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银行,数万名官员遍布全国,朝廷如何把俸禄发到官员手上?

现在领工资的方式多样化了。以前各单位发工资都是发现金,后来就慢慢有了工资卡,再后来也有通过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方式发工资的。可古代没现代意义上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更没有微信、支付宝第三方支付模式,那么古代朝廷是如何给地方官员发工资呢?在秦始皇创建大一统帝国之前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把自己的封地进一步分封给手下的贵族卿大夫,贵族卿大夫再把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

这样就形成了一级一级的层层分封体制。周天子的收入来自诸侯的贡赋,诸侯的收入来自国内贵族的贡赋,贵族大夫的收入来自封地采邑的收成,士的收入来自于自家田地的收成,没封地的庶民只能靠自己卖力气为贵族耕种土地换来粮食。因此《国语》中对此总结道:“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周天子把土地层层分封下去后各级贵族就能靠自家封地的收成养活一家老小以及门客家臣。

周王朝的各级官吏事实上都是有封地的贵族。他们的收入都来自于自家封地的收成,因此周天子不需要再给官员们发工资。秦始皇开创大一统的帝国以后情况就变了。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转而采取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这时朝廷的各级官吏不再是拥有自己封地的贵族,而是变成了为皇帝打工的雇佣关系。既然全国大大小小的官员都是给皇帝打工,那么各级官吏的工资自然就应当由皇帝来发。

当然秦以后也不是所有官员都需要朝廷发工资的。我们知道汉、唐、元、明、清等几个大一统王朝都在边疆地区设有一些羁縻的土司土官。这些土司土官很大程度和周王朝的诸侯贵族相似:朝廷承认他们统治当地的世袭权力。土司土官需要承认中央政府的权威,但在自己一亩三分地关起门来就是土皇帝。这些土司土官就可以在自己的辖区征收赋税钱粮养活自己,所以朝廷就不需要给这些土司土官发工资。

除了这些边疆地区的土司土官之外内地汉族聚居地区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官员是需要发工资的。不过朝廷给官员发工资可不一定都是发钱。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古代朝廷税收分为实物税、货币税、劳役税等多种形式。实物税是指以粮食、布匹等实实在在的物品作为税收直接交纳给朝廷,所谓货币税是指把实物换成黄金、白银、铜钱等货币交纳给朝廷,劳役税则是朝廷征调老百姓从事修长城、挖运河、治黄河这样的公共工程。

既然朝廷的财政收入不一定是货币,那么给官员发放工资也不一定是货币。有时朝廷会把收到的粮食、布匹等物品直接当成工资发放给官员。明代郑和下西洋从海外带回了大量香料、硫磺、胡椒等物品,所以明成祖朱棣一度下旨用这些物品充当俸禄发放给各级官吏。官员们领到粮食可以自己拿回家吃掉,吃不完的也可以拿到市场上变卖换成钱。如果领到的是不能吃的物品就得拿到市场上去卖钱,再用赚到的钱去购买自己生活所需的物品。

因此古代官员的薪俸其实分为发钱和发物两种形式。当然大部分朝代两种形式都同时存在:官员的收入一部分是发钱的、一部分是发物的。像汉代是一半发钱一半发粮。晋朝除了发钱发粮之外还发绢、绵等物品。唐、宋、元三朝更除了发钱、米、绢之外还发有茶、酒乃至饲料。明朝一开始发禄米,后来用禄米“折钞”“折绢”,再后来又改为“折银”。到了清代主要就是发白银了。除了工资之外冰敬、炭敬、养廉银等各种名目的额外收入也开始出现。

可无论发钱还是发物具体是怎么发呢?在古代的三省六部体制中户部是管理国家钱粮收支的部门。官员的工资自然也归户部管。户部在给京城官员发放工资时其实很好办。这只是国家庞大财政项目里的一个小科目,而且户部可以直接把钱粮发到京城每个官员手中。毕竟大家都在京城住着抬头不见低头见。那么给地方官员发工资呢?那时没银行和手机转账,也没飞机、高铁这样的交通工具。

