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被认为是最具智慧的三本奇书之一,但晦涩难懂,怎样才能读懂?

嗨!想要读懂《易经》这本神奇的三本奇书之一?没问题!虽然它看起来有点晦涩难懂,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些小技巧来帮助你读懂它。

首先,别被它的古老面貌吓到。《易经》是一部古老的经典,但它的智慧仍然适用于现代生活。它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和处世智慧的指南。

要读懂《易经》,你可以从几个重要的概念入手:

  1. 了解基本概念:学习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含义是理解《易经》的第一步。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或网上资料来了解八卦和卦辞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阅读注释与解释:选择一本有注释的《易经》版本,这样您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和意义。注释会对卦辞和爻辞进行解释和解读,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其深层含义。
  3. 探索文化背景:了解《易经》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和观念。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体系,可以为您提供更全面的背景知识。
  4. 学习相关的哲学思想:《易经》的思想融合了道家、儒家、阴阳学说等众多哲学思想。学习相关的哲学思想,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易经》中的概念和原理。
  5. 实践运用:《易经》不仅是一本理论性的书籍,更是一种实践性的哲学。通过将《易经》的智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您可以更好地体验其实用性和智慧。您可以尝试运用《易经》中的思想来解决问题、做出决策,或是通过占卜的方式来获取指引。

最重要的是,不要急于求成。学习《易经》需要时间和耐心,也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思考。持之以恒地学习和应用,《易经》会逐渐为您揭开智慧的面纱。希望这些建议对您有所帮助,祝您在学习《易经》的道路上收获丰硕的成果!




中国易经的基石和精髓在于天与地、阴与阳的平衡。要想研究好易经以下知识必须具备。

首先,你要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其次,要有一定的国学基础,易经是国学之根,要顺藤摸瓜,方可以追本溯源。第三,要有一定的知识面。易经涉猎方方面面,天文地理,人文艺术,心理伦理,哲学宗教等,没有一定的知识面,读起来会非常吃力。第四,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人的经历是人最重要的财富,它能帮你更好的理解和认识世界。第五,注意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先从整体上对易经有一个把握,然后结合自身经历,必能有所得。第六,必须有持之以恒的信心。刚读易经枯燥乏味,一般人坚持不下来。最后,建议读原著。原著是原汁原味,毕竟这本书太过深奥,原著读起来可以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不受外人的影响。

当我们对周易理解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学习历代周易学者的研究,通过愽学贯通,最后实现自己对周易的理解!





我们都知道《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在中国古代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但是对于现在的大多数人来说,这本书无异于天书,读起来毫无头绪,晦涩难懂,无从下手。



现在所说的《周易》一般又称作《易经》,但从上古来讲,它们并非是一致的。相传周文王推演周易,出自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讲的是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事,后来相传孔子作传,但是自孔子开始,周易逐渐被各家所关注,加上孔子的解读,开辟了“以己意随便解释《周易》”的先例。所以后世纷纷给周易做解读,也就是作注。



秦以后,焚书坑儒,儒生借托孔子之名作传数十种之多。但大家都公认《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那么怎么学习《周易》呢?这并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方法可以解决了。



首先要了解周易是做什么的?一般认为是占卜,但从其《经》的部分来讲确实很像,但更多的是推天道行人事,也就是通过每个卦象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是通过自然的道理来讲通为什么这么做的。比如《易·系辞传》指出:“古者包牺氏(伏羲氏)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就是周易八卦的原始作用,用来指导古人的生产生活的。



清楚了目的之后,我们要选好版本,前面说了,周易的书籍,千百年来已经如汗牛充栋,不挑选好,各版本水平良莠不齐,难以有收获。现存主要版本有两种:通行本与马王堆帛书本。影响最大的通行本有魏王弼注本、唐孔颖达疏本(即《周易正义》)、宋朱熹《周易本义》本。197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与传世各家《易》本均有不同,是现存最早的别本。《周易》注本,古今不断,多达千余种,影响较大的有: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孔颖达《周易正义》、宋程颐《程氏易传》、朱熹《周易本义》。大体上讲,各家作注大同小异,都是一个人意愿引经据典解释而已。



