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每天食用一斤米,为何司马懿判定诸葛亮阳寿已尽?

孔明每日能吃三升米,为何司马懿判定他阳寿已尽?15年后水落石出!

诸葛亮遣使求战,结果司马懿不谈军事,反而问使者,诸葛亮吃的如何?当得知诸葛亮每日能吃三升米时,司马懿断定,诸葛亮阳寿已尽了,要不了多久就要死了,而且没过多久,诸葛亮果然去世,印证了司马懿的猜想,令人震惊!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每天都能吃三升米,为何司马懿判定他阳寿已尽呢?

司马懿判定孔明阳寿已尽

司马懿判定诸葛亮阳寿已尽的故事,发生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演义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和司马懿交起了手,但是在正史中,诸葛亮其实是在第四次北伐时,才和司马懿交手,在此之前,诸葛亮的主要对手,乃是曹真!

司马懿本身也是一个大才,在他手下有无数败将,所以他非常高傲,他认为凭借魏军的强大,完全可以在正面作战中击败诸葛亮!于是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选择了和诸葛亮堂堂正正的对阵,结果遭到诸葛亮的吊打,就连名将张郃,都栽在了诸葛亮手中!要不是杨仪从中掣肘,这一次北伐,诸葛亮还会把司马懿打得更惨!

有了第四次北伐的教训,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司马懿直接选择了坚守不出,准备耗尽蜀军的后勤粮草就算是完事了。但诸葛亮肯定是不愿意的啊,他还想暴打司马懿,还想继续杀伤魏军的有生力量,于是他派出手下挑衅,希望逼司马懿出来决战,但司马懿的胆子早就吓破了,他根本不敢和诸葛亮对阵了,于是为了平息众怒,司马懿直接给曹魏皇帝曹睿休书一封,上演了一出苦肉计。

《晋书》:亮曰:"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对于司马懿千里请战的操作,诸葛亮是心知肚明的,他知道这是司马懿上演的苦情戏码,司马懿就是不想出战。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没法强攻,他只能不断的派使者邀战,而在其中的某一次邀战过程中,司马懿就问到了诸葛亮的饮食习惯,当得知诸葛亮每日吃三四升米后,司马懿便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

很多人认为,古时候的三四升米根本不够支撑一个壮年的生活,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吃的不多,又操持着蜀军军务,身体很快就会支持不下去。

事实上,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问题,按照古时候的单位换算,三四升米,就相当于现在的六百到八百克米,这种主食量,完全足以支撑一个人的日常体力消耗。而且诸葛亮作为蜀军主帅,还有其他的吃食,他的营养完全能够支撑住!蜀军虽然粮草不如魏军充足,但保证诸葛亮的饮食,还是绰绰有余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每天吃三四升米,并不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健康,为何司马懿会断定诸葛亮身体不行了呢?事实上,直到15年后,这个谜底才被解开!

事情的真相

司马懿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的故事,发生在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因为这一年诸葛亮确实死了,使得众人对司马懿特别迷信,认为司马懿能掐会算。然而15年后的嘉平元年(公元249年),一件事情的发生,彻底暴露了司马懿的真面目!

这一年,改变曹魏命运的高平陵之变,发生了。原本处于弱势的司马懿,竟然起兵进攻掌握大权的曹爽,而整个朝堂众臣,包括太后,都站在了司马懿一边,帮助司马懿对抗曹爽。最终,司马懿指洛水盟誓,表示可以放过曹爽,彻底击垮了曹爽的心理防线。高平陵之变,以司马懿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然而当司马懿掌握大权后,他直接违背了自己的誓言,夷灭了曹爽三族,并掌控了曹魏大权,并未将其还给曹魏皇帝!

先前,曹魏众臣之所以愿意支持司马懿,就是因为司马懿一直是以忠臣面目示人,大家厌恶曹爽,所以希望司马懿带领大家拨乱反正,哪知道司马懿狼子野心,他比曹爽更加可恶!曹爽虽然擅权,但还是以曹家为尊,但司马懿却想取得代之,替代曹魏!而这,便是司马懿的真面目!