古代从京城到地方短则需要走十天半个月、长则需要走好几个月。地方官总不能好几个月都不领工资吧?其实古代朝廷给地方官发工资并不需要把钱粮从京城运到官员所在地。各地征收的赋税在上交京城国库以前都会登记造册。账目上会清楚记载赋税中有多少需上交京城、多少维持当地政府运作。维持本地政府运作的这部分资金就包括地方官的工资在内。这就解决了官员俸禄中发钱的那部分。

古代官员的工资收入中除了发钱的部分外还有发米发粮发物的部分。朝廷会在各地派驻监管地方官员的办事机构。这些监管机构其实也充当着办事处的作用。官员们可以去这些机构领取一种凭证,然后拿着这种凭证到朝廷指定的地方领取粮食、布匹等实物。历朝历代具体负责管理官员俸禄发放的机构不尽相同:在唐代京官的禄米、布帛等由司农寺属下的太仓署发放,地方官员的禄米、布帛由各州郡仓曹负责发放。

有爵位的官员还可以享受禄田收入。秦以后分封制被废除、郡县制得到推广,但秦以后历朝历代还是会给一些功绩突出的官员册封爵位。像卫青就被封为关内侯食邑上千户。秦以后有爵位的官员不能再像周朝的诸侯贵族一样直接管理封地,但封地内的租税收入仍是可以享受的。周朝的诸侯贵族封地上一切收成都是自己的,秦以后是由朝廷把封地内千户万户居民的租税转交给有爵位的官员。

到了明清以后钱庄银号就比较发达了。虽说中国古代的钱庄银号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银行,但的确已能承担一部分金融业务。在这种背景下朝廷就逐渐开始让商号承包给官员发工资的业务。晚清时期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收复新疆等历次军事行动中为左宗棠提供了财力上的支持。当时朝廷直接委任胡雪岩的钱庄代理浙江公库以及各政府官员的存款。换句话说当时的朝廷财政税收有相当一部分就存在胡雪岩的钱庄。

因此胡雪岩的商号也承担了给官员发放工资的任务。给一些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发工资得亲自送上门去,而一些级别低的官员就得主动上门客客气气找胡雪岩取钱。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类似于我们现在银行转载的支付模式。换句话说那时的官员就有工资卡了,只不过当时的工资卡不是网络智能的。那时的工资卡实际上是一种纸质凭证。官员们拿着这种凭证可以到胡雪岩在各地的分号领取工资。




咱们今天月底发工资,直接通过银行转账,然后直接到银行去取钱查账,非常的方便,那么在没有电子通讯技术的古代,朝廷官员的俸禄以唐朝为例(宋朝发明纸币,到后来明清两朝发工资基本都是发纸币),年薪通常都是几十两银子,各地要拨发俸禄到官员手上是非常不方便的,那么当时数万的官员衙役,分布在全国各地,朝廷是怎么给他们发工资的呢?

其实我们今天有银行这样的机构,在古代其实我们也是有类似机构的,看古装剧我们常会听到库银这个词,国库在当时就相当于银行这样的机构,当然这是不对民间百姓开放的,通常官员们到了该发工资的时候,就会自己到国库去领工资,可能读到这读者们就会想这部胡说吗,古代交通多不便利,到国库去领钱,一去一回平时不用上班啊?其实国库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样,就在皇城有一家,其实在各地区各省都是有分号的,所以其实官员们领工资都只是到最近的地方国库去领工资的,这样就会方便了很多,到了年末各地国库在把当年的收支汇总上去,给朝廷做一个统计。

这里我们插个嘴,其实在古代虽然是中央集权,但是中央是有中央国库,地方有地方的,每年地方的税收除了给官员们发工资,赈灾,修建这一类,也有一部分要上交到中央的,中央国库有根据各地情况进行调度,哪有个天灾人祸就中央拨款接济下,同样的,就像蒙古叛乱时,中央国库也没钱,于是就下令各省通过各类税收,富商捐助凑钱,然后再调配到前线做为军饷,古代国库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运作的,虽然我们不能说他多么便捷,但是在那个时代,是具有科学运作的原理的,但是同样这样的系统容易滋生腐败。

