙役装进了自己的口袋,而受不到额外好处的衙役,就在一路上,开始了对卢俊义各种的折磨。

比如不等卢俊义受刑的伤好,就马上上路,路上又只给卢俊义吃残羹剩饭,还有,就是把路上所用的衣包雨伞等杂物,全部让卢俊义背着。


可怜卢俊义,原本是小有富贵的财主,却遭到这两个衙役的百般羞辱,但即使如此,他也无可奈何。

卢俊义道:“小人今 日受刑,杖疮疼痛,容在明日上路。”薛霸骂道:“你便闭了鸟嘴!老爷自晦气, 撞着你这穷神!沙门岛往回六千里有余,费多少盘缠,你又没一文,教我们如何布 摆!”卢俊义忍气吞声,只得走动。行出东门,董超、薛霸把衣包雨伞,都挂在卢员外枷头上。---《水浒传》

这只是衙役们的“乐趣”之一,如果押解的犯人中,有姿色尚可的女犯人,那就更让衙役们有乐趣可言了,这些曾经是官太太或者富贵人家出身的大小姐,平日里见到见不到,如今却成为了任自己侮辱的对象,这种事情,让一些别有用心的衙役,上赶着去干这份“苦差”。


而那些可怜的女囚犯,一路上可以说是受尽这些恶差衙役的羞辱,毕竟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纵然是万般不愿意,又能如何呢?

总之,在古代如果发配犯人到边关,作为衙役是必须要同行押送的,主要原因是这项工作是朝廷分派的公差,不去就是违抗朝廷的指令,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不过,纵然这份差事因路途遥远而十分辛苦,但衙役们还是对此趋之若鹜,毕竟这里面有很多能增加其收入的地方,对于日常俸禄很低的衙役来说,一趟辛苦的背后,换来的是实实在在的银子,何乐而不为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那是肯定的,谁摊上这差事谁倒霉。

古代发配犯人,即便是邻省发配也要走很久。当年没有汽车,没有轮船,没有火车,几乎全部靠双脚步行。

遇到有钱的犯人,也许还可以自己出资雇一个马车或者帆船之类。

但有钱人犯罪的毕竟是极少数,而且只要提前打点通常不会判得很重,所以基本犯人都是穷人。

于是,绝大部分流放都是要靠步行的。

如果是被流放到边疆,那么不但犯人苦不堪言,衙役也要惨透了。

自然,衙役干这行,每天是有补贴的,至少不愁食宿,还有少许奖金。

但古代旅行非常艰苦,爬山涉水,又没有今天这种到处都是的旅店、饭店,往往还要借宿甚至露宿。

即便有旅店、酒店,通常旅店也是条件恶劣,居住很不卫生。饭店的饮食卫生也很难保证,很容易得病,更别说风餐露宿的。

所以,这个差事是很差的。

那么,衙役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敲诈犯人。

而犯人只要不是赤贫,一般都会想方设法打点差役。

比如宋江被发配江州,上来就打点了差役,宋江这一路几乎相当于旅行。

武松发配孟州,当地的大户也出钱打点了差役,所以差役对武松还是比较客气的。

武松第二次发配时,施恩也出面打点差役。施恩先是请两个公人持久,然后又给了10多两银子。在当年,十多两银子并不是小数目。

吴用请阮氏三雄大鱼大肉又是好酒吃了一顿,也用不了1两银子。

所以,通常这一路,差役除了政府的补贴以外,还可以通过受贿赚上一笔。

比如水浒里面这么写:这两个公人也交还了宋江包裹行李,千酬万谢, 相辞了入城来。两个自说道:“我们虽是吃了惊恐,却赚得许多银两。”自到州衙 府里伺候,讨了回文,两个取路往济州去了。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钱的事情自然是有人做的。

况且,流放发配是国家制度,差役作为狱警也只能服从。

真正倒霉的差役,是遇到赤贫的犯人,比如像被陷害的卢俊义那样,身无分文。

原则上,卢俊义作为犯人,一路的吃饭的钱(住店不需要钱)也是国家拨给的,但基本都被差役贪污了。所以差役见卢俊义没钱,不但虐待,连饭也不给吃: 董超、薛霸收了银子,相别归家,收拾包裹,连夜起身。卢俊义道:“小人今 日受刑,杖疮疼痛,容在明日上路。”薛霸骂道:“你便闭了鸟嘴!老爷自晦气, 撞着你这穷神!沙门岛往回六千里有余,费多少盘缠,你又没一文,教我们如何布 摆!”卢俊义忍气吞声,只得走动。行出东门,董超、薛霸把衣包雨伞,都挂在卢员外枷头上。 卢员外一生财主,今做了囚人,无计奈何。