说白了,司马懿先前的一切,都是伪装出来的,他一直在骗大家,并将大家骗得团团转,最终骗到了曹魏大权,骗到了曹魏天下!欺骗,便是司马懿一生的最大特点!当年他说诸葛亮命不久矣,其实也是在骗手下的将领,因为他知道不能主动出战,只能用出这种方法来忽悠大家,继续坚持。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诸葛亮真的撑不住了,帮助司马懿完成了这个骗局,成就了司马懿的名声!

结语

诸葛亮每天能吃三升米,为何司马懿判定他阳寿已尽?15年后水落石出!事实上,诸葛亮每天吃三升米的事情,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司马懿之所以判定他阳寿已尽,不过是说给手下听,忽悠手下不要冲动出战而已!只不过诸葛亮确实死了,才使得司马懿的骗局没有被拆除。但15年后的高平陵之变,众人终于发现了司马懿大骗子的真实面目,也使得他当年的骗局,水落石出!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晋书》)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春二月,诸葛亮以木牛流马转运粮草,亲率十万大军兵出斜谷,发动了第五次北伐曹魏的战争。这次出兵,他还派人出使东吴,约孙权发兵攻击合肥,以东、西配合,以期“同时大举”。

蜀军经艰苦跋涉行军,终于安全的走出斜谷北峪口,先锋部队已经迅速占领武功以东地区。魏国派太师、大将军司马懿统领大军,前来抵御。司马懿乘连日大雨,河水猛涨、蜀军难以增援之机,派上万骁骑攻击由虎步监孟琰率领的蜀军先头部队营地。诸葛亮一面令孟琰拼死坚守,一面命军士加紧架设竹桥准备渡河支援。

孟琰据险坚守,魏军的进攻不能得手,又见蜀军主力架设的竹桥即将完工,不得已撤军回返。于是蜀国大军于这年四月浩浩荡荡进入秦川,驻扎在渭河以南的五丈原。

蜀军主力屯驻在五丈原后,诸葛亮派魏延为先锋,率前军出大营十里处驻扎。此时,司马懿早已率大军渡过渭水,也在渭滨南原背水驻营。蜀军此时如能渡过渭水,登上河北岸建营,就能阻断通往陇西的要道,战况就会极度有利于蜀军。但魏将郭淮早已预料到了这一点,因此事先做了防备。

郭淮料定诸葛亮占据五丈原后,必须要争夺北原,以打通北渡渭水的便捷通道,因此他建议司马懿派军据守北原,司马懿深以为然,派郭淮抢先占据北原。魏军到北原后,正在修筑营垒,蜀军果然大举来攻,郭淮率军奋力抗击,蜀军屡攻不克,只得退回五丈原。

几天后,蜀军大量往西而去,似乎要进攻魏军的西线防地。司马懿和郭淮不约而同断定这是诸葛亮的声西击东之计,真实目的是要攻取东边的阳遂,于是在阳遂部署重兵防守。蜀军果然夜袭阳遂,但魏军早有准备,和蜀军鏖战于积石,诸葛亮不能取胜,只得再次退守五丈原。

魏、蜀两军在渭滨屯兵相持、对峙。诸葛亮求战心切,屡派部将向魏军挑衅,可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严令部下只许坚守,不许出战。魏军坚守不出,蜀军无隙可乘,无法找到战机。

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引诱他出战,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的服饰,还写了封信给他。信中大意是,如果司马懿甘愿像妇女那样胆怯怕事,就请收下这套裙服吧;不然就摆开阵势,列队厮杀,决一死战。

诸葛亮为了惹怒司马懿出战,也是绞尽脑汁。魏军将领见诸葛亮如此戏辱他们,都怒不可遏,纷纷要求出击蜀军,教训教训他们。

司马懿却不表态,同时为了平息部下的愤怒与不满,他假意上书魏明帝“请战”。魏明帝曹睿对司马懿的本意心领神会。于是特地派卫尉辛毗持节杖来到司马懿大营,命他坚守大营,不得出战。诸葛亮深知司马懿会长期据守,不会轻易出战,于是也调整了战术。