中国自古有学而优则仕这样的说法,其实说实话单看工资,其实像明清官员的工资不算高,宋朝当官的都是暴发户,清朝一品文官的年俸也才180两年俸,单靠这些要养活一大家人,一堆仆人有点拮据,没钱的官员难免就会贪污,统治者自然是知道这一点的,于是就有了养廉银的出现,也就是说官员们好好干,不要贪污,年底给你们发奖金,清朝二品文官的养廉银是16000两,除此之外古代官员的收入还在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成分,粮食绢帛(也存放在国库),土地房子,也就是说吃穿用度政府全包,当然有时候也是折算等价的钱发了。

在宋朝以前工资通常是一年一发,半年一发,因为取钱不易。直到宋朝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质货币交子,这样的情况才有所改变,后来到了清朝晚期,由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速度变快,所以朝廷为了省钱通常就不在给官员们发俸粮,就一并折算成现金支付了,所以虽然我们看晚清时期,位居高位的官员贪污腐败,但是小官们大多过得是很清贫的,还整日提心吊胆。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中国从秦朝开始,就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大一统王朝,而且采用郡县制度,各地官员都由中央任命。雇人干活,就要付工钱,具体到国家机器上就是俸禄。

而在古代没有完整地银行金融系统,更没有微信支付宝转账,那么官员是如何领到自己的工资呢?是全部到都城领取,或者皇帝派人下来发吗?

不是的。事实上古代有一整套完整的俸禄制度,保证了官员工资的正常到位。

具体操作为:

1、首先,工资不一定是钱

在当时货币体系还不完善的时代,完全的货币时代还没有到来,因此存在着相当数量的以物易物的交易,而且,当时的百姓向上交的赋税也不是钱币,更多的是实物,比如粮食、丝绸、布匹等。

所以官员更多时候,领到的俸禄就是实物。

郡县制推行后,皇帝会向各地派出办事机构,作为对地方行政的监督,这些监督机构在旅行监察职责的同时,也充当着办事处的作用。官员在领取俸禄时,就需要到这些办事处领取折实,相当于粮票等凭证。

领取折实后,凭折实到朝廷制定的地方领取粮食等实物。历朝历代发放俸禄的机构都不同,唐代发放的办法,在《唐六典》等书中有记载:京朝官的禄米、布帛等,由司农寺属下的太仓署负责发放,地方官员的禄米、布帛,由各州郡仓曹负责发放。发放时间是半年一给,一年两次。

到了宋朝,官俸的领取凭证称"券历",内含各种以实物形式发给的补贴,通称"给券",具体名目有馆券、驿券、仓券等区分,均由持券者到指定地点领取。

明朝就很有意思了,明代官俸折实的花样特别多,总是受禄者吃亏,明朝郑和下西洋后,国库中堆积着大量西洋带回的香料胡椒等物品,一度作为官员的俸禄进行发放。

2、其次,朝廷不一定发钱

这种情况在古代确实不多见,但是也是存在的,比如北魏前期。

我们看电视剧《锦绣未央》中,李尚书工作中犯了错,太武帝拓跋焘龙颜大怒,下旨罚了李尚书一年的俸禄。

其实这是一个明显的史实错误,为什么呢?因为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官员是没有俸禄的,冰敬碳敬养廉银什么的统统没有。

那官员吃啥喝啥呢?问得好,当时的北魏还未完全成为封建制度的政权,还保留了大量的游牧民族的残余。北魏朝廷规定,官员的俸禄取决于自己的能力,什么意思,就是放任官员去抢夺和搜刮百姓,这是北魏官员的生财之道!