做得饭熟, 两个都盛去了,卢俊义并不敢讨吃。两个自吃了一回,剩下些残汤冷饭,与卢俊义 吃了。薛霸又不住声骂了一回。吃了晚饭,又叫卢俊义去烧脚汤。等得汤滚,卢俊 义方敢去房里坐地。




古代发配犯人当然是要有衙役跟随押送,来回几千里确实挺遭罪,但是并不像电视剧或小说中演的那么夸张。

其实大多数人想这个押送发配犯人就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书中像主要人物宋江、武松、林冲、卢俊义等好汉都被判过发配之刑,而《水浒传》中绝大多数负责押送发配犯人的衙役最后都被杀了,所以这工作看似危险度还很高。

比如武松在飞云浦上直接就杀了被蒋门神和张都监收买的押送衙役,然后才回到城里血溅鸳鸯楼。

再比如浪子燕青为了救卢俊义,不也是直接射杀了两名押送的衙役,才救下了卢俊义。

所以通过小说这么渲染,让大家都认为古代押送流放犯人的这差事不好干啊,危险性太高,还得吃苦,而且还随时面临犯人同党半路截杀的危险。

其实这都是小说中为了艺术效果加工出来的,在真实历史上几乎很少出现犯人同党半路截杀问题,但是押送流放犯人这差事确实是个苦差事。

不过别看苦,但是在古代还有很多衙役争着抢着干着活呢。下面就来说说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古代发配流放犯人是刑法之中仅次于死刑之外的最严酷刑罚,一般流放发配的地方都是环境极为恶劣的边远苦寒之地戍边,比如清代都是动不动就发配宁古塔或者发配新疆等地区,这些地区都是比较偏远苦寒,在古代的时候来说都属于环境非常恶劣的地方。

基本上被判处流放发配的犯人都是九死一生,有去无回,而发配全程都是步行,这中间道路艰辛,很多犯人都是没达到目的地中途就已经病死,即使到达了目的地也基本是屯垦戍边、九死一生的命运。

在古代除了先秦时期的陈胜、吴广是以流放发配犯人身份成功起义,免去了流放发配之苦以外,基本没有人能像陈胜、吴广这样解脱。

因为上面说过在古代流放发配是仅次于死刑之外最严酷的刑罚,如果犯人一旦逃脱,那就会被全国通缉,再被抓到以后肯定是直接升级为死刑了。

而且最关键的是流放发配途中逃跑还会牵连家人,除非你是孤家寡人,否则逃跑以后不仅个人要被判死刑,还会连累家人一同受刑,所以历史上几乎没有怎么发生过流放发配犯人半道逃跑。

而犯人的同党更不敢去救他,因为救了他也会牵连同党家人,在中国古代还是顺民比较多,所以这个押送流放发配犯人这个差事除了苦一点,倒没有太大危险性。

然后就是在古代押送发配流放犯人的差事油水很大,首先朝廷有转款用于押送流放发配的犯人,因为你想啊,千里流放,在古代可都是步行啊,至少得走个一年半载,这中途衙役和犯人都得需要吃喝拉撒,这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押送的衙役差人就可以从这笔费用中打主意,给犯人吃穿都来最次的东西,是不是能节省一大笔开销,所以这笔开销不就直接进了衙役差人的口袋。

其次,这属于出公差啊,走这么老远不得给衙役工资补助啊,这笔费用是在衙役原有的工资基础上再多发一份额外的补贴,这份补贴大概相当于衙役的两年薪水,所以补贴还是非常可观的。

第三点就是犯人除了孤家寡人,大多都有家属,除了赤贫级别的家庭以外,很多犯人家属都希望衙役能在路上善待照顾好家人,所以大多都会凑些钱给衙役,这笔油水也是非常可观的收入。

所以有了这三点,负责押送流放发配犯人的动作很多衙役都会抢着去干,这其中还得因为衙役在古代虽然是最底层公务人员,但是从身份上来说也属于是贱籍。

古代的衙门制度其实是很严格,衙门最底层的公务人员分为吏员和衙役,吏员就比如师爷这类的文职人员,他们大多有功名在身,都属于是正儿八经的公务人员,他们可以考科举,可以享受和平民一样的权益。