他分出一部分兵力就地屯田。他知道魏军长期对峙,是为了拖疲、拖垮远道而来的蜀军,让蜀军的粮草难以为继,到那时蜀军必不战自退。诸葛亮分兵屯田,秋收后就能就地解决很大一部分的军粮了。解决了军粮难题,蜀军再也不怕与魏军对峙、相持,开始养精蓄锐,训练士卒,等待最佳战绩。

五月,吴主孙权亲自统帅十万大军从巢湖口进攻合肥,又派大将陆逊、孙韶各带一万兵马向襄阳、淮阴进击。

魏明帝闻警亲自率军东征。 魏军抵抗坚决,三路吴军皆进展不利,将士患病的很多,只得于七月怏怏退回江东。三路吴军被击退的消息传到西线,司马懿更增强了战胜诸葛亮的信心。他一如既往,死守不出,静观其变。

这期间,诸葛亮不断派人向司马懿下战书,要求约期会战。司马懿始终坚持避免主力决战的策略,对其置之不理,不予答复。

蜀军来使每次送战书,司马懿都绝口不提战事,只是以关切的口吻向使者询问诸葛亮的饮食起居以及日常处理军政事务的简繁。使者答:“诸葛公躬夙兴夜寐,日理万机,处罚二十军棍以上的文件,都要亲自审阅;每天吃饭不过几盅(酒杯,茶杯,形容量少)”。狡黠的司马懿立即从来使称赞诸葛亮废寝忘食工作的话中嗅到了重要信息。使者走后,司马懿对左右说:“诸葛亮食少事繁,身体已经疲惫不堪、濒于崩溃了,他必将不久于人世了”。

果然不出司马懿所料,八月,积劳成疾的诸葛亮病倒了,而且病情日渐恶化, 卧床不起了。

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二十八日,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年54岁。

诸葛亮死后,杨仪、姜维等人按他临终前的部署,聚拢兵马,缓缓向汉中后撤。司马懿打探到蜀军撤退的情况,迅速率大军急追。蜀军见魏军大举追来,步步紧逼,便调转战旗,擂起战鼓,摆出一副回师冲杀的阵势,司马懿担心中了诸葛亮的圈套,遭其暗算,不敢列队迎战,忙下令全军回撤。杨仪、姜维见魏军退走,烟尘渐消,这才整好队伍,后队变前队,从容率大军撤到了斜谷道口。待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死的消息后再次下令追赶时,见蜀军已在道上洒满了铁蒺藜,人马都无法通过,而蜀军早已走远了......见诸葛亮死后还能捉弄自己,司马懿自嘲道:我能料到活的,怎能料到死的呢。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三国演义】里蜀国丞相诸葛亮未出茅庐便定三分天下,而且处处料事如神,运筹帷幄,其实跟历史上的诸葛亮没有那么牛,是罗贯中把他神话了。倒是司马懿雄才大略。治军有方,是个名副其实的军事家。

司马懿和诸葛亮在一起PK,往往是司马懿占了上风。如果不是司马懿独当一面,成功遏制了孔明的北伐,称霸中原的就是蜀国了,诸葛亮也就不会再抱怨什么"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了。所以说罗贯中对诸葛亮有偏爱,对司马懿有成见,真的是"红"了孔明、"黑"了仲达。(司马懿字仲达。)

三国鼎立谁最大?当然是曹魏,人家占据的地盘最大。谁最弱?那就是蜀国。中国那么大,蜀汉只占了西北一隅,实力最弱,地盘也最小。

对于诸葛亮来说,北伐就是以卵击石,不自量力。但要是加上吴国,力量对比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吴国虽然只是隔岸观火,等着坐收渔利,但吴国的存在曹魏来说不是什么好事,至少吴国可以牵制魏国不敢那么放肆。所以诸葛亮才敢肆无忌惮,出师北伐。