有幸的是,后来的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完成封建化进程,官员也有了固定的薪水。

3、最后,官员不一定需要俸禄

这里指的是朝廷统治的羁縻地区。

历朝历代,羁縻地区占到了王朝统治区域的很大一部分。而这一部分的官员虽然都是朝廷来任命,但是基本都是当地的部落首领。

虽然挂着朝廷官员的头衔,但是他们是真正的独立王国,部落首领就是国王。他们平时除了承认中原王朝的宗主地位,定时向朝廷上贡,朝廷很少直接干预羁縻地区内部事务。

因此,关于官员发钱的事,朝廷大多数也是以赏赐的名义给了部落首领,这和俸禄性质上不一样。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答: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中国古代写诗最多的大诗人,即将卸任夔州通判的陆游动用满腹才情,给当朝丞相虞允文写了封“深情告白信”:信中除了描述时年48岁的自己家口多负担重,儿子年过三十都没钱结婚的窘境外,还感慨全家“一日禄不继则不策矣”。也就是说,如果自家的俸禄不能“按时到账”,这老陆家连锅都要揭不开了。

虽说说起古代官员,我们的第一反应常是“高官厚禄”,在号称“优待文官”的南宋,担任的又是通判(掌管地方水利、农田、粮运)这样的肥差,陆游的财政状况,都能窘迫到这地步,可见对于古代大多数官员来说,俸禄能不能按时到手,确实是桩关乎养家糊口的大事。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版图广大,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成千上万。比如陆游所在的南宋王朝,别看只剩残山剩水,官员数量却有四万人之多。这么数量庞大的官员群体,人人都要按时领工资,粗列下账目就能把人看到头大。而且古代没有银卡,“转账”等操作梦里都没有。“发俸禄”这事儿,是个说来简单其实麻烦,稍有差错就可能“官不聊生”的大事儿。可在古代经济科技条件下,这桩大事,又怎么保证“准时到手”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就要看看,古代官员的俸禄,通常是发什么?

中国古代贵金属稀缺,白银成为法定货币的历史也不过四百多年。所以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历代官员的俸禄,内容也通常五花八门:西汉一开始只发钱,后来也发粮食,东汉确立了“半钱半谷”的制度。晋朝除了发钱发粮,还发米、绢、绵等物件。唐宋元三朝更复杂,除了发钱、米、绢等硬通货外,还有茶、酒甚至饲料。明朝一开始发禄米,后来用禄米“折钞”“折绢”,最后改为“折银”,之后直到清末,主要是发白银。

这么多名目繁多的“俸禄”,怎么保证准时发到官员手里呢?一个延续了多个朝代的方式,就是“职田制度”。即官员按照品级划拨农田,对农田有使用权,农田的部分租税收益作为发给官员的俸禄。甚至在南北朝北魏年间时,北魏一度根本没有其他俸禄,官员们都是按照品级分配“职田”,县令可以分到6顷,刺史可以分到15顷,拥有“职田”的官员们,还得每年给国家缴纳田赋。

而在唐宋年间时,官员们的“职田”收入,也看上去非常优厚。特别是在宋代,五品级别的地方官,就可以享受十顷职田。但对于更多的基层官员来说,这项福利却如镜花水月。宋代如陆游这种级别的地方官,只能享受两顷多的职田,而且一旦在边远地区做官,限于农业生产水平,职田收入更是少得可怜,有时几乎等于没有,所以陆游才会在书信里凄然哀叹。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职田”也被彻底废除。

除了职田外,古代官员的俸禄,还包括“官俸”“岁禄”等项目,发放方式也各不同。汉朝的“官俸”有“俸钱”“俸米”,都是按月发放。隋朝的“官俸”包括钱、米、绢等物,每年分两个季度支付。唐朝“官俸”里的“岁俸”是粮食,是按年发放,“月俸”是钱,按月发放。宋朝的“月俸”除了“基本工资”外,还有“职钱”“料钱”“茶钱”等各种补贴,看上去特别诱人。所有这些“俸禄”,都是官员们从中央或地方的府库按时领取。