但是衙役则不是,衙役属于卒,包括像衙役、捕快、马快、粮差、仵作、门卒、弓兵等人他们都属于是贱籍,在法律层面来说,他们和倡优、戏子、奴仆、长随等人身份是相同的。

他们贱籍的身份都不允许他们参加科举考试,只不过衙役这些背靠官府的最底层公务人员,因为背靠官府,所以他们实际在社会中的地位要比其他贱民好很多。

不过即便如此,比如在《大清律例》明确规定贱籍的人不能考取功名,不能捐官捐监,违规者杖责一百还要坐牢。

可见虽然衙役这些人拥有着公务职权,但是所享受到的社会权益待遇和倡优戏子这类贱民是一样的。

清代对于衙役的规定就是沿袭自明代,而衙役属于贱籍也基本是自秦汉时期就已经流传下来,这也是为什么古代衙役胸口都写着个“卒”字,所谓卒者就是供别人驱使的人,这样理解,那么衙役属于贱籍就是合理的了。

在衙门里做衙役的人大多都是社会最底层人群,在古代生产力不高的情况下,人民生活都是很艰难的,所以这些衙役们也都愿意付出辛苦去干这种押送流放犯人的苦差事,毕竟这一趟赚的钱很丰厚。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衙役不仅受罪,还是两倍。

但是千万别高看这些衙役了,这种押送犯人的衙役被称为“解差”,在古代的社会地位十分之低,低到什么程度呢?

属于“贱籍”,和那些青楼卖艺卖身的女子,搞医术行走江湖的郎中,属于一个等级。做个类比,那就是和刽子手的地位差不多,别看刽子手好像很耀武神威的,但是平时没人愿意搭理这个群体,即便是种田的都看不起他们。

而且在押送流放犯人的时候,十次大概有八次,犯人的原身份都要比他们高得多。随便一个士大夫,都能让他们低着头走路。

解差属于衙役系统的一部分,衙役又称“衙门差役”,可别以为古代衙役都是有编制的公务员,那可不是的。衙役一般是衙门公开招聘,属于聘请,而非官方编制。

在衙役的行列中,皂班是地位最低的分类,这一支分类,几乎都是贱籍。而差解就是隶属于皂班,从秦汉来讲,皂班大部分的工作形象都是给官员、皇亲国戚开路,若是放到清代的形象来讲,平常升堂那些“威武、威武”,拿着棍子怼地的,就是他们。但虽然他们地位低,偶尔也能对两个身份极高的人动棍型,属于职业福利。

衙役中的“解差”:苦命人干苦命事

回到押解犯人流放的角度来讲,解差衙役必然是这个体系内最辛苦的工作者。

若是短途押解,那其实问题还不大,三五天能够完成任务,两个星期就能完成来回。可一旦是押解流放,那么这项任务就真的非常不友好。首先流放就不是一个好听的词,古代的流放,动辄极南极北,或者极寒极热,仅次于死刑。

但如果是死刑,衙役还不用跟着死,可是押解犯人,那可就真的是陪着受苦。

为什么非要给衙役分层次,分内外班,分捕快和这个皂班,为的就是在衙役体系内自行设立等级,如此一来才能把押送的工作分到更低的衙役体系的人去做。

我国古代,流放讲究“南人北放,北人南方”,而随着疆域扩大,偶尔流放到西北地区吃沙子,放到东北地区抖冷子都是常有的事。

而解差主要的工作便是两样:

一、监视犯人,保证犯人的活动范围,不允许犯人逃跑。

二、进行流放过程中的食物、水源的安排。流放也是要给犯人安排伙食的,并不是说流放就不可以吃。同样的,解差的伙食也是与犯人一同进行,若是途径其他的地方的衙门,还可以补充一下资源,也可以吃一顿公饭。但若是没有人烟的地方,那就要吃干粮了。

解差也是有路费的。在《秦琼卖马》的故事中,秦琼就是因为押送犯人去滁州,但是提前把路费花完了,要回去的报道的话,只能就把马给卖了,而刚刚好就卖给了单雄信。

这路费不仅是解差的生活开销,还包括了一系列的途中支出。

为了打压这类衙役,历来的朝廷都是刻意贬低他们的身份,很有可能是为了保证解差没有足够的底气联合犯人造反。

如:

“其皂吏、马快、步快、小马、禁卒、门子、弓兵、仵作、粮差及巡捕营诸番,皆为贱役”