诸葛亮前两次北伐也是无功而返,但曹真的反攻也出师不利,不但在秦岭迷路,还被连绵细雨弄了个落汤鸡竟然一命呜呼。

诸葛亮屡败屡战,百折不挠,进行了第三次北伐,司马懿临危受命,挑起了阻击诸葛亮的重担,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决正式开始。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佯攻祁山,实则进攻上邽。围城打援,一环套一环。

司马懿果然放弃辎重,轻装上阵,前去上邽救援。诸葛亮心中暗喜,大叫天助我也。但诸葛亮高兴太早。司马懿赶到之后也觉得没有辎重的队伍不是诸葛亮对手,命令部队坚守不出,任凭蜀国军队如何叫阵,司马懿就是不接招。

就这样双方僵持一个月,司马懿后勤也供应上了,蜀军在这收割的麦子也不少了,蜀军也累得精疲力竭,无计可施,只好悻悻而归,

本来诸葛亮以为这次北伐就这样划上了句号,谁知道蜀军一撤兵,司马懿就命魏兵追击,可把诸葛亮高兴得手舞足蹈,蜀军大显身手的机会到了。

诸葛亮带领收编的南蛮勇士,尽情吊打曹魏张郃军队;另外一路蜀军由魏延领兵,魏延身先士卒,冲锋陷阵,魏军溃不成军。这场战斗蜀军大获全胜,还获得不少战利品。

司马懿为什么要自讨苦吃要追蜀军?难道司马懿没有料到蜀军有充分准备吗?

司马懿要是没有料到,那曹魏还会把如此重任交给他吗?,那还是司马懿吗?司马懿就是用魏军的追击失败来说明进攻蜀军是下策。他要让将士明白,只有防守才是最好的进攻。

司马懿成竹在胸,以逸待劳,让蜀军攥起来的拳头打在棉花上,挫掉蜀军的锐气。

司马懿用曹魏军队的士兵性命为代价,以曹魏军队的失败为代价去换取将士的理解。不仅看大司马懿的用心良苦,也看出司马懿的超人谋略。

司马懿的主动出击,让蜀军掉头来追,蜀军来了,司马懿立马蜷缩起来。

因为有了上一次蜀军追击的失败,这回魏军将士没有人对防守再有情绪。

司马懿这种蜷缩战术确实让诸葛亮着急而无奈,然而更让诸葛亮着急的还是粮草问题。

其实蜀汉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就对诸葛亮不感冒,他觉得诸葛亮非常平庸,没有当统帅的资格,对诸葛亮在内心有抵触情绪。

在北伐中,诸葛亮前线指挥军队,后勤保障则属于李严负责,两人各司其职。

但是李严心想,你诸葛亮要是北伐成功,那自然是蜀国的英雄,一定会名利双收、出尽风头。李严我再怎么努力吃苦也是无名英雄,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李严心里一有怨气就闹情绪,但无论怎么闹情绪不能影响工作啊,这李严运粮的时候遇上阴雨连绵,索性就伪造圣旨把诸葛亮班师回朝。这下李严可闯祸了,马上就被撤销一切职务。

蜀军虽然撤兵,但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不甘心失败,肯定还会卷土重来。所以司马懿积极备战,未雨绸缪。在停战的三年里,司马懿屯田,造兵器,备足粮食,

关中是小麦主产区,所以司马懿鼓老百姓搞大生产,开荒种地。

司马懿向曹魏皇帝建议,建造了几个兵工厂,夜以继日打造兵器,盔甲。

时间过了三年,公元234年2月,蜀军不甘失败出兵斜古道进犯中原,这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也是他的最后告别人生舞台。

接到蜀国入侵战报,司马懿立马上召开军事会议,制定迎敌对策。

司马懿神机妙算预测到了蜀军的战略意图,蜀军一定会渡过渭水,向东经由武功进犯长安。因此司马懿大胆决定主动放弃渭水天险,后退过河背水一战,在蜀军穿过秦岭的时候,魏军已经各就各位,以逸待劳。