这里要说说看上去“俸禄诱人”的宋朝,如果单看高官俸禄,那是真诱人,比如被陆游“深情表白”的南宋丞相虞允文,每月月俸一百贯钱以上,还有“料钱”400贯,外加各种名目繁多的补贴。但基层的县令,每月月俸只有十贯钱,要知道,宋朝皇宫里的御膳,一只螃蟹的价格就在十贯以上。到南宋尤其惨:南宋铜钱稀缺,市场上的铜钱只有北宋的十分之一,其他都是纸币充数,底层官员工资又没怎么涨,日子也就难过。典型如陆游,基本月光族。

所以,在宋朝做文官,贫病交加绝不是稀罕事。北宋官至国子监直讲的学问家石介,去世时家徒四壁,妻儿靠了富弼等好友资助才有了生计。南宋曾官居提刑官的潘良贵,也是“所居仅庇风雨”,“历史票友”们神往的“大宋豪奢文官”,只是少数人。诸如“宋朝是文官幸福时代”之类的话,虽然某些“最牛历史教师”常说,但如果穿越到“铁血强宋”去说这话,百分百要被打脸。

至于常被吐槽“官员工资低”的明朝?其工资发放方式和唐宋元一样,也都是按月发放。明代名臣周忱的一件小事,也说明了明朝官员“领工资”的方法:明朝前期时,江南的官员们往往都是拿着俸贴去南京领取禄米,然后再折换银两。这样不但路程辛苦,而且受米价波动影响,拿到手的钱也常缩水。后来巡抚周忱改革制度,命令官田租户折银交租,然后直接给官员兑换,这才“民出甚少而官俸常足”。

至于明朝官员的“到手工资”?明初时是以“石”为单位发放禄米,从九品官员每年可以拿到60石,相当于当时江南一个中等地主家庭的年收入。如果真的都发禄米,在明初其实并不算低。但明朝有“折俸”制度,官员的禄米常被部分“折”成纸钞、苏木、胡椒等物,收入也结结实实打折。明朝中后期,官员俸禄该用白银支付,从一品官员拿到手的“折银俸”,每年也只有227两。单看这个,确实是低。后来的清朝,也沿用了这个“工资制度”。

不过,明朝官员虽然工资出名的低,却有着很多朝代难以企及的“优免”福利,即可以减免大量赋税徭役。凭着这个“免役”特权,他们可以大肆侵吞扩张土地。所以诸多表面领着“低工资”的明朝官员,家中不知不觉就良田成片。比如明末大画家董其昌,作为一名退休官员,他只用四分之一价钱,就弄到十万亩良田,这都只是明代官员里的普通水平。正是这样土地高度集中的畸形状态,引发了要掉明朝命的明末农民大起义。

清代的俸禄制度基本沿用明朝后期,发放方式也类似。清代的“法定俸禄”里,即使二品大员,一年俸禄也不过150两白银。雍正年间为了“养廉”,又发放养廉银。但封建制度发展到清代,已经严重僵化臃肿,官员们捞钱的门路也极多,因此清朝立国一个多世纪后,上下就陋规丛生。就以官员“非法收入”来说,嘉庆年间时,直隶布政司的一个书吏只靠做假章,就前后加收了28万两白银,全被几个衙门的小吏分光……

放在清朝官场上,这还只是寻常操作:以《道咸宦海见闻录》记载,仅一个陕西粮道,每年仅一次“浮收”,就能从老百姓手里多收六万两白银,几乎全装进私人腰包。当地官员的生活,也是格外“幸福”:仅陕西粮道任上,每年给西安将军就要“三节两寿礼”,每次白银八百两以上,另外逢年过节,各级衙门都有“孝敬”。粮道衙门的饮宴,更是每月都有“大宴”,每天都有小应酬,顿顿“燕窝烧烤各菜”,基本是躺着就有钱拿,坐着有饭吃,当然不白吃,每年进京活动,上下打点也要一万七千多两……

