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修行是在寺庙里深山中,还是应该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其实无法对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下定义。

这个世界有多少种信仰,就大概意味着有着多少种修行方式,可能更多,也可能更少。

儒释道三家,各有各的修行体系。

儒家入世

儒家的主要功能当然是“治世”,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那儒家学派的修行,就是效法天地,为人类设立规则,利益百姓,从而达到最理想的天下大同。回到我们的问题中,那就是儒家的修行在于入世治世,所以对于儒家学派而言,他们真正的修行,在于现实生活中。

如孔夫子提出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再如王阳明先生的人生状态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凡事遇之左右而逢其源”,特别是在《中庸》里,把关于知和行分了三个境界——困知勉行、学之力行、生之安行。

利益百姓,警戒于世人,当我心存这个理念,并为之付诸行动,这难道不是真正的修行?

道家出世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的印象就是超然世外,无拘无束,逍遥济世,羽化成仙。

所以道家的主要体现为“修身”。道家第一原则:“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

如《道德经》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无为而治,我亲近自然,我一心求“道”,这难道不是真正的修行?

佛教遁世

佛教是一个源自古印度的宗教与哲学,有着广泛的影响和精髓。佛教强调个体的内在成长、自我探索和对人类苦难的理解,这些概念旨在使信徒得到更高的幸福感和更深刻的自我意识。

所以佛教体现于“修心”,佛教认为人们不能依赖外物,因为它们都是暂时存在的。一切都是流转不息、多变的,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这个真相去塑造我们的态度和生活。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宣扬的种姓制度。它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消灭欲望,忍耐服从,刻苦修行,才能摆脱“苦”,到达“极乐世界”。佛教的思想认为一切现象皆是因缘所生;一切皆是因果。佛教常说缘起性空。所以缘起性空就是佛法的根基,佛教认为宇宙不是神创造的,世间也没有独存性的东西,更没有恒常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

有在寺庙修行,不染世间因果,离苦得乐;

亦有释迦摩尼割肉喂鹰,以己身度他人;

亦有世间苦行僧无数,尝世间疾苦;

难道对于他们自身来说,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其实谈到修行,就基本上离不开“唯心主义”,无论是入世也好,出世也好,遁世也好,只要“我”认为是正确的,那便去施行,这便是修行。

寒山问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我认为真正的修行应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印象中的修行一般都是在寺院里或者在深山找个隐蔽的地方进行修行,不被世俗所打扰。

这种修行大多都是为自己修行的,有的修行是让自己通过行善来为自己谋求回报或者名声利益。所以这种修行看似积福,实则消福。有的修行的目的是让自己心境修得圆满,六尘不染,六根清净,四大皆空,大彻大悟,说白了就是成佛了。

不过我认为真正的修行应该是在现实生活中。在现实生活中修炼出一种感恩的心。当一个人心存感恩,用感恩的心看世间万物,内心是幸福知足的。在现实生活中修炼出拿的起、放得下的境界,,修炼出乐观豁达,明亮向上的人生观。

所以真正的修行并不是要去深山老林,与世隔绝的地方,其实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修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我的认为人的修行,应该是在今天和昨天的现实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最讨厌的是那些在台上说的很好听如何“为人民服务”等等一套套的骗人的鬼话。

遇到实际问题,不但不给弱势群体解决问题,反而背后使小动作。

说说我们的党员关系的档案,转单位都相当的有难度,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们想不明白?难道是我们参加这个组织:加入共产党员组织不是了嘛,还是什么缘故…

我是个落岗员工,2013年我一直在寻找打工,当我找到打工岗位的时候,心里想把党员关系转到上班的单位去,便予党员政治思想等方面学习,遭到原落岗留守单位领导,他利用职权,授权留守党支部书记,通知市经济信息局一个开介绍信的工作人员恶搞,说:你把关系转出去,以后就别转回来了。至今我想不通,这难道就是这些做领导的帮助职工:“为人民服务”的诀窍门路吗?我十二分的想不通,我的脑子里总是抹不去的阴影。所以我肯请“今日头条”的朋友们给我出出主意,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领导也好,是普通的朋友也好??如何解决这个悬在我脑子里的沉重的负担!!!!




我认识的一个女士修佛几十年,上个月她终于出家了。她结过两次婚,离过两次,无儿女,无牵无挂遁入空门。三千青丝了断,一身袈裟走天涯。

还有一个帅哥也出家了。不过他出家令我意外,他有美妻骄子,事业也如日中天,如斯怎舍得下红尘?不解。

我的夫人也信佛,脾气很好,静如深水,脸上有光,灵魂有香气。我从她身上感受到佛法的美好。

我曾和夫人探讨过这个问题:修行到底是去深山老林,还是在尘世中实修?

她引用了南怀瑾老师的一句话:真正的修行,不是在庙里,不是在深山老林,而是在尘世中。

六祖惠能也曾说:“离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兔子只有耳朵,哪有角呢?所以六祖认为,凡尘中修行方是真功夫。

修行就是修心,心修好了,人生处处是净土;心修不好,庙里也是红尘。




真正的修行是在寺庙里深山中,还是应该在现实生活中?

依据人间佛教的主张,真正的修行应该是在现实生活中。若是能够在五光十色,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不忘修行的初心,守住自己的道心,坚守正道,和乐众生,利益大众,这才是最高层次的修行!莲花的品格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离开了淤泥,就不会有圣洁的莲花。离开了现实生活,哪里还谈得上什么真修行?

所谓修行,指的就是修正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使之合于正道,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形式或者是口头上。有一位大师说得好:“成天念佛吃素,啥事也不做,这只是装模作样,不是真修行。”上乘修行的目的是自利利他,即利益自己的同时,也要利益他人。脱离广大社会大众,就难以实现普度众生的宏愿。

修行讲究的是动机与效果的高度统一。所谓动机,指的是初发心要正确,坚持正知正见,不染歪理邪说。所谓效果,指的是自己的身心与言行能够真正利益社会,利益大众,能够给大众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修行也要讲究次第。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重点。必要的时候,或者某个阶段,到寺庙深山修行也是无可厚非的,关键在于出发点是什么。

修行的初始阶段,为了暂时脱离尘世间的纷扰,也要讲究一定的仪轨和形式,但这只是一个进步的阶梯或工具。这就好比乘船渡河,在渡河之时,需要借助于船,但渡河之后,就没有必要把船背在自己的背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深山   寺庙   儒家   现实   佛教   无为而治   深山老林   道法   大众   道家   党员   世间   利益   自然   关系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