并且司马懿指出,要是蜀军先进犯长安,那就形势危急,如果诸葛亮行军路线是五丈原,那蜀军就岌岌可危了。

果然跨国秦岭的蜀军遇到了曹魏军队的严阵以待,蜀军不得不转移方向往西挥师五丈原,

诸葛亮兴冲冲前去进攻,郭淮带队痛击蜀军,诸葛亮的计划落空。

诸葛亮故技重施,又来了一招声东击西,驱兵向西实则反攻阳遂,但没有料到又被郭淮识破,成功粉碎了诸葛亮的又一次进犯。

诸葛亮速战速决不成,魏蜀军队进入僵持阶段,一个月后雨季到来,渭水暴涨,大水把蜀军孟琰部队和大部队分割开。

司马懿抓住战机,突袭孟琰,司马懿觉得稳操胜券,却遇到孟琰顽强抵抗。另外蜀汉援军赶到架起舟桥,两路人马会师。蜀军随即反击,魏军遭受重挫,司马懿见大事不好,再次蜷缩。

任凭蜀军蜀军叫骂挑战,魏军就是不理睬。

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费尽心机,最后竟然派使者给司马懿送去去了一套艳丽的女装,说你不敢出战不像男子汉。诸葛亮的做法哪怕是在现代也是最损的,都这对一个男人极大的侮辱,应该说诸葛亮这招真的是太损了。曹魏大军那些铮铮铁骨的汉子哪能受得了这个,大家纷纷要求与蜀军一决雌雄。这让司马懿陷入两难境地,,战则必败,不战众将不服,恐阵脚大乱。

司马懿假装向皇帝申请出兵,曹魏皇帝心想军队的指挥权我已经交给你司马懿了,为什么还要请示我,看来里头有文章。所以,魏国皇帝曹叡立马对使者下诏书说:不准出战。

拿到圣旨的司马懿立刻转达了皇上命令,一场危机就此化解。

对于那个蜀军那个送衣服的使者,魏国将军们都说要杀掉。但被司马懿摆手劝阻住了。司马懿对使者好吃好喝招待,还给使者一百两银子的小费,接下来跟使者拉起家常来。

"你家诸葛先生身体咋样,有没有吃保健品,搞不搞健身,睡眠可好,饭量咋样?"

使者见司马懿平易近人,非常亲和,没有打听蜀军军情,反而像亲友一样,对孔明先生嘘寒问暖。使者不禁感动万分:

"我们主公是个工作狂,经常废寝忘食饭量一天天减少,现在每天三顿只吃三小碗米饭,还没有十岁的孩子的饭量大。

司马懿听了心中暗喜。接着司马懿问:你家丞相每天咋那么忙啊。

使者回答:我家丞相,大事小事他都亲自管,举国上下谁也不信任。我家丞相说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司马懿更是心里狂喜。

使者走后,司马懿对他的手下们说:

这诸葛亮不是治国材料,治国的只管动嘴不管动手,诸葛亮既动手又动口,好像整个蜀国就他一个人中,其他人都是饭桶。这诸葛连饭桶也不是,吃得少干得多,这是要牺牲的节奏啊!




诸葛亮五次北伐,兵出陇右,最后一次北伐病死五丈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其所著《出师表》之言。诸葛亮逝世前,司马懿就断言过汝命休矣。

一个历史人物的逝世,我们后人总是要分析一下,不管他是安稳的终于寿限,痛苦的被病症折磨完最后一口气。还是英勇的战死沙场,神秘的暴毙而亡等等,总是有我们今人需要分析的缘由。

更何况是诸葛亮这样一个历史评价各代极高,极为被后人推崇的历史名人,在死前竟然被司马懿这样一个女装大佬(雾!皮一下。不知道的小伙伴查一下梗的来源)事先预测到。

我们不妨以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主要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司马懿大佬的视角来看一看,诸葛村夫死期将至如何被我们预测到。

丞相将死之前三国发生的事

这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北伐前事先便与东吴孙权互通过信书,孙权将会兵分三路进攻魏国,配合诸葛亮的大军一起攻入中原。五丈原军帐中蜀相诸葛亮事无巨细的批改公文,核对账簿。