跟这一比,先前说的“官员工资水平”,简直都不算钱。

这样的场面,也是鸦片战争之前,大清官场生态的写照,所谓官员工资,放一块都不算事儿。整个大清官场,堪称进入了最幸福的时代,然后,就要陷入落后挨打的无奈——单看这一幕幕“幸福”就知道,大清挨揍,真不是枪炮的事儿。

一桩古代官员“领工资”的问题,多少众生相在其中。

参考资料:《生活在清朝的人们》《明代文官俸禄简析》《中国古代官俸研究》

作者:张嵚




领工资这事情,自古以来都难不倒咱们,古代官员领的工资叫“俸禄”,可是不需要自己上门去拿,有人专门会送过来。

古代封建王朝,一旦转动起来,需要的是极多的管理人员层层管辖,以此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在秦大一统以前,周代的政治模式实际上是“分封制”下的领土自治,在名义上,天下莫非王土,实质上,大家各管各的,俸禄这问题也是一样的。

这个官员是哪个封王、列侯之下的,俸禄问题就由他们解决,周天子不会管。

所以这也是分封制必然会导致政权崩溃、内部分裂瓦解的根本原因,可以想一想,工资都不是你周天子发了,那么谁会听你说的话。

不过周代的官员,他们领的俸禄,极少是货币,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货币。

他们到手上的,是最直接的资源,无他,一是耕地,二是鸡鸭鱼肉等物质补贴。

周代兴奴隶制阶级,有了耕地,有地位的士大夫就可以让奴隶无条件耕种,要知道,这是不用给他们发工资的。

而那些鸡鸭鱼肉类的食物,就是士大夫一家子才能吃了,毕竟周代规定了,即便是正式场合,平民和奴隶也只能吃“菜”,能吃肉的,那真的不多。

因此,土地自此成为了“俸禄”的核心要素,在后世都未曾改变。

而周代官员因为几乎没有实物可领,也没有说千里迢迢去哪里领工资的,都是上级直接派人一次性给发完了,这说的还是一年一度的。

到了秦代,这是个变化极大的分水岭。

秦代李斯深知集权的核心在于“施恩”的主体是皇帝,以前自治那套不管用了,以后全国官员的工资都由皇帝来发,大家都是皇帝的员工,皇帝是大家的老板。

于是在各地方,各级政府就有了一个管钱的职位,一般来说,这个职位都是由“主薄”兼任的。

而朝廷的俸禄发放,一般是一年一次,很少一个季度一次,而一个月一次,这就是西方后来传来的习惯。

咱们的古代发钱,最讲究的就是两个时间,要不就是最短的一天结一次,要不就是最常规的一年结一次,月俸这个概念,其实在官员群体里是很浅薄的。

相对来说,高级一点的官员,就会有人把钱和赏赐抬到家里去,每年到了发工资的时候,朝廷会派人下来,做的事情就是发工资。

秦朝吏治严苛,发工资也是很有趣的。

朝廷派下来主导发工资的住在高几级的地方官府,而下面的人,是临时调来的,他们都是各县的公务员,又为了避免因为亲近搞贪污,于是这些人会进行一次“调换”,简而言之,就是这个地方的公务员去发那个地方的工资。

虽然现金还是不多,依旧是以土地和物质为主,但这套方法的确很管用,若不是秦朝严苛过度,未必不能花数十年的时间来洗去六国之隐患,可是大秦太过过火,官员还没整明白,先得罪了最大的群体农民,最终陷入了泥潭,成为了历史。

但该说的还是要说,大一统的秦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后世公务员的工资,就按他的模式来发,大体是不会变动的,区别只是在于细节之中,每个朝代有所不同罢了。

随着官职的广化,地方政府的财务机构也会专门设立俸禄的发放岗位,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人事部门和财务部门的结合。