选好了版本就开始学习,我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谈谈学习方法。我师承家学,幼时即开始接触古文,因为古文是通向古籍研究的必经之路,只有熟悉古文基础才能准确理解古文的含义,毕竟古今有别。如果初学建议买一本王力的古汉语常用字典,以备查用。我实在被祖父强制口口相传,读了五六年的古文之后,读高中才正式接触周易,研读近二十年,才略有收获。



所以打牢基础后要有恒心,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读《易》,韦编三绝。” 孔子读易尚且如此,何况我们?所以要勤奋才行。不要想着多读书就行了,至少读易不行,为什么呢?因为参考资料非常丰富,前人的成果也非常多,但不是你读完了背熟了就会了,还要有悟性,这个悟性是什么呢?很抽象,具体来讲就是融会贯通的能力,比如同样的事情,有的人可以举一反三,有的人却百思不得其解,就是这个意思。



路漫漫兮,上下求索!这需要慢慢去学习解读,周易成书是有其历史背景的,我们通过了解其历史背景,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不断地还原其真实面目是有可能的!




谢邀应答!

《易经》之所以“被认为是最具智慧”的“奇书”,关键在于其“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一个“中”字!(古《精蕴》云:“一中为忠,二中为患。”)

据《康熙字典》所载,汉字达五、六万之巨。然而非常不幸,却罕有兼具“正反合”三义的字,而“中”则是一个特例,堪称奇迹。

由“中”乃十字空间坐标原点、源点、0点、中点的数学抽象,我们不难获知,《易经》所言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这个汉字“中”,其实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一以贯之数千年的“允执厥中”王道正统思想体系的核心。

这个以“中”(汉字结构:丨左为阳,丨右为阴)为核心的“执两用中于民”思想(执左右之两而用其“中”于人于己于民),开启了全人类精神价值体系的“终极之旅”!

试想,如果连不“中”都是在言“中”,那还有什么不在这个“中”之中?

还是让我们听一听古人关于“中”、关于《易经》涉“中”的相关论述吧!

1、《管子•弟子职》:“凡言与行,中以为纪。”

2、孔子:“夫礼,所以制中也。”

3、孔子“中有九知”:“知忠必知中,知中必知恕,知恕必知外,知外必知德,知德必知政,知政必知官,知官必知事,知事必知患,知患必知备。”

4、西汉•刘歆《三统历》:“阴阳虽交,不得中不和,故《易》尚中和。”

5、唐•孔颖达《周易正义》:“顺天布政,则得大中,故皇极为五也。欲求大中,随德是任,故三德为六也。”

6、北宋•柳开《答陈昭华书》:“大乎,圣人之经也!数其五。”

7、北宋•阮逸《中说•序言》:“大哉!中之为义,在《易》为二五”。

8、元•保巴《易源奥义•周易原旨》:“中者,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允执厥中之中,尧舜授受不已者也,故曰得其道矣!”

9、明•张邦奇:“《易》之道可一言而尽也,中焉止矣。”

10、清•惠栋《易汉学•易尚时中说》:“《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

11、清•钱大昕《潜研堂•中庸说》:“尝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蔽之,曰中而已矣。”

12、清•刘一明《周易阐真》:“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中之一字,乃三教圣人之心法,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只说的这一字。”“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亘古圣贤仙佛,皆从此中生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悟之者立跻圣位,迷之者万劫沉沦。”

••••••••••••。

至于汉字“中”即静态的阴阳太极图(与之对应,阴阳太极图即动态旋转的汉字“中”:直变曲,方变圆,直方交融交变而成阴阳双鱼状),恕不赘言。

愿与广大网友进一步深入探讨!




易经的形成是传说中的真传,是为了传递给人间的双目失明的人,给人算命,主要是命理学,高深经文,有十天干,十二地支算命,论金木水火土排祘运程,有天地阴阳为据,根椐生晨八字,也就年月日时推算相行相克,行运吉凶,确实精典,畮涩难懂,初学要搞清楚阴阳关系,天干,地支,金,木,水,火,地五帝,再论年月日时,推算生晨八字,确认运程吉凶,要一步步来,要靠熟读,熟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易经   难懂   允执厥中   周易   帛书   孔子   智慧   汉字   奇书   哲学思想   历史背景   晦涩   古文   原著   阴阳   哲学   思想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