而诸葛亮的习惯便是事事躬亲。司马懿据守堡垒,按兵不动已有一百多天,无论诸葛亮不厌其烦派许多人到其帐前叫嚣挑衅都一兵不发。东吴传来消息,魏明帝亲率大军抗拒孙权,孙权兵败。

同年秋天,诸葛亮用计诱魏军出兵葫芦沟,然后放火烧断谷口,随后大雨倾泻,魏军死里逃生。此后,司马懿仍按兵不动。

丞相死之前司马懿与其的博弈

一日蜀军来使,司马懿不问蜀军之事(问了也是白搭,使者会瞎诌)只问“(孔明 ) 寝食及其事之繁简”,获悉诸葛亮每天所有事都要亲力亲为,起得很早,吃的很少,每天只吃三升米。

在使者走之后便于左右说道:“诸葛村夫,大约大限之期已到!”。与此同时,诸葛亮还在嘲笑司马懿请旨发兵的闹剧,明显就是与魏明帝合唱双簧,两人皆不想发兵进攻。畏蜀如畏虎。

诸葛亮也依然在惆怅老问题,如何能使司马老贼出兵。

丞相已死

蜀军全军都在封锁消息,并把诸葛亮尸体给裹了起来。司马懿获知消息已是多日之后,百姓前来告知的。

回归正轨,整件事情前后,可以看出诸葛亮,殚精竭力的处理军队事务,与东吴的联系,想法设法逼迫司马懿出兵,甚至连账簿都亲自查看。日夜操劳,身体自然开始熬垮了。

三升米,按照东汉末年时候的计量单位换算到今天,一升约为200毫升,一天就是大约600-800毫升左右,一天三顿计算,一顿也就是大约250毫升。

而且古代营养搭配可没有现代充足丰富,更何况是在军营中,主食大米。再者据考证古人饭量由于古代各种条件状况,要比现代人大。食少做多,同为老年人的。。。。不不。。说错了,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自然就料想到了这一点。

所以说,司马懿的猜测科学合理吗?科学合理。诸葛亮死的正常吗?再正常不过了,现代白领猝死的新闻也频频出现在网页上。

关键是司马懿为何这样说

司马懿与诸葛亮身处敌对阵营,私交不厚,自是不可能出于关心诸葛亮身体的角度,向使者询问。

司马懿虽不是诸葛亮朋友但却对诸葛亮很了解,对对方的军队很了解,蜀军长途跋涉至五丈原,五丈原北高东陡,加之,将近半年的僵持,物资消耗巨大,即使有屯田,但也是入不敷出,蜀军士气低落。

身为指挥,诸葛亮自然是坐不住、急躁不安地,加上事必躬亲的性格,身体自然跨了。这是一个机会,涨自己士气,灭敌人的威风的机会。

敌方主帅将死,势必对我军气势有积极的影响。由司马懿亲口说出这个推断的原因,魏军半年来据守堡垒,主帅遭送女装之辱,士兵又遭葫芦沟死里逃生的经历,士气不佳。一来提升士气,给予士兵击退蜀军的希望。二来,消息传出去,灭掉蜀军的士气。只待诸葛亮死后,便全军出击,一鼓作气击退蜀军(未如其所愿)。

这就是城府极深的司马懿看似漫不经心的问问使者孔明身体近况,又漫貌似不经心没头没脑冒出一句,诸葛亮活不长的缘由。

结语

不是司马懿套路深不深的问题,而是自古两军对垒,主帅必须谨言慎行,手中握有万数人的性命,无数家庭的命运,更有甚者决乎国家存亡。也是在给我们提醒,史家一句简单言语,背后隐藏着的可能是历史人物心中诸多言语的表现。就像那一句著名的询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在诸葛亮决心要进行第五次的北伐时,司马懿是非常痛苦的,他不懂得诸葛亮为何要这么执着,不论是从国家的角度还是民生的角度,蜀国如此劳师动众,都不是明智的选择。