在古代封建社会,因为官员的俸禄是多元化的,所以管理方式也不单一,较为复杂。

虽然说朝廷严打贪腐,可对于官员,皇帝可以赏赐“田地”,除此之外还有“免税”政策,俸银只是他们薪资体系下一个很基本,存在感也很低的模式。

而且在汉代,还不兴金银俸禄,金也好,银也好,那是皇帝开心了才会赏,有功了才会赏,属于是附加值工资,并不是基本工资。

当时的基本工资是“粮食”,以石来衡量,结算方式有一年发一次,一个月发一次,统一都由朝廷来安排人运送。

所谓古代的“官道”就是为了发工资建起来的,这个说法并不是完全在开玩笑的,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再到后来商品经济的活跃,货币开始大量称为俸禄的载体,对于一般的大官员而言,他们本质是地主,有着自己手下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可以做到自给自足,自家的产物比商品还要好,不需要购买。

但官员也分高低,也有那些一般条件的官员,他们需要买东西,那么要拿工资,他们就必须要拿银子,不然的话,真的没法生存。

而朝廷实际上要照顾的,这是这些绝大部分的人,于是乎在每个地方的税收部门每个季度收上来税之后,会就地把钱给分出来,作用自然是给当地官员发工资,一般来说,都会有盈余,这部分盈余才会层层上交,最终回到朝廷。

不过也有一些特殊的灾难地区,某一年收成不好,或是天灾人祸,就会收支不平衡,政治开明的朝代,就会在周围设立粮仓和银仓,这里面是时刻备着东西的,譬如李世民所统治的贞观二十多年,就是这个制度让李世民赢得了巨好的名声。

也正是三省六部制彻底成型的隋唐时期,户部、吏部这两个部门的职能渐渐清晰,让发工资这件事情显得不再那么麻烦,效率极高。

在唐代,“转运使”这个职位,也偶尔当然当地官员俸禄的发放者。

转运使乃是唐代为了平衡地区的经济失衡所设立的一种巡逻职位,主要负责经济这一块,但是职权很高,当地官员都要听他们的,所以这也是实际意义上的“钦差大臣”。

随着发展,转运使越来越多,出现也非常频繁,他们总管了天下官员的俸禄问题,而也是他们的存在,让官员们每一年到手的工资,都是不一样的。

如果今年收成不好,那可能就是拿银子,如果收成多了,那么今年就是发米,转运使的调节作用极强,让唐代以后的每一个封建朝代都推崇无比。而他们也是发俸禄这项巨大工作的推动者,影响了上千年的历史。

到了明清时期,因为“资本主义萌芽”带来的商品经济发展,让银子这东西越来越金贵,以前的地主自给自足生产出来的东西,渐渐地比不上民间手工业者的水准。

所以那些坐拥万亩良田,佃农无数的大官员,也开始转变。

这两个时代,“商号”出现的很多,而商号,其实就是早期的银行。

商号一般来说都是有着大背景的人才能开,他们虽然是私人生意,但却有着政商关系,能让朝廷把一个地区的税收都存在他的库里头,而商号支付朝廷利息。

久而久之,朝廷干脆让商号把发工资这件事情给承包了,所以严格来讲,在明清时代,官员们已经有了“工资卡”了,虽然不是智能的,但却很管用。

譬如清代的富商胡雪岩,他就是做商号发家的,胡雪岩的经商底气就在于朝廷存放在他的银号里的税收,然后以此来进行金融操作。

而地方官员的俸禄,也是由商号来进行承担发放,对于一些位高权重的官员,还需要亲自送上门去,而一些一般的小官员上门取钱,那都是要客客气气的。

细数历朝历代以来发放俸禄方式的变迁,本质也是古代金融手段的一次次进步。

而且作为社会的主要阶级,官员们领导的不仅是银子等一系列货币这么单调的工资,背后还反应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掌握土地便掌握一切的生产力根本。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俸禄   朝廷   官员   明朝   古代   王朝   封地   北魏   商号   国库   宋朝   货币   手上   工资   收入   银行   地方   财经   全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