而这些人,在我们的现代历史中,却又是最常见的主角。

这些看似“官差”的后代,也是一样,自唐宋时期开始,三代都不能进行科举考试。这一点是有着很强烈的职业歧视的,但和歧视妓女不同,歧视这些解差看起来的确是没头没脑的。

不过后来清代沈家本说了一句话,完美地解释了禁止解差后代参加科举的原因:

即任用之,而又贱视之,其理安在

这意思也很简单,既然都把他们划为了贱籍,那么就不应该给他们受到尊重的感觉。

可荒诞的是,这些押送犯人,自己还要多走一趟的解差,却是衙门永远招不满的岗位。一直在缺人,也一直在招人。

因为死于非命的犯人很多,同样的,死于途中事故的衙役也不少。严格来讲,衙役是犯人的保护者,生命安全往往是绑定在一起的。

解差也有春天:干这活只为了一夜暴富

那么既然当这个“解差”根本就不是当官,也没有那种权力,但是为什么看起来古代做这行的人却是不少,而且精神抖擞。

其实这里面就涉及了我国古代的流放文化。

流放其实一般是什么人?

可以说非富即贵。首先,第一档是当官的。只要不是触怒皇帝被处死,或者全家被处死的官员,一般被流放,其实并不意味着他们就真的衰败了。

所谓瘦死的骆驼还比马大,对于这些大官员而言,他们所拥有的权力脉络,政治资源,金钱都不是这些贱籍解差能比的。而对于这些解差来讲,在古代其实钱对他们不是最重要的,反而是有权力者的举荐,他们的政治资源,因为这些人也想给后代找到希望。

于是,解差们最喜欢的就是在路上服务好这些官老爷。

对于很多被流放的官员来讲。即便再落魄,也不可能被解差被欺负了,所谓虎落平阳,但是仍然不会被犬欺。不过他们自然不会还对解差一副大人的高高在上样子,他们也很聪明,进行等价交换,也给一些甜头给解差。

但也不排除真的有在路上结成好友的犯人和解差,这种患难见真情的机会也不是没有。

再说到时代,例如宋代,苏轼这种把流放当家常便饭的人,一生不知道和多少解差打过交道。又是文坛领袖,又是和王安石硬杠的人,解差自然要尊敬地对苏轼。而苏轼此类,今年放,明年回的形式处罚,说不定回去之后就能给这些解差大富大贵。

官员是第一批次,其次则是被流放的大商人。

我国古代抑商,但实际上大商人,大贵族并不是商人阶级,而是属于仅次于士大夫的贵族阶级。

他们也有犯错被流放的时候,有可能是支持了某位皇室成员造反被波及,然后流放。这类人很少有权,但是没权也没关系,他们有一种能力。

俗称:钞能力

他们会散家财来换衙役的善待,这些时候,这些衙役更像保镖。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交易很受衙役喜欢。所以其实衙役对这些王公贵族、有钱人家是喜欢得很。这是两个社会极端身份的人接触的最好机会。

因此即便解差这个职业很苦,但依旧不排除有富贵险中求的人存在。

他们也有春天。

有的时候,流放的犯人是大爷

在古代,随着流放仅次于死刑的地位开始明显,皇帝们反而会利用流放钻空子,例如解救两个人。

在唐代,李世民废李承乾为庶人,其中就曾流放过他,但实际上这一招就是为了保住儿子不死。可想而知,押送李承乾的官军心里是很憋屈的。

当然啦,押送前太子,这种事情自然不可能让贱籍的衙役来做。

不过除了太子以外,漫长的古代岁月中,也有一些以流荡被保住的达官贵人。摊上他们,其实这些解差才是最苦不堪言。先不说能不能从他们身上捞好处,首先一不能铐,而不能骂,还要恭恭敬敬小声说话,这衙役其实就是出来当陪玩来了。


碰到这种犯人,衙役才真的是干了亏本生意,随时都会搭命。

犯人冷了要候着,不敢睡要候着,吓到了还要哄着。如果是一些顽固的二代弟子,那么衙役殉职的可能性更是不小。但即便如此啊,解差王公大臣这些任务还是有人争先抢后,这就是古代地位阶级所制定形成的一种必然。

还是上述所讲,富贵只得险中求。

古代解差是绝对的高危职业,地位低,但同样的,佣金也很高。这都是古代社会下一种人生存的无奈罢了,无关对错。

就是讨口饭吃。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衙役   边关   解差   水浒传   差役   古代   衙门   差事   食宿   犯人   朝廷   路途   银子   来回   同行   路上   收入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