没有人理解诸葛亮,但也没有人可以阻挡他带着大军前来。以逸待劳的战役,是每个军事家都喜欢遇到的,魏国的军士们精力充沛,大家决心要一举击破经过远徒之后,尽显疲惫的蜀国军队,但是司马懿却另有一番打算。

司马懿严令属下,若非自己亲令,任何将士都不得出战迎敌,他要等,但是司马懿的等,在将士们的心中,却被理解成了一种怕。蜀军力竭,还未来得及整顿休息,如此的良机,怎么能视而不见,大家都听闻,司马懿素来惧怕诸葛孔明的谋略,如此看来,这种议论,也并非是空穴来风的。

诸葛亮也是没有想到,自己风尘一路,却没有看到虎视眈眈的魏国士兵,一切都平静的不寻常,等到诸葛亮安兵整马,布阵摆营后,派出去的哨兵传回来消息,司马懿紧闭城门,并没有要来应战的样子。

三日五日,十天半月,诸葛亮也开始焦急起来,他带着大军远征在外,不论是战和不战,都是在消耗着大量蜀国的物力,更可怕的是,长日无战,将士杀心渐弱,志气消退,军心也要一天天被消磨到涣散。诸葛亮要想办法求战——但是不论蜀国的兵卒,如何在城下挑骂,司马懿都是坚守不出,一个人悠哉悠哉,对于外面的污言詈语,全当是过耳之风。

虽然主帅能忍,但是魏国的军士,却不理解为何自己占据天时地利,却要被人堵在城门口谩骂,如果说蜀军日渐消磨,那么魏军则是如同炎夏的干柴,万千人的怒火,之所以没有喷薄出来,仅仅因为一个城门在做着隔缘体。

司马懿凭借着自己的威望,硬是让这些死都不惧怕的将士们,严格奉行着不出战的命令,诸葛亮在用尽辱骂的法子后,也不得不打算在渭南开耕田地,被迫和司马懿耗下去。

司马懿听说蜀军要开田驻军后,派人送来了农具,诸葛亮全部收下,却回赠了几套妇女的衣服,以示羞辱,但是司马懿收到衣服后,并没有任何不愉悦。

终于,诸葛亮还是不能跟司马懿玩这种比谁先睁眼的小孩子游戏,他正式派出了使臣,使臣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任务,只是要正面和司马懿做个接触,诸葛亮想探明司马懿的身体状态,他就能知道,避战究竟是一个谋略,还是迫不得已。

司马懿很干脆的接见了蜀国的使臣,并且很直接了当的说:“诸葛亮派你来,无非是要看看我的身体状态,你可以看出来,我身体很好,但我想你们的丞相,却要令人担忧了。”

使臣听了这番话,自然很不服气,他傲慢的说:丞相虽然不在盛年,可是精力充沛,一顿饭四升精米,军中不论大小事,莫不亲自临问,若不是如此,怎有心力来讨伐尔等。

使臣的话,让司马懿大喜,等到送走使臣,司马懿回头告诉众人:“诸葛命不久矣!”大家听了这话,更是疑惑,明明使臣说了,诸葛亮不论是精力还是饮食,都是精盛有余,怎么可能会命不久矣呢?

司马懿笑道:“旁人不知,我心里可是有数的,诸葛亮自持聪慧,凡事必然亲抓,如使臣所说,事无大小,皆为自决。一军之事,日以千繁,消耗如此大的精力,但是一顿饭却只能吃下四升精米,如此这般,诸葛亮岂有长命?我魏军不需要多费死伤,只需要等诸葛亮天命待终,蜀国自然成了易取之地。”

司马懿的话,看似款款而谈,实则是非常毒辣,诸葛亮后来果然是命不久矣,蜀国也如司马懿预料的那样,没有了诸葛亮,魏军并没有多费周折,就灭了这个国家。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阳寿   魏国   蜀汉   秦岭   东吴   使臣   蜀国   粮草   丞相   将士   诸葛   大军   使者   军队   身体   财经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